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客家民间艺术的文创衍生品设计思路探析
摘 要:客家民间艺术设计形式丰富多样。将客家民间艺术设计以文创产品为载体呈现,有利于传扬客家民间艺术设计,传播客家民间文化艺术。本文将通过对客家民间艺术设计形式进行分析,探索。对制作客家民间艺术文创产品的种类进行挑选类比,并通过对现有地方文化艺术文化创意衍生品进行类比分析。最后对客家民间艺术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案进行结论性展示。
关键词:客家民间艺术;客家图形元素;文创产品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文创产业不仅能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更能很好的传扬当地艺术与文化。文创产品是艺术与生活的桥梁,是将艺术融入生活的纽带。客家民间艺术文创产品的设计是根据客家民间艺术设计以文创产品的形式为载体,将客家艺术与现代手工艺制作相融合,创作出传承发扬客家文化艺术的产品。让客家民间的艺术设计得以“重生“。
一、开发客家民间艺术文创产品对客家民间艺术的重要意义
优秀的文创产品设计才能更好的传达出她所承载的文化。客家暂时还没有较为成熟的文化创意产品体系,因此客家艺术文化创意产品可开发和发展的空间非常大。好的文创产品不仅能够给自身创造价值,而且可以更好的传扬它所承载的文化。客家民间艺术文创产品的设计是在为客家民间艺术与大众连接起来的纽带和桥梁。
二、现有弘扬传统文化较为成熟的文创产品的分析
(一)大英博物馆文创产品分析
世界最著名的四大博物馆之一大英博物馆,可以说是博物馆文创的领先者,虽然你可能没有机会去大英博物馆,但是你却可以买到大英的文创产品。由此看来文创产品不仅能够给博物馆本身提供经济支撑,而且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博物馆文化。大英博物馆收藏世界各地不同总类的藏品,馆内藏品种类繁多,文创产品研发所能选择的总类样式丰富多彩,可以激起人们对文创产品的收集欲望。大英博物馆的文创产品的研发设计不仅仅是把馆藏品的图案样式复制粘贴在文创品上,而是将英国特色文化与馆藏品特色相结合开发出受大众所喜爱的文创产品。其中由大英博物館所设计的小黄鸭曾爆红网络。
(二)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分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故宫作为明清两朝的宫殿所收藏的藏品大多都是皇家珍品。故宫文创则是从这些皇家的服饰、摆件上提取元素,在不改变这些元素本来造型的前提下对这些元素进行组合再设计。在故宫博物院的官方淘宝店上,你可以看到以明清服饰为原形再设计的笔记本,抱枕。这类文创产品不仅有收藏价值更具有实用性。提到故宫文创“朝珠耳机”的设计也让人印象深刻,这类文创产品颇具有趣味性。习近平总书记说:“让深藏在禁宫中的文物活起来。”故宫文创正是让故宫文物活起来的动力。
(三)苏州博物馆文创产品分析
苏州博物馆文创起步相对较晚,但也小有成就。苏州博物馆文创组,以馆藏文物“秋色莲花碗“为原形制作而成的”国宝味道之秘色瓷莲花碗曲奇饼干“中饼干颜色的设定与实体文物比较接近,让人在吃饼干的同时有一种品味国宝的感觉。此项设计在2014年中国博物馆文创产品获得了优秀奖。 苏州博物馆文创将博物馆藏品与苏州地方特色产物相结合,出品了许多即具有馆藏品收藏价值又具有苏州特色的文创品。这种将馆藏品特色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的方式,大英博物馆文创也有运用。
三、客家民间艺术文化在文创设计中的转化思路
(一)文创产品设计元素提取
由以上对大英博物馆文创,故宫博物院文创,和苏州博物馆文创的设计分析可知,文化创意产品不只是对文物原型图案简单的复制提取,而是将藏品元素与现代产物的特点相融合而设计出的文化创意产品。客家民间艺术文创产品设计,首先要深度发掘客家民间艺术产物,例如:客家服饰,客家刺绣,客家剪纸,客家纸扎技术,客家瓷画,客家建筑和客家的采茶戏都是可以提取设计元素的原形。将这些民俗文化进行深入调研,对能代表这些民俗特色的图案元素进行收集整合,发掘出能够与当下产物相结合的元素进行创作再设计。
(二)客家民间艺术文创产品的品类
客家民间艺术文创产品,要具有客家特色并能传达客家文化。客家民间艺术文创产品可以选取的品类可以是:
文具用品类: 例如台历,明信片,书签,笔记本等。
生活用品类:例如抱枕,手机壳,台灯,钥匙扣,环保袋等。
(三)客家民文创产品背后的故事情境
一个成熟的品牌都会有一个品牌故事,客家民间艺术文创产品背后要有故事背景支撑。故事背景可以选择客家民间故事,传说。采茶戏也是一个很好的故事创作原形。
四、总结
客家民间艺术绚烂多彩,富有地域性的文化特征,为设计元素的挖掘提取赋予潜力和基础。当前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未引起重视,很多优秀的民俗文化只有极少的人认知,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有些甚至渐渐消失在生活之中。通过设计的方法来挖掘客家民间艺术,把传统的元素用现代方式表现。提取其民间艺术元素进行抽象转化设计,将客家民间艺术的意像带进文化创意产品里,让客家民间的地域特色能够结合产品,通过产品的散播与流动性,不但能间接推广客家文化,传承客家地区的历史背景与民间艺术特色之外,也能借由文创产品引发更多的互动感受,让更多人对客家民间艺术有认知和了解的同时,进而传承客家民间艺术。
下一篇:台湾民间艺术(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