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景德镇陶瓷发展史10篇
篇一:浅谈景德镇陶瓷发展史
.
据史书记载,景德镇的制瓷历史已有二千余年,“新平治陶,始于汉世”。就在这个时候 起,景德镇地区就已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到 了晋代,据载有个名工巧匠趟慨,曾为当时景德镇地区瓷器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作出过巨大 贡献,因而被后人尊称为“师主”,历朝立庙祭祀。随着时代的进展和江南地区经济的繁 荣,景德镇制瓷技术也有所提高,产品运销各地。公元 583 年,南朝皇帝陈叔宝为了造豪 会的庭壹楼阁,诏令这里的窑户烧造雕镂精巧的陶瓷柱石。不久,隋朝建立,隋炀帝又要 这里造狮象大兽两座献给皇宫。这都说明,当时景德镇地区的制瓷业已有相当的技艺水 平,瓷器产品也有了较大的影响,以致引起了最高统治者的注意。短促的隋朝倾圮之后, 强盛的唐帝国继立,高祖李渊武德年间(公元 618-626 年),又让昌南镇的景德镇地区瓷 业有了更大的发展,出了两个名人,一个叫陶玉,一个叫霍仲初。据志书记载:“唐武德 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陶玉是 镇里的钟秀里人,他所烧的“陶窑”瓷器“瓷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
这些文字记载说明了一个事实:当时的景德镇地区从汉到唐,不仅一直从事陶瓷业生产, 而且经过近千年来的探索和追求,早已从制陶阶段进入制瓷阶段,唐代的瓷器已有相当成 就,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代饶州刺史元崔写了《进瓷器状》赞颂了 这里瓷器的美好。当然,上面所述的这些情况还只限于文字,记载著名的陶窑、霍窑,遗 址也还没有被发现,本世纪五十年代在景德镇市区周围黄泥头、白虎湾、腾梅亭、湖田等 地发现的五代窑址,以及挖掘出来的大量碎片,却以实物证明了那个时期这里烧造出来的 瓷器主要是青瓷和白瓷,且以青瓷为多。器型主要是盘、碗、壶、水盂、碟等。瓷胎有厚 有薄,釉色近似越窑的色彩,略带绿色,与玉器很象,被称为“假玉器”是很贴切的。五 代时,这里除烧制青瓷外,又是南方烧造白瓷最早、规模最大的窑场,仅白虎湾一处就有 30 多座,可见一斑。从现存的大量出土资料看,白瓷色调纯正,纯白度高达 70 度,吸水 率、透光度都达到现代瓷的标准。瓷质远远超过了越窑,冠于当世,从古至今景德镇瓷器 与中国的文化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渊源。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 重要象征,而景德镇又是这个瓷器之国的代表。莹莹白玉瓷,漫漫瓷都路,作为被人们称 为“瓷都”的景德镇,不仅制瓷历史悠久,更重要的是造出的瓷器驰名世界,享誉九洲。
“江南雄镇记陶阳,绝妙花瓷动四方”,就是这种情况的写照。
景德镇地处江西省东北部,原系浮梁县治。东晋时期名叫新平镇,唐朝改为昌南镇 (又号陶阳镇),宋代景德年间始称景德镇,一直延用至今。
据史书记载,景德镇的制瓷历史已有二千余年,“新平治陶,始于汉世”。就在这个时候 起,景德镇地区就已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到 了晋代,据载有个名工巧匠趟慨,曾为当时景德镇地区瓷器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作出过巨大 贡献,因而被后人尊称为“师主”,历朝立庙祭祀。随着时代的进展和江南地区经济的繁
.
.
荣,景德镇制瓷技术也有所提高,产品运销各地。公元 583 年,南朝皇帝陈叔宝为了造豪 会的庭壹楼阁,诏令这里的窑户烧造雕镂精巧的陶瓷柱石。不久,隋朝建立,隋炀帝又要 这里造狮象大兽两座献给皇宫。这都说明,当时景德镇地区的制瓷业已有相当的技艺水 平,瓷器产品也有了较大的影响,以致引起了最高统治者的注意。短促的隋朝倾圮之后, 强盛的唐帝国继立,高祖李渊武德年间(公元 618-626 年),又叫昌南镇的景德镇地区瓷 业有了更大的发展,出了两个名人,一个叫陶玉,一个叫霍仲初。据志书记载:“唐武德 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陶玉是 镇里的钟秀里人,他所烧的“陶窑”瓷器“瓷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
这些文字记载说明了一个事实:当时的景德镇地区从汉到唐,不仅一直从事陶瓷业生产, 而且经过近千年来的探索和追求,早已从制陶阶段进入制瓷阶段,唐代的瓷器已有相当成 就,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代饶州刺史元崔写了《进瓷器状》赞颂了 这里瓷器的美好。当然,上面所述的这些情况还只限于文字,记载著名的陶窑、霍窑,遗 址也还没有被发现,本世纪五十年代在景德镇市区周围黄泥头、白虎湾、腾梅亭、湖田等 地发现的五代窑址,以及挖掘出来的大量碎片,却以实物证明了那个时期这里烧造出来的 瓷器主要是青瓷和白瓷,且以青瓷为多。器型主要是盘、碗、壶、水盂、碟等。瓷胎有厚 有薄,釉色近似越窑的色彩,略带绿色,与玉器很象,被称为“假玉器”是很贴切的。五 代时,这里除烧制青瓷外,又是南方烧造白瓷最早、规模最大的窑场,仅白虎湾一处就有 30 多座,可见一斑。从现存的大量出土资料看,白瓷色调纯正,纯白度高达 70 度,吸水 率、透光度都达到现代瓷的标准。瓷质远远超过了越窑,冠于当世。
对景德镇来说,宋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朝代。因为延续至今的“景德镇”名称是在 这个朝代产生的。这事在蓝浦所著的《景德镇陶录》卷五中说得很清楚。历史发展到宋 代,南北名窑林立,突出有汝、官、钧、定、哥五大名窑,而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也进入一 个崭新时期,在唐末五代就有相当规模的青白瓷(又叫“影青瓷”),这时成为全国的代 表产地。由于这里烧制瓷器“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真宗景德年间(公元 1004-1007 年)皇帝趟恒派人到景德镇,要这里为皇家制造御用瓷器,底书“景德年制” 四字,由于其器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景德镇遂 由此而得名。十一世纪末期到十二世纪初,由于战争频仍,北方诸名窑相继衰落,宋室南 迁之后,政治、经济重心南移,制瓷技艺更向景德镇集中,集南北名窑技艺之大成,工艺 水平有突破性进展,生产规模也越来越大,从而使景德镇制瓷业进入大发展时期,成为 “业陶都会”。据蒋祈所著《陶记》记载,当时景德镇有窑 300 多座,形成全镇“村村陶 埏,处处窑火”的盛况。著名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佳节又重阳,玉枕纱窗,半夜凉初 透”的吟咏,词中的“玉忱”就是景德镇的产品。
.
.
从景德镇的制瓷历史看,元代是一个创新时期。这个时期除在宋代基础上继续大量烧 造青白瓷外,其最大成就就是创制成功至今仍享有盛誉的青花瓷。1929 年,英国人霍布逊 发现一只标有元至正十一年(公元 1351)铭款的景德镇青花云龙象耳瓶。实物表明,公元 十四世纪初期,景德镇就已烧制成功质量很高的青花瓷器。元以前,瓷器装饰比较单调, 以刻花、划花、印花为主,因此青花的烧制成功,开创了白瓷彩绘的新时代,成为中国制 瓷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它一出现,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使景瓷生产出现空前 繁荣局面。从各博物馆现存的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看,制瓷工艺相当成熟,质量已达到很高 水平。
一树绽开并蒂花,兴青花同时期,元代的景德镇瓷工还发明了釉里红瓷,这也是一个重 大的创新项目。釉里红瓷是以铜红釉在坯胎上绘制花纹后,再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 中烧成,纹饰在釉上呈现红色。釉里红兴青花一起绘制所制产品叫青花釉里红瓷器,画面 红蓝相映,别有一番风韵。由于烧制难度较大,元代产量不多,留传器物也很少。我省保 存的一件有“至元戊寅”款的青花釉里红器,是元代釉里红器中唯一带纪年而流传至今的 瓷器珍品。此外,元代景德镇还烧成了红、绿、黄三彩瓷,卵白釉、铜红釉、齐蓝釉等新 品种,使景瓷装饰丰富多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卵白釉枢府器,它是元朝廷官府机构枢密 院在景德镇定烧的瓷器,胎体厚重,色白微青,光泽象鹅蛋,釉色比以前的青白瓷又有很 大提高。在制瓷工艺方面,元代一个重大改进就是把制瓷原料从原有的瓷石一元配方改为 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方从而增加了瓷胎中氧化铝的含量,提高了瓷器的烧成温度, 降低了烧成中的变形率,为制造大型器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元代统治中国的时间并不长,但这期间的景瓷生产发展却很突出。在元代的基础上, 明代的景德镇瓷业就更加突飞猛进。这时的景德镇已成为全国制瓷行业中心,所产瓷器不 仅数量大,质量好,而品种多,销路也很广。仅就装饰而言,除了继续大量烧制青花瓷并 进一步提高质量外,釉上彩瓷又开始面世,而且“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其 发展势头之迅猛,使人惊奇不胜。《中国陶瓷史》所指出的:“彩瓷的发明是中国陶瓷史 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确实,明代的景瓷的确是艳压群芳,不论数量、质量、花色品种 等方面都成为当时中国瓷器的翘楚。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他著名的《天工开物》中就写 道:“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 也”。另一明代官员王世懋的《二酉委谭》中也说:“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 景德镇。”另一段记述则更形象,他说:景德镇“为天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
余尝分守督运至其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戏目之曰:四时雷电镇”。从这些记 述中,可以明确认识到明代景德镇瓷业生产之辉煌。在品种上,明瓷的异彩纷呈也是空前 的。这个时期,又创制成功了薄如蛋壳,轻若绸纱的薄胎瓷,以及各式各样、大小不一、 纹饰丰富的瓷板书。还有精妙无比,可以乱真的各种仿古瓷。同时还出现了许多技艺绝
.
.
