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中民族文化的反思
摘 要: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其作品《百年孤独》中,抒发了自己的民族情结,把对民族生活的描写与历史的整体反思有机地融为一体,在解读民族历史的同时,寄予了对民族的希望。本文剖析作品对民族历史的反思,探讨《百年孤独》中的历史感、现实感以及对民族命运的关注等艺术魅力。
关键词:《百年孤独》;民族文化反思;民族历史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6-0001-03
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部杰作。《百年孤独》自1967年问世以来已再版上百次,它被称为“当代的堂·吉诃德”,在拉丁美洲引起了一场文学地震,并于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获奖理由是“把幻想和现实融为一体勾画出一个非常多彩的梦幻般世界,反映了拉丁美洲大陆的生活和斗争”。文学是时代和历史的反映,它不是虚伪的田园诗,不仅仅是一种感官的刺激、感情的宣泄,它从来都在向人们展示社会的千资百态和现实中的真假善恶。《百年孤独》便是如此。《百年孤独》以民族历史作为题材,作者从家族故事出发,描述了家族由盛转衰的过程,但更深层次的是作品无处不凝结着的民族情结。这种民族情结就使其所处民族的历史进程也在这个家族的兴衰中展现,以及在一系列的象征中反映出作者对民族文化的反思和对民族未来的希望。
一、历史的再现
历史是过往的真实,而文学则以不同的形象来反映历史、描写历史,并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来再现历史。《百年孤独》中,作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式实现了历史的再现,展现了哥伦比亚的孤独史。
《百年孤独》中马尔克斯那神来之笔,亦真亦幻地描绘了哥伦比亚小镇马贡多的百年兴衰,不仅浓缩了拉丁美洲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寻绎,亦隐含着一部人类文明史的神话释读。《百年孤独》以布恩蒂亚家族七代人一百年的命运为线索,描写了马贡多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它“汇集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 见1982年10月21日瑞典皇家学院授予加西亚·马尔克斯诺贝尔文学奖时的公告)单从文题来看就很好地概括了故事的内容:“百年”是历史,即指哥伦比亚人民漫长的苦难岁月,“孤独”则是对哥伦比亚人们的心理和文化现状的高度概括。
虚构的马贡多小镇是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缩影。马贡多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马贡多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幸福的村庄”,此时的马贡多还处于原始状态,纯朴的马贡多人在愚昧、落后和与世隔绝中繁衍生息。这时候的观贡多是落后的、闭塞的,一切尚未异化,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接受外界文明,孤独非但没有被打破,反倒有增无减,甚至连冰都觉得不可思议。这颇似19世纪前后闭塞落后的哥伦比亚;第二阶段马贡多卷入了战争,党派纷争和内战烽火彻底打破了马贡多平静的生活。面对战争,马贡多更加孤独和无助了。保守党政府军入驻马贡多,他们凶残嗜血,滥杀无辜。奥雷良诺率众反抗,投入自由军的行列,他一共发动了三十二次武装起义,这是对哥伦比亚从1830年到19世纪末的近70年间的几十次内战的反映。独立共和,人们还是过着战火连连、流离失所的生活。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人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不觉悟都被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这些很像内战动乱时期的哥伦比亚;第三阶段的马贡多变成了一个被美国联合果品公司控制的香蕉园,殖民统治和香蕉热都在这个时候盛行。这时候的马贡多失去了自己的家园,自身文化在一点一点地走向异化,前所未有的孤独充斥着这片土地。19世纪末,美国侵略拉丁美洲,在拉美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殖民者的掠夺、屠杀使拉美坠入了痛苦的深渊,它变得更加不自由,更加贫困。他们还带来许多危害社会的东西:妓女、酒鬼、赌徒,使原本单纯的马贡多人们卷入了现代文明的肮脏中。殖民地统治者屠杀罢工的工人,把他们的尸体运到海里扔掉。这些都象征着外国殖民统治和垄断资本对哥伦比亚的侵入和破坏。
作家通过对百年历史的描写,向人们展示了拉丁美洲百年沧桑中经历的种种苦难和灾祸,并表达了他对造成这些灾难的外来入侵者和内部反动统治的谴责。这些写实的内容是拉美复杂动荡的社会历史和人民艰难曲折的斗争的真实写照。而对于作家来说文学就是拉美作家介入生活,投身斗争,实践梦想最得心应手的武器。马尔克斯正是通过《百年孤独》,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拉美民族历史画卷。同时,也通过《百年孤独》以启示录般的内容给哥伦比亚人,乃至整个拉丁美洲人民指出了一条如何摆脱孤独和落后现状的道路。
二、现实的反思
