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活动纸笔测试设计示例(三)
环境问题
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教育则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的中小学环境教育目标主要是使学生增进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意识;初步学习有关环境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观;逐步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够非常好地推进中学的环境教育,同时在进行的环境研究性学习中,还可增长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其学习能力。
一、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它可以给人类提供水和食物。湿地与人类息息相关,是人类拥有的宝贵资源,因此湿地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但是湿地正在受到威胁,世界237条大河中的60%都明显或多多少少受到水坝、支流和运河的影响。20世纪全世界减少的湿地都被改为农田、城镇、公路、机场或被填埋以防止疾病的传播。
1.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三江平原上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
A.三江平原的土壤十分贫瘠
B.开发的成本太高
C.粮食过剩,价格下降
D.为了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2.长江中下游湿地破坏严重,主要是因为该地区:
A.用水增多,地表水减少
B.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C.城市化进程加快,占用大量湿地
D.大片湿地改建为鱼塘
3.说明湿地的主要作用(至少6项)。
【答案提示】
1.D
2.B
3.湿地的主要作用:提供水源;补充地下水;调节流量、控制洪水;保护堤岸、防风;清除和转化毒物和杂质;保留营养物质;防止盐水入侵;提供可利用的资源;保持小气候。湿地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具有旅游休闲、教育和科研价值。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地荒又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隐忧,以造城运动和招商引资为标志的圈地运动,无节制地吞噬着大片良田沃土,7年“圈地”使耕地减少1亿亩,人均耕地减少到1.43亩,被占耕地大量闲置。据调查,一般每征用一亩地,就伴随着1.5个农民失地,这就意味着到2010年“失地农民”群体可能会猛增到6000万人左右。
1.从资源角度看,圈地运动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2.国家应积极对“失地农民”行使哪些职能?
3.妥善解决城市用地问题的前提是什么?
4.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看,应该怎样对待地荒问题?
【解析及答案】
本题要求学生从资源问题、国家职能、依法治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科学的发展观等相关知识组织答案。
1.圈地运动造成的后果有:土地数量有限,圈地运动使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减少;土地利用不够科学,浪费损失严重,导致土地资源短缺,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国家应积极对“失地农民”行使经济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3.妥善解决城市用地问题的前提是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4.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看,我们应该:
(1)实现集约型增长方式。
(2)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构建和谐社会。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4)保护并科学地利用资源,坚持开发、节约并举。
三、看资料后,请根据下列陈述回答问题。
在城市规划和建议中,一定要把环境效益摆在首位,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当二者发生矛盾时,应坚决服从前者。因为城市建设是百年大计,城市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甚至无法恢复,会造成长期的灾难性后果。
以下表述符合文意的是:
A.城市建设要体现以发展经济为中心
B.一般来说,城市不宜作为经济中心
C.在城市建设中,环境效益是第一位的
D.经济建设破坏城市环境,将无法避免
【答案提示】