伦,名震遐迩的陶艺家,如以制“卵幂杯”、“琉霞盏”闻名于世的“壶隐道人”吴昊十 九,他所制的薄胎瓷“卵幂杯”被誉为历史上登峰造极的瓷器之一。仿古瓷制作名家周丹 泉所制的仿古瓷器,使人无法辨其真假,以致一件精品问世,四方重价追求,千金竞市。
另一仿古名家崔国懋声名更大,他所仿宣德,成化窑的瓷器号称“崔公窑”,名噪当时, 四方争购。由于景德镇在制瓷方面的名气大,因此在明时就与湖北的汉口镇,广东的佛山 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为“四大名镇”。
在景德镇制瓷史上一件不容忽略的大事是明代御器厂的建立。为了满足皇帝宫廷用瓷 的需要,早在元代就在景德镇设置了全国唯一的一所为皇室服务的专门机构-浮梁瓷局。到 了明朝的洪武年间,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宋、元两代皇室于景德镇监造选购皇家用瓷的基础 上,钦命在景德镇设置御器厂,专门为皇室烧制各种宫廷、外交、礼品用瓷。御器厂凭借 帝王威势,汇集大批精通瓷业生产、擅长制瓷技艺的工匠,投入大量资金,占用最好原 料,对产品精益求精,因此制造出许多瓷器精品。这些瓷器不仅品种兼备,风格齐全,而 且质量上乘光彩夺目,精美绝伦,使人一见而爱不释手,不少成为传世珍品,在世界上也 产生巨大影响。这个建立于公元十四世纪中叶的御器厂,一直延续明、清两代,历经 27 个皇帝 500 余年,对景瓷生产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是有巨大作用的。与明代御器厂相关, 还产生过一个“童玉跳窑”的故事:明朝浮梁里村人童宝,在太监潘相于景德镇督造大器 青龙缸期间,因久烧不成,以身赴窑,后被封为“风火仙”,立祠祭祀。
应该承认,由于明末战乱,清初的景德镇瓷业生产曾一度受到影响,甚至停滞不前。
到了康熙 19 年(公元 1680 年)以后,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不仅恢复过来,而且有旭日东 升,在明代的基础上飞快发展。经过当时的广大瓷工和艺匠的艰苦钻研和不懈努力,景瓷 生产突飞猛进,以其取得的光辉业绩,形成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业生产的鼎盛时 期,从而跃上了历史的巅峰。清初的沈怀清说:“昌南镇陶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事陶 之人动以数万计”。还有那个叫“殷弘绪”的法国传教土,他于康熙 51 年(公元 1712 年)9 月 1 日在饶州发出的一封信中说:“昔日景德镇只有三百座窑,而现在,窑数已达 到三千座。……到了夜晚,它好像是被火焰包围着的一座巨城,也象一座有许多烟囱的大 火炉。唐英在他的《陶冶图说》中更进一步明确地说:“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 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籍此食者甚众”。
清代的景德镇瓷器,不仅继承了明代的工艺和品种,而且还有不少的发明创造。比如 康熙时的青花瓷色彩呈宝石蓝,比明代的更鲜艳纯净,别具风格;釉上五彩因发明釉上蓝 彩和墨彩,比明代的更丰富多彩,纹样清晰,着色鲜明;斗彩的品种也比明代的增多,雍
.
.
正时期的青釉烧制达到历史最成熟阶段;更为可贵的是创制成功了很多名贵的新品种,如 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创制了以“玻璃白”为填料,使画面色彩柔和、富有立体感的粉 彩;引进国外彩料,专作宫廷御器的珐琅彩;直接用黄金装饰瓷器的金彩;在单色釉中添 加其他不同成份,使之在高温下流淌变幻,形成流光溢彩、斑谰绚丽奇观的“窑变”等 等。其他如墨彩、乌金釉、天蓝釉、珊瑚红、松绿釉,胭脂红等等也都应运而生。此外, 康熙期间,还恢复生产了明代中期以来几乎失传的铜红釉,其中尤以郎窑红、豇豆红最为 著名。总之,清代的景瓷,其品质、造型、釉彩都达到空前水平,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在清代景瓷的发展过程中,为景瓷作出突出贡献的督陶官唐英功不可没。他在景德镇 督陶 15 年,是景德镇御窑厂督陶时间最长、成绩最著的督陶官。15 年中,他不以“官” 凌驾陶民头上,而以“民”虚心向陶民学习,与工匠打成一片。到镇之初,于制瓷一无所 知,就杜门谢客,悉心钻研陶务,与工匠同食息三年,终于变外行为内行,掌握了制瓷方 面的各种知识,并身体力行,与瓷工们一起从事工艺钻研。同时,对瓷业生产技艺进行科 学总结,从理论上加以提高,先后编写出《陶务叙略》、《陶冶图说》、《陶成纪事》、 《瓷务事宜谕稿》等著作。特别是《陶冶图说》这部图文并茂的著作成了陶瓷工艺史和世 界文化发展史上重要文献。他督陶时的瓷器产品世称“唐窑”,其制造水平和质量都达到 前所未有的高度。清人蓝清所著的《景德镇陶录》对他作了很高的评价:“公深谙土脉火 性,慎选诸料,所造俱精莹纯全……厂窑至此,集大成矣”。晚年,他把自已的诗文收集 成册,名为《陶人心语》,完全以陶人自居。除唐英之外,还有几位督陶官,对景德镇制 瓷器业也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如从清康熙十九年至二十七驻景德镇御窑厂的督陶官臧应 选,该时期出产的官窑瓷器被称为“臧窑”,产品诸色俱备,尤以蛇皮绿、鳝鱼黄、吉 翠、黄斑点为佳,鲜红色更为著名。清康熙年间任江西巡抚的郎廷权,在康熙四十三年至 五十年的七年中,兼负景德镇督陶之责,他热心于瓷器的研究,突出成就是郎窑红(也叫 宝石红)的烧制成功,还有素三彩等。年羹尧于雍正四年来景德镇兼管御窑厂窑务,此后 十年官窑所产瓷器称为“年窑”,釉色发明甚多,以胭脂釉最著名,还有“雨过天青”等 色釉也很突出。还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外国图家也曾为景德镇瓷业作出贡献,他的中国名 字叫郎世宁,意大利人,1715 年作为传教土来到中国,并被招进宫廷,成为一名专职画 家。他曾在景德镇为宫廷创作了大量的瓷板壁书和其他陶瓷作品,他的中西结合绘现风格 给后人有较大影响。
随着岁月的更迭,世事的变苍,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景德镇瓷业生产也遇到了挫折。清 乾隆之后,由于各种社会原因,景瓷生产从巅峰走向下坡路,产量、器质、品种、造型等 都呈明显萎缩状态。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战事频繁,政局动荡,外贸入侵,市场缩小, 景瓷生产也受到严重摧残。延续 500 多年之久的御器厂也寿终正寝。民国时期,社会仍不
.
.
安定,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特别是日寇侵华期间,景德镇多次遭受日寇飞机的轰炸,坯 坊、窑房大面积遭受破坏,全镇瓷窑能烧的只有 33 座,处于奄奄一息境地,整个瓷业生 产陷入低谷。不过沙漠中也有绿洲,在这个不景气的时代里,瓷业生产在操作方面却有所 进步,如出现脚踏辘轳车,手摇碎釉机,石膏模型铸坯,雾吹器吹釉等较先进的方法。特 别是清末宣统二年,江西瓷业公司在景德镇宣告成立,标志着景德镇陶瓷进入一个企业化 时代,显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这家公司在设计上比较多元化,而且有不少创新,制作也 十分精巧,同时还进行一系列技术革新,试行机械生产、贴花纸彩瓷、以煤代柴烧造等, 有较大的促进力。民国期间,瓷业改革者杜重远为景德镇陶瓷工业的改革倾注了心血,他 力主重新振兴景瓷,成立陶业管理局,自任局长。从外地招揽人才,培训瓷业工人,制订 改革陶瓷工业的各项措施,促使景德镇瓷业生产焕发出勃勃生机。陶瓷美术方面,随着清 末民初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等为代表的文人派浅绛彩瓷,一改前朝华缛浓艳、追求简 约淡雅的清新风格之后,汪晓棠、潘?宇等又以粉彩颜料绘瓷,大大扩大了色彩领域。二十 世纪三十年代前后,王琦、王大凡、邓碧珊、汪野亭、程意亭、刘雨岑、徐仲南、田鹤仙 等八人在珠山定期聚会,切磋陶瓷美术,研讨装饰书艺,被称作“珠山八友”。这些文人 艺友当时都有较高技艺和声望,各有专长,风格迥异,名噪海内外,把景德镇的粉彩艺术 推向一个新高峰。
中国是最先发明瓷器的国家,因此外国人把我们称作“瓷器之国”,英语中 “CHINA”既名瓷器,又称中国。作为“瓷都”的景德镇瓷器,早在唐、宋就已向全国各 地伸展,特别是镇名改为“景德”之后,影响力、竞争力大增,可以与当时的官、汝、 定、哥、钧五大名窑产品争奇斗艳。蒋祈在《陶记》中说:“蜒埴之器,漂白不疵,故鬻 于他所,皆有“饶玉”之称,其视真定红瓷,能泉青秘,相竞奇矣”。到了元代,景瓷更 为畅销,不仅与“真定红瓷,能泉青秘”成鼎足,甚至还有垄断市场之势。进入明、清, 景德镇瓷器就成压倒优势,在全国瓷器市场上高踞主道地位,所以《江西省大志》记述:
“其所被自燕云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皆取于景德镇,而商贾往往 以是牟大利”。有史料记载,唐代都城长安的西市有一个国际性市场,瓷器这种新商品使 许多来华的外国人大感兴趣,他们纷纷购买。景瓷当时以“假玉器”称誉长安,当然也在 购买之列。唐以后到宋朝,中国瓷器有两条路输往国外,一条是伴随“丝绸之路”的陆上 通道,一条是日本陶瓷学者三上次男所称“瓷器之路”的海上航线。景德镇瓷器最先是销 往亚洲各国。据成书于南宋理宗时代的《诸蕃志》记载,当时亚洲的 56 个国家和地区, 用瓷器作交易主要产地就是景德镇。同时,景德镇瓷器也已到达欧洲,荷兰人于南渡口宋 时到福建泉州贩运景德镇瓷器。由于元、明、清景德镇瓷业生产大发展,外销瓷越来越 多,元代发明的青花瓷也远销国外,菲律宾、印尼、印度、日本、马来西来都出土了元代 景德镇青花瓷器残片。明朝初年,“三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 远洋船队,先后到达南洋群岛、波斯、阿拉伯等 30 多个国家,船上的景德镇青花瓷是其 重要商品。当时随同郑和出航的马欢所著《瀛涯胜览》中就有不哇的“国人最喜中国青花 瓷器”的记载。此外,美洲、非洲、澳洲的人也非常喜爱中国瓷器。据记载,在明代隆庆
.
.
