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湿地植被的现状及保护对策
摘要:调查了我国最大的天然淡水湖鄱阳湖的湿地生态系统中植物资源及植被类型,提出了鄱阳湖湿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在有利于湿地保护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综合开发和持续利用湿地植被资源的对策。
关键词:鄱阳湖;湿地植被;保护
中图分类号:P9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9-0035-02
1 引言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陆地和水域的过渡地带,是水陆两种界面交互延伸的区域,是地球上具有多种功能独特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域之一,保护湿地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鄱阳湖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际重要湿地,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确保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及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近年来,鄱阳湖湿地资源不断遭受破坏,与20世纪50年代更不可比,因此,对鄱阳湖湿地植被的现状及保护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鄱阳湖湿地基本情况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距南昌市东北部50km,地理位置北纬29°05′~29°15′,东经115°55′ ~116°03′,以九江市永修县吴城镇为中心,纵横都昌、永修、星子、新建等县,管辖鄱阳湖内的9个湖泊,总面积3150km2。鄱阳湖是国际重要湿地,是长江干流重要的调蓄性湖泊,地处鄱阳湖西北部的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3年,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1992年被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是我国首批列入之一的重要湿地,在中国长江流域中发挥着巨大的调蓄洪水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殊生态功能,是我国10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之一,对维系区域和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鄱阳湖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 457亿m3,流域面积16.22万km2,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但年径流量却占l5%,是长江流域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鄱阳湖上接赣、抚、信、饶、修5江河(下称“5河”),下通长江,湖区水位受控于“5河”及长江的双重影响。湖面面积在洪水和枯水期最大可相差22倍,容积相差55倍。鄱阳湖每年4~9月为汛期,10月至翌年3月为枯水期,年最大洪水多出现在5~6月,占汛期的75%,7~9月受台风影响,也会出现较大洪水。鄱阳湖地处中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区,具有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的特点。年均降水量1 570 mm左右,年均气温约17℃,7月份月均温29℃左右,绝对最高温40.8℃,1月份月均气温4.5℃左右,绝对最低温为-11.2℃。年均无霜期265d左右。
鄱阳湖是我国湿地生态系统中植被类型以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分布高等植物75科200余属350余种,浮游植物54科154种、浮游动物24科112种;软体动物55种、贝类32种、鱼类25科122种;在高等动物中有爬行动物48种、兽类45种、鸟类5l科280余种,鸟类中水禽有115种,属国家一类保护的鸟类有l1种,二类保护的有40种,其中有l3种鸟类被国际鸟类保护组织列为世界级的濒危鸟类,尤其是列人世界严重濒危物种的白鹤,曾观测到2 800余只,为世界瞩目的一大奇观,对保护我国重热带生态环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鄱阳湖湿地植被类型
3.1 水生植被
主要分布于内、外湖及池塘、沟渠水域环境中的水生植物.水深一般在1~6m范围内,组成水生植物群落的种类以水鳖科、眼子菜科、茨藻科、睡莲科等沉水垂和漂浮垂的水生草本植物为主.构成了22个群系。
3.2沼泽植被
沼泽植被是指分布于湖缘、池塘、沟渠或低洼地段水域周围的浅水区域季节性积水区,土壤则为淤积沼泽土或草甸沼泽土,由莎草科、禾本科为主的植物群落,沼泽植被和水生植被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一些植物种类往往互有分布,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演替关系。该类型群落在鄱阳湖区范围的洪水季节被淹没,枯水季节出露,约占湖区总面积的18%。
3.3草甸植被
分布于湖滨高低水位消落地段及入湖5河尾间而形成的洲滩。土壤多为沼泽草甸土及浅色草甸土,多以中生、湿生及湿中生的莎草科、禾本科、蓼科、菊科、毛莨科、千屈菜科、堇菜科、玄参科植物为主.可划分为湖滨低地草甸及湖滨高滩地三角洲草甸两类。位于湖滨海拔17m以上的高滩地、河流三角洲,一般紧靠围堤或傍近山冈。由于人为干扰严重,天然植被多遭到破坏,多呈不连续的块状、条状分布,以生长湿中生和中生禾本科植物为特点,同时双子叶植物分布增多。
3.4沙洲植被
分布在入湖三角洲及湖滨沙地,高程多在16m左右,洪水季节有短期淹没,夏季地面酷热,以冲积沙土为主,在都昌、永修、南昌、波阳等地约有0.6~0.7万km2
