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王朝关王庙创建本末与关王崇拜之演变
材料后,觉得现有的一些研究,固然成就不小,但也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论断,且既有的研究多详于关王庙创建之初,对于随后的演变及其象征意义,则鲜有论及。故而本人不揣浅陋,试图就关王庙在朝鲜半岛的创建与关王崇拜的演变及其象征意义等问题,稍加探讨,以就教于海内外方家。
一、关王庙之创建与朝鲜君臣的态度
在壬辰倭乱之前,朝鲜对于关羽的了解仅限于史书以及朝天使在中国境内所见的关王庙。 《三国演义》在壬辰倭乱之前就传入了朝鲜,在朝鲜文学史上固然有不小的影响,但《三国演义》的传播对于朝鲜信奉关公,并无直接关系。朝鲜的关公崇拜与关王庙,最为关键的因素是明朝抗倭援朝战争,可以说正是明朝军队前往朝鲜半岛,参与抗倭援朝战争,不仅在朝鲜半岛建造了许多关王庙,而且将关公崇拜一并“移植”到了朝鲜半岛,尽管在最初阶段,朝鲜君臣有过犹疑,但是历经数十年后,这种崇拜终于为朝鲜君臣所接受和发扬光大,成为朝鲜半岛一种新的崇拜与新的信仰。
明朝抗倭援朝战争历经七年(1592-1599年),明朝分别于1592年和1597年两次出兵朝鲜,抗击倭寇。正是在第二次出兵之际,明朝军队修建了许多关王庙,成为此次战争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明朝将领最早修建关王庙的是明朝水军总兵陈璘。陈璘,字朝爵,号龙崖,广东翁源人。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当朝鲜战场如火如荼之时,陈璘为统领蓟辽、保定、山东等处防海御倭副总兵,并未直接参与朝鲜战场上的战斗。丁酉再乱之时,陈璘率水兵一万三千人,战船五百艘,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水军统制使李舜臣联合作战,屡建奇功。1597年,他在古今岛修建了一座关王庙。此后明朝将领纷纷仿效,陆续修建了数座关王庙。1602年在明朝军队撤回时,已经修建了六座关王庙。在随后的时间里,直到朝鲜王朝灭亡,朝鲜主动修建了多座关王庙,现已知十二处关王庙,五处为明朝东征将士所建,一处为明朝倡修、朝鲜完工,六处为朝鲜人自己兴建,其中三处据知与朝鲜王室有关。1897年,高宗称帝,年号光武,朝鲜摆脱清朝藩属国地位,建立大韩帝国。1902年,光武帝特颁赐匾额“显灵昭德义烈武安关帝庙”,将“关王”的地位提高为“关帝”。由明朝东征将领建造到大韩帝国皇帝敕建,从中显示出关公崇拜在朝鲜王朝历史性的突破。明朝将领为何要在朝鲜建造关王庙?在关王庙建造过程中,朝鲜君臣又有怎样的反应,是否像已有的一些研究所指出的那样,朝鲜君臣都是被迫而不愿意的呢?明朝东征将士在朝鲜半岛创设关王庙,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与明朝崇祀关公的风气密切相关。明初,“太祖高皇帝平定天下,兵戈所向,神阴佑为多,乃定鼎金陵,乃于鸡鸣山建庙以崇祀。”[1](卷110《郊社考?杂祀》) 当时称关羽为“汉前将军寿亭侯”。嘉靖十年(1531)订其误,改称“汉前将军汉寿亭侯”。“以四孟岁暮应天府官祭,五月十三日,南京太常寺官祭。”[2](卷50《礼志四》,第1304页) 永乐年间,在北京又建汉寿亭侯关公庙。