年间,每年仅墨西哥银行银元流入中国的就有一二百万,其中相当部分是用来购买景德镇 瓷器的。所谓“九域瓷商上镇来,牙行花色照单开。要知至实通洋外,国使安南答贡 回”,就是景德镇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的真实写照。山有起伏,花有荣枯,尽管 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也有兴衰的变化,但千年窑火不断,2000 多年制瓷历史所形成的漫漫道 路,却是始终绵延不断、迤逦向前的。为什么能这样呢?这有多方面的原因。
“水土宜陶”,优越的自然条件是景瓷生产发展的先决因素。景德镇地处江西省东北 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水源、光照充足;境内山峦起伏,有丰富的森林资 源;附近高岭村出产的“高岭土”是烧制瓷器的优质原料,全世界此类瓷土均以此命名;
境内河道纵横,东河、南河、西河和小北港河汇集昌江,然后自北向南流经市区,通向鄱 阳湖往入长江。这样就从气温、光照、水源、原料、燃料以及运输上,全面为烧制瓷器解 决了问题,促进了景瓷的发展。由于制瓷历史悠久,代代相传,积累了丰富的制瓷经验, 技术全面而高超。工艺分工精细,所谓“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窑炉 经不断改造,烧成质量越来越好。同时,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全面大批制瓷工匠流向 景德镇,如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北方的汝、定、钧等名窑的工匠逃到景德镇;其后元兵 南进,南宋灭亡,各地瓷窑被破坏,很多技术工匠又逃到集到这里来。这样,景德镇在自 已原有的技术基础上,又不断吸引外来技艺,相得益彰,锦上添花,以至集天下制瓷技艺 之大成,促使产量、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品种的丰富多彩。
景德镇的人口组成被称为“五方错亲”指的是以景德镇为中心周围的都昌、乐平、祁 门、波阳、抚州、南昌、余干、余江、上饶等府县的农村闲散劳动力汇聚到景德镇谋生, 形成了“五府十八帮”的盛况。这些地区的人员为景德镇的瓷业生产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 力,也是促使景瓷兴盛的一个重要因素。唐宋之后,景德镇瓷器由于产量、质量不断提 高,名声越来越大,不仅市场扩大,而且引起皇家的重视和索取,“且贡于朝”,并在景 德镇长期设置御器厂,将大量皇室资金投到景德镇。这样就从市场瓷商和皇室两个方面为 景德镇制瓷提供了资金来源。更重要是景德镇瓷器扬名世界,大批瓷器销往国外,获得大 量国外货币。由于资金较充足,使景德镇瓷器得以不断生产、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优越自然条件,制瓷技艺高超,人才劳力充足,资金来源丰富,是促使景德镇千年窑 火不断的几个重要原因。
.
篇二:浅谈景德镇陶瓷发展史
对文化的影响
大瓷网(daciwang)小编:景德镇是"瓷器之国"的代表和象征,制瓷历史悠久,瓷器精美 绝伦,闻名全世界,固有"瓷都"之称.景德镇生产瓷器的历史源远流长,唐代烧造出洁白如玉的 白瓷,便有“假玉器”之称。在宋代御赐殊荣,即皇帝宋真宗将年号景 德赐给景德镇,于是 景瓷驰名天下。之后,历经元,明,清三代,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时至清 康,雍,乾三朝,瓷器发展到历史颠峰。2000 多年的制瓷文化和技艺的深厚积淀,为景德 镇奠定了举世公认的瓷都地位.景德镇瓷器"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尤其是熔工艺, 书法,绘画,雕塑,诗词于一炉,真是"贵逾珍宝明逾镜,书比荆关字比 苏".典雅秀丽的青花,五 彩缤纷的彩绘,斑斓绚丽的色釉,玲珑剔透的薄胎,巧夺天工的雕塑,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艺术 的瑰宝.在乾隆时期,景德镇的瓷窑很多,而且分布很广,除官窑外,还有民窑两三百处,工匠 数以万计.这个时期生产的青花瓷画面清晰干净,色彩翠蓝光艳,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五彩瓷 器色调强烈,富丽堂皇,较之明代又有发展.创作的粉彩瓷器色调柔和,层次分明,富有立体 感。在瓷胚上用西洋油画激发作画,再入窑烧制成的珐琅彩瓷器,融汇中西,异常精美,是 皇宫的专用品。在这些绚丽多彩的名贵瓷器,通过各种渠道,沿着路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 之路","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为传播中华文化艺术,经贸交往,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世界 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宋代时期的发展
宋代,景德镇瓷器以灵巧、典雅、秀丽的影青瓷而着称于世。这种影青瓷(青白瓷)是 在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烧造成功的。影青瓷瓷胎加工精致细腻,有“素肌玉骨”之誉, 釉色白里泛青,青中有白,莹润如玉,加上釉下瓷胎刻有各种精细的花纹,三者互相结合, 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颜色比琼玖”的影青瓷。其具有精细秀丽,清澈典雅,“光致茂 美”的卓约风姿,成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极其珍贵的品种,从而使得景德镇跻身于宋代名窑 之林。
宋代景德镇制瓷业已呈现繁荣局面,据考古发现,宋代窑址分布多至 30 处,有窑“三百余座”, 陶瓷的器型也发展到数百种之多。宋代的景德镇不仅烧造出了温润如玉、品种繁多的影青釉 刻花瓷,而且成功地烧造出大批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影青釉瓷雕和仿造出了多种颜色釉瓷 器。
元代时期的发展
元代景德镇成功地烧造出青花瓷和釉里红瓷,这是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品类。青花着 色力强,呈色稳定,纹饰永不褪脱,且风格幽靓典雅,素净秀丽。光润透亮的青花釉与素雅 明净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衬托,颇具中国水墨画之特色,并且标志着由素瓷转为彩瓷的新 时代的到来;元青花以其多层次,满画面,主次分明的装饰特征和以彩绘为主兼刻、划、印 花的装饰技法,为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釉里红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 饰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瓷器,烧成难度大,色彩艳丽, 以至于到今天它还是一个极其珍贵的瓷器品类。釉里红可以单独装饰瓷器,亦可以与青花结 合,称作青花釉里红,两者相映生辉,极其名贵。
大瓷网【中国陶瓷网】,成就中国大瓷商!大瓷网致力于打造中国陶瓷行业门户网,弘扬陶瓷艺术文化!
在高温颜色釉的烧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设立于 1278 年的浮梁瓷局掌烧的“枢 府”瓷,胎体厚重呈失透状,色白微青,恰似鹅蛋色泽(又称“卵白釉”)。这种洁白润泽的枢 府卵白釉,是青花和釉里红等彩瓷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为以后釉上彩瓷器和明初“洁 白”瓷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它色釉如红釉、蓝釉、金釉等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对各 种呈色剂的发色规律已有熟练的掌握,使景德镇瓷器装饰异彩纷呈,从而结束了元代以前瓷 器的釉色主要是仿玉类银的局面,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明代时期的发展
明时的景德镇官民竞市,“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合并数郡, 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景德镇真正 成了“天下窑器之所聚”之地。除了在继承前代技术并发扬光大的种类烧造方面外,明代景德 镇还消化和吸收了各大日益没落的著名窑场的优秀技艺,并广采博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拘 一格,大胆创新,创造了许多新的品种、新的造型、新的装饰,真正是“开创了一代未有之 奇”,而所有这些创新,不仅造就了明代景德镇在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地位,而且光照千秋, 辉映千古。
永乐时,景德镇成功地烧出了玲珑瓷,到成化(公元 1465-1487)年间,又造出精细的青 花玲珑瓷,玲珑瓷碧绿透亮,青花青翠幽雅,融为一体,引人入胜。
大龙缸和薄胎瓷的烧造成功,是明时景德镇瓷业高度技术成就和制瓷技师惊人智能的体现。
大龙缸,直径高度均达 70 厘米以上,通身饰以五爪龙须,形制巨大,气势宏伟,荘重肃穆, 为帝王专用之物,他人不可僭越使用进而更现它的神秘。薄胎瓷的制作,从另一个方面显示 了制瓷技师的艺术匠心和智能,最薄最细的薄胎瓷器,其厚度只 0.5 毫米,最厚的也只有 1 毫米,真正是“胎薄如纸”。
现代的发展
时间推移到了新世纪,景德镇陶瓷也经历了从国有十大瓷厂到民营企业的转变。景德 镇地区的陶瓷可以说已经发展到了另一个新的阶段,陶瓷企业越来越多并且规模也越来越 大,并且形成了“术业有专攻”的态势,一些在烧成难度很大工艺如高温颜色釉、粉彩轧道工 艺等也有企业把它们又重新的发扬光大。比如景德镇的景德缘陶瓷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尽 心尽力去发扬中国陶瓷传统文化的企业。他们经过努力终于实现了对高温色釉、粉彩轧道等 工艺的继承和发扬。
原文标题:景德镇陶瓷历史 原文地址:http://www.daciwang.com
大瓷网【中国陶瓷网】,成就中国大瓷商!大瓷网致力于打造中国陶瓷行业门户网,弘扬陶瓷艺术文化!
