立足地方特色的机制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要:以塑造“厚基础、宽口径”专业为理念,以数字化设计、制造为核心,以机械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的结合为主线,探讨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学科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231-02
制造技术被国家科技部列为21世纪重点发展的四大支柱技术之一,机械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支撑产业,其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随着计算机、微电子、控制等技术的飞速发展,适应现代生产力的先进制造技术正逐渐代替传统的制造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便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1998年,教育部将原来的机械制造工艺与自动化、机械设计及制造、汽车与拖拉机、机车车辆工程和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合并为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机制专业),它综合了机械、微电子、电子电力、计算机、传感测量、控制等多项技术,将传统制造技术与现代设计方法、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管理自动化技术相结合,从而实现了制造业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1]。由于各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人才需求层次、目标必然也不同,具体到专业建设和学科体系上,表现为研究内容、研究方向和知识结构体系的不同。如何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出符合国家目标要求的毕业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培养目标的确定
我校于2006年开设了机制专业,从而结束了我校没有机械学科的历史。然而,由于一切都是从头开始,在专业建设方面必将面临着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的建立、实验室建设以及师资力量的培养等诸多问题。社会需求决定了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体系的建立。当然,每个学校依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学科优势的不同,所确定的研究方向也不同。对我校来说,首先,培养目标的确定要体现教育部“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以力学、机械为主”专业的教改及发展方向;其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在定位于“厚基础、宽口径”的同时还应该体现我校自己的特色,从而使得学生既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又要有独特领域的适应性;另外,由于我校之前没有机械专业,不存在专业调头的问题,全新的专业建设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却给实验室的建设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如何依据我校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从而减少这一压力,也是我们确定课程体系要考虑的问题。与此同时,桂林位于广西北部,处于珠三角边远地区,专业方向设置既要考虑到桂林及广西本地的发展需求,又要面向珠三角发达地区的人才需求,使学生的知识储备具有一定的前沿性。综上所述,我校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可确定为:以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为核心,兼顾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管理学科在机械行业中的应用,以计算机辅助技术为支撑,加强基础教育,注重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多学科的结合,从而打造一个特色突出、技术前沿、知识领先的工科专业。同时还要能够充分利用我校的现有资源,重点进行专业实验室建设,以提高我校新专业本科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
二、课程体系的建立
1.研究方向的确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研究方向包含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三个宽泛的方向。我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来自于广西本地,他们毕业后很多人也将会回到自己的家乡,服务于本地的经济建设。从本地的产业发展来说,桂林的机床产业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而在广西的几所高校的机制专业中,有关机床设计方面的方向并没有涉猎到;同时,广西的汽车制造已经被列为其重要的支柱产业,与之相关的模具产业,包括冲压模具和塑料模具,也将越来越成为重点发展的产业。由此,我校机制专业的研究方向设置为模具设计、机械制造装备设计两个方向,为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理论课程体系的建立。尽管分了两个方向,然而专业基础课程却是两个方向课程的交叉与融合。专业课的设置可以两个方向平行展开,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状况进行选择;也可以确定一个作为主要方向,其他作为选修课安排。根据课程的性质,兼顾专业的“宽口径、厚基础”,理论课程可以分为人文、社会、自然基础课群,包括思想理论课、数理课、体育课等;学科基础课群,包括工程图学、力学,测量与控制系列课——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测量与仪器、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等;专业课群包括模具设计方向——聚合物反应工程、塑性成型与模具设计、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等,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方向——人工智能、智能控制、运动控制系统、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等。
3.实践环节教学体系的构筑。我院在科研力量、学生素质、实验室建设方面还和其他院校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决定我们的本科教育培养的不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研究性人才,而是能够学以致用,能够很快被社会所吸收和接纳的应用性人才,只有如此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达到充分就业。这便要求我们的学生在走向社会时,除了具备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能够分析和解决与机械设计制造相关的课题的能力,其中包括实践能力——传统及现代制造设备的操控、维修能力;应用能力——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从而完成产品设计与制造的全部流程;创新能力——对原有产品性能加以改进的能力、新产品的开发能力进而培养原始创新的能力。如果要实现上述能力的培养,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然而传统的“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四大实习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新的理论教学和能力培养要求。为满足新专业的要求,应重建合适的实习内容。新的实习体系可将整个实习过程划分为工科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训练。原有的认识实习可转换为电装实习、机器测绘实习和计算机硬件拆装和维护实习等的工科基础类实习。专业基础的实习可由数控机床的构造与操作、机械CAD/CAM技术应用实验以及现代加工技术实验等体现现代生产方式的实习内容来组成。学生的毕业实习可改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综合训练、机电创新设计综合训练等,从而加强学生的择业能力和自我创业能力[2]。为实现上述的实践教学目标,可充分利用我院已有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条件,以提高学校实验室的利用率。尽可能的组建与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相近的校办企业,从而使学生能够零距离的与生产实际状况相接触,为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提供一个缓冲,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同时也使得就业后的学生能够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学科建设的方向取决于培养目标的定位,而培养目标又取决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适应生产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学科建设才会充满生命力,从而得到蓬勃发展。学科建设的关键依赖于师资队伍的建设,机械设计与制造需要一个比较系统的学科群来支持,他们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只有如此,在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和课程设计时才会得心应手,这是学科建设得以成功的另一个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卜长根.面向未来加强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地质教育,2004,6(3).
[2]刘全良,顾平灿.应用型机械本科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J].机电工程,2005,22(12).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十一五教改立项项目(2009C037)
作者简介:孙宝福(1970-),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精密塑性成型模具CAD;刘电霆(1966-),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制造自动化及信息化不确定环境下控制与决策。
下一篇: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发展方向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