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器口寻故
材料却使用了小青瓦,建筑结构上的穿斗房又极具西南民居的特色。
旧时有“进则通达天下,退则养心齐家”的传统,在钟家院子开始修身养性的钟云亭,潜心教育子女、热心资助邻里,捐资行善,成为磁器口人人交口称赞的大户人家。
现在,为进一步保护钟家院民居,政府搬迁了院内居民,向社会征集了当时的一些生活用具,使它成为清代民居展示场所,基本恢复了钟家院昔日的风貌。
从女儿房到长子房再到堂屋,一路端详着墙上的资料图片和历史古物,静心感受这历经百年仍然矗立的民俗气息。最爱堂屋里那张“花好月圆”桌。这张桌子是可以一分为二的,它的摆放也很有讲究。男主人外出时,“花好月圆桌”分开靠墙放立,外人来访一目了然:男主人不在家,不便久留。在那个“男女授受不亲”的年代,可避开很多不必要的嫌疑。当男主人回到家中时,“花好月圆桌”再合二为一,夫唱妇随尽享天伦之乐。
离开时回望院落,贪念那一丝不属于繁华的静谧。
翰林院
出钟家大院不远处,便是翰林院。小小的门看上去并不起眼,可就是从这里走出过三个举人、两个翰林,曾有“一门三举子,五里两翰林”的美誉。走近院落,仅存三房三间,全都是由水桶粗的上好柏树穿斗成房屋骨架,在民居中十分少见。院中小拜月台、院旁大拜月台依然存在,仿佛证明着院子曾经的辉煌。
这里可能是重庆主城区仅存的古代私塾。相传,磁器口人孙文治在多次乡试榜上无名后,心灰意冷不再求取功名,而是在磁器口孙家湾(现特殊钢厂附近)设馆授课。因孙家湾前的嘉陵江中有一块像鲤鱼的石头,他便将私塾命名为“鲤石草堂”,大家更习惯称之为“鲤石学舍”。后来“鲤石学舍”就迁到了现在这个位置。因为孙文治治学认真、方法得当,于是孙氏家族的子女及附近的亲友近邻的子女都送到这里来就读。此后,不仅孙氏家族出了孙文煦、孙文杰和孙珏三位举人,更是有黄钟音、段大章两位翰林。
站在院子望向门外,熙熙攘攘的游客喧闹着,更添了院中的寂静。有人进来,又有人出去,匆匆地凭吊着旧时学堂的风韵。
宝善宫
从翰林院出来,向着江边的方向走不了多远就能看到宝善宫。这座磁器口最大的四合院曾是道观,是磁器口九宫十八庙之一。
踏入宝善宫,能依稀看出这幢房屋建筑非常考究。呈梯坎形的天井十分开阔,中间还有一个百来平方米的拜台,昔日的信男善女们就是在这里跪拜上香。拜台上还有一口古井,是当时道观里的“圣水”,诚心跪拜后饮了此水,据说能净化心灵。
爬上二十几步台阶后便是观中大殿。大殿为抬梁式穿斗结构,现在还能看到的驼峰、窗棂、门眉,雕花木作十分的精细,尤其是那对贴金麒麟的匾额,更是制作精美、生动传神。
整个道观内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暗合道家“金、木、水、火、土”的阴阳五行理念。例如,它的大门不在道观的中轴线上,而是偏向东南,面向嘉陵江,有道家水火相克的意思。这是因为道观多是木结构,木屋怕火,故用水来克之。不知道是不是这种风水理论真的起了作用,宝善宫多次躲过劫难而保存至今。
宝善宫能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还因为它在民国抗战时期被辟为小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就曾在此读书。
现在,宝善宫已经被开放为“宝善宫教育博物馆”,馆内陈列着丁肇中当年读书的课堂桌椅。已经陈旧的桌椅静静安放在那儿,轻抚桌面,耳边似乎还回响着幼童朗朗读书声。
深水井