篇三:浅谈景德镇陶瓷发展史
景德镇瓷器发展史
中华向号“瓷之国”,景德镇历称“瓷之都”。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瓷器 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而景德镇又是这个瓷器之国的代表。外国人的 China 称 中国之名,又是瓷器之称。
莹莹白玉瓷,漫漫瓷都路。作为被人武称为“瓷都”的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
史书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古代叫新平镇)”。早在汉代,这个地 区就已可能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如此看来, 景德镇地区的制瓷历史已有两千年。
史书上的景瓷生产 据有关史料记载,汉代以后的景德镇地区,已有各种各样的瓷器生产。
晋代时,有个叫赵慨的人,曾为当时景德镇地区瓷器质量的提高作出过巨大 贡献,因而被后世人尊称为"师主",历朝立庙祭祀。
到了公元 583 年,南朝的皇帝陈叔宝为了造豪华的庭台楼阁,下诏令要这里 窑户烧造雕镂精巧的陶瓷柱 ,以供皇家使用。隋代,隋炀帝又要这里造“狮象 大兽”两座献给皇宫。这说明当时的景德镇地区制瓷业已有相当的技艺水平,瓷 器产品有了较大的影响。
强盛的唐帝国建立之后,高祖李渊武德年间(公元 618-626 年),当时又叫 昌南镇的景德镇地区瓷业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出了两 个出名的制瓷人物,一 个叫陶玉,一个叫霍仲初,他们所造的瓷器“莹如玉”“土惟白壤,体稍薄,色 素润”,送到京。
五代时期的青瓷和白瓷 如果说,唐朝之前的景瓷生产情况还只限于文字记载,那么唐末,五代之后 的景德镇瓷器生产就有充足的瓷器实物证明了。本世纪五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 景德镇市区的黄泥头、白虎湾、胜梅亭、盈田等地发现了很多的五代窑址,挖掘 出了大量的瓷器碎片。这些瓷器碎片确切地证明了那个时期这里烧造的瓷器是青 瓷和白瓷,而且以青瓷为多。这个时候生产的瓷器器型主要是盘、碗、壶、水盂、 碟等。
瓷胎有厚有薄,釉色是被称为“蟹壳青”的青釉,近似越窑的色彩,有些瓷 器略带绿色,与玉器很象,被称为“假玉器”是很贴切的。唐末五代时,这里除 烧制青瓷外,又是南方烧造白瓷最早规模最大的窑场,仅白虎湾一处就有 30 多 座。从现存的大量出土资料看,白瓷色调纯正,洁白度高达 70 度,吸水率、透 光度都达到现代瓷的标准,瓷质超过越窑,冠于当世。
“景德镇”名称的由来 对景德镇来说,宋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朝代。在宋代之前,景德镇曾有过 好几个名称:新平镇、昌南镇、陶阳镇。历史发展到宋代,南北名窑林立,突出 的有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而当时的景德镇瓷业生产也进入一个崭新时 期,唐末、五代就有相当规模的青白瓷(影青瓷)这时更成为全国的代表产地。
由于这里拉制的瓷器“土白壤而填,质薄腻,色滋润”,真宗景德年间(公 元 1004-1007 年),皇帝“其器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于是天下咸称景 德镇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从此以后,这里就叫“景德镇”,名称延用至今, 到现在已有近一千年的历史。这件事在蓝浦所著的《景德镇陶系》中说得很清楚。
公元十一世纪末到十二世纪初,由于战事频起,北方诸名窑相继陷落。宋室
南迁之后,政治、经济重心南移,制瓷技艺更向景德镇集中,在瓷业生产上集南 北名窑之大成,工艺水平有突破性进展,生产规模也越来越大,从而使景德镇制 瓷业进入大发展时期,成为"业陶都会"。据蒋祈所著的《陶记》称,当时的景德 镇有窑 300 余座,形成全镇"村村陶埏,处处窑火"的胜景。南宋文学家洪迈在他 的《容斋随笔》中就有“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的记载。当时景德镇所产的 青白瓷洁白细腻,体薄透光,青中有白,白中显光,所以有“琼玖”、"“饶玉” 的美称。在品种方面,有日用瓷、化装用具、弈具、博具和瓷雕等等,而且造型 精巧,刻印花纹生动清晰,质量很高。
元代景瓷生产的创新 元代统治中国时间并不长,但从景德镇的制瓷历史看,元代却是一个创新时 期,因为这个时期景瓷生产除在宋代基础上继续大量烧造青白瓷外,其最大成就 是创制成功至今仍享有盛誉的青花瓷。
元以前,瓷器装饰比较单调,以刻花,划花,印花为主,釉色装饰贫乏,因 此青花瓷的烧制成功,开创了白瓷彩绘新时代,成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个划时代 事件。它一出现,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使景瓷生产出现空前繁荣局面。
从各博物馆现存的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看,制瓷工艺相当成熟,质量已达很高水平。
与青花同时,元代的景德镇瓷工还发明了釉里红瓷,这也是一个重大的创新 项目。釉里红瓷在高温还原焰中烧成,纹饰在釉下呈现红色,烧制难度较大。此 外,元代景德镇还烧成了红绿黄三彩瓷、卵白釉、铜红釉、霁青釉等新品种,使 景德镇瓷器装饰丰富多彩。
元代景瓷生产的另一创新是在工艺方面瓷土配方的改革。过去,瓷土原料配 方单一,可塑性低,变形率高。元时,在景德镇东北部高岑村的山上发现了新瓷 土,将这种瓷土与过去的瓷土配合,变一元配方为二元配方之后,由于增加了瓷 胎中氧化铝的含量,提高了瓷器的烧成温度,降低了瓷器烧成中的变型率,使瓷 器质量有显著提高,并且为制造大型器创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由于土出高岑, 世界上就把这种瓷土统称作"高岑土"。高岑村也就成了"高岑土"的命名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元至正十五年(公元 1278 年) 朝庭在景德镇设立浮梁 瓷局,专门为皇家烧造瓷器。由于此事是朝庭官府机构枢密院所管,许多瓷器上 标有"枢府"两字,釉呈卵白色,所以被称为卵白釉枢府器。这种瓷器胎体厚重, 色白微青,光泽度好,比以前的青白瓷质量又有很大提高。
明代——产瓷中心 在元代的基础上,明代的景德镇瓷业有更快的发展。这时的景德镇已成为全 国制瓷业的中心,所产瓷器不仅数量大,质量好,而且品种多,销路也很广,成 为当时中国瓷器的翘楚。
明时的科学家宋应星在他著名的《天工开物》上就写道:“合并数郡,不敌 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另一明 代的官员王世懋说,景德镇“为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余尝分守 督运至其地,火光烛天,经夜令人不能寝,戏目之曰:四时雷电镇”。从这些记 述中,可以明确认识到明代景德镇瓷业生产之辉煌。
在品种上,明瓷异彩纷呈,这个时期又创制成功了薄如蛋壳,轻若绸纱的薄 胎瓷,以及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纹饰丰富的瓷板画,还有精妙无比,可以乱真 的各种仿古瓷。就装饰而言,除继续大量烧制青花瓷并进一步提高质量外,釉上 彩瓷又开始问世,发展势头很快。《中国陶瓷史》就曾指出:“彩瓷的发明是中国 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明代景德镇建立了官窑,所以这时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分成官窑和民窑两种, 官窑为皇家制造宫廷用瓷;民窑的粗瓷供应广大群众,细瓷则供中上层地主富商 所用,同时运销国外。商祚繁盛,甚至现"官民竞市"的局面。制瓷人员多达 10 万多人。
在景德镇制瓷史上一件不容忽略的大事是明代御器厂的建立。为了满足皇帝 的宫廷用瓷,明洪武年间,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宋、元两朝景德镇监造选购皇家用 瓷的基础上,专门在景德镇设置御器厂,派遣督陶官,为皇帝烧制各种宫廷、外 交、礼品用瓷。御器厂凭借帝王之威势,汇集大批精通瓷业生产,擅长制瓷技艺 之工匠,投入大量资金,占用最好原料,对产品精益求精,因此制造出许多瓷器 精品。这些瓷器不仅品种兼备,风格齐全,而且质量上乘,不少成为传世珍品。
在世界上产生巨大影响。这个建立于公元十四世纪中叶的御器厂,初建时有窑 20 座,以后增至 58 座,最多时达 80 座。代代相传,一直延续明、清两个朝代。
据统计,御器厂历经 27 个皇帝,共 500 余年,对景瓷生产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 起有巨大的作用。
景瓷鼎盛时期-康、雍、乾 由于明末的战乱,清朝初期景德镇瓷业生产曾一度受到影响,处于停滞状态。
可是到了康熙 19 年(公元 1680 年)以后,不仅恢复过来,而且在明代的基础上 飞快发展。经过当时广大瓷工和艺人们的不懈努力,景瓷生产突飞猛进,以其取 得的光辉成就,形成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业生产的鼎盛时期,跃上了历史 的巅峰。瓷器"品质之精,造型之多,彩釉之丰富,无不登峰造极"。产品畅销国 内外。清初的沈怀清说:“昌南镇陶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事陶之人动以数万 计”。当时有一个叫“殷弘诸”的法国传教士,他在康熙 51 年(公元 1712 年)9 月 1 日在饶州发出的一封信中说:“昔日景德镇只有三百座窑,而现在窑数已达 到三千座。……到了夜晚,它好象是被火焰包着的一座巨城,也象一座有许多烟 囱的大火炉”。
清代的景德镇瓷器,不仅明代的工艺和品种应有尽有,而且还有许多发明创 造。青花瓷的色彩呈宝石蓝,比明代的更鲜艳纯净,别具风格;釉上五彩因发明 釉上蓝彩和墨彩,比明代的更丰富多彩,纹样清新,着色鲜明;斗彩的品种也比 明代的多。雍正时期的青釉烧制达到历史最成熟阶段。更为可贵的是创制成功了 很多名贵的新品种。如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创制了以"玻璃白"为填料,使画面色 彩柔和、富有立体感的粉彩;直接用黄金装饰瓷器的金彩;在单色釉中添加其他 不同成份,使之在高温烧炼中流淌变幻,形成流光溢彩,色彩奇幻,斑烂绚丽的 "窑变"花釉等等。其他如釉下三彩、墨彩、乌金釉、天蓝釉、珊瑚红、松绿釉、 胭脂红等等也都应运而生。此外,康熙期间,还恢复生产了明代中期以来几乎失 传的铜红釉,其中尤以郎窑红、缸豆红最为著名。
清代著名的督陶官唐英,在景德镇镇陶时所烧制的瓷器世称"唐窑"。唐窑瓷 器非常精美,其制作水平和质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的瓷器》一书中 就说:“中国瓷器,到了唐窑,确实集过去所有制作之大成。这表现在瓷器装饰 方法,造型设计以及制瓷技术方面”。瓷器装饰仅高、低温颜色釉就有 57 种;彩 绘方面“山水人物花鸟写意之笔,青绿渲染之制,四时远近之景”无所不有,而 且“规抚名家,各有原本”;造型设计上,则从“古札器尊鼎卤爵之款制,到瓜 瓠花果象生之作”,应有尽有。
唐英在景德镇督陶时间长近 30 年,是景德镇御窑厂督陶时间最长,成绩最 显著的督陶官。他悉心钻研陶务,身体力行,不仅经验丰富,而且还对景德镇瓷
业生产技艺进行科学总结,从理论上加以提高,先后编写出《陶务叙略》、《陶冶 图说》、《陶成纪事》、《瓷务事宜谕稿》等著作。
近代的景瓷生产 花有荣枯,月有圆缺。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之后,景德镇瓷业生产就从 巅峰走向下坡路,产量、器质、品种、造型等都呈现明显萎缩状态。特别是鸦片 战争之后,战乱很多、政局动荡、外资入侵、市场缩小,景瓷生产也受到严重推 残。延续 500 多年的御器厂也随着清祚的倾圯而寿终正寝。民国时期,社会仍不 安定,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日寇侵华期间,景德镇多次遭日寇飞机的轰炸,坯 坊窑房大面积破坏,全镇瓷窑能烧的只有 33 座,处于奄奄一息境地,整个瓷业 陷入低谷。一直到解放前夕仍无起色。不过,在这不景气的年代里,瓷业生产操 作方面却有所进步,技术上有所革新,出现了脚踏辘轳车、手摇碎釉机、石膏模 型铸坯、雾吹器施釉等。特别是清末宣统二年,江西瓷业公司在景德镇宣告成立, 这标志着景德镇陶瓷业进入一个企业化时代,而且有不少创新,还进行一系列技 术革新,试行机械生产、贴花纸彩瓷,煤代柴烧造等。
篇四:浅谈景德镇陶瓷发展史
一、选择、填空 1、 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文学的性质是
反帝反封建。
2、 中国近代文化精神主要表现在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发扬。
3、 人心思变,要求“以变应变”是近代中国人的心理特征之一。
4、 1895 年,严复在天津的《直报》上发表论文《原强》,文中引述了英国达尔
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学说。
5、 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于 1898 年以《天演论》为题正式
出版。
6、 西方近代文化的科学与民主精神的传播,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部分
地改变了近代中国人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性格特征。
7、 进化的文学发展观表达得最为明确系统的是王国维。
8、 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在近代文学的各个领域中,几乎都得到了表现。
