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丸之美”
日本小户型住宅起源于二战后。当时,日本的1700万户中约有420万户缺房,为了在短期内缓解住房短缺的问题,日本政府建造了大量集合住宅,其中大部分为面积在40—90平方米不等的小户型。最初的标准设计方案是在1949年提出,最有代表性的是面积只有40 m2的公营住宅标准设计51C型,成为该时期住宅设计的原型。1953年前后,社会经济水平有所提高,新一代建筑师们提出了n-LDK型方案,即以L(起居室)、D(餐厅)和K(厨房)为住宅的基本要素,以起居室为中心,布置各房间,连接n个卧室。这种类型的住宅通过标准化构件的设计和推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降低了造价,使大量生产和普及推广成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住宅紧缺问题。由于卧室面积和个数的可变,可衍生出不同的类型来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很受居民们的青睐,这一形式直到现在仍为日本城市住宅的主流。
日本小户型集合住宅主要为大城市中的工薪阶层和青年家庭服务。此类住户的基本家庭结构为2—3口人的核心家庭模式,因此,三室户成为集合住宅的主流户型。为节约土地、争取较高的容积率,日本集合住宅的户型平面多为瘦长型,总面宽较小,三室户为8m左右,而进深相对较大,11m—13m左右(不含阳台和走廊)、户型面积一般较小,在不计阳台、外廊等公共面积的情况下,三室户面积为80m2左右。
日本集合住宅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而今,其住宅平面和户型结构设计已逐步趋于成熟,达到了集约、高效、科学的布局。在总体布局上,除了普遍采用大进深、小开间、单面外廊、公用电梯楼梯的布局外,还采用日影斜线法精确控制建筑日照间距,建筑层高控制在2.6—2.8m,以降低建筑总高度,减少建筑间距。大进深、小开间的矩形平面节地效果十分显著,但同时带来套内自然采光、通风不好的问题。为了解决此问题,一般会把对自然采光通风要求不高的卫生间、厨房、贮藏室等放在中间暗的地方,采用水平式机械通风和人工照明;而将客厅、卧室等布置在靠外墙一侧。
在平面布局上,日本的集合住宅由于外廊式结构,多从北侧入户,户门往后退2m左右,与公共外走廊中间形成一个“小院子”,水、电、煤气表均设于此,方便查抄。户型平面呈“十字形”,即:户型中间为走廊,入户后是“玄关”,设鞋柜、衣柜;顺道往前,卧室靠近住宅入口玄关附近,沿走廊两侧布置,并不强求南向;住宅中部一般为卫浴空间和厨房(厨房不要求必须对外开窗);起居室则位于最南端,一般与餐厅相连,共同构成餐起空间;和室作为日本特有的第二起居空间,一般与起居室相邻设置,推拉门可以打开、摘下,其空间可间接采光而不必直接临窗,从而节省了面宽,空间得到高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