成化十三年(1477),宛平县再建一座关公庙,五月十三日由太常寺官祭奠。万历年间,因潘季驯治水,请求加封关公,得旨,加封关羽“协天护国忠义大帝”尊号,特颁衮冕,赐庙额为“显佑”。[3]( 卷19《关帝》) 关羽地位升至帝。万历四十二年(1614)十月十一日,再次加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称:“蜀汉关壮缪侯,本朝所最崇奉。至今上(明神宗),累加至大帝、天尊之号而极矣。或云上梦有异感,遂进此衔名,未知果否?”[4]( 卷14《加前代忠臣谥号》,第364页) 可见,关公在明朝是深入人心的,成为明朝君臣普遍信仰的神灵,故而,一旦明朝将士认为有必要和相应的契机,他们就可能建造关王庙。
其次,感关公之忠义,为朝鲜请神“助战却贼”。柳成龙在汉城南关王庙建成之后,写了《记关王庙》一文,称颂关公曰:“关王以英雄刚大之气,其扶正讨贼之志,贯万古如一日,死而不灭,安知无神应耶!呜呼烈哉!”[5]( 卷16《记关王庙》,第321页) 正因为如此,明朝将士皆曰“为东国求神助却贼”。在修建南关王庙时,最初乃游击陈寅创建,但“庙殿甚为卑隘”,不甚如意,于是与经理杨镐商议,重建一个规模更大,“左右设长(庙)〔廊〕,前庭立重门,以为永远之图”的关庙,当即得到杨镐、麻贵等明朝将领的支持,他们每人捐资五十两银。同时,明朝将领要求朝鲜王廷派出木匠、泥瓦匠,参与修建此庙,并且言“此事非为我也,正为贵国大事。此意国王不可不知”,[6]( 卷99,宣祖三十一年四月己卯,第23册,第422页) 要求朝鲜国王积极配合,因为乃是为朝鲜而建的,为朝鲜请神,以便护卫朝鲜,这可能是明朝将领最初的动机。
其三,明朝将领建造关王庙,崇祀关公,传说乃因为其显灵助战,多有大捷,故而感其恩情,建庙崇祀。关公是中国历史上的战神,最初陈璘建关王庙于古今岛,竟因一梦。当时,陈璘与李舜臣率水军驻守古今岛,屡破日水军。“于时关王之灵感于陈公之梦,赖其阴骘,竟树大捷之功。” 陈璘和李舜臣以其所领水军屡战屡捷,而归功于关王“阴骘”,故建庙于古今岛,从而崇享关公。明朝将领陈寅在汉城南大门建造关王庙时,亦是因为征倭时,关公屡显灵,以神兵助战。正因此,朝鲜把关帝看成是保护神,宣祖下诏曰:“平倭之役亦赖显助,本国固当尸祝之。”[7]( 卷5,第299页) 明朝将领与朝鲜君臣都觉得深受关公庇护,故而建庙加以崇祀,以报其恩。
其四,向朝鲜君臣有意识地灌输信奉关公的思想,明朝将领还希望借此培养朝鲜君臣的尚武精神。万历二十八年(1600)九月,管理朝鲜备倭军务直隶永平府通判陶良性写了《朝鲜创建汉前将军关公庙记》一文,此文除记载朝鲜半岛创建关庙的经过以及关公在战场上显灵助战之事外,还表达了一种思想。其曰:
庚子秋,奉旨班师,属予记其事以晓后。予惟幅员将三千里,三面濒海,一面崇山,足称四塞金汤之国,乃倭至辄奔,武功不竞者,何得非繇其俗尚文而不尚武乎?又得非繇其人见文宣之血食,而不见武安之庙享!自此庙立,而后知武安与文宣相埓,讲武与修文曷殊?入庙而问,闻风而兴。必将曰:云长亦汉一人耳,胡独生称英,而死称灵,威当时而显后世,溢中国而及蛮貊哉?则义以为勇,武得其安之故也。反诸吾性,孰不有义全之,即为大勇,为神武,是亦今之云长矣!云长复作,何忧倭奴!此庙之有裨于朝鲜,非浅鲜也。与大成至圣庙,均之不可少者,当国君臣,其尚知所重哉![8]( 卷2,陶良性《朝鲜创建汉前将军关公庙记》,第64-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