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少数民族电影中的民歌
[摘 要] 本文通过民歌作为电影音乐元素之一在少数民族电影中的运用,它不仅为电影题材、内容和故事情节发展,为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白做了铺垫,也突出了故事内容中所要表达的民族艺术特色,生动地反映和描绘了当时该地区、该民族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为影片自身艺术生活增添了艺术色彩与感染力。并进一步阐述了少数民族民歌在中国电影中的地位、在电影音乐中的艺术效果及价值作用以及那些脍炙人口的民歌至今仍旧广为传唱、成为中国民族电影经典的不朽篇章。
[关键词] 少数民族电影;民歌;艺术价值
民歌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植根于我国古老的优秀文化土壤之中。作为构成电影音乐元素之一的民歌,在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中国少数民族电影音乐中的广泛运用,为电影的题材与内容发展增添红光异彩。由于各民族生存地域、语言、文化发展背景的不同,那些浓郁的风土人情都是电影音乐材料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宝藏,也是中国电影中脍炙人口的民歌吸引数万观众的重要因素。下面笔者将谈谈民歌在融汇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中的艺术效果。
一、少数民族民歌
艺术的创作离不开生活,生活为艺术的创作提供最为丰富的养料,民歌也是如此,民歌的形式、内容、产生与发展都与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民歌源于社会劳动生活和人民的情感世界
民歌源于人们的劳动生活,是劳动创造了人类、 文明与世界,所以民歌在相当一部分的作品中都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景。我国商代曾流传着描写男女牧民剪羊毛的劳动情境的一首民歌: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事实上,无论是什么样的劳动,都会产生与当时社会相互协调、释放自己民族内容的歌曲。
我国自古以来许多少数民族都保留着一个传情的民俗,并且一些民歌通过电影的形式被大量流传开来,如电影《阿诗玛》《红河谷》等中的民歌插曲。
(二)少数民族民歌
少数民族民歌是民间的、群众性的艺术。是各族人民集体智慧和乡土知识的结晶,是生生不息的人类文化的载体,由百姓大众创造的,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群众艺术审美再创造。各民族民间艺术往往是一定环境、一定地域的人们所共同欣赏的审美艺术形式,反映了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这个民族的思想、感情、审美观和艺术情趣,带着一方水土一方情,有着鲜明的民族个性和独特的审美价值与一定的民间习俗联系在一起,形成内涵丰富的民族艺术文化。
例如,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主题歌《山间铃响马帮来》,故事片《苗家儿女》插曲《满山葡萄红艳艳》,让观众感受到哈尼族与苗族音乐魅力和民族风情,维吾尔族民歌《阿瓦尔古丽》融汇到电影《卧虎藏龙》里让观众感受到了大漠以北的异国风情,彝族原生态民歌“海菜腔”作曲家将其融会到影片《花腰新娘》里,高亢的嗓音,具有地方色彩的演唱方式,为观众在银幕上再现了云南少数民族怡人风情,造就了另外一种形式的艺术美。所以民歌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艺术精髓,通过音乐的想象描绘了电影的主题,加强了电影的整体效果。
二、少数民族电影在中国电影中的地位
在新中国电影成长壮大历程中,中国的少数民族电影像一枝美丽的山茶花一样盛开在各民族人民面前,一些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形象地描绘了各民族聚居地的美丽自然风光,展示了他们的民族生活习惯、民族风情、民族意识、精神风貌。因此,在拍摄的少数民族电影中普遍采用的民族素材就是民族插曲在总体结构中的应用。
(一)少数民族电影的概念
少数民族电影首先其是一个文化学概念,在衡量少数民族电影的标准中,最根本的就是文化原则,也就是说,判断其是否为少数民族电影,首先要断定少数民族文化是否存在其中。因为,少数民族电影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民歌就属于中国古老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在电影构成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构成了该民族的文化特性,如使用了语言、文学、艺术、风俗、传统文化、历史宗教等。
张维先生认为:“民族电影概念是泛指民族题材新颖,民族风情味浓郁,民族风格独特,有着强烈民族意识的电影。”①我们分析这个定义是张维先生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电影概念的一个界定。陈剑雨先生在《重视少数民族电影创作》一文中就曾经对“少数民族电影”做过细致的辨析。他认为,“少数民族电影”包括:一是少数民族导演拍摄的反映本民族生活的影片;二是由少数民族导演拍摄的反映其他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三是由汉族导演拍摄的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②另外一种界定就是传统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指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比较模糊,如果将其补充到文化的概念之中笔者认为会更充实。所以,少数民族电影根据民族文化的内容、形式概括可分为:民族民俗电影和民族文化电影、民族景观电影。
(二)少数民族电影在中国电影中的地位
1950年春,周总理对中国第一部少数民族电影《内蒙古人民的胜利》提出的宝贵意见要求影片的音乐中一定要采纳蒙古族音乐的曲调,这就是人们第一次在影片中听到的地道蒙古族民歌《蒙古牧歌》。类似题材民歌还有如:《缅桂花开十里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只有山歌敬亲人》等,这些民族歌曲是民族电影内容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宣传党在民族地区所领导的革命斗争及各项建设事业中取得的伟大成就,从原始封闭落后到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以及在加强民族团结、军民团结方面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把政治策略和意识形态观念转换为电影形态的叙事主题和策略,是电影作为党的政宣工具和武器的首要任务,也是当时电影处理少数民族题材的重大艺术课题。③新中国成立初期电影肩负着传播党的少数民族政策的艰巨任务,于是就把意识形态和观念转换成电影化的艺术处理,使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策略融技巧之中,既加强了民族团结、起到宣传教育作用,又吸引广大观众去欣赏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
