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摆手舞音乐探析
摘要:摆手舞音乐是极具土家族民族风格,本文从招手舞音乐的歌唱及器乐伴奏两部分入手,探析了土家族的摆手歌和锣鼓音乐的特点,深入理解土家族历史的“活化石”——摆手舞音乐。
关键词:土家族;摆手舞音乐;摆手歌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是一个勇敢智慧、能歌善舞的民族,其先民以崇武善战著称。主要分布于湘、鄂、渝、黔四省接壤地区,居住在武陵山脉。土家族有竹枝词、摆手舞、跳丧葬等独具土家特色的艺术文化,其中最富有民族风格的是土家族摆手舞及其音乐。
一、土家族的“舍巴日”
舍巴日又称“梯玛跳神”,“舍巴”土家语为“摆手”,“日”即“做”,舍巴日即“做摆手”。一般在正月土王祠的摆手堂进行,是土家族盛大的祭祀庆典。大都以姓氏或村寨为单位,由梯玛(土老司)主持。村民齐集摆手堂中隆重祭祖,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随着时代的变化,“摆手”的宗教色彩已大大减弱,场地、时间也不像以前那样有严格的规定,但内容和以前基本保持一致。由此,摆手歌舞已经从先前的祭祀活动脱离出来,而纯粹是以庆祝新年或健身休闲活动为主的大型游艺民俗文化活动,
“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迭,一片缠绵摆手歌。”这首诗生动地描述了土家族人民举行摆手活动和口目摆手歌的景象。据史书记载,摆手舞最早源于商周时期巴人的军战舞。西汉时,这种军战舞成为汉宫廷乐舞,被称为巴渝舞,后改为稗舞。从汉到唐宋,巴渝舞在民间经久不衰。摆手舞有大摆手、小摆手之分。小摆手舞每年岁正月举行一次,主要是表演农事、渔猎活动。大摆手每三年举行两次,是纪念八部大神。内容在小摆手舞的基础上,再加上披西兰卡普(土家织锦,象征当年先祖的盔甲)表演的军战舞,显出古代打仗的雄伟气势。跳摆手舞时,要吹大土号。唢呐、敲打锣、镣、鼓、燃放鞭炮。人们围成圆圈,男在外圈,女在内圈。除圆圈外,还有纵队、“人”字形队及各种图案队形。舞蹈人数不定,可自由出入。清同治九年,符为霖编《龙山县志》载:“土民赛土司神,旧有堂日摆手堂,供土司某神位,陈牺牲醴。至期既夕,群男女并人。酬毕,披五花被,锦帕首。击鼓鸣钲,跳舞歌唱,竞数夕乃止。其期或正月或三月或五月不等,歌时男女相携,足遍跹进退,故谓之摆手。”摆手舞舞蹈场面庞大,舞蹈动作简单、独特、规范的舞蹈。要求手的摆动一般不超过肩,摆动时,线条流畅,大方自如。其基本特点是顺拐、屈膝、抖动、下沉。“顺拐”要求甩同边手,手脚配合默契,动作一致:“屈膝”要求上身要平稳,脚掌用力:“抖动”要求腿及两手臂有轻微的颤动;“下沉”指动作重心在重拍时有向下的感觉,要求气沉丹田而身体不下塌,动作沉稳而坚实。舞姿朴实,音乐节奏明快。人们且歌且舞,气氛热烈,具有浓厚的土家气息。
二、摆手舞音乐
摆手舞的音乐分歌唱及器乐伴奏两部分,歌唱即摆手歌,器乐的伴奏主要是鼓和锣,曲目是一曲多变(根据舞蹈的内容及动作)。
(一)摆手歌曲
1.摆手歌曲的内容
跳“摆手舞”时唱的歌,叫做“摆手歌”,是土家族古老的民间舞蹈音乐。除了在跳摆手舞时所唱的行堂歌,还有歌手们坐下来唱的坐堂歌。坐堂歌有齐唱、领唱、独唱等多种形式,摆手歌的内容既有由梯玛在祭祀中用土语演唱的古老的土家族民族史诗《摆手歌》;又有用土语或汉语演唱的关于历史、军事、生产劳动、爱情等各方面内容的歌曲。
世代亲口相传的土家语歌曲经过不断加工、补充、丰富,久而久之,形成固定的唱词,成为长达数十万言的大型民间雄阔苍凉的叙事史诗《摆手歌》。能演唱数天数夜,分为四大部分:(1)天地人类来源歌,如《制天制地》、《雍尼补所》。
(2)民族迁徙歌。
(3)农事劳动歌,如《砍草挖土》、《打铁铸铧》等。
(4)英雄故事歌,如《洛蒙挫托》、《匠帅拔佩》、《白果姑娘》等。
其次是祭祀歌:《长马辞》《短马辞》《梭尺卡》等,用于“排甲祭祖”、“闯驾进堂”、“纪念八部”、“送驾扫堂”等。如《摆手歌》中有纪念八部大王的唱词:“列祖列宗啊,我们请了一遍又一遍,请你们看着挂满金斗银斗的地方走过来,看着放有金钱银钱的路上踩过来啦,”
另外土家族“摆手”以祈丰年,农事舞占的比重较大,随舞伴唱的农事摆手歌语言生动朴素。如《莫把禾苗挖》。
