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淡水池塘养殖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对策
[摘 要] 本文根据当前淡水池塘养殖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提出生态修复养殖技术与池塘生态合作养殖模式,以改善池塘淡水养殖环境,提高养殖效益。
[关键词] 淡水池塘养殖;环境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 X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6)36-95-1
1 淡水池塘养殖面临的环境问题
1.1 水体富营养化
随着现阶段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峻,造成许多大水面围网养殖、围栏养殖的取消及“退鱼还湖”等政策的实施,促使淡水池塘养殖在我国养殖业中发挥了不可更替的作用。但是,如今养殖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单位水体载鱼量的增长,投放大量饲料及鱼类代谢物造成池塘水质严重污染,而养殖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周围河道,导致了周围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1]。
1.2 氮失衡問题
现阶段,磷和氮在水体中的含量虽已满足富营养化的指标,但是池塘中能够参与生产力活动的可用磷含量相对比较匮乏。这主要是因为在pH为7.5~8.5的池塘水体中,磷的可溶解度偏低,很容易被淤泥和重金属等络合。再者,因为我国在池塘养殖中施用的氮肥远高于磷肥,还有就是天然饵料及市场中商品饲料的氮含量更高,这些都是导致池塘养殖氮含量失衡的主要因素。
众所周知,池塘养殖的污染主要来源于饵料及鱼类的排泄物。通过对池塘养殖水体氮循环过程的研究分析可知:①因硝化细菌在硝化过程中其速度偏低,从而换成亚硝酸盐,这就导致氨氮浓度偏高;②由于浮游生物对生长过程所需的亚硝酸盐含量要求较少,这就造成池塘后期水质比前期水质环境要差,从而氮的失衡对池塘水体造成的影响也就不同。池塘水体内部环境污染主要体现在氨氮和亚硝酸盐氮,9-10月是水体污染最严重的阶段。水体中高含量的氨氮对鱼虾体内的酶进行催化,影响其细胞的稳定性,从而对排泄系统及渗透平衡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使鱼虾处于极度活跃状态,严重时导致鱼虾发生抽搐,失去平衡,甚至导致其进入昏迷状态。而高浓度亚硝酸盐可将鱼虾血液中亚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亚铁血红蛋白,高铁亚铁血红蛋白不能运载氧气,从而削弱了鱼虾血液载氧能力,使鱼虾严重缺氧,失去摄食能力,情况严重的导致其失去生存能力。
2 治理淡水池塘养殖环境的对策
2.1 淡水池塘养殖环境的修复技术
现今,我国淡水池塘养殖环境的修复技术主要有2种,即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
2.1.1 原位修复技术。其又称立体修复,主要是在池塘水体的上层设置生物浮床,在该浮床上种植一些水生蔬菜及其他植物来改善水体环境。在水体中通过投放生物来促进硝化作用,从而为有益微生物提供固定生长环境,使其能够较好的繁殖,以此促进水体中氮的循环。同时,在下层水体投放贝类等软体水生动物,加强池塘水体营养的多重利用,从而改善水体的整体环境。
2.1.2 异位修复技术。其也可称为平面修复,主要是把池塘养殖生成的污水排入人工设置的湿地,通过湿地来改善水质,以此达到水质净化目的,处理后的净化水用于池塘养殖,以此实现水体的循环利用。
2.2 淡水池塘生态合作养殖模式
该技术主要是把将原位修复技术与异位修复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建立淡水池塘生态合作养殖模式[2]。当前,这无非是解决池塘水质环境的有效办法。该模式的提出可以将两种技术优势和缺点进行互补。
从生态角度来讲,池塘水体上层种植蔬菜不仅可以降低排污系数,而且还降低了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处理的负担,减少人工湿地的建设面积。从实现经济价值来看,水体种植的蔬菜可以改善该模式内部的收支平衡,种植蔬菜所获得的经济收入可以支付人工湿地建设的成本支出,从而缓解资金压力。
建设淡水池塘合作养殖模式,不只是单纯地将二者集合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加大合作养殖鱼类等水生物。如今在我国合作养殖的发展已初见成效,主要是做好鱼苗采购以及成品鱼类的便捷销售,更是要体现“好买好卖”的合作理念,实现经济大发展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林兴榕.连城县淡水养殖池塘标准化建设改造成效分析[D].厦门:集美大学,2013.
[2]宋超,陈家长,裘丽萍,等.中国淡水养殖池塘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评述[J].生态学杂志,2012(9):2425-2430.
上一篇:南海瑰宝多采撷
下一篇:近期粮油、猪肉价格走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