三、民歌在少数民族电影中的运用价值
民歌的运用不仅突出了电影内容中所要表达的民族特色,也生动地反映和描绘了该地区该民族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增强了影片自身生活艺术色彩、艺术感染力。词曲作家通过旋律和歌词的有机结合,不仅起到了概括影片故事内容、交代剧情的作用,也起到了涵盖剧中环境,渲染电影艺术气氛,使电影的情绪波动和广大观众思想感情达到互动。
(一)电影中的民歌让人们认识电影
古老质朴的民间艺术,它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它的纯洁无瑕的素质,在于它的朴素无华,并且常常是粗糙的形式。”所以艺术家们经过民间采风与艺术加工,把原来古朴艺术形态以新的姿态搬上影视银幕,赋予它新的艺术生命,焕发出奇异的光彩,喷发出少数民族浓烈袭人的自然民族的清香。歌曲经过媒体的作用,很快流传社会,使人们在这些脍炙人口的民族歌曲中,向往歌声的发源地,想象银幕上电影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激发人们观看电影的欲望。《只有山歌敬亲人》源于20世纪60年代长影拍摄的《刘三姐》中的插曲,影片通过主人公的领唱,让观众在歌中见于广西壮族山水甲天下的美景与爱情故事。节奏自由,旋律亲切质朴,是该片中塑造人物形象的一首重要歌曲。《蝴蝶泉边》选自影片《五朵金花》(白族);《翻身农奴把歌唱》选自纪录片《今日西藏》(藏族),等等,这些歌曲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至今仍留在广大人民群众记忆中。
(二)电影中的民歌让人们认识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
经脉是中医学文化的一个术语,这里则指民歌在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民俗文化当中的气血通路。中国民歌在有形有色、有感而知的空间里融汇到历史文化的传统之中,而在中国一百年电影的发展历程当中,每一个电影时期都有它们的各样身姿与奇异风采,都被古老的民族风情承袭下来。
歌曲《青青的野葡萄》是新时期拍摄的民族电影《青春祭》中的插曲,它就像一面镜子,透过一幅幅绚丽多彩画面,映射出傣乡少女“挑水”“洗澡”“对歌”“赶摆”“葬礼”等古朴的民风习俗,穿插于现实生活的艺术美感,再现到生活风采、民族特色与人物形象之中。所以,民歌在民族片中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它是丰富多彩生活的折射。通过电影将民族地区蕴藏着无数优美动听的神话、传说、史诗传播到世界各地,以崭新的民族风貌进入到新的时代。
(三)电影中的民歌让人们认识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是社会学术语,广义指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多方面的结构状况,狭义指社会学中社会阶层结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20世纪50年代,受当时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前期的少数民族电影大多都是以政治指向为主与民族风情、经济建设相结合,形成新中国电影发展时期的少数民族电影题材的创作特色。
1952年由长影摄制的电影《草原上的人们》中的蒙古族民歌《敖包相会》插曲,它以旋律优美、声情并茂再现在世人面前。时隔多年,这首歌曲仍旧在当今的乐坛上回荡。
而电影《芦笙恋歌》是一部政治性、经济性、文化艺术相结合的经典作品,它将清匪、民族团结、经济建设、忠贞爱情等多重主题融为一体,是戏剧性很强的少数民族题材的艺术作品。影片中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插曲《婚誓》是一首广为人知的男女对唱拉祜族民歌,它的歌词大多来自拉祜族人民语言的比喻,这首歌不仅用来表达扎妥与娜娃的纯真与热烈的爱情,同时也将影片推动到高潮,推翻了敌人的阴谋,二人最终团聚。这首歌曲在影片的剧作中起到了其他元素不可代替的作用,最终点题《芦笙恋歌》。
综上所述,中国电影百年的历程中,民族电影拍摄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民族歌曲在影片总体社会结构中的运用,那一首首百听不厌的民族电影插曲,不仅突出了那个时代的政治背景、经济建设、文化发展,也把少数民族那一支支色彩浓郁的影片插曲以歌舞形式再现到全国人民面前,塑造了人物性格,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为影片渲染烘托气氛起到了艺术桥梁的作用,其中一些优秀的插曲不仅在影片放映之时就脍炙人口,而且多年来也一直成为中国经典电影中不朽篇章,愿中国少数民族电影走向世界,走向灿烂辉煌。
注释:
① 张维:《电影民族学论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3页。
② 魏国彬:《少数民族电影概念的再探讨》,《艺术探索》,2009年第23卷第3期。
③ 李奕明 :《十七年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化视点与主题》,《电影创作》,1997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 杨凌.谈民族音乐在中国电影中的作用[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6(03).
[2] 王志敏.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概念界定问题: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3] 狄其安.电影中的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4] 中国电影家协会.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5] 朱天纬.中国电影百年•经典歌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6] 魏国彬.少数民族电影概念的再探讨[J].艺术探索,2009(06).
[7] 孙鹏.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中国少数民族电影[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20).
[作者简介] 王海霞 (1974— ),女,吉林长春人,硕士,长春大学音乐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声乐及表演;金顺爱(1958— ),女,吉林长春人,博士,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
上一篇:中国境内的俄罗斯族民间音乐
下一篇:如何开展高中音乐研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