4鄱阳湖湿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废弃物排入湖体,其水质已开始了富营养化的趋势,造成湖泊水质恶化,水生生态系统结构遭到破坏;湿地植被的实际分布面积逐年减少和生物量逐年下降严重,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50年间,共减少面积300多km2,相对面积减少1/3,鄱阳湖湿地较常见的水生、湿生和沼生植物,正在消失或严重退化,据调查,在20世纪60年代有119种,80年代只有101种,20多年时间减少了18种,物种消失的速度很快。
5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有效地保护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湖区湿地植被和生物资源、不仅对于发挥湖泊的调蓄功能,减少洪涝灾害,而且对于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恢复渔业资源,发展湖区畜牧业,保护我国南方最大的候鸟越冬栖息地,振兴扛西旅游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1控制湿地开发规模,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
盲目扩大开发规模的行为,是导致湿地功能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适度规模”应是鄱阳湖湿地未来开发利用中必须遵守的一条基本原则。多年来,郡阳湖湿地的开发已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今后应严格制止对较高生态位的湿地的开发,对改变自然景观和利用途径的开发项目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提供生态恢复、重建替代方案,并确保实施。同时,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扩张要逐渐形成合理的用地布局,改变用开发湿地的方法来补偿耕地面积减少的局面,对于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要严格禁止任何形式的开发活动,以确保湿地生物有足够的栖息、觅食和活动空间。
5.2 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由于鄱阳湖湿地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因此应该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筹资措施,加大资金投入,重视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研究,特别是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对湿地动植物资源种群数量、生态习性、繁殖规律等进行动态监测,建立鄱阳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使鄱阳湖湿地动植物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的调查、收集、保护、鉴定、评价等方面获得的数据库进入数据管理和服务,并据此建立鄱阳湖湿地野生动植物的繁殖和保护中心,利用先进的繁殖技术,不断扩大鄱阳湖湿地野生生物的种群数量,走出一条保护——开发——利用的新路子。
5.3 合理开发鄱阳湖湿地资源
(1) 坚决平圩行洪,退田还湖。恢复鄱阳湖湿地面积,并逐步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2) 要有组织、高层次地发展利用湖区名优野生植物资源,引进优良品种,建立人工栽培基地。
(3) 保护水域环境,对排入湖区的工业污水,矿渣粉尘、农药化肥、灭螺药剂,都应严格按国家允许标准管理、控制和防止污染。
(4) 要严格保护和封育湖区沙洲天然植被,绝对禁止在沙洲上放牧樵伐,毁林垦荒。要合理布局、植树种草,建立防风治沙林体系。
(5) 保护5大入湖河流的天然林植被,全面实施长扛流域天然林保护工程,防止水土流失是保护鄱阳湖湿地生态的关键。
5.4 开展宣传教育立法工作,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赖于当地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目前,鄱阳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与教育还处于滞后状态,普及广度、力度、深度都不够,造成公众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薄弱,乱砍滥伐、乱捕滥猎现象时有发生。今后应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与保护区周围居民的交流与沟通,让当地居民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同时加快专项立法工作,使湿地保护有法可依,使湿地保护利用走上法治轨道,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鄱阳湖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江林,万慧霖.鄱阳湖湿地植被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和利用[J].环境与开发,2000(4):162~164.
[2] 林 波,林燕芳.鄱阳湖水质污染对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4(3):72~74.
[3] 朱海虹.鄱阳湖湿地结构、功能及保护[C].中国湿地研究[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4] 徐聪荣.鄱阳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思考[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4(11):32~34.
[5] 吴英豪,纪伟涛.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上一篇:室内水泥池美洲鲥鱼养殖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