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陋室,,科普之家
上海市静安区余姚路27号303室,是上海市静安区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所在地。发黄的办公室门牌,4平米的办公室,旧时的木制办公桌,姜黄色的老式橱柜,仅有的一台电脑挤到了角落里。正在电脑前熟练地处理文档的是一位头发花白,却神精矍铄的老伯。曾经,他是科研所长,大半辈子在长江的大船里度过。而今,他是老科协的掌舵人,在这一方陋室里和他的科技同仁们共同继续着科普事业。他就是奚遐龄。
从“棋牌室”到“科普之家”
老科协是由中高级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社会组织,老奚告诉记者,会员中绝大部分是新中国建立后活跃在国家建设前沿的技术精英和业务骨干,其中不少都是留洋回来的,有工程师、会计师、政工师、律师、教师、医生……每一个人都持有中级以上的职称,在各自的领域中有所建树。
在这个“家”中,大家乐意按时集中在一起,共同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本专业学科的发展、交流最新科技知识、聆听老年人健康保健讲座,参观最新建设成就等,每年的活动量达3000人次。退休后的“老一辈”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将这里视为“老科技工作者之家”。
然而,想要撑起这个共同的精神乐园却着实不易。2004年,刚从科研所退休的奚遐龄初到老科协便遇上了最困难的时期,由于常年经费匮乏,会员活动空问险些成为“棋牌室”,60多岁的奚遐龄“临危受命”,靠着过去在科研所的管理经验和对老科技工作者的深厚感情,硬是将这个精神乐园从解散的边缘拉了回来。
从“船舶专家”到“电脑达人”
为了维持协会运转,必须开源节流保证经费。“光靠象征性的会费和政府补贴根本无法维持协会正常运转,更别提开展活动了。”正在老奚一筹莫展的时候,静安区科委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原来,分布在区内的30块楼宇电视需要定期更新科普教育视屏内容、保证日常维护。
就这样,60多岁的老奚独自接下了这份“吃时间、费心力”的活儿,凭着过去的电脑基础,他自学视频制作和编辑。视频软件、电脑、宽带都要钱,为了压低制作成本,他把自家的电脑变成了协会专用,正版软件也是硬着头皮要来的。
如今,老奚的科普视频遍及静安区机关、部队、白领楼宇,数量也增加到了80块,视频即将突破100期,可是制作费用却没涨一分钱。为何不涨价?老奚笑道:“我们不是生意人,需要的只是简单的维持就行,能有平台在一起活动才是最重要的。”
不仅如此,老奚还充分利用信息化来管理360多名会员,每年数千人次的活动,各项制度、人事、财务、文件资料等尽量利用计算机来编写、存储、查询、修改,细致得就连专业人员都感叹,“能做到如此程度的,实在不多见!”
从“小协会”到“大社会”
有了资金,老科协很快便焕发出了生命力,会员们和老奚一起创立了科普讲师团,制作科普宣传画册,策划科普视频,这一切都只围绕着“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老科技工作者的优势是知识,是科普知识。”老奚根据会员们的特长,将他们分成了电子、机轻、纺织和综合4个专业委,并设立负责人,每半年制订一份专业委活动安排表如:光纤入户、核电站与安全、探月工程、垃圾分类等内容都被列入计划表里。
协会中汇聚了众多知识渊博的老专家,实用而重要的科普知识必须走出去。于是,协会组织了一支由34人组成的科普讲师团及志愿者队伍,深入街道、学校、部队、社区、养老院免费宣传科普知识。一年近200堂课,并且按季更换科普宣讲题目,让听众享受“点菜”式服务。在老奚和360多位会员的努力下,协会连年被上海市、静安区有关部门评为星级协会、先进集体和文明单位。
2011年10月26日,老奚在这一天要为老会员庆祝90大寿。老奚很快乐,白发苍苍的老人们也很快乐,因为,在老科协,迟暮之年的他们正在共同延续着在职时的情景——与广大专业科技人员一起弘扬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普及科普知识……
上一篇:《周易》研究的三大盲区
下一篇:赛道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