如果不是看到门口“深水井”的匾额,一定会错过这口在磁器口颇具传奇的水井。这里的深水井,又叫“生水井”、“僧水井”。相传,这里原有一口枯井,明建文帝辗转流落到磁器口时,饥渴难耐,又要躲避官兵的盘查,慌不择路时,一头栽进了这口枯井之中。说也奇怪,就在建文帝哀叹时运不济时,井里突然冒出一股清泉,甘甜可口,建文帝饮后,不觉精神大震,饥渴顿消。后出家到磁器口的宝轮寺。自从此井有水后,磁器口其它水井也陆续有水了,当时人们称其为“生水井”,后来才知是建文帝引来的,但他当时已当了宝轮寺的僧人,人们便又起名为“僧水井”。后来,井也越淘越深,人们也就称之为“深水井”了。再后来,有人买下这块地皮,建了房屋,从门窗的雕花及石门的楹联上,还可依稀看出其过去的辉煌。 现在,深水井成为磁器口古镇内一间有名的茶楼,大家不仅可以在这里品茶,还可以欣赏到极具当地特色的乐器演奏、川剧、变脸等表演。
此井已非昔日井,此景依稀当年景。于是街边那块石碑还是说着深水井的故事:风景一统说灵泉,井底波澜汇百川。 共仰真龙抛万念,至今气绕马鞍山。
聚森茂
聚森茂酱油坊位于磁器口正街,是重庆鼎鼎有名的老字号。创于清代光绪年间,创始人是一位叫张杰三的人。取名“聚森茂”,是张杰三希望店铺聚集财宝就像森林一样繁茂。果然,店如其名,经过几代子孙的悉心经营,聚森茂酿造厂开得有声有色,聚森茂酱油一度成为老重庆的名牌产品。
祖籍陕西的张杰三看中了人员流动大、商贸繁华的磁器口,便一心想到磁器口谋求发展。这时恰好一块官盐店盘出,张杰三用了200两银子将这块地盘下开办起酱油厂来。聚森茂的酱油非常讲究质量信誉,而且张杰三还想出了亲自送货上门、满意后付款等多种推销方式,因此,聚森茂酱油生意出奇地好。
张杰三非常讲义气,喜欢行善积德,还曾经创立了以慈善为本的“十全会”,在民间募集捐款,兴办慈善事业。生意发展后,他还买来优良品种免费发放给当年农民种植,然后全部收购回来加工出售,颇有些“公司加农户”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的特点。
据史料记载,到1945年时,聚森茂的酱油产量已占据了当时重庆酱油总产量的27%,稳居行业老大地位。
站在聚森茂现在的作坊前,当年的师傅仍在,自家手艺酿制的酱油仍在,这个巴渝老字号的传承仍在。酱香飘过,历史的气味仍在。
小重庆石碑
比划个剪刀手做可爱状,挤到林森亲手所书的“小重庆”石碑前留影。这磁器口码头上老街丁字路口的石碑,早已成为磁器口一景。
据说,林森在任国民政府主席一职时,常常不带随从,穿蓝布大褂只身一人到磁器口喝盖碗茶。那时,磁器口商号林立、文人荟萃,这样“微服私访”的林森也许就是戏院里跟着川剧演员“高腔”哼唱的那个人。
林森待人谦和的故事现在在磁器口都还有流传。传说有小孩见他胡须很长,便上前好奇围观,他竟然就任由小孩子们抚弄玩耍。
听戏、喝茶,随意停下来和街上的老百姓聊天。感慨磁器口“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来万盏明灯”的繁华,林森认定磁器口是旧重庆的缩影,有人让他题字,林森便欣然提下“小重庆”。
斯人已逝,“小重庆”的石碑记录下旧时回忆,又随着游人们的相机留在更新的记忆中。
水码头
穿磁器口另一著名的牌坊“龙隐门”便下到了水码头。这里曾是嘉陵江下游最繁忙的水上码头之一。从这里乘船而上,可到达南充等地,顺流而下可入长江到达南京、上海等地。水上运输的发达带动了相关饮食、贸易等产业的发展,从而不断的聚集人口,便形成了今天的古镇。
以前江中有块大坝,就是有名的九石缸河滩,传说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攻破重庆府时,曾把大量金银珠宝藏于这河滩之中,有首民瑶即说此事:“石人对石鼓,金银万万数,有人打开它,买下重庆府”。所以,现在还有不少民间人士前来寻宝。九石缸河滩在抗战时曾有简易机场,所以屡次遭到日本侵略军的轰炸。至今仍常有渔民在江边捞起日军当年留下的炸弹。不过三峡大坝的修建,已经淹没了九石缸河滩。
