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桥街道农业增收模式路径简析
摘 要:本文在典型组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实用模式和路径,引导农业在发展中克服薄弱环节,农民在致富道路上有路可行,表明“三农出路在科技”。
关键词:农业;发展模式;茬口安排;增收
南京市六合区程桥街道共有8个村(社区),337个村民小组,人口46665万人,耕地面积68098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610元,农业是广大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程桥是江苏省生态街镇,已通过全国生态街镇验收,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我们通过典型组户的农业增收模式,分析我街道纯种植业农民依靠科技增收、种植茬口的科学安排、种植茬口的变化,归纳总结纯种植业农民依靠科技增收的农业发展实用模式、实战方法、农业科技创新增收思路,为全街道乃至全区、全市广大农民增收提供成熟的路径和模式,模仿创新出效益。现将模式途径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调查的典型组为唐楼村采云组农户,他们依靠新技术、新品种,以纯种植业为主,走粮+瓜菜+市场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合理搭配种植结构,合理利用季节时间差、作物套作、茬口衔接技术,亩均效益是种植粮食作物的8-10倍。模式简洁,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可学可用。采云模式已经被群众认可,如今周边许多农户模仿采云组农户种植模式,均取得明显的效益。
一、典型组、户情况及特色
1.采云组的基本情况
唐楼村采云组家庭基本情况表
采云组现有土地116亩,农户 14 户,人口59人,人均土地1.97亩左右,务农劳动力25人,科技示范典型户有采德田、采德杰、李德荣、采德煌、项宗明等5户,占总户数的35.7%,2011年户均种植西瓜10亩以上,山芋3亩多(含租赁其他农户土地),种植瓜后稻(菜),一般西瓜产值在5000元,瓜后稻1800元,山芋8000元,蔬菜3000元。
2.传统的种植业收入稳定,但是效益低,已不再是采云组农户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从2003年至今,全国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但农业比较效益低,农业虽生产丰收但工农差距却在扩大,农民相对效益减少,抛荒面积增加,出现“谁来种田”的难题。传统的种植业收入稳定,但是经济效益偏低,采云组农户也不例外。农产品价格稳步上升,农民收入就逐步增加,市场调控随波逐流,价格大起大落,谷贱伤农时有发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日渐苛刻,大宗农产品已经逐渐淘汰,传统的种植业已不再是农户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瓜菜等多种经营、务工收入成为家庭主要经济支柱。
3.调茬口,种西瓜,效益不比种粮差,采云组山芋储藏卖高价。传统的农业粗放经营,产量质量差,达不到优质优价,居民已经从温饱转向小康生活水平,提倡品味生活,讲究质量档次,品尝新鲜,图新奇,追求营养,五谷杂粮需求大,绿色无公害成首选。 科技示范户采德田、采德杰、李德荣、采德煌、项宗明等人通过农技人员指点,调茬口,种西瓜,走西瓜嫁接三膜覆盖技术,提早或是延后上市,品质、产量、价格好,亩均效益4000-5000元左右+后茬山芋8000元或+后茬包菜、萝卜3000元或+后茬粳稻1800元是传统种粮产值的10倍、6倍、5倍,其中以西瓜+山芋组合种植效益最好,重点是省事简单,农药用的少,有时几乎不用药,符合绿色无公害的标准,是居民追求营养,品味时尚生活的首选。
4.农村居民增收途径多元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新科技效益高。目前农业收入与非农收入是农民家庭增收的主要来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转移,3亩、5亩薄地在农村家庭经济收入中显得微乎其微,同时几亩薄地束缚了劳动力的转移,浪费了劳动力的价值。2003-2005年期间采云组每户均种植2-3亩西瓜,种植方式有三膜覆盖的、有小弓棚的、有地膜覆盖的、有露地栽培的等等,逐渐形成采云组地膜西瓜的品牌,口感好、瓜大、新鲜,卖价好。2003-2005年种植西瓜户均每年10000元左右的收入,对比种植粮食来说已经相当可观,也促进了采云地膜西瓜的发展,西瓜种植大户像采德田、采德杰、李德荣、采德煌、项宗明、采德松、采德海几乎人人种植10亩以上,周边农户的土地均被采云组农户租赁种植过西瓜(不重茬)。