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艺术中的图像叙事美学分析
【摘 要】昆曲《西厢记》是我们国家的重要文化瑰宝,这一曲目是明代李日华根据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以及崔时佩的《南西厢记》为基础创作改变成的。距今已经延续了300多年。这一曲目在时间的不断锤炼中展现出了许多新的艺术魅力。昆曲《西厢记》的故事跌宕起伏,曲折离奇。文笔细腻传神,人物立体丰富。唱腔优美华丽,可谓是我们国家的戏剧顶峰之座。昆曲《西厢记》被惯为我国四大古典戏剧名著之首,素来有“西厢记天下夺魁”的美誉。本文将以昆曲《西厢记》为例,探讨分析昆曲艺术中的图像叙事美学。希望笔者的这篇文章可以让更多的人体会到昆曲这一戏曲艺术的魅力。
【关键词】昆曲艺术;图像叙述美学;《西厢记》;分析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2-0009-02
昆曲是我们国家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又称为昆剧,昆山腔,是我们国家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发源于明代中叶,距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昆曲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被譽为“百戏之祖”。昆曲主要用鼓、板控制演唱节奏。昆曲在2001年被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艺术的抒情性极强,动作表演极为细腻,有效的将唱腔与舞蹈的身段完美结合,是一种歌、舞结合的艺术形式。本文将以《西厢记》为例,试图分析昆曲艺术中的图像美学,希望笔者的这篇文章可以让更多的读者爱上昆曲,爱上《西厢记》。
一、昆曲艺术的特点以及《西厢记》的故事概括和深刻内涵
(一)昆曲艺术的特点
昆曲的历史悠久,曾经在全国范围内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昆曲相比于其他戏曲有着十分独特的特点,笔者将这些特点罗列如下。
1.剧本。昆曲的剧本大多数都采用了宋元时期的杂剧传奇的结构方式,一出大戏可以分为许多折子,这些折子中间有着一个主线进行连接,每个折子也都具有独立的故事情节,这些折子可以单独演出,称为单折戏。昆曲的唱词结合了古代诗歌、唐诗、宋词、元曲的优点和长处,长短句结合,参差错落有致,疏密结合,有效的发挥了汉语的音乐性。
2.音乐。昆曲的音乐主要是曲牌体结构形式,有一千多个曲牌。昆曲的每出戏都根据曲牌来进行演唱。昆曲的唱腔细腻婉转,吐字清晰,一般来说有四声、尖团之分。昆曲唱腔没有过门,一般都是一首曲子唱到底,音域十分宽广,女生要真假声结合唱,难度十分的大,昆曲的主要伴奏乐器是笛子。
3.表演。昆曲的表演由于剧本以及音乐的特点,昆曲的表演十分的舞蹈化和优美化,昆曲的剧本十分典雅,所以在每句唱段进行的时候都需要通过特定的舞蹈来表现人物内心的特点。将舞蹈与唱腔结合在一起,全方位的展现人物细致的心理以及细腻的感情。
4.唱腔。昆曲的唱腔都是用吴侬软语,唱的都是十分柔软的“水磨调”。唱腔优美细腻,给人一种软香的感觉。[1]
(二)《西厢记》的故事概括以及深刻内涵
1.故事概括。《西厢记》全称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由元代王实甫创作的杂剧。张君瑞(张生)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书生,崔莺莺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子,二人在普救寺一见钟情,但张生没有办法亲近崔莺莺。恰好遇到了叛将孙飞虎率兵围住了普救寺,想要强抢崔莺莺为妻。崔莺莺的母亲表示谁能够让孙飞虎离去,便将崔莺莺许配给谁为妻。虽然张生在好友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成功解除了危难,却遭到崔母的食言赖婚。张生相思得病,崔莺莺也心爱张生却不敢正面表白,二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在张生的住处私会,不料被崔母发现了,崔母意欲拆散二人,遂让张生赴京赶考。与此同时,郑恒编造谎言,谎称张生已经在京城婚配,崔母听信谗言,命崔莺莺与郑恒结为夫妻。关键时刻张生赶来,郑恒撞死,二人完婚。[2]
2.深刻内涵。《西厢记》具有鲜明的反对礼教以及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抗争性。除此之外,《西厢记》更高歌了爱情,该剧以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崔莺莺作为堂堂相国的小姐,而张生只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二者的门不当户不对正是作者对封建礼教的第一层攻击。张生为了爱情不顾自己的性命危险,挺身面对山贼。[3]更为了爱情一路进京赶考。而作为女子的崔莺莺完全不在乎张生能否高中,只希望张生能够早些回到她身边陪伴她。这种超脱了生死,超脱了功名利禄的爱情,是作者“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观念的深刻表达。
二、 昆曲《西厢记》中的图像叙事美学
戏曲中的插图就是为了让戏曲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故事情节更加真实,让读者更好地阅读戏曲。昆曲在演唱的时候,经常会进行一些留白或者舞蹈上的动作,昆曲的唱腔常常伴随着表演人员的动作舞蹈,这种动作舞蹈主要有三个作用,一是人物刻画;二是丰富情节;三是丰富内涵。[4]
