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探讨
摘要 高原特色农业是促进云南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本保证,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的基本途径。该文通过分析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优势与短板,提出加快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以进一步提高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实现云南经济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保障云南粮食安全,推动高原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
关键词 农业;高原特色农业;优势与短板;粮食安全;云南省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322-03
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秦光荣在2012年3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提出,通过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探索现代农业新路,补齐农业产业短板,增强农业竞争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2012年6月云南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任务,其内涵是生态、安全、实效、环保、低碳、丰富,其实质是建设切合云南实际,具有云南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能保持云南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云南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因此,推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对云南来讲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1 高原特色农业的内涵
特色农业是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新阶段提出的现代农业的一种主要模式。特色农业是指为了适应特定的农业生产条件,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区域、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围绕“特色”进行农业生产或提供服务,从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农业发展形式[1]。海拔高度一般在1 000 m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陡坡为界,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称为高原。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出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高原特色农业是指高原地区独特的农业类型,集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于一体的现代农业。
2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优势与短板
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云南省根据云南农业现状和发展需要做出的一项重要决定。高原特色农业将成为云南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但在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中也存在一些优势与短板,应主动思考,采取对策。
2012年6月21日在云南曲靖召开的省高原特色农业推进大会精确分析了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优势。一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特色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云南农产品和农业资源丰富,粮食实现“九连增”,总产达1 775.6万t;林业总产值689亿元,冬季农业开发超166.67万hm2。烟叶、咖啡、橡胶、鲜切花、核桃面积产量居全国第一,茶叶、甘蔗产量居全国第二,肉类、蔬菜、马铃薯产量也居全国前列。二是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质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云南高产稳产农田达到253.33万hm2,建成一大批山区的“五小水利”工程,农业机械化达到402万台(套),农业科技贡献率达49%。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迅速,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云南省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4 500个,龙头企业2 012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1 000多个,省级以上中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41个,县级商品配送中心317个,农资经营网点1.7万多个。四是农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外向型农业发展前景广阔。云南建成401个农产品出口基地县,农产品出口17.6亿美元。有开放的地缘优势,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相邻,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2]。
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推进大会同时也指出云南农业散、小、弱、差,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仍然是云南的弱势产业。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还有其他一些短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农业人口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农民收入低;高原特色产品质量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
据统计显示,2011年底,云南乡村劳动力有2 324.5万人,农村实用人才有54.2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3%。其中,生产型人才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43.3%;经营型人才占总数的20.3%,技能带动型人才占总数的11.7%。云南省农村劳动力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5.8年,这不能为云南省顺利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提供人才支撑。云南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及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相比差距很大。如2007年,云南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 600元,全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4 140元,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是11 500元,云南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农民的差距是1 540元,与城镇居民的差距是8 900元。2011年云南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 722元,全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6 97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1 810元,云南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农民的差距是2 255元,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是17 088元。2012年云南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 500元,全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7 91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4 565元,云南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农民的差距是2 417元,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是19 065元。云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太低,与全国人民的收入差距太大,只有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才能改变云南贫穷落后的现状。
