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鲶的生物学特性及科学高产养殖
摘要:沟鲶(catfish),又名斑点叉尾鲴(Ictalurus Punctatus)属鲶形目鲴科鱼类,原产于美国。是世界闻名的养殖品种和游钓的大型温水性淡水鱼类。我国于1984年由湖北省水产研究所首次从美国引进,经过近18年的养殖尝试,现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沟鲶肌肉中含有l8种氨基酸,占肌肉总量的l8.72%,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42.26%。矿物质含量中Fe、Zn的含量较高,而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如Pb、As等的含量很低,是一种营养价值比较全面的淡水养殖品种,具有良好的养殖前景。
关键词:沟鲶;生物学特性;养殖
中图分类号:S9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285-2
1 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沟鲶体形前部较宽肥,后部较细长,头小而扁平,无鳞,尾鳍分叉,背鳍之后具脂鳍,有触须4对,两侧及背部淡灰色或茶青色,腹部乳白色或银白色。
1.2 生长
沟鲶属大型鱼类,当年鱼可达13-19.5cm,体重可达lO0-150g;2龄鱼可达26-32cm,体重可达1-2kg;3龄鱼可达35-45cm,体重可达6-16kg,最大个体可达20kg以上,雄鱼的生长速度快于雌鱼。
1.3 生殖
沟鲶雌雄比约1:1,自然繁殖3-4龄性成熟,体重1-4.5kg,每年5-8月产卵,可进行人工繁殖。从生产角度讲,亲鱼以4-5龄,体重2.5-3.5kg为好。
2 成鱼养殖
沟鲶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成鱼养殖成活率高,时间较短,对养殖条件要求也不很严格,可在池塘中饲养,也可作为网箱和家庭小池的养殖对象,在池塘中饲养池水深1.5-2m为宜。
既可单养,也可混养,适宜于与沟鲶混养的鱼类主要有鲢鱼、鳙鱼、草鱼、鳊鱼和罗非鱼。在养殖中,饲料配方和投喂技术对鲶鱼的生长很重要。池塘饲养又可分主养和混养两种方式。
2.1 池塘养殖
2.1.1 主养 主养采取80:20养鱼技术,本技术是指收获的鱼产品产量80%由市场经济价值较高的主养鱼组成,20%由配养鱼类组成,如此有助于净化水质的滤食性鱼类和有助于控制野杂鱼类和其他杂食性鱼类的掠食性鱼类。与传统的混养技术相比,80:20养鱼技术简单、实用,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沟鲶作为80%的主养鱼类,选择规模整齐的鲢、鳙鱼等作为20%配养鱼种。
主养成鱼养殖池塘经常规清塘消毒后,每亩投放体长15-20cm的鱼种1000尾,同时配养鲢鳙鱼种100尾左右。沟鲶种放养规格一般为5-25cm,以15cm最好。由于沟鲶属底层鱼,又是杂食性鱼类,所以主养沟鲶的池塘不宜混养鲤鱼,鲫鱼和罗非鱼。在饲养过程中,要掌握好以下技术要点:
(1)投喂。投喂量根据温度情况而定,5-9月占鱼体重的4-7%,4月、10-11月占鱼体重的2-3%。每天的上午9点和下午5点在原地点各投喂一次。一般来讲每次投喂能在5-l0min食完就能达到最佳的喂食效果。冬季当水温在l3-l8℃时,就应采用隔天投的办法喂料,用量为塘鱼重量的l%即可。当水温在7-l2℃ 时,每周2次投喂其体重1%的饲料,但冬季喂料都应在下午水温最高时进行。高温季节应经常冲水增氧,提高摄食率。以加速生长。
(2)水质。在饲养管理中,除了天气突变外,投饵过量也会导致水中缺氧。具体水质要求如下表:
(3)注意巡塘。若发现有离群独游、鱼体变黑或刚死亡的鱼,要及时捞出检查原因,采沟鲶性情温驯,有集群习性,易于捕捞,随着鱼体不断长大,为调节好养殖密度、提高效益,可分批起捕上市或轮捕轮放。
2.1.2 混养 第一种混养方式是在原有放养鱼类的基础上,把罗非鱼、鲤鱼、鲫鱼、鲮鱼、露斯塔野鲮及麦瑞加拉鲮等鱼类放养量减少一半,然后每亩投放沟鲶200-300尾,沟鲶的规格要求l0cm以上。注意调节水质,适当增加投喂量。
第二种混养方式是不减少其他底层鱼放养量,每亩增放沟鲶40-60尾。放养时间一般在12月至次年1月,或在秋季将沟鲶从大规格鱼种亢接转入商品鱼饲养塘
2.2 网箱养殖
由于沟鲶有喜欢集群、摄食配合饲料等特征,所以适合用网箱饲养。我国养殖沟鲶的时间不长,网箱养殖时间更短,但已显示出其强大生命力和更为显著的效益。网箱养殖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设置网箱的水域,水流速度应小于每秒0.5m,水质清洁无污染。(2)放养的鱼种体重应大于lOg。(3)网箱内可投放少许罗非鱼。(4)勤换箱、勤洗箱。使水体能充分自由交换,保持箱内水体溶氧充足。(5)沟鲶在网箱生长一段时间后,个体大小会有差异,应适时依大小分养。
3 病害防治
3.1 细菌性疾病
3.1.1 出血性腐败病 该病由嘈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病鱼体表有细小的红斑或充血,腹部肿胀,眼突,肝脏也有小红点,鳃丝苍白,病鱼常呈环状游动。此病主要危害鱼苗鱼种。
治疗方法:全塘泼洒唳喃唑酮,每立方米水体用药2g,同时在饲料中添加璜胺嘧啶,每公斤鱼每天用药0.2g,连用5天。
3.1.2 爱德华氏病 此病由于爱德华氏菌感染引起。初期病鱼胸鳍基部后缘有创伤并深入肌肉,以后损伤面扩大,病菌入侵至血液、肾脏,进而导致死亡。
治疗方法:可用氯霉素拌饲料投喂,每天每公斤用药40-50mg,连用5天。
3.1.3 柱形病 由柱状屈挠杆菌感染引起。发病初期,病鱼口下颚、胸鳍及背鳍基部、尾鳍发白或稍充血腐烂,严重时尾鳍烂掉,背鳍与胸鳍也会烂掉。体表大部分被侵蚀,肌肉腐烂,以至死亡。此病主要危害幼鱼。
治疗方法:与治疗出血性腐败病相同。
参考文献
[1] 周国平.池塘养殖斑点又尾鲴[J].中国水产,20OO,(8):
22-25.
[2] 李志云.池塘主养斑点又尾鱼目高产技术[J].内陆水产,
20O0,(6):15.
[3] 黄琪璇主编.水产动物疾病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