古镇码头蕴含了丰富的码头文化,据说,“棒棒”和“火锅”就是从这个码头衍生出来的。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磁器口码头成为嘉陵江下游的主要码头,大量沿江来往的各种货物在此集散,需要大量的搬运劳工。解放前的历朝历代,许多百姓为求温饱,养家糊口,从四面八方涌到磁器口闯荡,凭一身劳力肩挑背磨将堆积如山的货物搬运进城,疏散各地。这些人以挣苦力求生存,就像蚂蚁搬家一样将雇主的货物顺着一级级陡立的石阶搬离码头。后来人们把这些凭劳力赚钱的人,称为“棒棒”。
重庆现在盛名远扬的火锅据说也是码头文化的产物。以前的船都是木船,木船缺乏动力,如果要逆流而上或者水流太缓需赶时间时,就需大量船员来划船或拉纤。而船工们收入很低,在船上呆的时间又久,很多时候就只能将剩菜倒入锅里一起烹调食用。后从市场上买来很便宜的动物下水,像牛肚、肝腰等,在锅里用水煮出来,而因为江风刺骨,就在锅里加辣加麻,这就是火锅的雏形。后来,在码头附近做生意的,在了解到这一做法后,觉得成本不高,味道独特,就开了个小店,于是就有了最早的火锅店。后来经过加工及推广,火锅就走遍了全中国。
码头现在已经不复当年的繁荣,倒是多了乘着阳光好来这里喝茶、搓麻的休闲客。这样也好,老重庆的市井气就这么在时光中缓缓淌出。
宝轮寺
穿过横街,便能看到宝轮寺。这座重庆最负盛名的佛教名刹,相传,在隋末唐初时就建有宝轮宝塔伫立,后来慢慢才发展成寺庙。宝轮寺究竟修建于何时,众说纷纭。很多人认为宝轮寺始建于西魏年间(公元535~556年)。但据《巴县志》记载,宝轮寺的修建时间应该是宋真宗咸平年间(公元998~1003年间)。据史书记载,原寺庙大门前有“龙隐禅院”横匾,可惜已被毁掉。因皇帝玉玺为宝而和佛教又有轮回流传之意,后来故被称为宝轮寺。也有人说是因为唐朝时这里有个宝轮法塔,所以就延用这个名字而取名宝轮寺。
庙中正殿即大雄宝殿为明代建筑,占地面积近4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面阔三间,是重檐歇山式。上下两檐均施斗拱,角檐翘升,大殿采用一人不能合抱的马桑木作木柱穿逗支撑,屋顶由黄釉筒瓦覆盖,装饰脊兽。整个大殿的木柱穿逗不用一颗铁钉而仍牢固如初;两柱础基石一高一低,历经数百年而不倾斜;大殿对采光、挡风、排烟均有独到设计,殿内采光均匀,外面风雨不能入殿,殿内佛香烟尘却能排除殿外,堪称绝妙。整个大殿气势宏伟,灵动自然却又庄严肃穆,是重庆市重点保护文物。大殿前檐下有一牌匾写着“大雄宝殿”,是由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赵朴初亲笔提写。
宝轮寺在清代康熙年间曾进行大修,使其规模远远超过明代。据说,由现在的大殿向上经马鞍山至童家桥,沿山有川主殿、药王殿、雷主殿、天王殿、观音阁、藏经楼和禅房客舍数百间房屋,寺中僧侣一度达到300多人。可惜在后来逐渐破败了。民国时,除大殿外,仅剩的一些其它殿宇和禅房又遭日本飞机炸毁。虽历经多次劫难,但大殿建筑和主佛释迦牟尼佛像得以保存下来。1983年,政府拨专款进行了修缮,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搬迁了寺庙内的小学和建筑公司,并完成宝轮寺保护发展规划,使寺庙建设步上正轨。
宝轮寺里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大雄宝殿的古佛下有一个流米洞,可供寺内僧人食用,可是后来出了个有贪念的僧人,多接米进行出售,结果没过多久流米洞就不再流米出来了。