还有一些缠绵的摆手歌,“摆手堂前艳会多,姑娘联袂缓行歌,冬冬鼓杂哺哺语,煞尾一声荷也荷。”诗里的“缓行歌”再也不是土老司的《摆手歌》了,里面没有了创世史诗的雄阔与苍凉,取而代之的是姑娘小伙你来我往互相爱慕的表达,比如:“栀子花开满树木白,一阵风吹遍处香,小妹硬是惹人爱哟,小哥梦里也在想哟”
摆手歌内容丰富,除了有史诗《摆手歌》、传统歌《黄四姐》、《向老官人》、《西朗卡布》、《薅草锣鼓歌》《哭嫁歌》、《闹五更》、《货郎歌》、《螃蟹歌》、《十送》、《猜字歌》,还有黄杨扁担、木叶情歌等优美,富有浓郁的土家民族风味的歌曲。随着时代的变化,摆手舞的伴奏歌曲样式灵活自由、随意性强。这些歌曲表现婚嫁和劳动生活,成了一部土家族的百科全书。为研究土家族的民族政治、经济、艺术、宗教、历史等提供了珍贵的文本,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2.摆手歌曲的特点
摆手歌的歌词一般为七言四乐句一段的结构形式,多用“嗬嗬也”、“嗬也嗬”等衬词。音调铿锵有力,节奏强烈鲜明,是非常典型的踏歌音乐。多采用五声音阶,较少运用偏音。
摇手歌的音域不宽,大都在八度以内。旋法特征多采用“框内旋法”,即在典型的“四度音调”的框架内运动,旋律多采用级进和小三度音程,环绕骨干音进行,运动幅度较小,歌曲结尾处多使用下降型旋法,这是土家族民歌旋律进行的明显特点。土家摆手歌旋律线的基本形状呈小波浪型,体现出婉转柔美的音乐特点,在铿锵有力的锣鼓伴奏下显出激情、粗犷的土乡土风之感。
土家族民歌的结束音常为卞滑音,为简朴的旋律增添色彩与变化。在长音前附加大二度或小三度的倚音。是对骨干音环绕的另一种表现方式,也是土家民歌常用的一种润腔方式。
在节拍方面,多采用均分律动形式,常采用单拍子:二拍子(一板一眼)和变换节拍:二拍子与三拍子的交替,但以单拍子的运用最为普遍。
(二)摆手舞的器乐伴奏
摆手舞的器乐伴奏以锣鼓为主,有时也用大号和唢呐。节奏明快、铿锵有力,锣鼓用不同的鼓点节奏为令“指挥”摆手动作的变换、队形变化和表现不同的情感。表现祭祀动作时,节奏庄重、舒缓;表现狩猎和农事活动时,节奏平稳,轻重有致;表现日常生活时,节奏欢快愉悦,轻松活泼。另外。在每处歌舞的开头、结尾时。锣鼓声伴随着众人发出有节奏的“嗬嗬也,也嗬嗬”等的和唱声。奔放有力,似乎胸中蕴藏着无穷的召唤力,形成一种特殊的音响效果,气势宏浑壮阔。动人心魄,令旁观者肃然起敬。“嗬嗬也”的吼声与铿锵的锣鼓节奏呼应而歌。营造出一种刚劲而稳健,热烈又庄重的氛围。
锣鼓是通过均分、切分及附点节奏型的不同鼓点来表现情感的。
1.均分节奏的强弱有规律的程式化的特点,与舞蹈摆手中以单摆衔接各种农耕的摆手动作。形成一种渲染气氛、表达情绪的思维定势。
2.切分节奏、附点节奏。使伴奏音乐产生跳跃感。使舞蹈动作充满活力。
3.前八分音符后两个十六分音符节奏(前松后紧)的运用,加强了节奏的密度,使内部节奏形态发生了变化,这种松与紧的对比,使音乐节奏的进行获得了动力性和新鲜感,在舞蹈过程起着调节,变换动作和烘托舞蹈气氛的作用。
三、小 结
摆手舞音乐在舞蹈、歌曲和锣鼓伴奏方面都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是土家族先民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记载土家族历史的“活化石”,充分展现土家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因此,对于摆手舞音乐我们要放宽视野,搜集、保存、把原始的动作素材加以提炼选择最具代表性、最闪光的点去发展、变化、重建起新的艺术语言和作进一步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李静,《“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美仑美奂土家族》,《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03期,第103-104页。
[2]王先梅,土家族摆手舞的现状与前瞻,《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3期,第154-155页。
[3]田世高,《土家族音乐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上一篇:少数民族音乐文献的收集与整理
下一篇:桑植民歌的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