随着物价上涨,劳动力价值的体现,年收入万而八千已不再是农民的梦想,而是有手艺的外出务工人员一个季度的工资。农村居民增收途径多元化,农业收入与非农收入是农民家庭增收的主要来源,2006年至今情况发生了变化:第一有手艺的农民纷纷外出打工,土地开始私下陆续转包他人,放开手脚务工挣钱,已成为部分采云组农户的主要家庭收入来源的90%左右,土地租赁收入占7%左右,惠农政策粮食补贴等占3%左右;第二就是科技型的农民,依旧依托土地,做足土地文章。因地制宜,精耕细作,就地取材创新农业科技门路广,效益高。农户采德田、采德杰、李德荣、采德煌、项宗明等人无手艺,纯种植业农民。利用茬口时间差提早或延后栽培赚“迟、早”钱,季节休闲段打零工赚劳动力辛苦钱,扩大种植面积(租赁外出打工农户的土地)赚规模钱。如今他们种植面积在30亩左右,户均年收入均在12万元左右。科技型农民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新品种来提高种植业效益,占家庭收入90%左右,季节性短工7%左右,惠农政策粮食补贴等占3%左右,种植效益极高,深受周边农户追捧。
5.典型种植农户的家庭农业收入明细概况。根据走访典型户和入户实地调查记载,与前几年对比分析2011-2012年度采云组的典型户种植情况是:
采德杰:46岁,家庭人口6人,劳动力2人,种植面积60亩,责任田11.7亩,租赁48亩。夏熟小麦18亩,产值18000元,早嫁接双膜西瓜14亩,产值70000多元,山芋苗种1亩产值5000元,2011年秋熟种植后茬山芋15亩计90000元、粳稻15亩计22000元。早糯稻2亩4000元,杂交稻28亩30000元;各项补贴2000(租赁田块无补贴)、夫妻闲时短工3000元(100元/日),年产值244000元,总成本60000元,年种植业纯收入184000元左右。
李德荣:43岁,家庭人口5人,劳动力2人,种植面积近40亩,责任田9.7亩,租赁30亩。夏熟小麦20亩产值20000元,早嫁接双膜西瓜6亩(清明4月5日前后移栽,6月中下旬采摘销售-7月上旬结束),产值35000元,春山芋苗1亩8000元,2011年秋熟种植山芋7亩,计60000元(山芋收获后储藏,11月份至今年4月批零销售2-4元/公斤)、粳稻7亩计13500元(粳稻6月10日前后育秧苗,7月15日前后移栽)。早糯稻2亩卖糯米4000元,杂交稻22亩22000元,其他2亩3000元;各项补贴1500(租赁田块无补贴)、夫妻闲时短工10000元(100元/日),年产值17.7万元,总成本3.5万元,年种植业纯收入14.2万元左右。
采德田:50岁,家庭人口6人,劳动力2人,种植面积31亩,承包责任田11.7亩,租赁19亩左右,夏熟小麦12亩产值12000元,早嫁接双膜西瓜7亩(清明4月5日前后移栽,6月中下旬采摘销售-7月上旬结束),产值35000元,春山芋苗0.8亩6000元,2011年秋熟种植山芋7亩,计60000元(山芋收获后储藏,11月份至今年4月批零销售2-3元公斤)、粳稻7亩计13000元(粳稻6月10日前后育秧苗,7月15日前后移栽)。早糯稻4亩卖糯米8000元,杂交稻13亩15000元;各项补贴2000(租赁田块无补贴)、夫妻闲时短工5000元(100元/日),年产值15.1万元,总成本4.5万元,年种植业纯收入10.6万元左右。
项宗明:家庭人口4人,劳动力2人,种植面积近13亩,承包责任田7.9亩,租赁5亩左右,夏熟小麦7亩产值7000元,早嫁接双膜西瓜4亩(清明4月5日前后移栽,6月中下旬采摘销售-7月上旬结束),产值20000元,春山芋苗0.5亩6000元,2011年秋熟种植山芋1亩,计8000元(山芋收获后储藏,11月份至今年4月批零销售2-3元公斤)、粳稻4.5亩计8000元(粳稻6月10日前后育秧苗,7月15日前后移栽)。早糯稻4亩卖糯米8000元,杂交稻3.5亩5000元;各项补贴1000(租赁田块无补贴)、夫妻闲时短工5000元(100元/日),年产值6.8万元,总成本2.5万元,年种植业纯收入4.3万元左右。
采德煌:61岁,家庭人口6人,劳动力2人,种植面积近14亩(开荒复耕近2亩),夏熟小麦8亩产值8000元,早嫁接双膜西瓜3亩(清明4月5日前后移栽,6月中下旬采摘销售-7月上旬结束),产值15000元,春山芋苗0.3亩3000元,2011年秋熟种植山芋3亩,计15000元(山芋收获后储藏,11月份至今年4月批零销售2-3元公斤),其他1亩3000元,杂交稻10亩13000元;各项补贴2000(租赁田块无补贴),年产值5.9万元,总成本1.9万元,年种植业纯收入4.0万元左右。
详见典型种植农户的家庭农业收入明细概况一览表
典型种植农户的家庭农业收入明细概况一览表