《百年孤独》充满象征意蕴,马贡多象征着拉丁美洲,布恩蒂亚家族象征着拉美民族,这个家族的命运变迁象征着拉美历史进程。正如1982年诺贝尔奖评语所说:“其长短篇小说以组织丰富的想象世界,揉混幻想与现实,反映出一整个大陆的生命与矛盾。”因此《百年孤独》其实己超越了对一个家族七代人的命运关注,而以其充满象征意蕴的民族精神样态反映出一整个大陆的生命与矛盾。从马贡多的兴建、发展、繁荣到消亡的百余年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在那个年代的社会嬗变、文化积淀和民族精神的特质。按照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准确地再现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
马尔克斯试图从各方面对民族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反思,并试图在反思中使民族取得更好的发展。
1.民族的自恋特性
从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一种弥漫于作品中的愚昧和落后。其实,历史的进程是给了马贡多机会的,现代文明在这里开始萌芽,可是他们的精神与思维中都具有一种民族的自恋特性。他们保守落后、不思进取,在自己的传统文化里迷恋着过去,并且相信会有着同样的未来在等着他们。如久负盛名的美洲印第安人文明,毫无疑问应该归功于拉美原始居民的创造。而这种古老的文明如同其他几大文明一样,最终只能在自己编造的文化传统中迷恋自身,受其羁绊,无法自拔。马贡多则是这种印第安文明的代表。《百年孤独》中,面对五花八门的现代文明,马贡多并未为此动心,他们始终坚持着自身的传统文化和生产方式。到文章最后,吉卜赛人再一次来到马贡多,表演着早在百年前为马贡多人大为震惊的小把戏,可此时的马贡多人照样为此惊讶不己。时间已过百年,可马贡多人民的愚昧与落后并未随着时间而有任何改变。这种潜意识下的民族意识的自在状态也就隐喻性地预示着民族的最终毁灭。
2.文化的多重影响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身的特点,从而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形态,并以自己的特征抗拒着外来文化。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又有着本能的进攻性或者说渗透性。当外来文化传入,同传统文化产生碰撞交流时,它们往往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来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和融合。外来文化影响首先会在不同的层面、不同的局部产生作用,在原来的文化体系内部产生新的文化形态,原有的文化也会进行自我调整,出现变异体的文化形式。当这些新的、变异的文化形式出现时,原文化体系的内部机制失调,形成多层的脱序。脱序会有两种结果,一是促进其自身的蜕变更新,一是导致其崩溃覆灭。
《百年孤独》对拉丁美洲乃至整个人类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扫描,反映了拉丁美洲的百年兴衰,是对人类文明的象征表现和高度概括,内容包罗万象。拉美特定的文化构成,“它糅合着土著文化、印第安文化、西班牙文化、欧美现代文化,这种混合文化孕育了愚昧、野蛮、闭塞和文明进步、开放相混杂的拉美现实生活”。(刘崇中、宁宇:《论加西亚·马尔克斯小说创作的整体特征》,国外文学,1998(2)) 在布恩蒂亚家族的百年沧桑中,他们本身所有的土著文化、印第安文化在一点一点地被新的欧洲近代“文明”侵蚀,自身文化的流失也是马贡多人民越来越感到孤独的原因之一。他们失掉了自己的根和传统,迷茫于五花八门的欧洲文化。马贡多最后被飓风刮走,永远不再将第二次出现。这也象征着马贡多原有文化的最终消失,在欧洲文化的干预下所造成的自身文化脱序中崩溃覆灭。
《百年孤独》中,马贡多原有文化逐渐与外来文化发生融合,最终马贡多文化为西方殖民文化所毁灭,这也是由其历史原因所决定的。
3.文明的沉重代价
“现代人并不因为自己有了科学和文明的长足进步而忘乎所以,恰恰是这种进步使他们感到了人的无能为力和前途的渺茫,感到陷于更深的迷惘与困惑之中。”在《百年孤独》中,当“好像一个厨房拖着一个村庄”的火车驶入马贡多镇后,在伴随着火车而到来的文明的充斥下,马贡多的居民被如此五花八门的奇怪发明搞得眼花缭乱,简直不知道从何惊讶起了。代表着现代文明的电灯、电机、电影和电话等让马贡多人无所适从。正如作者在作品中所说的那样:“这列无辜的黄色火车将给马贡多带来多少捉摸不定的困惑和确凿无疑的事实,多少恭维、奉承和倒霉、不幸,多少变化、灾难和多少怀念啊”。火车的到来前所未有地沟通了马贡多与外界联系,但外国殖民者也洪水般地涌入马贡多,他们在马贡多建立香蕉园,从此马贡多便成了一块是非之地,殖民者对罢工的工人和无辜的妇女儿童进行大屠杀,将近二百节车厢的火车运载着尸体驶向海边。“从前的警察也都由手持大刀的凶手代替”,殖民统治在马贡多盛行。由于香蕉园和橡胶园的建立,从而打破了马贡多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使得马贡多人更加的贫困和不自由。
之所以马贡多要为现代文明付出代价,这主要是因为它的社会生产方式还没有成长到足以承载这些文明的程度。现代文明史是载资本主义社会成长起来的,并经过了长时间的考验与积淀。
三、希望的探寻
文学的创作都反映了作者的一定情感,作者借助文学来批判现实、描绘自己的理想世界或展望未来。《百年孤独》的作者在展现自己本民族现实、对民族历史进行反思的同时,对民族的未来进行了探索。一方面,作者通过布恩蒂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作者引导读者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摆弄、走出孤独的正确途径。
