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楹联题刻对清代北京恭亲王府建筑空间营造作用的研究
摘 要 本文以北京恭亲王府楹联题刻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类比分析、归纳总结,研究楹联题刻对建筑空间营造的作用。即可以标记空间功能,塑造空间结构,标记景观特色,表达美好寓意。王府建筑中的楹联题刻作用的研究对清代北京王府建筑研究进行了补充。
关键词 楹联题刻;王府建筑;恭亲王府;空间营造
引言
中国古代建筑从来不以建筑单体的差异性作为主要目标,更多的是通过标准化、相似性的建筑来围合丰富的院落空间,建筑功能与空间布局的对应性也不似西方现代建筑那么精准。但是,中国古代建筑往往结合楹联题刻给建筑的空间营造增加意义和内涵,使中国的建筑在看似简单的空间营造中更加注重意境营造,而这其中楹联题刻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清代北京恭亲王府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也是清代王府建筑中规制严密、园林宏大的集大成者,研究恭亲王府建筑空间营造与楹联题刻的关系,是理清清代几乎皆集中位于北京内城的王府类建筑建造规律的必要工作。学者孔祥星、刘正红和李洋曾经专门系统研究过恭亲王府建筑中的楹联题刻,但是其研究角度仅侧重于文字本身,并没有和王府建筑的布局、空间等联系起来,因此,本文拟研究楹联题刻在清代恭亲王府建筑空间营造中的作用,以期对清代北京的王府建筑研究提供支持。
1 历史沿革
恭亲王府历史悠久,历经和珅宅邸、固伦和孝公主府、庆亲王永璘及子嗣府第、恭亲王奕訢及子嗣府第、辅仁大学、恭亲王府博物馆等变迁。
清代宗室爵位制度健全,王府等级规制严格,王府建筑的规制随着府主身份变化而变化。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固伦和孝公主与和珅之子丰绅殷德成婚,原为和珅宅邸的东路建筑就成为公主府,并按标准进行改造升级。嘉庆四年(1799年),和珅家被抄后改赐庆郡王永璘,咸丰初年,该府又被赐给恭亲王奕訢,因此王府建设又达到了新等级。正因恭亲王府文化底蕴深厚,侯仁之先生曾说:“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1]。
2 楹联题刻统计与分类
恭亲王府楹联题刻共计52处,按照类型可分为匾额、楹联、垂花门题字、碑刻、石刻等五类。其中匾额、楹联分别为34处、11处,两者占该府总楹联题刻数目的86.54%,占比最高。在运用场景方面,匾额、楹联与碑刻、石刻差异较大。因为人们更倾向于在建筑空间内外悬挂匾额、楹联,以表达社会或府主的价值追求与增加建筑人文气息。而在自然园林环境中会更多使用碑刻、石刻,以体现山林自然气息。
就34处匾额而言,其中木制32处,石质2处,木制匾额占总数的94.12%。这与恭亲王府建筑情况相关,一般木制匾额多悬挂在建筑的木制门额上,而石质匾额则镌刻在砖石门额之上,这样材质相同,易于统一。而整个恭亲王府建筑中显然木制门额占大多数。从匾额楹联的室内外分布状态来看,室外匾额楹联占绝大多数。匾额、楹联配合建筑的外立面更有利于凸显建筑的类型、功能,表达府主追求。而室内则相对要少[2]。
3 楹联题刻在王府空间营造中的作用
3.1 标记空间功能
楹联题刻一般安放在建筑物相对醒目的位置,其内容往往与建筑与环境的名称关联,可以表达建筑类型,标记空间功能。
“府”意为宅第。“恭王府”匾额就位于该王府中轴线南端的头宫门门头上方。该门三开间,是整座建筑群的起始,“恭亲王府”匾额表达了王府大门建筑在整座建筑布局中的统领地位。“堂”意为高大的正房。嘉乐堂是中轴线路上第三进院的正房,其门额上有“嘉乐堂”匾额。嘉乐是古代用于宴飨祭祀的钟磬之乐。《左传·定公十年》中记载:“嘉乐不野合。”是指钟磬不在野外合奏的意思。而恭亲王府中的嘉乐堂功能正是祭祀场所,可见该匾额标记空间功能的作用明显。
3.2 塑造空间结构
在恭亲王府整体建筑空间的构建过程中,楹联题刻在建筑轴线空间构建、对称空间营造、对比空间衬托、中心空间突出等空间设计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对空间特色的强调与标记方面和文字内容表意方面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建筑空间结构的建立。
(1)强调轴线空间。在恭亲王府建筑平面图的中轴线上,从南到北分别是头宫门、嘉乐堂、后罩楼、邀月台、寒玉堂等建筑。从该王府中轴线剖面可看出,建筑从南到北呈现出高度逐渐提升而又下降的特点,从建筑名称也可领略此特色。这些建筑中有五座建筑有对应的楹联题刻:“恭王府”、“嘉乐堂”、“佛楼”、“福寺昭昭邀月台”、“蝠厅”。从低层的“府”和“堂”,到高层的“楼”和“台”,再到低层的“厅”,楹联题刻表意中也强化了轴线建筑竖向空间特色[3]。