二、采云组农户增收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像采德杰等科技型的农户年收入呈明显上升趋势,主要是种植规模逐渐扩大,不再以粮食种植收入为主,而是以瓜菜经济作物收入为主,且合理利用作物共生特性间套作栽培,茬口合理安排衔接,利用的是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受市场调控,投入成本相对较高,有一定的风险性,但是其他传统种植的农户增收就相对较少,依靠传统种植、方法呆板、规模小,束缚在几亩薄地上难于释放劳动力,三农出路在哪里?人口老年化增收有困难,一时难于解决。如何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建立和谐的新农村,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等问题,值得思考探索。出路在哪里?出路在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采德杰一样的科技典型户增收了,而其他无手艺、无特长也靠种田加打短工的农户收入水平与典型户相差6倍多,怎么办?
1.土地流转规模化。种植大户(规模效益大)与普通种植户收入差距更显著,大棚瓜菜种植户的亩均收入将是常规种粮户亩均收入的6到10倍。家庭要增收,西瓜蔬菜第一手,改变家庭收入差距,还得靠实用科技。
2.农户家庭收入找平衡。主要原因是人的文化差距、年龄差距、思想差距以及有没有创新精神和胆识,敢不敢接受科技培训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勇于开拓进取,依靠科技的家庭收入就会发生质的飞跃。目前增收典型户都是本土的科技型土专家、土秀才,科技爱好者,特别注意市场信息。
3.力解农业增收受自然资源的制约。我街道属丘陵地区水利设施不完善,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受到抑制,难于抵御自然灾害。科技投入不足、科技推广滞后,缺乏具有突破性的、前沿性的农业公共技术储备;农民培训缺位严重,参加过技术培训的科技应用能力差(年龄大、文化低、投入少),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效率低,科技转化率低,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依旧不足。
4.解放思想,提高素质。许多农民缺乏创新创业创收能力,小富即安思想严重,现有劳动力(戏称三八六〇部队)素质偏低,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缺乏创新创业创收能力,技能单一、观念滞后,存在小富即安思想。农户家庭难于抵御市场风险。重点是目前缺乏相应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就是有,合作社也是 “松散合作”为主,难于形成气候,农户依旧靠自己揣摩市场信息,产品流通不畅,缺乏稳定的销售渠道,经常出现农产品滞销,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农业投入风险加大,导致种养出现滑坡现象发生。
5.传统农业依旧处于最弱势的地位。物价上涨,传统农业已经处于难于生存的边沿,农民增收难度加大。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去研究,去寻找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三、采云模式对提高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第一,重点培育和壮大瓜菜产业,稳定农民增收主渠道。用科学发展观来看,南京新的都市圈规划和农业“1115工程”规划,原来的南京菜篮子基地部分必定北移至六合区程桥街道。设施瓜菜符合未来居民需求,发展瓜菜也是农民最稳定的收入渠道。同时要稳定粮食生产,做大做强无公害富硒大米产业;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发展优势粮菜结合的特色产业。街道区域内山圩并存,打造圩区淡水养殖,公路沿线种瓜菜,中间连片粮食生产,突出农业品牌,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的格局;衔接“1115工程”和“菜篮子”示范园区建设,拓展农业新功能,集垂钓、采摘、农家乐为一体,唯有依靠科技,才能促进农民增收。
