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淡水养鱼病虫害防治
摘要:随着这些年间我国淡水养殖渔业的大力发展,我国渔业无论是在品种上、产量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淡水养殖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使得养殖环境恶化,病原微生物种类增多,传播加快,促使鱼病危害逐年加重,给我国的鱼类资源和水产养殖造成严重损失。文章浅谈了导致鱼病产生的一些显著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措施,希望对各位养殖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淡水;鱼病;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9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223-2
1 鱼病产生的原因
鱼类生活在水中,水体环境的好坏对鱼的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由于影响水质的因素多而复杂,再加上鱼又经常遭受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的侵袭,所以导致鱼生病的原因是很多的。而这其中一些主要的原因有:
1.1 鱼体质差,抵抗疾病能力弱
除鱼以外,还有很多生物也生活在水中,所以生存环境竞争激烈。这就造成体质差的、虚弱的、对疾病抵抗力较弱的鱼极易受到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和感染。
1.2 水温的变化
水温的变化不仅会导致鱼类无法适应而死亡,同时更严重的是水温的变化与鱼类病原的消长息息相关。比如;初冬和春未、夏初,水温在15-25℃时,是小瓜虫病的流行季节;而水霉病又在早春和晚冬最为流行。
1.3 拉网等工作操作不当
在拉网、运输中工人操作不当致使鱼类生病。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工人的动作一定要轻,稳,千万不要损伤鱼鳞。鱼鳞一旦受伤脱落,鱼极易受到微生物的感染,从而引发疾病。
1.4 鱼塘消毒不够严格、彻底
鱼塘未经消毒或消毒不够彻底、严格都会使病原微生物滋生并大量繁殖,鱼在这种环境中特别容易染病。
1.5 渔具没有经常消毒
渔具在使用完后要用漂白粉、石灰之类消毒,不然便会携带大量的病菌,使鱼受到感染。
1.6 酸碱度不适
鱼塘未经常清理导致鱼塘淤泥过厚,进一步造成池塘水质的酸碱度不平衡,同时水中的溶氧量下降,不能满足鱼类生长需要,会引起鱼缺氧死亡。
1.7 水中存在的有毒物质
养殖水体底部沉积的腐殖质,微生物尸体,粪便等,微生物在缺氧环境下,分解这些有机质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物如有机酸、氨、硫化氢、沼气等,引起水体的pH值下降,鱼类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往往会受到抑制,甚至会引起死亡。比如在缺氧的情况下,氨就会积累,当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使鱼中毒,减少摄食,生长缓慢,高浓度时会造成鱼类死亡。
2 预防病虫害的措施
鱼病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所以防治鱼病要很据鱼病的具体情况,采用有效的途径和措施来达到防治的目的。现在介绍一些常用的防治方法。
2.1 科学清塘
鱼塘是鱼类的生活场所,鱼塘的干净与否直接决定了鱼的健康。所以,一定要做好鱼塘的消毒,杀菌工作,给鱼提供一个清洁的生活环境,保证其能健康成长。
通常采用生石灰和漂白粉清塘。干塘情况下,要先注水6-10cm,然后每公顷用750-1125t生石灰溶水搅匀后全部泼洒。倘若池塘已蓄水,那么每公顷用1875-2250kg生石灰清塘。对于水深1米的池塘,每公顷使用500斤漂白粉溶于水然后均匀撒到池塘中。
2.2 鱼种放养前要肥水
在投放鱼种前,要根据池塘的大小因地制宜使用适量的鸡粪肥水,为鱼种培植适合的天然饵料,增强鱼种的体质,增强抗病能力。
2.3 鱼进入池塘前要消毒
鱼种的拉网,运输中,必然会出现擦伤鱼鳞的情况,鱼易被微生物感染而患病,所以在放种前要用2.5%的食盐水浸洗鱼体,避免细菌进入体内。
2.4 鱼塘的治理和消毒
鱼塘的治理要根据鱼塘的大小情况而定,保水性要好。鱼塘治理的关键是池深。一般每三年要彻底清理一次,主要是挖出池底堆积的过多的淤泥,确保夏季的池水水位有一定的深度。条件好的地方,池塘经过彻底捕捞后,要抽水暴晒或冰冻1周,使底泥疏松,改善水池的通气条件,提高腐殖质的矿化作用等,再放鱼时,要底泥对水质的调节会起更大的缓冲作用,减缓水质的污染。
2.5 鱼苗投放
鱼苗在投放时,最好能一次足量的放入体质强壮,规格整齐,未患病的鱼苗,切忌不要放入粗养或者是没有驯化过的鱼苗。
2.6 降低水位、提高水温
水位最好维持在1m左右,随着水温的回升,尽快进行驯化摄食。
2.7 投放引诱剂
在引鱼驯化摄食前,可在饲料中放入适量的引诱剂,美味的鱼食会引诱鱼成群结队地到处觅食。
2.8 使用药物杀虫
在鱼病的高发时节,要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这样能有效达到防治鱼病的目的。如在池塘中浮游生物繁杂过剩的季节,要在水中泼洒药液杀死浮游生物。如用硫酸铜SPPm/m3水体,杀死轮虫。
2.9 加强对鱼塘的管理
设定专管人员,负责放养,投放饲料,施肥。防病等具体工作。
2.10 加强日常的管理
每天都要安排专人进行巡塘。尤其在鱼病高发季节,恶劣天气和暴雨后,更要经常巡塘,仔细观察鱼类的状况。如果发现有死鱼要立刻捞出,认真查明原因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上一篇:池塘鲫鱼养殖新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