9、 黄遵宪是近代最先明确提出言文合一主张的人。1864 年他在《杂感》中提
出我手写吾口,1887 年他在《日本国志》中对这种思想作了明确的表述。
10、在近代的文学通俗化运动中,影响最大的是裘廷梁。他于 1897 年发表于《苏
报》的论文《论白话为维新之本》中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
11、近代文学的分期原则是按照以文学发展为依据并参考历史发展的文学史分期
原则。
12、近代文学出现了古代文学中所没有的许多新题材,如反帝题材、华侨题材、
资产阶级维新运动题材、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题材、外国现代生活题材等。
13、中国近代文学题材的扩大,新人物、新意境、新思想、新名词的出现,新的
艺术手法的吸取,都无不与西方文化的撞击有关。
14、近代文学中的审美意识在文学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向着文学为大众、为民
族、为人生的审美观念的飞跃和转化。
15、由于中国近代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致使文学的读者群也日益扩大,逐渐
形成以工、农、商、学、兵为主体的新的读者群。
16、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爱国主义诗人有龚自珍、魏源、张维屏、张际亮、朱琦、
林昌彝。
17、早期的康有为写了不少感慨时事、关心国家安危的诗歌,如《过虎门》、《感
事》、《出都留别诸公》等。
18、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一大批早期维新派作家进一步改革了散文创作,出现
了突破桐城派藩篱的某些倾向。如王韬的《弢园文录外编》、薛福成的《筹 洋刍议》、郑观应的《盛世危言》、陈炽的《庸书》、马建忠的《适可斋纪言 纪行》、黎庶昌的《西洋杂志》等。
19、1895—1897 年间,谭嗣同、夏曾佑、梁启超提倡“新学之诗”,开始创作多 “寻扯新名词以表自异”的新诗。
20、梁启超的散文《清代学术概论》,形成了“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及外国 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的“新文体”。
21、传奇剧本有梁启超的《新罗马》、《劫灰梦》。
22、《新青年》宣传文学革命,发表了李大钊的《青春》、《今》,鲁迅的《我之节 烈观》,胡适的《文学改良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向封建文化发起 猛攻。
23、反帝反封建的时代主题是中国近代文学的基本特性,从鸦片战争时期的文学
创作中就开始表现出来。其标志是对渐趋崩溃的封建社会进行历史的批判和 反侵略的爱国主义文学潮流的形成。
24、西方文化对我国近代思想界影响最大的是赫胥黎的《天演论》和卢梭的《民 约论》。
25、光绪末翻译的外国书籍已有 533 种。
26、在社会思潮方面,出现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思想,如社会进化论、民族民主 革命、男女平权、妇女解放等思想。
27、林纾一人所译的小说,已刊未刊者加在一起,达 183 种之多。
28、周桂笙译的《毒蛇圈》是当时中国最早的用白话直译的小说。
29、梁启超在戊戌政变后逃往日本,先后在日本创办了《清译报》、《新民丛报》、 《新小说》、《政论》、《国风》等报刊。
30、“宋诗运动”代表诗人有程恩泽、何绍基、郑珍、莫友芝、江堤、金和。
31、龚自珍较好地继承了袁枚“性灵”说的精髓。
32、梁启超在《清议报》开辟“诗文辞随录”专栏,在《新民丛报》开辟“诗界 潮音集”专栏,在《新小说》开辟“杂歌谣”专栏,作为新派诗的主要阵地。
33、“小说界革命”的口号是梁启超于 1902 年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 来的。
34、南社从 1909 年至 1923 年为止,共举行雅集 24 次,出版南社机关刊物南社 丛刻 22 集。
35、宋诗派标榜宋诗,以苏轼、黄庭坚为宗。
36、宋诗派的诗学观点仍建立在儒学“温柔敦厚”诗教基础上。
37、“曾门四弟子”是薛福成、吴汝纶、黎庶昌、张裕钊。
38、曾国藩打着“中兴桐城”的旗号,选辑《经史百家杂钞》,用以扩充《古文 辞类篡》的界域。
39、《艺概》分为《文概》、《诗概》、《词曲概》、《赋概》、《书概》、《经义概》六 个部分。
40、“同光体”,是指同治、光绪年间“诗人不专宋盛唐者”的一个诗歌流派。标 举“开元”、“元和”、“元佑”的“三元”之说,“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 之”。
41、“同光体”诗派的代表人物有陈衍、陈立三、夏敬观、郑孝胥、沈曾植、袁 昶。
42、陈衍的《石遗室诗话》是“同光体”诗派诗学理论的重要专著。
43、《射鹰楼诗话》的作者是林昌彝。
44、1899 年,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正式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同 时提出“文界革命”。
45、1909 年 11 月 13 日,南社在苏州虎丘张东阳祠正式成立。
46、在近代社会激变的年代里,随着外来文化的大量涌进,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 发生了全面的冲突与交汇,如西方进化自然观,卢梭的天赋人权论,康德、 黑格尔的美学,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等,被介绍到我国,逐渐形成了以 进化论为主线的中外哲学思想杂糅的哲学氛围。
47、魏源不但从正面提出了变法的要求,而且最早从正面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理 论。他在林则徐编篡的《四洲志》的基础上扩充增补而成的《海国图志》这 一有关世界知识的书籍,使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渐地认识世界并认识自 己。
48、黄遵宪的一些诗作,如《以莲菊桃杂供一瓶作歌》等,别具风味地表述了自 己幼稚的社会和自然的科学见解。
49、在《人境庐诗草序》中,康有为在清醒认识现实的基点上,盛赞黄遵宪的诗 作“精深华妙,异境日辟”。提出“采欧美人之长,荟萃熔铸”。
50、康德、叔本华这些西方哲贤对王国维一生所走过的学术道路,发生了极其深 刻的影响。
51、在维新变法前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日本进行过一系列的研究和介绍, 先后出现了不少研究日本的著作。如《谈瀛录》、《扶桑日记》、《游历日本图 经》、《日本新政考》、《东槎见闻录》、《使东述略》、《使东杂咏》等。
52、黄遵宪既是中国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又是日本文化的介绍者。他于 1879 年 和 1889 年先后完成了《日本杂事诗》和《日本国志》。
53、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和《日本国志》,启发了国内维新派以日本明治维 新为蓝图实行变法。
54、黄遵宪创作了许多反映日本历史、歌咏名胜古迹、描写风俗习惯的诗篇,它 有助于我国人民对日本的认识和了解。如《西乡星歌》、《不忍池晚游诗》、《樱 花歌》、《都踊歌》等。
55、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发表在《新小说》第一号上。
56、梁启超创作出中国第一部标明为“政治小说”的《新中国未来记》,演述维 新派的政治理想。
57、新派诗的主要代表有:梁启超、康有为、黄遵宪、谭嗣同、夏曾佑、蒋观云、 丘逢甲。
58、“四种力”指的是小说“支配人道”的“熏、浸、刺、提”四种艺术感染力。
59、王维国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
名句。”
60、1897 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后又办《国闻汇编》,所译述的《天演 论》,便是在“汇编”旬刊第二期上开始连载。
61、严复译述的《天演论》卷头凡例里提出信、达、雅“三点论”,是近代中国 最早的翻译理论。
62、马君开是我国最早翻译英国拜伦《哀希腊歌》全篇诗作的作家。
63、曾朴与丁祖荫(初我)、徐念慈(觉我)一起被视为“清末介绍西洋思潮的 常熟三巨子”。
64、曾朴特别喜欢法国浪漫派的作品,是介绍翻译法国文学的拓荒者和奠基人。
65、从曾朴的整个文学翻译活动来看,是以介绍法国戏剧文学为中心。
66、《域外小说集》标志着中国“直译”小说的开始。
67、《域外小说集》是中国第一部直译小说集。
68、《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情圣杜甫》、《屈 原研究》是梁启超后期所撰写的。
69、王国维撰写了如《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红楼梦评论》、《屈子文学之精 神》、《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等论文,首次把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哲学、 美学原理以及科学分析方法引进中国的文学批评。
70、王国维自 1907 年至 1921 年期间所著的《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等著作。
71、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发表于 1904 年,是作者运用叔本华的美学观,通 过哲学的思辨比较系统地研究《红楼梦》的专论。
72、郭沫若指出:《宋元戏曲考》最具总结性和学术性价值,被誉为“不仅是拓 荒性的工作,前无古人,而且是权威的成就,一直领导着百万的后学”。
73、王国维通过对我国古典戏曲源流的考察、比较和分析,第一次揭示了“真戏 曲”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74、鲁迅撰写的《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斯巴达之魂》、《人之历史》、 《科学史教篇》、《破恶性论》(未完稿)等宣传科学和文化思想的重要论文。
(即鲁迅早期作品)
75、出现于鸦片战争前后的爱国诗人的反侵略的爱国诗章,如魏源的《江南吟》、 《秦淮灯船引》、《寰海十章》,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张维屏的《三元里》, 张际亮的《食肉叹》、《浴日亭》,金和的《围城纪事六咏》,贝青乔的《咄咄
吟》,林昌彝的《杞忧》。
76、黄遵宪的《今别离》以电报、摄影、轮船、东西半球昼夜相背等近代科学知 识和技术来表现离愁别绪的传统主题。
77、黄遵宪现存的一千多首诗中,大部分是政治诗、时事诗,是纪史议政的史诗。
如:《悲平壤》、《东沟行》、《哀旅顺》、《哭威海》、《降将军歌》、《度辽将军 歌》、《马关纪事》、《台湾行》,读他的诗,犹如一部诗体中国近代史。
78、秋瑾写了一些文字极其通俗,在形式上有重大突破的政治鼓动诗,如《同胞 苦》、《勉女权歌》。
79、秋瑾所写的白话诗的尝试,有《同胞苦》、《勉女权歌》。
80、柳亚子说的:“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南社的天下。”
81、林则徐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82、近代主要诗人创作的大型组诗有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魏源的《寰海十章》、 姚燮的《南辕杂诗一百八章》、贝青乔的《咄咄吟》、金和的《围城纪事六咏》、 赵函的《十哀诗》、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和《己亥杂诗》;丘逢甲的《离 台诗》和《澳门杂诗》。
83、丘逢甲是新派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丘逢甲的作品集有《岭云海楼诗钞》。
84、广东胡晓岑的《火轮船歌》以新事物入诗,融合时事,笔力奇伟,比黄遵宪 的《今别离》早了 16 年。
85、鸦片战争前后,以张惠言、周济为代表的常州词派,乘浙西词派衰颓之机, 以比兴寄托相号召,响应者风从,遂有常州词派的崛起。
86、蒋春霖是鸦片战争后成就最高的一位词人。
87、清季四大词人是王鹏运、况周颐、郑文焯、朱孝臧。
88、在近代词坛上,朱孝藏享有很高的地位,陈三立曾誉之为“近代词宗”。
89、秋瑾前期的诗歌创作多写风花雪月,离愁别绪,是她闺秀生活的反映。
90、“新文体”最后完成,以梁启超从《时务报》到《新民丛报》时期所发表的 大量散文为重要标志。
91、魏源的《定庵文录序》主张“经世致用”,以打破桐城“义法”的枷锁,“以 经术作政论”,“以朝章国故世情民隐为质干”。
92、冯桂芬的散文从“筹国用”、“改科举”,到“采西学”、“制洋器”、“善驭夷”, 都与社会改革直接有关,对后来的散文改革和变法维新具有先导作用。
93、“新文体”又称“时务文体”、“报章文体”、“康梁体”、“新民体”。
94、专门用传统古文的形式宣传变法、宣传革命的作家的代表有严复、章炳麟、 刘师培。在《〈天演论〉序》中,严复的古文被吴汝纶誉为“侵侵与晚周诸 子相上下”。
95、龚自珍成组的散文文章有《明良论》、《乙丙之际著议》、《壬 之际胎见》、 《古史钩沉论》。
96、冯桂芬的《复庄卫生书》是他倡导散文改革的宣言。
97、冯桂芬的散文以政论为主,《校 庐抗议》是他政论散文的代表作。
98、王韬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第一个报刊政论散文作家,他的政治散文集有 《 园文录外编》、《 园尺牍》。