答:C。“当二者发生矛盾的时候,应坚决服从前者”中的“前者”指的是“环境效益”,也就是说,应该把环境效益作为第一位,而不是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所以A项是不符合文意的,而C项符合文意,是要选择的答案。B、D项的内容短文中没有涉及,所以都不符合文意。
四、根据材料和你所学的知识、生活经历回答下面的问题。
据世界权威能源机构预计,全球化石能源的枯竭是不可避免的,其峰值将在 2020年—2030年出现,并在本世纪内基本开采殆尽。与全球能源形势相比,我国一次性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形势更不容乐观。专家分析说,作为我国能源结构主体的煤炭,其探明储量将在 81年内采光,石油资源将在 15年内枯竭,天然气资源也将在 30年内用尽,其时间表均早于全球化石能源枯竭速度。
中国太阳能学会专家说,除严峻的能源供应形势外,当前我国能源消耗结构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常规能源的是( )。
A.水能B.天然气
C.地热D.风能
2.下列各项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
A.太阳能B.煤
C.核能D.生物能
3.来自太阳辐射的新能源是( )。
A.沼气B.石油、天然气
C.风能D.地热
4.既属于非可再生又属于常规能源的是( )。
A.水电B.核电
C.石油 D.天然
5.中国太阳能学会专家所说的矛盾和问题你认为有哪些(至少2条)。
【答案提示】
1.AB
2.AD
3.AC
4.CD
5.一是能源的使用结构性矛盾特别突出。在能源消耗中,煤炭比例过高。在一次性能源消耗结构中,世界平均水平中煤炭占24.71%,而我国高达67%。不合理的能源结构造成我国煤炭资源过分开采,其直接燃烧又成了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二。
二是能源开采、利用技术水平低、能效差,能源安全形势严峻。1993年以来,我国石油进口逐年大幅上升,2003年进口约1亿吨,进口依存度达40%,今后进口依存度还会继续攀升。
三是电力在能源结构中比重小,供应缺口大。2003年,我国人均发电装机仅为0.28千瓦,而早在1993年,所有西方发达国家及俄罗斯等国人均装机就超过1千瓦。另外,我国人均发电量为1137千瓦时,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是发达国家的1/10~1/6,而我国电力在能源消费结构中仅占10%,远低于17%的世界平均值。
四是我国缺电情况日益严重。2003年22个省(区、市)缺电,2004年增加到24个。据中国电力科学院预测,严峻的电力供应形势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影响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因素。
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过去50年,我国修建了大、中、小水库86 000座,对防洪、灌溉、发电、供水、除涝等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建国后,我国经历了三次大的围湖造田,致使湖面锐减、水灾频繁,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暴发以后政府加大生态建设投入,采取措施退田还湖。
材料二:经过专家的长期研究和论证,我国的三峡工程有助于减轻长江中游湖泊的萎缩和泥沙淤积,对该地区的环境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
材料三:一些美国人组成了一个名叫“格伦峡谷协会”的非政府组织。他们声称,格伦峡谷大坝的存在导致了诸多恶果:除了3种本地鱼已经灭绝、弓背鲑濒临灭绝以外,还有60多个物种受到威胁;鲍威尔湖浪费严重,每年蒸发和渗漏掉的水相当于科罗拉多河全年流量的6.3%;格伦峡谷大坝提供的电力并非必不可少,它仅占全美电力的3%,而美国东南部的电力已经出现过剩;美国政府每年都要浪费数以百万计的美元以减轻大坝的负面影响,但采取的措施都是治标不治本等。
为此,该协会提出:花10年以上的时间将鲍威尔湖的水排干,再花更长的时间让敏感的生态恢复到自然的平衡状态。至于格伦峡谷大坝,依旧维持其坝身的完整,以“呈现历史的图像”,但要让科罗拉多河从它旁边自由流过。
近年来,类似排干鲍威尔湖、废弃格伦峡谷大坝的声音不断在美国出现。据了解,迄今为止过去100年中在兴建大坝方面一直领先世界的美国已拆除了465座大坝,以恢复原有河川的面貌。
你认为我国的三峡大坝建设和美国的废坝运动是否矛盾,请分析。
【答案提示】
答:不矛盾。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的有利表现在:
(1)减轻了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和环境的破坏,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环境。
(2)增加中下游枯水期的流量,改善枯水期的水质。
(3)利于中下游血吸虫病的防治。
(4)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淤泥堆积。
(5)调节局地气候。
