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诺德·弗兰德在《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象征意义
【摘要】美国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是美国现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她以多产和小说中包含的丰富题材而闻名,同时她的小说也反映了深刻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故事发生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故事围绕着主人公康妮和阿诺德·弗兰德展开,作者将分析这篇故事所代表的现实意义,和阿诺德·弗兰德这个具有摇滚气质的男主人公在文中所代表的几个象征意义。
【关键词】阿诺德·弗兰德;康妮;20世纪60年代;摇滚乐
一、信仰的缺失和动荡的社会
文章中的故事发生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对于美国来说,这是个颠覆的年代,民权运动,反越战游行,肯尼迪总统和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被刺杀,汹涌澎湃的社会运动影响美国社会经济文化各层面的发展,冲击着人们的传统观念。1963年美国总统肯尼迪被暗杀使美国人一度陷入信仰危机,“上帝死了”之说的盛行更加影响了许多美国青年对于宗教的态度,宗教在人们绝望时把人推向上帝,而基督教的神灵在关键时刻却无法为人们提供庇护。在文中提到,康妮一家周日不再去教堂做礼拜。信仰的缺失和动荡的社会让年轻人感到迷惘和空虚,他们需要一种新的力量和精神为他们指引方向。而这时出现了一个文化现象—摇滚乐的兴盛,大胆奔放的歌词和旋律,叛逆的嬉皮士形象,反映了当时美国年青一代与现实做斗争,叛逆的精神状态。
鲍勃·迪伦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歌手,迪伦的传记作者安东尼·斯卡杜托在他的书中说:“迪伦的影响力体现在那些攻击美国制度,拒绝合作的人们身上,或是对制度发出剧烈攻击的人身上……迪倫为他们提供了精神动力。”迪伦曾作为美国种族平等协会的全职秘书与民权运动接触,他的歌曲《答案在风中飘扬》成为当时最著名的抗议歌曲,他还发表过一系列反战歌曲,这些歌曲呼应了时代的呐喊,成为抗议美国旧制度的标志之一。
二、摇滚乐所代表的反叛精神
鲍勃·迪伦的反抗精神受到年轻人的追随,他的歌曲和歌词在文章随处可见。欧茨本人在谈论这篇文章的创作过程时曾表示,该作品是献给鲍勃·迪伦的,而部分灵感亦来自鲍勃·迪伦的歌曲。故事主人公康妮对音乐有着很强的崇拜和依赖性,她的生活中充满了音乐,她时刻沉浸在环绕在周围的音乐,好像就活在音乐中,在康妮的世界里,音乐好像就是她的精神寄托,带有一些宗教性,她尤其喜欢听鲍勃·迪伦的歌,她一个人在家时,会打开收音机听迪伦的歌,她称迪伦为“Bobby King”,体现了她对迪伦的崇拜。在那个信仰缺失,社会动荡的年代里,年轻人开始崇拜摇滚乐,从摇滚乐中得到精神的慰藉,康妮作为一个叛逆的年轻女孩,也跟当时的年轻人一样,崇拜着摇滚乐,这种崇拜已经上升到了信仰的高度,从鲍勃·迪伦歌曲中的反叛精神中,康妮得到一种慰藉,她灵魂深处也存在一种反叛精神,这与她的家庭环境有关。
三、康妮脱离家庭的幻想与挣扎
康妮和她的家庭里有很多格格不入的地方,她的母亲是一个典型的家庭主妇,她没有任何长处让自己在社会上变得独特出众,只能待在家里,康妮的父亲出门工作,回到家只会接受母亲的服务,他的父亲从不管她的事情,对家里的事情也漠不关心,康妮没有接收到属于父亲的正常的关爱和关心。相反,她的母亲总爱挑她的毛病,拿她和她的姐姐琼做比较,琼长相普通,有稳定工作,但在康妮看来,琼不过是24岁还待在家里的大龄剩女,康妮相容美丽出众,充满魅力,但她母亲就是不喜欢她,康妮也不喜欢待在家,而喜欢跟朋友出去玩,和被自己吸引的男孩子调情。她实际上很反感自己的家庭,她在家时一个样,出去又是另外一个模样,因此在外面,康妮才能找到自由,才能感觉到真正的自己。