与宝轮寺有关的传说,最具有传奇色彩的莫过于被明成祖逼下皇位的建文帝的故事。现在,宝轮寺里还塑有建文帝像,和宝轮寺一起接受游客的流连。
少妇尿童
翻开磁器口的旅游手册,好奇怎么会有“少妇尿童”这么奇怪的地名。等看到那个小品雕塑,笑着瞬间明白了这个名字的由来。
这是个在磁器口流传了数百年的“护龙水”的传奇故事。相传,建文帝朱允炆避难来到磁器口宝轮寺时,因长期风餐露宿、奔波劳累,又惊又吓之下患上了哮喘、劳损、风湿等病。因为害怕被明成祖朱棣追杀,便不敢去寻郎中看病买药,十分痛苦。一天晚上,有神仙托梦给他,饮七岁小男孩的尿就可以解除痛苦。于是建文帝第二天就出庙暗访,刚从宝轮寺来到金碧桥旁,就看到一个少妇正抱着小男孩撒尿,建文帝手持缘钵向前询问,刚好这个小男孩就是七岁。建文帝欣喜间便向少妇讨要童尿,少妇爽快地答应了。一碗童子尿喝下去,建文帝顿感神清气爽,恼人的哮喘、劳损、风湿等病症一扫而去。
此事一传十、十传百,不久人们都知道童子尿可以治疗百病了。后来,大家才知道那个讨要童子尿的僧人原来就是真龙天子建文帝,这童子尿就被习惯地称为“护龙水”。
听完故事,看着雕塑男孩撒着清澈的“童子尿”,有种上前喝一口的冲动。其实,就算是不喝,用着沾了皇帝“龙气”的水洗洗手,也会带回去几分灵气吧。有人戏称,在这里洗了手,回去干什么都要顺利些,运气也好些。你信么?呵呵。
水观音
仰头,便能看见在文昌宫与嘉陵江的峭壁上,立有一座慈眉善目的观音菩萨塑像,当地人都称它是“水观音”。人们相信,是水观音一直都保佑着江上渔民的安全,于是水观音前常年香火不断。民间有传说:只要心术正,没有害人之心,来此跪拜许愿,都会很灵验。
佛教中的观音,是对中国民间影响最大的一尊佛教菩萨。佛教经典说,如果无量百千万亿众生遭受苦难,只要呼救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虔心称诵,观世音菩萨就会马上前来解救。近年来,有人戏称观世音什么都救,总是在危难时刻有求必应,有点类似公安系统的110,所以观世音菩萨是菩萨中的110。虽是玩笑,但也表明观世音菩萨在民众心中的地位。
磁器口的水观音,是附近渔民自发组织雕刻的。这都皆是因为磁器口的嘉陵江水道地势险要,岩石延伸到江心,嘉陵江水流经此处会形成一半回水沱、一半险滩的险要形势,行船非常危险。下行船一定要到拿好桡桨,对准礁石而行,临近时猛抵礁石,随水流改变航向,滑行而下,才可平安无事。上行船则需要数人拉纤方能前行。所以这里又被称为“滑拖嘴”,旧时不知道有多少船只在此触礁沉没、船毁人亡。据说,直到修塑了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后,这里过往的船只出事就很少了。还是据说,水观音除了保佑过往船只渔民,也保佑民众的其它灾难。所以,就算是解放后为确保航道安全炸掉了江中礁石,这里的水观音也仍然被人供奉着。
双手合十,诚心地拜过水观音。也不求什么,也许,求得是一份心静吧。
文昌宫
和水观音遥遥相对的,是磁器口九宫十八庙中最热闹的道观。在郁郁葱葱的金碧山上面朝嘉陵江,占据磁器口最好风水的文昌宫,有坚硬的条石做城墙,殿宇更是金碧辉煌。
庙中供奉的文昌帝君,常年庇护着文人学子,在“学而优则仕”的那些时代,这里就是文人学士、社会贤达常来跪拜求愿的地方。
溯源文昌宫的来历,古人把北斗七星的第六星称为文昌星,认为是主吉祥的星位。到了夏商时代,祭祀文昌是国家大典,家家户户必拜文昌之神。后来,人们认为文昌司赏功进士,能主管人间功名利禄,所以众多学子和文人士大夫都真诚的拜谒,并敬奉为文昌帝君。
