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的安全配伍分析
【摘 要】目的:探讨头孢哌酮钠钠舒巴坦钠的不良反应情况及对策,以此对临床合理用药进行指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3年9月手指的80例使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后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用药情况,研究其相应对策。结果: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所引发的不良反应中,呈变态反应患者53例,占66.52%,其次为血液系统反应12例,占15.00%,肝功能损害6例,占7.50%,痉挛性干咳5例,占6.25%,双硫仑样反应4例,占5.00%。结论:合理使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对其禁忌症严格掌握,预防使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的不良反应情况出现。
【关键词】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安全
抗生素是当前医院常用药物,其中头孢类药物为常用的抗菌药物,因其毒性低、杀菌能力超强,变态反应较少,且耐青霉素酶,能够对阴性菌与革兰阴性菌而引发的感染,起到显著的疗效[1]。在发现严重感染后,经与半合成氨基糖苷类药物与青霉素联合使用,其具有显著的协同效果。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为半合成广谱抗生素,头孢哌酮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钠以相同剂量混合制成,在临床治疗中,对敏感菌引发的泌尿道、呼吸道,及其他系统感染有极强敏感性,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具有毒性低、广谱且高效的特点,但是随着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广泛应用与临床,其不良反应情况也开始逐渐被关注,本次研究主要对其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从而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3年9月手指的80例采取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52例,女性28例,年龄12~63岁,平均年龄(34.6±6.2)岁,其中泌尿系统疾病患者34例,肠道疾病16例,呼吸系统疾病21例,外伤9例。
1.2 方法
根据本院对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调查,针对发生不良反应结果进行分析,针对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情况,整理出有效的处理方式。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9.0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所引发的不良反应中,呈变态反应患者53例,占66.52%,其次为血液系统反应12例,占15.00%,肝功能损害6例,占7.50%,痉挛性干咳5例,占6.25%,双硫仑样反应4例,占5.00%。见表1。
3 讨论
3.1 血液系统反应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会引发患者出现血液系统改变情况,导致消化道出血、颈部瘀斑、凝血功能异常,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而引发的血液系统反应,会在用药数天后发生身体症状,其发生机制,可能和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中的舒巴坦钠分子结构相关,其中N-甲基硫四氮唑会对人体合成维生素K构成影响,导致患者发生体内维生素K的水平下降,致使患者体内引发血液系统反应。经对患者作胆汁检测显示,其胆汁中有较高含量的头孢哌酮,可能与头孢哌酮是经胆道排泄相关[2]。在临床上采取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注射治疗时,需要对患者出血倾向情况密切关注,并对凝血酶原、维生素K进行联合使用[3]。在行外科手术的围手术期,应该禁忌使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有溃疡性出血患者,也应该慎重使用。
3.2 双硫仑样反应
出现床硫仑样反应,与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的化学结构相关。头孢菌类药物使用后,或者与乙醇药物联合配伍后,所引发的不良反应情况。
3.3 变态反应
据相关研究显示[4],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所引发的变态反应,与青霉素使用后情况相似,变态反应中,出现的过敏情况可分为内源性过敏和外源性过敏两种,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所引发的变态反应,其中外源性过敏,与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进行合成时,代入蛋白多肽类杂质相关,而出现内源性过敏,可能是在储存、生产中,阻内酰胺环自身聚合,从而形成高分子聚合物而出现。
3.4 配伍禁忌
在临床用药的研究中显示[5],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和右氧氟沙星葡萄糖注射液有配伍禁忌,两者会产生药物拮抗作用,因此,在临床用药中,应该尽量避免两者共同使用,或者连续性使用。
3.5 不良反应预防
对适应证与禁忌证应该严格掌握,避免出现大剂量与长时间的滥用药物,从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对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应该慎重使用,特别是老年患者与儿童,必须减量使用,以免发生药物蓄积后,引发中毒事件;详细掌握患者的药物过敏情况,必须作皮试后用药,并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情况;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使用后,应该尽量避免饮酒,减少双硫仑反应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邵海波.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与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注射用莫西沙星存在配伍禁忌[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
[2]马明欣,李冰,傅蓉等.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中头孢哌酮杂质C的含量测定[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2,37(6).
[3]史煜波,翁幸鐾,孙定河等.耐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的鲍曼不动杆菌体外敏感性试验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1,34(4).
上一篇:风险管理培训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
下一篇:预防老年病从更年期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