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心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临床特点,探讨危险因素,筛查高风险人群,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方法:以2013年1月~2014年心内科住院患者43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并发医院感染患者71例纳入感染组,其余359例患者纳入对照组,进行因素分析。结果:肺部感染64例,泌尿系统5例,皮肤与口腔各1例;革兰阴性菌48例,革兰阳性菌23例;年龄≥60岁、病程≥5年、合并两种以上基础疾病、心功能Ⅲ~Ⅳ级、左心射血分数≤40%、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30d、呼吸机应用≥7d、卧床时间≥7d在感染组中分布水平高于未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等级Ⅲ~Ⅳ级、卧床时间≥7d成为心内科医院感染独立风险因素,OR风险比分别为3.255、1.372。结论:心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多见肺部感染,与患者机体免疫状态有关,卧床时间、病情严重程度起决定性作用,应加强呼吸道管理,落实机械通气无菌操作标准,关注长时间卧床、呼吸严重受抑制者。
【关键词】心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临床特点
【中图分类号】R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10 医院感染是医院质量管理重要关注对象,轻者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经济负担,重者可致患者死亡。心内科是医院收治各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科室,老年患者比重高、住院时间长、机械通气应用比重较高、病情多危重,是医院感染高发科室,又因患者耐受差、高危风险因素众多,医院感染严重威胁心内科住院患者生命安全。本次研究就心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3年1月~2014年心内科住院患者430例作为研究对象,筛选其中发生医院感染患者71例纳入感染组,其余359例患者纳入对照组。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以及统计学分析方法,利用医院计算机病历系统调取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同时调取心内科医院感染报告,就所得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资料包括:①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基础疾病、陪护者情况;②疾病情况:心功能等级、左心射血分数;③治疗情况:抗菌药物应用、侵入性入选操作、住院时间、呼吸机应用时间、卧床时间等。
1.3统计学处理
以SPSS18.0软件包处理所获数据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以n(%)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心内科医院感染率约为9%~26%[1-3],本次研究为16.51%,鉴于此次研究纳入对象均为住院患者,该结果属正常水平。从感染部位以及病原菌分布来看,感染较集中,特点鲜明,多见肺部感染,主要原因可能为:①长时间的机械通气;②卧床时间长,有效咳痰、排痰不易,痰液易淤积;③病程长,循环、呼吸障碍破坏身体机能,免疫能力减退;③发病时,呼吸受抑制作用强,胸痛放射;③个别人出现胃反流情况。当然,也与其它护理措施质量较高有关,如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都有助于降低并发风险,这些护理内容可控性、操作性强,落实效果肉眼可见,而呼吸道管理注重预见性、计划性,同时注重护患配合,患者自身呼吸道管理能力、意识也直接影响护理效果,护理质量控制不易[2]。此外,有部分学者认为长时间机械通气不可避免损伤气道,有统计表明通气时间≥15d呼吸道感染率高达53~90%,频繁插管、反复加机、人际不协调都可能损伤气道,破坏粘膜防御机制,增加细菌定植风险,当然不排除少数患者出现胃反流,引起呼吸系统感染[3]。此外,有研究证实心内科患者普遍伴有较大的心理压力,紧张、恐慌加重气促反应,也可能增加医院感染风险[3]。
医院应做好呼吸道管理,尽可能加强机械通气护理质量,落实无菌操作,避免重复加机、人际不协调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做好健康训教、呼吸训练,促有效咳嗽、排痰,发作时,积极促患者镇静、镇定,避免气促过急加重呼吸抑制症状。
参考文献
[1] 甄锡云,张丽敏,郭毓萍,等.心内科护理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3):693-695.
[2]王春暖.预防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的方法[J].中国校医,2014,28(8):614-615.
[3]胡华龙,张卫.心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性杂志,2013,23(3):535-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