99、王韬创作有《漫游随录》、《扶桑日记》等游记散文。
100、王韬根据外国报纸对普法战争的报道并结合自己的欧洲见闻所编译成的《普 法战纪》,类似后来的报告文学,日本人将它与魏源所编的《海国图志》相 提并论。
101、郑观应的散文大多发表在《循环日报》上,后辑入《盛世危言》。
102、新体散文,包括戊戌变法前后出现的“新文体”和辛亥革命前后的早期白 话散文与新的散文体式两个方面。
103、康有为的长篇政论文章奏折有《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请废八股 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应诏统筹全局折》。
104、梁启超介绍西学与西方思想学说的文章有《亚里士多德之学说》、《进化论 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乐利主义者泰斗边沁之学说》、《天演学初祖达尔文之 学说》、《近代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学说》、《论泰西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105、《瀛寰琐记》是最早的文学刊物。
106、1892 年上海出现刊登小说的期刊《海上奇书》。
107、1902 年梁启超在日本东京创办《新小说》。
108、刊登小说和以刊登小说为主的文学期刊影响较大的有《绣像小说》、《新新 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小说时报》、《小说月报》。
109、印刷业的发达,为近代小说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110、《荡寇志》又名《结水浒传》。
111、《儿女英雄传》又名《金玉缘》、《侠女奇缘》、《日下新书》、《正法眼藏五十 三参》。是一部针对《红楼梦》的侠义言情小说。
112、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 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113、李宝嘉,字伯元,别号南亭亭长,笔名游戏主人、讴歌变俗人。主要作品 有《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中国现在记》、《活地狱》、《海天鸿雪记》、 《庚子国变弹词》。
114、《官场现形记》在结构上基本上仿效《儒林外史》的块状结构形式,以官场 的腐败黑暗为主线,把 20 多个没有必然联系的相对独立的故事和近百人的 活动连缀起来。
115、刘鹗,字铁云,别号洪都百炼生。
116、《老残游记》形象地塑造了作者所熟悉的张曜、玉贤、刚弼等“清官”形象。
117、曾朴,字孟朴,号铭珊,笔名东亚病夫。曾朴续写成《孽海花》,1905 年 以东亚病夫笔名由小说林社出版。
118、黄小配,又名世仲,笔名黄帝嫡裔,别号禺山世次郎,主要作品有《洪秀 全演义》、《大马扁》、《宦海升沉录》、《 载繁华梦》。
119、《洪秀全演义》在结构上取法于《三国演义》的结构形式。
120、陈天华的《狮子吼》以舟山岛的民权村为背景。
121、苏曼殊的六部文言小说包括《断鸿零雁记》、《天涯红泪记》、《绛纱记》、《焚 剑记》、《碎簪记》、《非梦记》。
122、苏曼殊的小说题材都是爱情悲剧。
123、鸳鸯蝴蝶派作家成员大多是江浙人,阵地在上海,《民权报》是他们的发祥 地。
124、鸳鸯蝴蝶派作家虽然没有一个严密的组织维系,但他们都在“趣味第一” 的旗号下走到一起。
125、鸳鸯蝴蝶派小说的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周瘦鹃、徐枕亚、李涵秋、李定夷、 吴双热、王钝根等。
126、鸳鸯蝴蝶派小说在艺术上较多受西方小说的影响。
127、《打渔杀家》原名《庆顶珠》,又名《讨渔税》。该剧取材于《水浒后传》。
128、汪笑侬、陈去病和柳亚子一起创办戏剧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
129、汪笑侬主要的京剧剧本有《党人碑》、《博浪椎》、《献地图》、《哭祖庙》、《瓜 种兰因》、《三骂》(《骂阎罗》、《骂安禄山》、《骂王朗》)
130、主要的戏曲改良班社有四川戏曲改良公会和三庆会、陕西易俗社、北京奎 德社等。
131、早期话剧的形成是从 1907 年王钟声上海成立春阳社和留学日本的青年学生 李息霜、曾孝谷、欧阳予倩等人在东京组织春柳社,分别演出《黑奴吁天录》 开始。
132、1910 年任天知从日本回上海组织进化团。
133、主要的话剧团体有春阳社、春柳社、进化团。
134、南开新剧团正式成立于 1914 年 11 月。1909 年演出由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 编导的《用非所学》。
135、《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中,用似扬而抑的手法叙写扬州景物。
136、“九死一生”是贯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全书的中心人物,反映了从中 法战争到 1906 年近 20 年左右中国官场、商场、封建家族的种种怪异现状。
137、年青的鲁迅在辛亥革命这一年创作了文言短篇《怀旧》。
138、侠义公案小说主要有《施公案》、《彭公公》、《三侠五义》、《永庆升平》、《圣 朝鼎盛万年青》、《英雄大八义》、《英雄小八义》等。
139、《三侠五义》原本是唱本《龙图公案》,后演变为章回小说《龙图耳录》,最 后经问竹主人修改、润色成《三侠五义》。俞樾修订改名为《七侠五义》。
140、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称《三侠五义》为“绘声状物,甚有评话习 气”。
141、狭邪小说主要有《品花宝鉴》、《花月痕》、《青楼梦》、《海上尘天影》、《海 上花列传》、《九尾鱼》等。
二、简答题、论述题 1、 近代文学的分期原则是什么?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可分为哪几个时期?
近代文学的分期是按照以文学发展为依据并参考历史发展的文学史分期原 则。
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 从鸦片战争到 19 世纪 70 年代初是中国近代文学的发轫期。
2) 从 19 世纪 70 年代初到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期。
3) 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文学的繁荣时期。
4)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文学的低潮时期与中国新文学的萌芽。
2、 近代文学繁荣的标志是什么? 1) 文学观念更新迅速。
2) 文学理论成就突出。
3) 文学创作非常兴盛。
3、 辛亥革命后近代文学出现低潮,表现在哪些方面? 1) 小说创作的堕落。黑幕小说大行其道。
2) 诗文创作出现逆流。“同光体”统治了诗坛,“南社”逐渐解体;桐城古文与
骈文沉渣泛起。
3) 戏剧走向没落。京剧改良未获发展;脱离现实的古装戏盛行于北方。
4、 近代文学的多样性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近代文学的多样性特点,包括文学题材的多样性和文学体裁的多样性两 个方面。
1) 在题材上,从空间范围来说,有海外题材,也有国内题材;从内容范围来说, 出现了反帝题材、华侨题材、资产阶级维新运动题材、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题 材、外国现代生活题材等古代文学中所没有的许多新题材。
2) 在文学体裁上,在传统文学体裁的基础上,增加了新派诗、白话诗、译诗;
新文体散文、白话散文;长、短篇白话小说、翻译小说;京剧、地方剧、话 剧等新体裁。
5、 怎样理解近代文学的过渡性特点? 近代文学的过度性特点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 在创作方面,表现为新旧杂处,文白并存。
2) 在文学思想方面,表现为抱残守缺与观念更新同在。
6、 中国近代文学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1) 政治斗争的需要。反殖、反帝、反封建是中国近代文学最重要、最基本的主 题。
2) 西方文化的撞击。中国近代文学题材的扩大,新人物、新意境、新思想、新
名词的出现,新的艺术手法的吸取,都与西方文化的撞击有关。
3) 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审美意识的变化。在文学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向着文学
为大众、为民族、为人生的审美观念的飞跃和转化。
4) 旧文学的没落和翻译文学的影响。翻译小说的兴盛在精神上给予中国近代小
说家以营养。
5) 社会的急剧变化和读者群的扩大。由于中国近代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逐
渐形成了以工、农、商、学、兵为主体的新的读者群。
7、 如何理解近代文学新与旧的关系?
1) 新旧杂处、文白并存。
2) 封建文学的蜕变,近代文学的开端。
3) 爱国主义出现了新的内容—揭露和抨击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
略,维护祖国的尊严。
8、 何谓湘乡派?他们的文学主张是什么? 1) 湘乡派是与“宋诗运动”同时发展起来的一个文学流派。19 世纪后期,曾
国藩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招揽幕府才学,其中大多为桐城古文的名家,逐 渐形成了以曾国藩为首的桐城派的别支,因曾是湘乡人而得名为“湘乡派”。
2) 湘乡派的文学主张有:
A、 强调文学与时代的关系,倡言文章要“随时而变”。
B、 发展了理学家“穷理而致用”和桐城派“经济天下”的思想,明确地提出 将“经济之学”纳入文学的范畴。
C、 在文学创作上强调从理出情。
9、 什么叫“诗界革命”?“诗界革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 “诗界革命”是 19 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文学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
部分。1899 年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正式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梁 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对“诗界革命”作了理论性总结。
2) “诗界革命”的主要内容有:
A、 竭力创造和提倡新体诗,强调革命精神。
B、 要求作诗要有新发现、新创造,新意境、新语句、古人之风格。
C、 强调诗歌创作中“意境”的主导地位。
10、什么叫“南社”?“南社”诗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 “南社”是随着中国革命同盟会的成立,以及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的
到来而出现的革命文学团体。1909 年 11 月 13 日,南社在苏州虎丘正式成立。
2) “南社”诗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有:
A、 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上,更强调文学的现实性和战斗性。
B、 在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上,更注重创作的时代精神,强调诗歌应因时而变。
C、 在文学反映的对象上,突出诗歌的民众性。提倡“布衣之诗”。
D、 在文学的表现形式上,反对宗派,强调诗人的主体意识。
11、梁启超文学批评的主要内容和评论方式有哪些? 1) 非常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大力提倡政治小说。
2) 在评论具体作家作品和探讨文学现象的过程中表述文学见解。
3) 注意吸收和运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学思想和美学观分析作家作品,探讨文学
创作现象,进一步丰富了文学艺术的情感,注重文学的审美移情作用。
12、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是如何论述人们“何以嗜他书不如其 嗜小说”的原因的?论述的小说“支配人道”的四种力指的是什么?
1) 梁启超认为原因有:
A、A、 能“常导人游于他境界,而变换其常触常受之空气者”,表现异境和理
想,让读者开 阔眼界,了解“身外之身,世界外之世界”。
B、 能把人们的怀抱经历,喜怒哀乐,“和盘托出,彻底而发露之”,使人们对 “行之不知,习矣不察”的思想行为,不仅“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
C、 小说能真实而细致地描绘人生,让人们了解世界和了解自己的本性恒情。
2) “四种力”指的是小说“支配人道”的“熏、浸、刺、提”四种艺术感染力。
A、 熏,即小说能起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B、 浸,即小说使读者身入其,其思想感情受到渗透而不断地变化。
C、 刺,即小说能突然强烈地震动读者的心灵。
D、 提,即小说能产生一种“移人”的力量。
13、何谓“境界”?王国维从哪几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意境”说的内涵及其 审美范畴?