第二,加快土地流转规模速度,推进土地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提升农民增收内劲。充分利用几条高速两边土地整治机遇,加快土地流转速度,解放富余劳动力,土地流转促进租赁大户的形成,科技型大户具有示范作用,重点培植纯种植业的瓜菜大户,给予一定的补贴扶持和奖励,目的是传帮带,促进大户规模化生产,培植更多的职业农民,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打造和引进农业龙头企业落户,强化农产品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企业的科技示范工程,使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能学会,会模仿,有效益,走名、特、优、新的之路,形成区域经济特色,扩大地方产品知名度,促使农民积极参与绿色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打造“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原料基地建设模式,注重农产品的深加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来,增加农户的家庭收入水平。培植各种特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超”对接,编织农民农产品“航空母舰”,发展订单农业,加大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建设鲜活农产品冷藏库,创建农产品物流体系绿色通道,配置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发展农村经纪人、运销专业户和各类流通中介组织,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速度,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
第三,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土地流转许多劳动力被解放出来,实现劳动力的价值提升尤为重要。提供信息平台安置转移劳动力就业,提高劳动力的价值。未来农业发展农民必须跳出农村,让小部分热爱农业的人经营耕地,才能发展农村。一是培育职业化农民,像采德杰、李德荣等自有和租赁50亩左右土地,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科技型农民,面积在100亩左右更好;二是土地转让后离开土地的非农的农民才能安心务工,靠务工增加家庭收入,就必须完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体系建设,要制定规划,加强政策引导和信息服务,有序地组织劳动力输出,提高劳动力的价值。三是优化农业企业用工协议,让流转土地的富余劳动力就近转化,使富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使农业龙头企业的工人本土化,使企业生产和农民就业双稳定,有利于企业发展,同样劳动力的新价值能得到体现。
第四,以科技为支撑,强化农民农业科技素质教育,增强职业农民的增收功力。要提高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强科技培训的力度,加大投入,注重实用技术、农业新技术、农民新技能的培训,培训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懂得农业高产高效栽培,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来提高生产率。培训非职业农民,让他们有一技之长,能充分就业,富余劳动力才能被充分合理利用,才能提高农户家庭收入水平,增强农民的增收路径。
第五,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夯实农民增收根基。重点是加强和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基本农田能灌能排,为高效栽培提供基础条件。二是加强土地规划与整治,全面推进中低产田改造,打造高产、稳产农田,确实加强耕地保护力度。
第六,普及惠农政策,增加覆盖和扶持力度,全方位促进农民增收。要从制度上增加对农民的扶持力度,让科技服务三农落在实处。普及惠农政策,加快落实,富裕农民,实施农民五年收入倍增计划。完善和扩大农业生产补贴范围,建议尽快出台我街道农业扶持政策,促进农业导向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引导传统农业向农业现代化迈进步伐,主要包括:增加农业大户补贴,对农民进行设施农业生产达到一定面积的(10亩或是20亩)就给予定量补助。规模租赁耕地,投资大给予大户贷款贴息。强化财政投入力度和比例,使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制度化;加强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增加农业科技含量,使科技型农民依靠政策、依靠科技,创造更高的效益,辐射和带动更多的农民在希望的田野上实现增产增收的梦想。
下一篇:森林生态补偿机制若干重点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