马尔克斯在《番石榴飘香》中说:“与其说马贡多是世界上的某个地方,还不如说是某种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便是孤独。在《百年孤独》中,布恩蒂亚家族七代人尽管外形、个性不同,但孤独的精神却是他们共同的特征。成如小说中写道:”布恩蒂亚家族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种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独神情,长大后,他们都试图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独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动总是归于挫败地沮丧,他们又以不同方式,一个个陷入更深沉的孤独之中,对他们来说,孤独仿佛一种神秘的命运难以抗拒。“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认为打破孤独进行种种艰苦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终以失败告终。比如书中乌苏拉在非常孤单之时,只好去找她那不中用的被人遗忘在栗树下的丈夫霍基o阿卡迪奥,对他说:”你看看这个空荡荡的家吧,看看我们那些散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儿女吧,咱们又像当初那样只剩你我两个了。“而霍基·阿卡迪奥对她的悲叹却是充耳不闻,他迷恋炼金试验,最后发了疯,被捆在栗树下,在风雨之中孤独地死去;对于乌苏拉来说,其实只是剩她一个人孤独的生存着。奥雷连诺生性孤僻,起义失败后,终日在屋里做小金鱼,做了又化,化了又做,无休无止,在孤独中消磨时光度过余生。阿玛兰塔日缝夜拆裹尸布等待末曰的到来。孤独也是小说的意蕴所在,整部小说围绕着孤独开始,又在孤独中结束。时间在循环,马贡多人的孤独也在时代循环着。最终,马贡多被一阵飓风刮走,并从地球上消失,这才使得孤独有了一个终结。过去的毁灭,才有新生的希望。马尔克斯在领取诺贝尔文学奖时曾气宇轩昂地宣布:”命中注定一百年处于孤独的世家终将获得并将永远享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这是作家对自己所生长的那片土地人民的信赖,也是作者对拉丁美洲未来的美好憧憬。
马尔克斯在谈及作品中人物孤独性时,他说过:“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这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他希望于整个民族的团结。“布恩蒂亚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他们的孤独是由于与愚昧并存的感情的匮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与心的离异与隔膜,这样的孤独竟可以将一个昔日曾经繁华的小镇最终消失。在此,马尔克斯是告诉人们,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同样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回报你;一个陷入孤独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只能与贫穷、愚昧和落后为伍。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如果每个人都固守着一份自己的孤独,那么这种孤独会使人走向冷漠,最终如马贡多城一样灰飞烟灭,消失于无形。
《百年孤独》以民族历史为题材,它不仅对本民族的发展有着意义,而且也是世界了解这一民族的一条捷径。作者根据拉丁美洲的历史事实,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活灵活现地反映了拉丁美洲百年的兴衰;马贡多镇是整个拉丁美洲的缩影,是一幅巨型壁画,再现了活生生的现实。作者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出发,以独特的故事情节展示了他对民族文化和所处时代的思考。小说中的最后一句:“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恰好说明了作者的主导思想:孤独的拉丁美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新的、团结的、朝气蓬勃的拉丁美洲必将出现。
参考文献:
[1] Marquez, Garcia.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M],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 2006.
[2]陈众议:加西亚·马尔克斯评传[M].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3]达索·萨尔迪瓦尔.回归本源-加西亚·马尔克斯传[M].外国文学出版社,2001.
[4]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M].黄锦炎、沈国正、陈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5]加西亚·马尔克斯.番石榴飘香[M].三联书店,1987.
[6]林一安.加西亚·马尔克斯研究[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7]马尔克斯获奖演说辞《拉丁美洲的孤独》,引自加西亚·马尔克斯著,朱景冬译.两百年的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谈创作[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8]莫言.两座灼热的高炉[J].世界文学,1986(3).
[9]田炳祥.南北美洲交相辉映的奇葩-论〈百年孤独〉与〈所罗门之歌〉的成功与魅力[J].国外文学季刊,1998(4).
责任编辑:刘皓
下一篇:电视新闻舆论监督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