云南被称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生物多样性博物馆、气候多样性博物馆和地形地貌多样性博物馆。生物多样性显著,占全国陆地面积4%的云南境内分布着全国50%的高等植物物种;动物资源丰富,拥有脊椎动物1 737种,昆虫1万多种,淡水鱼类366种,其中249种为云南所特有。云南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7个气候类型,因此云南具有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即高原特色农业有着鲜明的区位特色、资源特色和品质特色。充分利用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优势,倾全省之力,发展特色农业,精心打造粮食、畜牧、烟草、蔗糖、橡胶、果类、蔬菜、咖啡、蚕桑、淡水渔业、花卉园艺、生物制药、木本油料、林下经济等特色优势產业,重点是保证粮食安全,实现云南社会稳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与粮食安全发展对策
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提出“食物安全”问题,1983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委员会通过了“粮食安全”的定义。粮食安全是指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能买得到、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粮食。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海地就因为粮食问题出现危机。海地认为,美国粮食品质好,价钱又便宜,只要有钱就行,从而忽视种粮食。2007年美国用大量的玉米生产燃料油,随后粮食出口大减,加之一些国家炒作,粮价暴涨,有钱也买不到粮食,导致国家出现大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人多耕地少,耕地仅占世界的10%,人口却占世界的22%,十几亿人的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粮食安全问题都不能放松,为此我国2008年出台了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要求在2012年我国的粮食必须增加5 000万t。云南有逾84%的面积是山地,高原、丘陵占10%,仅有不到6%是坝子、湖泊,少部分县市的山地比重超过了98%。2010年云南耕地保有量为604.87万hm2,其中,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6%,比全国低12%,中低产田比重占67.1%,高稳产农田比重比全国低10个百分点;2012年云南耕地保有量為601万hm2。云南耕地保有量不断减少,再加上这几年旱情严重,所以云南的粮食自给是个大问题。云南粮食现在的自给率约为90%,即10个人中就有1个人没有饭吃,而云南又是欠发达、经济发展落后的边疆民族地区。云南是个多民族省份,全省共有56种民族成分,其中5 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25个,在2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特有民族15个(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其中,怒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为全国22个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较少民族;云南又地处我国西南边陲,边境线长达4 060 km,全省16个州市中有8个州市的27个县、市与缅甸、越南、老挝接壤。只有实施农业现代化战略,实现粮食安全,才能更好地贯彻中央“巩固边防、睦邻友好、兴边富民、维护稳定”的战略方针,因此粮食安全问题是云南的主要任务,把粮食安全问题放在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首位,把保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作为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内容。
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是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重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三者之间又是相辅相承的,粮食增产,国家对粮食种植实行财政补贴,对粮食买卖实行保护价制度,农民就能增收,也就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保证了粮食安全,因此农民增收是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原动力,政府政策保障是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推动力,市场需求是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拉动力。
云南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的收入差距、地区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由于种田的成本比种田的收益高,种田投入大,粮价低,卖粮难,因此云南部分农民外出打工,以维持整个家庭的各项开支,留守农村的多为老人和儿童,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云南的粮食安全生产。现在国家对农业有各种利农、惠农政策,应充分利用好政策来提高农业、农村对农民的吸引力,采取各种对策,进一步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
3.1 加大政策对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政府政策能为推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经济支持和人才支持。政府政策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指导作用。即通过制定政策,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二是协调作用。即协调解决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和问题,使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有全面的政策、信息保障。三是激励作用。即通过一系列惠农、利农政策,加大扶持力度,调动农民劳动生产和经营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四是调控作用。即对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保证高原特色农业的科学发展。因此要用够政策,用活政策,建立发展适应云南农业实际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体系,加快特色农业标准化步伐,以推动高原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使农民爱农业、爱农村、爱自己,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从根本上保证粮食安全[3]。