(2)丰富對称空间。中国古代建筑中经常使用对称布局,尤其是王府作为规模庞大的四合院建筑群更是如此。对称虽然有利于实现礼制秩序,但是不免容易显得单调。而楹联题刻可以通过自身的物质层面和表意层面的差异来丰富这种对称产生的单调感。
例如,恭亲王府府第部分北部的后罩楼比较长又对称,易产生单调感。而该楼上的三块匾额却发挥了积极作用。后罩楼中部一层为供奉佛像的佛堂,地位突出,门额上悬挂“佛楼”匾额。而在楼东西两侧的门上则分别悬挂“无量居”、“富善缘”匾额,悬挂位置也是对称,与后罩楼对称空间相对应。
从三块匾额相同性和差异性来看,实现了突出中心,达到对称又丰富对称空间的作用。如三块匾额的字体(楷体)、字色(金色)和钤记(无)形式完全一样,达成统一。而从背景色、匾额形式、体量看,中部的“佛楼”匾额采用蓝底、边饰匾、大尺寸,突出重点;而其他两块匾额则采用黑底、素面匾、小尺寸,受主匾额统领。从字面内容和表达意义看,三块匾额皆为佛教寓意,无量是指宗教普度无量众生;佛是指佛教创始人浮屠的简称;善缘是指与佛门的缘分。可见内容不同,主题统一。
3.3 标记景观特色
楹联题刻在恭亲王府建筑中具有点睛性的标记景观特色之作用,因为缺了它建筑空间与景观的表达就不明晰,建筑空间理解会产生差异,与设计者本意失于偏颇。如恭亲王府府第与园林结合处是锦萃园的西式风格西洋门,它与府第部分建筑完全不同,这就通过建筑对比衬托起到了府第与园林之间空间过渡的作用。同时,西洋门立面上配有大面积西式植物装饰,协同门额之上的中式楷书题刻,使整座西洋门在建筑风格与主题表达方面达成和谐统一。
同时,门内外景观特色不同,因此门南的门额镌刻“静含太古”,北面的门额镌刻“秀挹恒春”。所谓静含太古意为清静、含有太古时代意味,是园主的期望。即王府地处城内喧嚣市井之地要求取山林清静心境,是进入园林之前的景观预期。而所谓秀挹恒春意为满园秀色永为春之意境,这是在描述进得门来之后的景观特色。可见,该门的楹联题刻与周边环境统一,成为恭亲王府园林主题的点睛之笔,标记了园林景观的特点。
3.4 表达美好寓意
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直注重居住者美好寓意的表达。在恭亲王府中的寓意重点之一是“福”字主题,楹联题刻在主题表达中发挥作用巨大。由于清代皇室一直有“书福颁赐”的传统,即每年入冬皇室书写“福”字,赏赐给王公大臣。因此,恭亲王奕訢也有很多御赐的“福”字匾额。
恭亲王府中“福”字主题的楹联题刻相对于其他主题来说数量最多。在52处楹联题刻中,拥有福字主题的楹联题刻共有12处,占23.08%。其中包括楹联“福鼓鼓动动八方福音聚府上,寿石石贞贞天地寿禧绕尊前”。“拜福求福祈福请福福寿无疆,得福聚福载福戴福福禄绵长”。“旧时帝王家中福,请入寻常百姓家”。“有缘福至千里客,无福难识陌路人”。“得福聚福载福戴福福禄绵长,拜福求福祈福请福福寿无疆”。“福神款款飘然至,福禄寿喜财运来”。“福气氤氲入君怀,福寺昭昭邀月台”。还有匾额文园的“福星高照”、邀月台的“福星高照”、“蝠厅”、“福寿”,以及石刻“福”字碑。“福”字共出现过34次,取意祈福吉祥之意。如恭亲王府园林中轴最北端的寒玉堂,不仅建筑平面形态为“蝠(通福)”,而且建筑的匾额也是篆书“蝠厅”两字[4]。
4 结束语
清代北京恭亲王府建筑中的楹联题刻,作为该王府建筑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建筑空间的营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归纳起来有以下四方面,即标记空间功能,塑造空间结构,标记景观特色,表达美好寓意。而这一点恰恰是当前的现代主义建筑所欠缺的,那种醉心于标记功能房间名称的机械性和缺乏文化價值表达的建筑设计和表达,明显比古建筑的楹联题刻所展示的文化意境和精神审美要逊色很多,因此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对王府建筑空间中的楹联题刻作用深入认知,对建筑文化传承和现代建筑设计都具有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壮.恭王府建筑文化沿革考[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4:107.
[2] 邱凡.北京清代亲王府建筑空间形态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6.
[3] 张力维.北京清代王府园林空间形态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6.
[4] 赵金婕.清代匾额文化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
上一篇:乐都宏济寺匾额考释
下一篇:故宫外朝宫殿为何无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