(一)图像叙事中的人物刻画。人物是戏曲作品的核心,一个戏曲作品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戏曲中的人物的鲜明程度。我们提起昆曲《红楼梦》就会想起低声哀叹《葬花吟》的林黛玉,想起多愁善感的贾宝玉,想起泼辣能干的王熙凤,想起温文尔雅的薛宝钗。[5]同样,我们提起《西厢记》,脑海里就会浮现出痴情聪慧的张生,勇敢的崔莺莺,乐善好施的红娘,凶狠泼辣的孙飞虎。昆曲《西厢记》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点,与昆曲的图像叙事离不开关系。昆曲中的人物刻画的图像叙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亮相时候的精妙传神。一般来说,人物的妆容会给观众带来一定的第一感觉,比如京剧的红脸给人以忠义的感觉,白脸给人以狡诈的感觉。昆曲也不例外,昆曲的妆容就如同书上的卷首画,可以让观众从直观的感觉上初步的理解到人物的主要性格。昆曲中的崔莺莺扮相较为庄重素淡,让人一看就知道其出身较为优越,但是崔莺莺在低眉弄首之间又传达了一种欲说还休的感觉,即使是第一次看这个戏的观众也可以对人物有个初步的了解。[6]
二是演出时候的寓动于静。在演出的时候,一些没有唱腔的持续动作可以有效让人物的内心情感更容易表达出来,在崔莺莺与张生初次会晤的时候,崔莺莺没有一句唱词,但伴随着崔莺莺的一系列动作与张生的旁观唱词,将崔莺莺从容不迫以及天真动人展现了出来。[7]
三是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在崔莺莺送张生进京高考的一段中,二人的动作伴随着唱词使得这场长亭离别更加让人心肝俱颤。那段动作将崔莺莺的不舍以及爱恋惟妙惟肖地结合在了一起,既展现了舍不得爱人离去的爱情,又展现了不得不让爱人离去的不舍。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让故事情节更加深入,剧本情感更加充盈,人物的爱恋更加深刻。[8]
(二)图像叙事中的情节描绘。事件是戏曲的主要张力,也是情节发展的必要构成部分,更是展现人物的媒介所在。昆曲在表现事件的时候也经常会通过图像叙事来表现情节的核心。唱腔与图像叙事的结合可以让观众的代入感更强,让观众可以站在戏曲主角的角度思考当前的状况,让观众可以真正做到“入戏”。昆曲唱腔中常常伴随着图像叙事,这种图像叙事的作用如下。
一是叙事更加直观,氛围更加贴合。在对普救寺的描绘的时候,普救寺的风景环境一改原来的寺庙给人的庄严肃穆之感,更多营造了南方园林的感觉,这种园林的感觉营造,一方面塑造了一个赏心悦目的背景;另一方面也为崔莺莺与张生爱恋之情的产生营造了氛围。
二是隐喻叙事,绕梁三日而不绝。昆剧《西厢记》在表演的时候常常隐藏着一些情感寄托以及器物隐喻。通过器物隐喻以及情感寄托让观众在曲终人散的时候不至于忘怀,更加深刻地思索这个故事的深刻隐喻以及象征意义,让这部作品的感染力得到明显加强。
(三)图像叙事的丰富内涵。《西厢记》之所以能够流传三百多年仍然经久不衰,这与它的深刻内涵有着密切联系。同时,《西厢记》中莺莺的形象也在不断完善以及发展。昆剧《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以及其他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内涵。
第一,等级差异。昆曲《西厢记》中崔莺莺与红娘的身份之间差异较大,二人的相貌虽然没有较大差别,但是二人的衣物服饰的细节处可以清晰明确地展现二人之间的等级差异。
第二,身份差别。昆曲《西厢记》中崔莺莺的衣着较为端庄,可以看出崔莺莺的大家闺秀以及端庄秀丽的性格特征。而红娘的衣着则十分随意,体现了红娘敢爱敢恨、敢为人先的勇敢,以及少女活泼热烈的性格。
綜上所述,昆曲《西厢记》的人物照型有着许多可以深入挖掘的地方,十分精致,内涵丰富。
三、结语
昆曲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更是我国文化园林中的瑰宝,昆曲《西厢记》是我国戏剧的巅峰之作。本文对昆曲的研究只是管中窥豹而已,昆曲的深刻内涵值得我们进行系统研究以及学习。本文就昆曲的艺术特点以及《西厢记》的故事概述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展开了论述,并以《西厢记》为例,就昆曲艺术中的图像叙事美进行了分析,希望能让更多的读者感受到昆曲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杨玉.戏曲的舞台看点凝练与再创作——以《西厢记》折子戏为例[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7,36(02):30-34.
[2]彭贝妮,刘殿刚.昆曲《西厢记》和京剧《凤还巢》的语篇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4,29(01):21-23+85.
[3][8]郑萱.省政协昆评室举行昆曲经典折子戏专场演出 任彦申陆军等观看演出[J].江苏政协,2005,(11):5.
[4]张高评.《西厢记》笔法通《左传》──金圣叹《西厢记》评点学发微[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5(02):134-143+159-160.
[5]吴荣华.明代昆曲《西厢记》音乐之曲牌初探——以李日华本为中心[J].戏曲艺术,2009,30(04):93-96+100.
[6]胡明明,张蕾,邵源.“北西厢”杂剧昆唱之浅论[J].戏曲艺术,2009,30(04):88-92.
[7]郝青云,王清学.西厢记故事演进的多元文化解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04):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