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间艺术花馒头
摘要:从一次生活中制作花馒头的实践与思考出发,春节前制作花馒头无疑是一项有趣的民间艺术。在艺术的范畴里从它出发产生了对民间刺绣的亲密联系,以及对审美人类学的一次初步探索与了解。由于美学的概念体系需要更新,美学研究要向实证的方向发展,要解决现实生活中审美问题,这已经成为一部分学者们的共识,因此对民间制作花馒头的研究与讨论是一个新的实证点,有着必要的意义。
关键词:花馒头;刺绣;吉祥观念;审美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133-01
一、花馒头与民间刺绣的亲密联系
(一)花馒头在地域、外形和寓意上与民间刺绣装饰图案的联系及相同点
1.花馒头在地域以及外形上与民间刺绣装饰图案的联系
民间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历代万户妇女所擅长的一道工艺。根据刺绣不同的针法分类,华北一带盛行平绣,山东胶东妇女们所擅长的正是这一种,而花馒头的产生以及发源地也在胶东。因此将花馒头的外形、寓意与娴熟的刺绣制作联系到一起是一个地域上文化形态和审美意识以及审美现象的必然体现。如胶东手巾的绣做,作品中的人物、植物、水纹都具有朴实浓厚的民间乡土气息,展现了当时农家欢乐的景象。
书中记载:“平绣有平整,针法丰富,色彩鲜明的特点。始见于西汉马王堆墓,唐朝以后兴盛。”其中的图案花样大都以中国古代吉祥图案为主,比如:娃娃坐莲、蝶恋花、如意云纹、龙戏珠、凤穿牡丹、莲生贵子,菊寿平安等等。胶东一带妇女们除了把这些绣在鞋垫,荷包,香囊等物件,还会用同样的心情在节令时分制作外形与刺绣图案相同或相似的花面馒头。
2.花馒头与民间刺绣所表达寓意的相同点
花馒头除了用来食用,更多的是人们借它来表达一定的生活愿望和期盼。山东鲁中、胶东一带有每年春节、元宵节,祭海节前后蒸制花馒头的习俗。比如圣虫的形状,意思就是不缺吃穿;豆面灯表达人丁兴旺,子孙多的愿望。除去这些还有面刺猬、圣虫、青蛙,枣花馒头等等。在这里,花馒头正与刺绣一样,每一个不同的外形都有着它独特的代表寓意以及对生活的希望。
由此,增添节日气氛的同时又为新年增添期望与祈福、纳吉的伦理文化才是花馒头的核心价值。
二、花馒头的审美人类学
(一)关于审美人类学
审美人类学要求深入到对审美和艺术存在于其中并发挥作用的文化脉络和意义系统之中,以来源于对日常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叙事代替社会与文化的宏大理论,强调语境研究胜于对艺术风格的分析和分类,注重事实材料与理论推导的结合,使美学在现实社会中找到新的观察视角和阐释基础。在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及边界上提出问题,对于传统美学与艺术哲学的形而上学本质主义的局限性具有重要的纠偏作用,并将为关于艺术的起源、审美现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审美偏好的变化以及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和阐释提供重要的现实依据。
(二)对民间艺术花馒头的一次新的观察
花馒头不仅是一种民间艺术,花馒头中审美人类学建立的条件就是有一定的审美和艺术存在于它中并发挥作用的文化脉络和意义系统。文化脉络是指花馒头背后存在一定的民俗文化,包括民族传统节日,意义系统是指它体现了人们一定的精神感情与吉祥观念,也就是他们通过花馒头或者那些刺绣装饰图案寓意对生活的美好寄托。这是对花馒头的一次新的观察与视角。
山东即墨市田横镇周戈庄盛大的节日“上网节”里妇女们制作圣(剩)虫、大寿桃、龙王神等象征吉祥的花馒头祭物,祈福家中男子出海顺利满载而归。这些就体现了胶东花馒头中的审美人类学具有的民间艺术文化时空系统和精神文化形态。可见他们对这片生养他们的大海借寄了多么崇高的精神情感与吉祥愿望。
周戈庄的“上网节”是我国北方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祭海仪式了,因此民间艺术花馒头在这里延绵生息。
三、结束语
本课题是结合生活中的一次细腻观察与体验,对胶东美食花馒头与民间工艺_刺绣平绣产生联想与联系,分析它们的相同地域性与外形特征,并借着它们所表达的相同的生活寓意和美好祝愿尝试与审美人类学这一跨学科的研究新趋势产生讨论。这符合对审美人类学的研究要求,从实证方向探索,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审美问题。这是一个美学与人类学的交叉互渗的突破,是对花馒头的一次新视角和对审美人类学的一次全新探索。
综上,通过对审美人类学这一新趋向的初步探索与了解有启示如下:勇于探索美学中的新思潮,接受新趋势对现实的突破和指导。另外,在生活中多以艺术的思维做思考,在艺术中多以生活个案做整理。这次将审美在现实中的新视角和新认知,是对审美人类学的一次成功初步探索与了解。
参考文献:
[1]李友友.民间刺绣[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田顺新.民间刺绣[M].石家庄: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
上一篇:寻找身边的民间艺术
下一篇:论民间艺术与青花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