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故居题匾的四次变更
第一块门匾
1878年毛泽东的曾祖父毛祖人买下上屋场东边的五间茅草屋,后来毛家几代人历经几十年的改建和扩建,到1918年房屋架构基本定型。1921年春节,毛泽东回到故乡,动员弟弟妹妹“舍小家为大家”,参加革命。此后,上屋场由当地农民居住。1929年,毛泽东故居被国民党政府没收后继续出租给当地村民居住。
1949年8月4日,长沙和平解放后,韶山上屋场毛泽东故居由县人民政府收回,政府安排韶山村老党员毛月秋(毛泽东族叔)负责故居管理和接待来访者的工作。
1949年10月17日,长沙专区代表团一行到毛泽东故居来参观,湘潭县委委员毛华初提议为毛泽东故居写个门匾。
匾上写什么内容呢?有人说写“毛主席的故居”,有人说写“毛泽东的老家”。大家认为这些内容都不错,但似乎没有完全表达出刚刚被解放出来的人民的心声。最后,毛华初提议,上屋场的门匾就写“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家”。大家都表示赞同。
没有多久,韶山毛泽东故居第一块门匾“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家”挂了起来。毛泽东故居第一块门匾恰当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领袖的朴素感情。
毛泽东不要伟大
1953年,毛泽东在北京会见来自家乡的亲友时,毛秋月告诉毛泽东,苏联和民主德国客人看到上屋场上挂的“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家”的匾,都说好。“这个不妥,不妥。‘伟大’两字不是封的,哪里会一写伟大就伟大呢?我建议换一个门匾。”毛泽东说。
其时,华国锋已从湘阴县调到湘潭县任县委书记,他召集县委开了几次会,根据毛主席的“批评”,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建议。决定把第一块门匾撤换掉。1955年3月,在上屋场挂起了第二块门匾“毛泽东同志故居”。
刘少奇提议改为旧居
1961年3月14日至23日,刘少奇参加了在广州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归途中,他决定顺便到家乡附近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参观韶山毛泽东故居。
4月9日清晨,刘少奇和夫人王光美从韶山招待所步行到毛泽东故居。故居的工作人员汪久成、毛乾吉等人闻讯后,飞快地跑出来迎接他们。刘少奇凝视着“毛泽东同志故居”几个大字,沉思了很久,缓缓说道:“毛泽东同志故居的‘故’字有‘过去’和‘去世’两种意思。我们的毛主席身体很健康,应当把‘故’字改为‘旧’字。”
刘少奇的话一说完,第一个吃惊的是毛乾吉。那么多领导人看过“毛泽东同志故居”的门匾都没有说什么,毛主席1959年回来亲眼看过,怎么会有这么严重的问题呢?
不久,湖南省委办公厅下文同意将“毛泽东同志故居”改为“毛泽东同志旧居”。196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为故居题写了“毛泽东同志旧居”的匾额。从此,“故居”改为了“旧居”,此名称一直沿用到1983年。
邓小平为故居重书门匾
1973年10月,刚刚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在结束了陪同加拿大总理访问郑州、桂林等地的工作任务后,取道长沙,决定到仰慕已久的韶山看看。
邓小平访韶给湖南方面出了一个难题。围绕着以什么规格接待这位刚刚复出的副总理,湖南领导人发生了争议。但是,争论双方都有这种感觉:无论用什么规格接待邓小平,都会承担一种风险。于是制定了一个“不冷不热”的接待方针。长沙方面首先作了个示范,他们决定让邓小平坐过了时的“吉姆”轿车访韶。这种车,1959年毛泽东到韶山来时坐过,但此时已是70年代,国产的高级“红旗”轿车已经很常见。19日,邓小平在湖南省委领导的陪同下乘坐一辆旧“吉姆车”来到韶山冲。不解内情的邓小平仍然十分高兴。
一位工作人员带着试探性的口气问:“小平同志,您是第一次来到韶山,照不照张相啊?”邓小平一听,很高兴地用四川话说:“照,当然要照!”邓小平抚了抚中灰色的中山装,在“毛泽东同志旧居”前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这张珍贵的相片,现在陈列在毛泽东纪念馆。
1983年,韶山管理局派人到北京,请邓小平题写故居和纪念馆的匾额。邓小平几易其稿,题写了“毛泽东同志故居”和“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两块匾额。现今,故居和纪念馆用的就是这两块匾。
(摘自《扬子晚报》张光华、程世刚文)
上一篇:晋陕峡谷第一村
下一篇:董其昌题匾和《南庄图》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