当然,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的不利表现也是存在的,比如对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会产生一定影响;库区和库尾的泥沙淤积会加重;水库蓄水可能增加蚊虫的滋生,危害人体健康;可能诱发地震,使库岸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但这些因素在三峡工程论证、设计和建设时已被建设者充分估计并注意到了,比如考虑到三峡库区地质条件复杂,处于暴雨频繁的亚热带气候区,地质灾害具有点多、面广、突发性强、危害性大等特点,且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三峡库区蓄水成库后,水面波动等因素会对一些坡体原有的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率有可能会增加,国家在投巨资对地质灾害点进行整治的同时,还建立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以应对三峡库区蓄水后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
在2001年6月至2003年6月两年内,我国投入了40亿元用于防治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对影响135米水位的197处滑坡、81处塌岸防护工程以及奉节、巫山、巴东3个县城的高边坡、超深基础进行了防治和处理。
六、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滇池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高原湖泊。近几十年来,随着流域区特别是昆明市和周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加剧入湖污染物的不断增加,特别是氮、磷元素的大量入湖,最终导致了滇池全湖严重富营养化,加之滇池属于低纬高原湖泊,为滇池蓝藻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在夏季,随气温的升高,全湖蓝藻大量生长。滇池地区常年以西南风为主,导致了每年5月-11月大量的蓝藻在滇池东北岸形成堆积,在近岸区,水华堆积甚至可达到10多厘米厚。
材料二:2003年1月滇池水质监测统计结果。
1.分析造成滇池严重富营养化的原因。
2.根据你掌握的知识提出一些合理的治理措施。
【答案提示】
1.滇池中的藻类主要为蓝藻。当水受到严重有机污染,水中氮、磷含量超标呈富营养化时,再遇上适宜温度(约18℃),蓝藻就可能大量繁殖,浮在水面像一层油漆,形成“水华”。此时,水中的溶解氧(DO)被藻类大量消耗,鱼类等其他水生生物则可能因缺氧而死亡;相反,厌氧微生物则活跃起来,它们的活动可使湖水腐败、发臭。长此以往,湖泊将会变浅甚至消失。
实际上,造成滇池水质恶化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类的盲目开发(如围湖造田、乱砍滥伐等)破坏了滇池的自净和生态调节能力,保护滇池的根本出路在于恢复其原有的生态环境。
污染的来源主要是生活污水,其次是面源污染(即化肥、土壤等造成的污染),最后才是工业污染。特别是使滇池富营养化的氮和磷,来自于生活污染的占45%~56%,面源污染占33%~40%,工业污染只占10%~14%。
2.要点:
(1)在控制蓝藻方面,要切实实行截污和生态修复并重的原则,从初级生产力入手实行湖泊生态系统管理,多层面加强水生植被的恢复。
(2)在措施上,实施全湖控藻方案,建立和维护除藻站,建立控藻型水产养殖系统,恢复湖周湿地和湖湾沉水植被等。
(3)管理上,建议河道整治与纳污控制结合、加强公众环保教育和执法教育等。
七、某课题组要搞一个《中学生用水调查报告》,请设计一份调查问卷。
【答案提示】
1.您和您的家人洗脸、洗手、刷牙时是不是随时关闭水龙头?
A.是B.否
2.您和您的家人洗碗、筷时是不是不间断地冲洗?
A.是B.否 C.特殊情况下是
3.您和您的家人是不是一两件衣服就用洗衣机洗?
A.是B.否
4.你家是否“一水多用”?
A.是B.否
5.您家里安装了以下哪几种设备?(可多选)
A.安装了节水龙头 B.安装了节水马桶
C.安装了“IC卡水表” D.以上都没有安装
E.不清楚 F.其他(请注明)
6.如果您知道一些节水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会不会考虑使用这些方式呢?
A.会B.不会 C.不知道
7.当您看见公共场所的水龙头在漏水,您会不会主动上前将水龙头关上?
A.会B.不会 C.不知道
许多环境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均息息相关,而环境教育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其相关的各个领域,中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能够在一些特定的领域或自己熟悉的方面进行一些非常有利于其知识运用和能力培养的活动。研究性学习具有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它重过程,在学习形式上也具有发现、探究的特点。研究性学习中的环境教育常常以问题解决法和课题研究法来组织教学,因此只要学生经常投身到社会实践中,不断地运用自己所学知识与技能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上面的习题对他们来说就都不难。
上一篇:白洋淀鱼、虾、蟹生态立体混养技术
下一篇:生态规划与乡村规划:日本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