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双基培养,提高人文素养
一.学科性质
历史是一部社会教科书,具有多方面的社会教化和人文精神滋养功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知识宝库,也是人们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一面镜子,因而历史课自然也就成为一门極富生命活力的学科。邓小平同志说,历史知识是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历史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也强调,历史教育不单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育人。民族要强大,不仅靠科技实力,也要靠人文实力。史学可以提升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素质,这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因此,既是知识载体、也是思想素质教育的载体的历史教材,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们使用的历史教材,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并重,彰显历史课程思想素质教育的功能。在突出爱国主义精神、国际意识教育的同时,突出人格教育
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教育。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进行高尚品德的教育。如,叙述秦皇汉武完成统一的丰功伟业,以培养学生建立远大的抱负和志向;叙述屈原、杜甫爱国爱民的忧患意识,以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叙述商鞅、谭嗣同为改革不惜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以培养学生应对挑战、勇于进取的精神;叙述张骞、司马迁的事迹,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等。教材还通过祖冲之、蔡伦、郭守敬等科学家的事迹,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和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二.学情分析
1. 升入初中以前,学生们对历史的了解大都来自影视、评书等文艺作品,无论是对史实的认知还是观点的形成,一般来讲都是零散的、不连贯的,有的还是错误的。50%以上的学生对电视连续剧情节深信不疑。课堂上,一些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讨论往往以电视、电影或是小说上描写的内容为依据。
2.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学生心目中,历史、地理、生物等科目可有可无,至于考试,很多学生甚至一些学生家长都以为只要临时抱佛脚,到时候背一背就可以了。
3. 从传统观念来看,历史教学习惯于“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除了应付考试,没有任何用处,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活水源头”。
我们知道,历史作为社会的教科书,不仅以其所传授的历史知识担负着文化教育的任务,而且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本闪耀着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历史见证,就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爱国思想和爱国行动的实录。世界历史,更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人类文明发展史册。历史上众多的光辉典范无不激励着孩子确立与调整自己的人生观,形成完善人格。当然,人格的形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思、行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才能思想和言行融合,内里与外表统一,从而达到道德修养、完善人格的最高境界。
三.培养目标
历史教学是要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情况下,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提高人文素养。初中历史教学主要还是常识性的教学,对过细的知识点不必过分强调学生记忆,也就是要把重点放在能力培养上。应从宏观上让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认识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在对历史分析的过程中,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为指导,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力求做到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四.阶段目标
七年级:通过学习,知道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总结中国历史发展的历程和经验教训。
八年级:了解中国近现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初步阅读、理解和归纳一些基本的历史材料,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问题;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知道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九年级:知道世界古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世界古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辩证地看待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总体趋势;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共容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他们创造的文明成就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理解、尊重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态度。
五.达标措施
从学生身边的历史开始,从培养双基开始。一是尽量从学生生活中选取内容,将抽象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以通俗易懂的方法学习历史。因为历史与现实往往是密不可分的,彼此依存。以史为鉴,所以,教学中我们一直注重呈现方式。如:介绍屈原时,讲述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来历;在讲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时,介绍近代先进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运用,使学生感受到近代社会转型时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又如,“都江堰今天还有哪些价值?”“火药除了制造武器外,还有什么用途?”这些习题的设计,可以使学生获得历史知识,有学以致用的亲身体验。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通过阅读材料和图片,使学生的眼睛动起来;通过讲演会、故事会、讨论会,让学生的嘴巴动起来;通过查找资料、手抄报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在这些活动中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活跃。
(一)注重常规,抓实教学各个细节
1. 课前预习:因为学生大多忽视这一教学环节,我们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必须予以加强和改进;具体的方法是:经常提前给学生布置一些题目,让学生查找资料,准备课堂上交流。
2. 课堂教学:我们打破 “教师中心论”,抛弃教师“一言堂”和“单向灌输”,结合我校新的教学模式,精讲多练与精讲多议相结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每一节课的导入,注重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
3. 课后作业:除了课堂上注重练的环节,我们还把作业概念扩充到预习、复习、自学、议论题、小论文、史料查询、史料判别等多个方面;采用多元化的完成作业的工具与手段,听、看、读、写、书面笔答、网络查询、电脑存调、议论、辩论……;而完成作业的组织形式,也可以是个人独立、小组合作、小组互助。……
4. 阶段考核:考核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变动的,可以是笔试,也可以用小论文、读书笔记、史料收集等替代;笔试的内容,也可以有所拓宽,比如:典故、成语来历说明,“史海勾沉”,历史人物介绍,纪念日讲解,学生既用不着死记硬背,又可提高多方面能力,极受学生欢迎。
(二)关注学生,重在提高人文素养。
1.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同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也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注重启发学生对历史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2.对学生学习方法加以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掌握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计算历史年代;阅读历史教科书及有关的历史读物;识别和运用与教学有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搜集和整理与历史学习相关的材料;叙述重要的历史事实;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分析和评论重要的历史问题,提高人文素养。
3.注意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地认识历史。
4.提倡历史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方式的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本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的遗址、遗迹;编演历史剧;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阅读欣赏历史文学艺术作品;仿制历史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板报、通讯、刊物,等等。
5.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進行形象直观的教学。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创造性地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三)重视实践,突出历史课特色活动
七年级:(1)收集古代成语、典故,举办成语故事会或成语知识竞赛。
(2)举行古代名诗名篇朗诵会。
(3)欣赏古代书法、绘画、音乐。
八年级:
(1)观看爱国主义主题电影《林则徐》《鸦片战争》《甲午风云》等影片,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
(2)制作表格,分类整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有关内容,填入表格,了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线索。
(3)召开主题班会 、学唱革命歌曲、红诗咏颂、办红色小报、举办专题讲座。
九年级:
(1)举办小型辩论会。
(2)观看有关影视录像片。加深对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灾难的认识,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
(3)通过图片展示,欣赏近代名画,提高对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4)进行答题技巧的指导。
上一篇:把好“五关”斩断用人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