在康妮的潜意识里,有一种脱离家庭的幻想,她对她的家庭存在反叛的思想,从她对她母亲和姐姐不屑的态度和她的叛逆中体现出来,而鲍勃·迪伦歌曲中的反叛精神正好与她对家庭的叛逆像契合,就好像在这样的反叛中她可以得到精神的慰藉,因此沉浸在迪伦的歌声中,她有可能会幻想出阿诺德·弗兰德这样一个人,一个危险的陌生人带她离开家庭,这是她潜意识中的渴望,这种脱离家庭的渴望是危险的,是有悖伦理道德的,因此康妮尝试与这种渴望做了斗争,她内心是挣扎的,但她的斗争还是失败了,当她走出家门时,她感觉自己已经不是自己。说明尽管她有脱离家庭的渴望,但她对脱离家庭后的未知未来充满恐惧,她对阿诺德的反抗源于她对恐惧本能的反抗,当她最终妥协时,是她对自己内心渴望的释放,但也让她不知道如何去面对随即而来的未知的世界。
四、阿诺德形象与康妮反叛心理的压力释放
阿诺德·弗兰德的形象笼罩着是危险和神秘的气质,从他对康妮带有威胁和诱惑的话语,可以看出他的意图很明显,他对康妮来说很危险,很有可能会对康妮实施身体上的侵犯甚至更大的伤害。前文中提到,对阿诺德的幻想实际上体现康妮想脱离家庭的反叛精神,那么康妮为什么不幻想一位英俊善良的王子一样的人物来带走她,而要幻想出这样一位危险,甚至有些变态的嬉皮士形象的人物,这与康妮本身的心态和当时的社会环境都有关系。
在康妮眼中,她的姐姐和母亲处于男性权威社会的压制下却不自知,康妮能够意识到这种压制的存在,并且在她心里对这种男权的压迫具有反抗意识。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中,女权运动已经开始兴起,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呼吁冲破家庭的束缚,走向社会争取平等的权利。康妮处于那个时代或多或少受到这种女权运动的影响,她身上具有新女性的特点,不愿意只服从于父权制度下压抑,想要冲出家庭的束缚。而在她的幻想中,会出现阿诺德这样一个危险的角色,对康妮又有一定的吸引力,在文中描述到阿诺德时尚,具有摇滚风格的穿着,还有他健硕的身材都是康妮喜欢的感觉。
康妮的这一幻想是出于一种反叛的心理,她对于父权社会中的传统思想观念具有反叛意识,因此她不会幻想出一个传统观念中的王子来拯救她,而是会想象出一个危险的陌生人,这实际上是一种反叛的心理。在家庭父权制下产生的压抑感,以及母亲的指责,使康妮感到厌烦和对家庭归属感的丧失,但作为一名15岁的少女,她对这一切又不知所措,因此她通过幻想出一些极端哥特化的场景来释放自己心里的压力。阿诺德实际上是康妮内心黑暗面的倒影,他就像摇滚乐的黑暗精灵一样,闯进康妮的生活,将她带入毁灭或是未知的未来中。
五、结语
在欧茨的短篇小说《你从哪里来,要到那里去?》中,主人公康妮遭遇陌生人阿诺德·弗兰德的威逼利诱,从家里出来走向阿诺德,走向危险和未知的未来。阿诺德的形象在文中也存在几种象征意义,他一方面代表康妮对脱离家庭存在幻想和渴望,但传统道德观念对她的束缚让她内心挣扎;另一方面代表康妮对父权制度下压抑感的释放和反叛。康妮的内心的挣扎是她在家庭中存在感和认同的缺失,她想要反抗并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却感到迷茫,因此她将这种压力释放于想象中,但生活还要继续,她还是生活在迷茫中。
【参考文献】
[1] 霍华德·桑恩斯, 著. 周 宪, 金 淼, 译. 沿着公路直行:鲍勃·迪伦传[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6).
[2] 林 斌. 西方女性哥特研究——兼论女性主义性别与体裁理论[J]. 外国语, 2005(2):70-75.
[3] 马星城.源于音乐的幻想——从流行音乐角度再读《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J]. 合肥学院学报, 2014(1):83-85.
[4] 腾继萌. 鲍勃·迪伦:一位摇滚艺术家的生平[J]. 外国文学, 1996(2):34-35.
【作者简介】
王洁茜(1992—),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上一篇:如何开展高中音乐研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