3.2 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自2003年5月1日实施,至今已有10年的时间,但农民对土地仍没有处分权,更没有发言权。土地是许多农民的主要财产形式,保护农民的财产权益,首先是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而实际上农民的土地权得不到保护。农民土地被不合理的占用和开发,农村农田水利建设跟不上,农业生产条件差,机械化程度低;粮食生产投入大,粮价低,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快,农村经济组织发展不完善,农产品的科技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低,这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影响农民增收。若农业长期增产不增收,必将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利于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甚至会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影响社会稳定[4]。因此,国家必须对粮食买卖实行保护价制度,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加大对农业生产条件的投入,兴修水利,积极落实农业补助,发展农村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提高农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加强农村城镇化进程和农业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从各方面来保障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
3.3 规划制定好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建立适合云南省情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云南省农业科研院所、高等农业院校、中等农业学校要发挥各自科研优势和学科优势,利用云南独特的地理优势、突出的气候优势、明显的物种优势、巨大的开放优势,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对昆明、玉溪、曲靖、昭通、楚雄、大理、丽江、临沧、红河、文山、普洱、保山、怒江、迪庆、德宏、西双版纳等10多个州市开展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规划研究,要在工业化、城镇化、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推进思考,有效整合资源,从开发特色产品、组建特色组织、形成特色产业和推行标准化生产来规划制定好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模式。云南农业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参与设计了云南山地牧业产业园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妥善解决了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矛盾,增强了云南省山地畜牧业的竞争能力,促进畜牧业的增产增效,是一种有效的高原特色农业。因此,各部门要树立系统观念,把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纳入到部门现有的组织管理体系,省里应成立高原特色农业领导组,以确保高原特色农业工作开展的科学性、系统性。高原特色农业领导组必须发挥整体功能,充分考虑政府主管部门、科研机构、办学实体以及农民等各个部分、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对各方面的工作要不断检查、总结、改善、协调,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制定出科学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并根据云南特殊的农业生产条件,提出建立适合云南省情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3.4 调整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经济结构
调整高原特色农业经济结构要以“特”为重点,依托云南特色资源,因地制宜,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品,如在昆明周边地区,以种植花卉与蔬菜为主,在玉溪、楚雄、曲靖、昭通、大理、保山等地区,以种植粮食、马铃薯、烟草等为主;在临沧、思茅等地,以种植茶叶为主,并适当发展山地作物;在德宏、西双版纳等地,以粮食、橡胶、咖啡、甘蔗、香料等为主;丽江、迪庆、怒江等地,不仅发展种植业、林业,更主要的是发展养殖业;红河则突出烟草和水果,文山以三七、粮食种植为主,这就实现了云南农产品的丰富多样,实现农、牧、渔、林协调发展。云南蔬菜、茶葉、橡胶、咖啡等高原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外广受欢迎,应大力发展烟草、花卉、橡胶、茶叶、药材、热带水果、咖啡、香料等优势产业,形成云南强有力的高原特色农业经济产业。
3.5 提高高原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
提高高原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是保障云南粮食安全的基础。目前,云南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粮食的结构性短缺,即对肉、鱼、蛋、奶等间接粮食的需求量不断增高。因此,要不断提高畜牧业、渔业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进一步调整高原特色农业结构,提高高原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来满足云南人民对间接粮食需要的不断增长。
在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食物结构日益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和消费质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对食物的安全和质量越来越重视,因此要加快制定和推广重点特色农产品品质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保证产品质量。
3.6 加大培训力度,加快科技推广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是科技含量比较高的现代农业,其发展取决于各个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的支撑,取决于具有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的新型农民,因此应加大投入,加大培训力度,培养新型农民,利用有限的可耕地,采用先进种植技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院士是云南省政府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实施的“云南省作物多样性优化种植粮食增产增效示范工程建设”项目技术负责单位的总负责人,其采用作物多样性优化种植技术,因地制宜扩大粮粮、粮烟、粮油、粮菜、粮蔗、粮果等间套种植高产栽培模式,这就实现一公顷地变三公顷地,大幅增加作物产量,成为云南省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案。
应积极争取国家对云南高原农业差别化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持,夯实发展基础,加大培训,加快科技推广,重视病虫害防治,生产出生态、安全、实效、环保、低碳、丰富的农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提高农产品的科技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只有做好以上几点,才能进一步提高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较快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实现云南经济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保障云南粮食安全。
4 参考文献
[1] 彭新宇,金发忠.论特色农业的理论内涵及发展模式[J].湖湘论坛,2006,19(5):65-66.
[2] 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推进大会强调创新思路打造品牌[EB/OL].(2012-06-22)[2013-06-15]http:// html//2012-06/22/comtent-2264199.htm.
[3] 黄仁跃,晏丕振.办好农业教育 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J].农职业教育研究,2012(3):2-4.
[4] 陈建波.中国的粮食安全:回顾与前瞻[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1(3):7-10.
[5] 陈彬,沈梅.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J].北京农业,2013(9):252-254.
上一篇:规范性语词的法理意义与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