磁器口的文昌宫在上世纪30年代曾毁于战火,其后虽有修缮,但上世纪70年代又因年久失修垮塌。现在,重修后的文昌宫还保留着当年寨门和石城墙,依稀可见当年的辉煌。
站在文昌宫听身边虔诚的学子默默许愿,替他们暗暗祝福。就算是求得心理安慰,也是一剂不错的静心药吧。
民俗文化村
过凤凰桥爬上马鞍山,就是民俗文化村了。一路向上,是绘有重庆特色的壁画。“山城挑夫”、“江湖货郎”、“制镜艺人”、“采莲花鼓”、栩栩如生,“坎上茶馆”、“茶肆逸趣”、“开怀畅饮”活灵活现,“迎春年画”、“元宵花灯”、“打花鼓戏”、“社鼓同乐”呼之欲出……
这样看着、品着向上攀阶,不一会儿就到了山顶的游园。园子里醉翁亭、明清长廊古色古香,睡佛一尊犹自香甜,建文帝塑像俯视众人,川剧、评书、金钱板热热闹闹,书画表演张弛有度、挥洒自如。
微风拂过,才发觉自己站在磁器口最高处。环视四周,可以看到古镇四面风光,很是惬意。
这里也是喝茶的好去处,在参天古树下,支上一只小圆桌,摆上两把老藤椅,跑上一壶老荫茶,悠闲自在地看古镇老房子、听古镇老戏剧、摆点古镇老龙门阵……到了吃饭的时候,再翻翻古镇的老菜谱,点几个老菜,过一天老古镇人的生活,真是快活胜似神仙的状态了。
鑫记杂货铺
眼前所见的“鑫记杂货铺”是古镇内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在白色恐怖的黑暗年代,它是渣滓洞白公馆难友们与外界交换信息的主要窗口,是当时地下党的重要秘密联络点之一。《红岩》小说中“华子良”的原型韩子栋,就是在这儿与地下党联络,递送了很多珍贵的情报。韩子栋是山东人,1933年在北平上学时入党,1934年不幸被捕入狱并辗转关押于南京、汉口、益阳、贵州息烽监狱,最后转到白公馆监狱关押。为了与重庆地下党联系,在狱中,他整日神情呆滞,蓬头垢面,无论刮风下雨,总在白公馆防风坝里小跑,特务看守以为他是被关疯关傻了,便叫他“疯老头”。由于他老家在山东,到重庆人生地不熟,看守们对他也比较放心,常常让他跟随外出到磁器口买东西。每次外出买东西时,韩子栋既不多言,也不乱跑,办事也总是快去快回,取得了看守的信任,由此他也趁机和地下组织联系,传递了很多重要情报。1947年,当特务看守卢兆春又一次带他来磁器口买东西时,精心策划好逃跑的韩子栋趁着卢兆春打麻将的机会,假装上厕所,镇定自若的走出门去。刚过街角,便飞奔到嘉陵江边,找到一只小木船,迅速渡江,经过45天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解放区。
解放后,韩子栋曾多次来到磁器口,指认这一地点。在《红岩》小说中,也专门提到了这个杂货店。现在,鑫记杂货铺仍然保持着原貌,古老的房屋、陈旧的杂货柜和倾斜的墙体是历史最好的见证。在杂货店门口还塑立了韩子栋的铜像,铜像就是用了它担萝买菜进行联络的故事作为素材的。
捧着小说《红岩》来膜拜心中的英雄,那个年代那些事,和鑫记杂货铺一起刻进心里。
青石板路
游完磁器口,不敢忘记这脚下的青石板路。
磁器口老街的石板路全是由上好的青石铺成,最老的已有千年的历史了,因此被称为青石老街。石板街最宽的有6-8米,最窄处仅有2-3米。走在街上,那长长的石板路与沿街民居相依相融:陈旧的木门,半掩的木窗,生绣的铁锁,深邃苍凉的小巷道,仿佛都与邻近的现代大都市毫无相干,似乎在述说一个久远的故事。街边匾额古色古香,各式画廊正描绘着古镇得民风民情。传统的木锤酥、糖关刀、草编等民间工艺的现场制作,不经意间好像回到了古代社会。如果遇到雨天,便能体会到古镇烟雨朦胧的诗情画意。
最后一次望向磁器口,心中默念:再见磁器口,再见青石板!想你,就会再来的。
推荐访问:磁器
上一篇:我的良师益友(续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