1) “境界”是真景物与真感情的辩证统一和生动的艺术表现。
2) 王国维从情与景、物与我,以及主客观的相互联系中,多层次、多角度地阐
述和发展了“意境”说的内涵。主要有:
A、 造境与写境。
B、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C、 诗人之境与常人之境。
D、 隔与不隔。
E、 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
14、龚自珍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论述) 1) 龚自珍诗歌的思想内容有:
A、 揭露现实,抨击“衰世”。《行路易》、《咏史》(金粉东南十五州)等是代表
作品。
B、 反对侵略,要求救国。《己亥杂诗》之八十五(津梁条约遍南东)、《己亥杂
诗》之八十七(故人横海拜将军)等是代表作品。
C、 反对思想专制,呼唤个性解放。《能令公少年行》、《己亥杂诗》之一百二十
五(九州生气恃风雷)等是代表作品。
2) 龚自珍诗歌的艺术特点表现在:
A、 构思神奇,想象丰富。如《能令公少年行》、《西郊落花歌》等作品。
B、 借物寄情,深遂含蓄。如他诗中一再出现“风雷”、“落花”、“萧剑”等意
象。
C、 形式多样,风格多样。五七言古体诗、七言近体诗、七言绝句等。
E、 语言清奇多采,不拘一格。诗歌语言一般表现为自然清丽,沉着老练。
15、黄遵宪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论述) 1) 黄遵宪著有诗集《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
2) 黄遵宪诗歌的思想内容有:
A、 表现帝国主义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再现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歌颂奋
起反抗、效死卫国的爱国将士,讽刺批判贪生怕死、苟且偷安的投降派。
B、 批判封建制度的某些方面,呼唤开明政治和变革法度,倡言学习西方先进
的政治制度和科学文化,建立富强开明的近代化国家。
C、 描绘海外山川景物,表现异国风土民情,展现新世界的新气象、新风貌。
E、 记录与再现家乡客家山川景物、民俗风情,表现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
情。
3) 黄遵宪诗歌的艺术特色表现在:
A、 笔法灵活多变,状物写事生动真切,善于刻画鲜明的形象。
B、 风格灵活多变,意境多种多样。早年甜俗浓丽、雄直率真,中年洋溢奔放、
豪情勃发,晚年沉郁顿挫、气势磅礴。
C、 积极探索,不断努力,大胆创新,创作“新派诗”,成为“诗界革命”的一
面旗帜。
D、 集中多长篇巨制,铺陈尽致,经常使用较长的诗句。
E、 语言浅显,以方言俗谚入诗。
16、比较秋瑾前后期诗歌创作的特点 1) 秋瑾的诗歌创作以 1904 年东渡日本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2) 前期多写风花雪月,离愁别绪,是她闺秀生活的反映。
3) 后期是她创作的丰收期,后期作品中洋溢着的是忧国忧时的感慨,推翻清王
朝的誓言,鲜明地反映出一个女革命家的英雄形象。
17、柳亚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论述) 1) 柳亚子的诗词编为《磨剑室诗词集》,散文编为《磨剑室文录》。
2) 柳亚子诗歌的思想内容有:
A、 政治抒情诗。他的诗紧密结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洋溢着强烈的爱
国主义、民主主义激情,批判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揭露人权蹂躏、民气不 扬的可悲现实。
B、 怀友悼亡诗。柳亚子写了大量的怀友诗和赠友诗,表现了对革命胜利的信 心和对光明未来的期待。
C、 反清讨袁诗。通过抒写南宋、明末清初的史事、人物,寄寓诗人对满清统 治的批判。
3) 柳亚子诗歌的艺术特点有:
A、 激昂慷慨之气与沉郁苍凉之风相结合,形成一种悲壮美。
B、 语言、风格多样,富于变化,大多清新典丽,也有时含蓄蕴籍。
C、 所作多旧体诗,尤其长于七律和绝句。
18、如何评价近代散文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1) 它是传统散文的终结,现代散文的先导。
2) 它是中国散文的新解放和新发展。
3) 它是通向未来的现代白话散文的桥梁和纽带。
4) 它以自己强烈的政治倾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内容,爱国与民主的思想,以
及散文体式的丰富性,显示出其时代的特色,表现了强烈的革新精神,呈现 出散文近代化特征。
19、近代散文创作的基本特征 1) 在思想倾向上,散文作家深重的危机和忧患意识,使散文愈来愈贴近时代,
变革思想愈来愈强烈,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2) 在文体样式上,显示出空前的多样性、丰富性,新的散文体式出现后,很快
便达到极高的成就。
3) 在语言形式上,出现了部分通俗化的白话报纸和白话文章。
4) 在审美观念上,表现出的慷慨激昂、大气磅礴为主导的美学风格,展现出时
代情感的特有的力度和亮色。
20、《五日风声》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根据是什么?(论述) 《五日风声》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根据是《五日风声》具备了报告文学所 要求的新闻性、纪实性、文学性的特点。
1) 新闻性。《五日风声》的发表距“辛亥广州起义”失败还不足一个月,再现 了革命党人的武装斗争,可见它的新闻性相当强。
2) 纪实性。《五月风声》的创作遵循着真实的原则,对起义的全过程进行真实 的描绘,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3) 文学性。《五日风声》比较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如着力刻画了黄兴这一革命领袖的形象,性格鲜明,情节生动。作品以富于 文学意味的语言,展示了一幅革命党人与清腐朽集团殊死决斗的画面,比较 集中地显示了它的文学性特点。
21、近代小说繁荣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1) 印刷业的发达,为近代小说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2) 中国古代小说,经明清两个朝代的发展,题材、品种、创作手法、艺术技巧
等都已经成熟,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民族气派的小说模式。
3) 西方文学的影响改变了人们视小说为“小道”、鄙夷小说的传统观念,提高
了小说的地位。
4) 城市的商业化和作家的职业化。
5) 近代小说理论的崛起和繁荣,对小说创作也起着促进作用。
22、以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为例,谈谈主题、人物形象、创作手法的变化(论述) 1) 小说题材非常广泛,批评时政、反对侵略、振兴中华是这时期小说的中心主
题。眼光多注重现实,写现实,写政治,直论当今。写外国侵略、写社会思 潮、革命风暴等,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的时代特点和近代的社会矛 盾。如从概貌上反映晚清、民国社会的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 等;反映官场腐败的有《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等。
2) 小说创作艺术有了新的变化,首先表现在小说的结构形式上。
A、 以《官场现形记》为代表的块状结构类型。这种类型与《儒林外史》的结 构形式基本相同。
B、 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为代表的网状结构类型。由众多的相对独立的 故事联缀而成,但全书却有贯串始终的中心人物,故事若即若离,相互之间 有一定的联系。
C、 以《孽海花》为代表的类型。这种结构介于网状结构与块状结构之间。
3) 在众多的小说中,能体现时代精神,在艺术上又称得上文学典型的正面人物 形象,除了黄小配的《洪秀全演义》外,几乎一个也没有。
A、 较多集中地写官僚形象,而官僚形象又主要写他们骄奢淫逸、穷凶极恶的 淫虐本性,写他们对侵略者妥协投降,求荣媚敌的奴性。
B、 体现社会封建意识的崩溃,道德沦丧、尔虞我诈的现象层出不穷。
C、 写青年男女受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的苦闷、抗争与消沉。
23、如何评价曾朴对《孽海花》的修改? 1) 《孽海花》初由革命派作家金一写作了六回,后交给曾朴续写。曾朴写成了
《孽海花》20 回,1905 年以东亚病夫笔名由小说林社出版。1907 年又完成 了 5 回。20 年后,即 1927 年,曾朴着手修改已经发表的 25 回,并新撰 26 至 35 回。
2) 这次改动,不仅调整了章节,内容也有所增删。中心思想变了,由反对君主 立宪、鼓吹民族民主革命变成先立宪、后民主共和。
3) 小说的布局也变了,把革命派只作为一个派别,而不是以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作为小说的纲来写。
4) 内容也相应有了较大的改动,最能体现小说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的文字都作 了删改。内容的修改,完全改变了小说的基调,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批判 科举、批判封建专制变成为科举张目,为封建专制张目。
24、苏曼殊小说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何在? 1) 苏曼殊的小说题材都是爱情悲剧,苏曼殊小说的主人公大都具有近代青年人
对新生活的渴望、追求和对于旧的封建伦理观念屈从的二重性。
2) 苏曼殊小说的悲剧性,虽然它不能给人指出前途出路,但它却提示了悲剧的
时代内蕴和社会性,提示了封建道德观念给人沉重的枷锁,造成社会非人性 的劣根,这是苏曼殊小说悲剧性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之所在。
25、鸳鸯蝴蝶派小说 1) 鸳鸯蝴蝶派起源于清末民初,它不是一个文学团体,只是一些文学观点、创
作态度、作品的题材与风格大致相同或相近的作家群,作家成员大多是江浙 人,阵地在上海,《民权报》是他们的发祥地。
2) 这一派作家虽然没有一个严密的组织维系,但他们都在“趣味第一”的旗号 下走到一起。
3) 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出现是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进一步殖民地化和袁世凯复辟 帝制、复古思潮泛滥的特有的社会产物。
4) 鸳鸯蝴蝶派小说在艺术上较多受西方小说的影响,比较注意人物心理、生活 环境的描写,西方小说经常采用的补叙、倒叙、插叙等结构形式也常有采用。
三、赏析 1、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1)此诗是 1839 年在特殊情况下,因故仓惶离开北京而写的。他逼于无奈地 离开京城的无奈心情,无奈的人生选择,不能有好的政治前途。
2)2)离开北京,放弃了前程,再也不可能发挥自己的才干,自己的政治生命由 此终结。这对于有志向、有抱负的诗人而言是毁灭性的打击。
3)3)作者谋略加到自己的家,通过办教育的方式继续为社会作贡献,希望培养 出优秀的人才,在他们身上实现自己的愿望,进而发挥自己对社会的影响力。
4)4)作者将自己家乡(杭州)视为自己灵魂的归依,在自己最失意、最落魄的 时候回到自己的家乡,抚慰自己的情感,调适自己的心态,在家乡重新扬起 新的生命的风帆,重新找回失去的事业空间。
二、分析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持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1)此诗写于 1839 年 5 月路过江苏镇江,应道士的要求而写的一首青诗。
2)2)作者在诗歌当中极力呼唤人才,希望人才不断地涌现出来,充实到国家各
级各部门当中,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才干,为振兴国家作出贡献。
3)3)作者对于压制人才的现状表达了强烈不满,对封建等级森严,唯上(为尚)
主义深感不满,希望国家改变现有状况,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发扬人才。
4)4)希望社会营造出一个宽容环境,允许更多的人才有用武之地,希望社会形
成一种尊重人才,宽容人才,重用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谭嗣同《有感一章》:
世间无物抵春愁,全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1)1)本诗写于 1896 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时。
2)2)作者对于自己的祖国面临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严重危机心急如焚,寝食 不安,认为这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指出一旦割地赔款,就会面临 亡国亡种的灾难,中国彻底地成为殖民地,希望全体国民提高警惕,同仇敌 忾,共同抗敌。
3)3)诗人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表达了强烈愤慨,指出正是朝廷无能、军队的涣 散、大臣的无能,导致战争的惨败。朝廷、军队、大臣应负全部责任,希望 清政府从此焕发生机,不要丧失斗志。
四、何绍基的《春江》:
几处渔村矣乃歌,轻烟染就万峰螺。
乌篷摇入潇湘路,才信春江是绿波。
1)1)本诗是作者从江南一带游历之后回到自己家乡湖南道县写的。
2)2)作者在诗中采取了多种艺术手法描绘自己家乡之美。(视觉、听觉、体觉、
联想等方式) 3)3)作者对家乡体现的自然美不仅是一种审美体现,更是一种灵魂深处的宁静
和平凡,家乡对自己心灵的可贵。
4)4)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人一歌都构成了在他看来是最美丽的画卷, 将自己的家乡与外面的风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篇五:浅谈景德镇陶瓷发展史
文化调查报告————浅谈景德镇陶瓷文化现状
龚秋逸
摘要:进入景德镇后我们深入采访了景德镇当地文化,采访了景德镇陶瓷制作师傅,寻找从古 流传至今的传统陶瓷制作工艺。走访景德镇,需找景德镇陶瓷文化,通过采访、观摩、实践参 与的方式深刻了解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博大,参与陶瓷制泥、立胚、烧制、绘画的所有过程、了 解并适当掌握陶瓷制作过程。通过我们自己的参与来寻找失传的陶瓷技术工艺。深入景德镇陶 瓷制作作坊,走访景德镇陶瓷店铺,寻找景德镇真正运用传统陶瓷制作工艺的陶瓷制作基地, 并通过采访的模式来需找并完善我们所不知道的知识。参与并了解陶瓷的制作工艺。我们先通 过在景德镇的招待人寻找的仍然使用陶瓷传统工艺的千祥云陶瓷有限公司,并参观和了解了其 坐落于景德镇郊区的陶瓷制作基地,并在其基地通过绘画的方式制作了属于个人的陶瓷艺术作 品。并参与和实践了关于陶瓷的传统柴窑烧制过程。并通过手中的摄像机来记录陶瓷的制作过 程。
关键词:陶瓷;文化;景德镇
实习总结:
景德镇,中国瓷都位于江西省。相信世界上的人们可能不知道中国其他地方,但一定知道 中国瓷都景德镇,景德镇从汉代就开始生产陶瓷。宋景德元年(1044 年),宫廷诏令此地烧制 御用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镇因此而得名。
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创造出无数 陶瓷精品,尤以清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大名瓷闻名与世界。景德镇瓷器享有“白如玉、 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美誉。景德镇灿然的陶瓷历史文化将景德镇与世界精密相连。
德镇在中国陶瓷史和世界陶瓷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创造了丰 富多彩的陶瓷文化,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2005 年 7 月 12 日,一件 “鬼谷下山”元代青花图罐,在伦敦拍出 2.45 亿人民币,创 下历来亚洲艺术品拍卖的最高成交价,同时刷新当时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价格的世界纪录。
2010 年 10 月 7 日,一只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在香港拍出 2.5266 亿港元。11 月,一件清乾隆年间的官窑瓷瓶,在伦敦以 5.5 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刷新 了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世界纪录。在古代瓷器拍卖价格不断攀新高的同时,近现代及当代陶 瓷拍卖也是如火如荼。
2008 年 10 月,首届景德镇国际艺术陶瓷拍卖会上,154 件艺术陶瓷竞拍成功,成交额为 3448 万元人民币。在 2009 年举行的第二届景德镇国际艺术陶瓷拍卖会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王锡良创作的粉彩瓷板画《黄山四千仞》拍出 782 万元人民币的高价,创造了中国当代艺术陶 瓷拍卖的新纪录。
2010 年 9 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创作的第二块《三顾茅庐》瓷板画, 在北京卖出 1300 万元人民币,刷新了中国当代艺术陶瓷单件成交价记录。
这无疑表现了中国陶瓷在世界艺术品上的惊人成就,但拥有这些成就的也只剩下中国历史
上的遗留了。现今的景德镇陶瓷无法恢复中国陶瓷在世界历史上的辉煌成就。
陶瓷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方式集中反映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文化神韵,渗透着炎黄子孙的聪明才智,展现了中华文明的风采 和魅力,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之一。可以说,我国灿烂的陶瓷文化是传统民族文化高度发展 的产物,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在延绵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景德镇一直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凝聚成了丰厚悠久的陶瓷文化底蕴。通过美仑美奂的陶瓷艺术、精湛卓越的制瓷工艺,景德镇 名声大噪,因“天下窑器所聚”而成为全国陶瓷中心,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逐渐确立了“瓷都” 的历史地位。景德镇的制瓷业在中国陶瓷史和世界陶瓷史上都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为中国 和世界陶瓷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景德镇自古以陶瓷工艺著称,陶瓷文化是本地的特色。陶瓷文化既包括历代流传下来的 陶瓷作品,又包括古代制瓷作坊和古窑遗存、陶瓷民俗、陶瓷艺术以及反映古代制瓷风貌的历 史街区,还包括为保护和反映古瓷文化而在现实中形成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形象。纵观 景德镇几千年制瓷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景德镇创造了极为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 化,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景德镇的地域文化、陶瓷历史文化、陶瓷材质文化、陶瓷工艺文化、 陶瓷器物文化、陶瓷装饰文化、陶瓷作坊文化、陶瓷习俗文化、陶瓷交易文化、陶瓷包装文化、 陶瓷官窑文化、陶瓷民窑文化、陶瓷建筑文化、陶瓷文献等等。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都有其特 定的土壤。景德镇陶瓷文化反映了陶瓷生产、销售和消费过程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 生活、审美趣味等。它一方面吸纳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另一方面又具有自己 独特的内涵,形成了独有的特征。
景德镇是中外闻名的瓷都,全市拥有30 多处陶瓷文化遗址,汉唐以来即以盛产陶瓷而著称, 珍贵的古迹窑址、精湛的制瓷技艺、独特的瓷业习俗,形成了其他产瓷区所不能相提并论的资 源。独具特色的瓷文、瓷艺、瓷画、瓷乐、瓷文化墙、瓷灯瓷柱、瓷歌瓷舞、瓷会瓷展装扮着 瓷都大舞台。这些都将是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天然、肥沃的文化土壤。
以上种种无不说明景德镇的辉煌,但是现如今却是辉煌后的悲哀。景德镇陶瓷已逐渐走向 没落。当今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陶瓷生产和出口。在以往陶瓷是中国的专利,陶瓷是历史上 的君王们外交的赏赐品是各国宫廷的御用品,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承认中国的陶瓷的源头,但是 现如今各国的陶瓷技术已全面超前于落后的中国,中国拿得出手的东西就剩下以往的历史所流 传下来的精品。现在世界公认的陶瓷精品的欧洲瓷,第二大阶梯是日本瓷,而垫底的才是中国 陶瓷。这是为什么,在中国陶瓷虽然是国之特色,但是没有真正的研发和创新。
景德镇越来越多的人在利用陶瓷创造财富,而没有真正的去研究和复原它。在景德镇很多 人并不注重陶瓷的生产,而将大部分精力注重于陶瓷表面的画作,但是如此的话那这还叫陶瓷
吗?那只不过算是一幅画而已,只不过他的载体不再是书卷而是陶瓷。陶瓷享有“白如玉、薄 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美誉,但那赞扬的并不是上面的画作,而是瞻仰它的本身也就是陶 瓷啊。在景德镇没有画画的陶瓷叫做白胎。在古代白胎都是陶瓷工人们辛辛苦苦的手工作品, 白胎本身都能作为一件艺术品来看待,但是现如今为了节约成本和时间,白胎往往都是机器压 制的或者是用模具制作的,试问在这种情况的的陶瓷何来的“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 镜”的感觉。而纯手工的白胎制作却很少存在。因为其成本太高。
现在的景德镇陶瓷越来越注重画而不注重陶瓷本身。但是陶瓷陶瓷,其本身如果没有“白 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境界,就算其画再美又怎么能算作是陶瓷呢。而且现如今 陶瓷越来越多的作为一个创造财富的收益过程。在景德镇随处可见陶瓷店,但是其商品的真假 就难说了。很多景德镇的店面所出售的陶瓷都不是景德镇做的,很多都是佛山做的再运到景德 镇包装。而且景德镇的高岭土资源越来越少。现如今景德镇的高岭土资源都限制开采,陶瓷的 原材料受到限制。而且在景德镇很多的陶瓷都不是手绘的,都是以贴花的形式制作。画都是直 接印上去的。试问,陶瓷都是机器压的,画画也是机器代劳的。试问这种量产的陶瓷怎么能在 国际上得到以往的声誉呢。景德镇陶瓷文化正在逐渐被财富,机器所侵占。只有很少一部分陶 瓷的研究者仍然留在这片历史气息浓厚的地方研究陶瓷,试图去复原景德镇御用瓷曾经的辉 煌。但是景德镇陶瓷的原始工艺已基本失传,就算是流传下来的也是清代工艺,再往前就没有 任何的信息了。只能通过大量的实验和通过传统瓷器的对比来寻找失传的工艺。
景德镇陶瓷的复苏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关注,往往不注重陶瓷的人却能在陶瓷上获取巨大的利 益,但是研究者们却只能辛苦的使用少量的资金去研究区实验。这无疑使景德镇陶瓷更加的走 下神坛。这无疑是景德镇陶瓷的悲哀,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悲哀。古中国陶瓷的失传无疑使中 国陶瓷不得不退下世界陶瓷带头大哥的地位。
瓷都景德镇虽然仍然拥有瓷都的称号但已经在世界上失去其地位。许多来到景德镇朝圣的国外 陶瓷艺术家在看到景德镇现在陶瓷市场的所充斥的低端陶瓷产品都充满了失落的表情。
在国外景德镇作为世界瓷都在世界陶瓷地位崇高,是作为许多世界陶瓷制作者朝圣的圣地。但 是现如今的景德镇却充满了令人失望的低端产品。瓷都景德镇的产品已从世界顶端陶瓷跌为了 世界三流作品。这无疑是巨大的悲哀。中国陶瓷的辉煌只能从古代所遗留下来的作品才能看见。
作为古代皇家御用陶瓷生产基地。作为世界陶瓷文化的发展人。作为世界陶瓷文化的带头大哥。
乃至作为世界陶瓷的源头。景德镇的现状到底对不对的起其享誉世界的瓷都美誉。当然其在中 国的瓷都地位仍然不容置疑,但是这也从侧面证明着不仅仅是作为瓷都的景德镇陶瓷的退步, 也是中国陶瓷特色的退步。在世界上的退步。景德镇虽然是作为御用瓷都,但是在古中国仍然 不止景德镇一个陶瓷生产基地。但是现如今或都已失传。景德镇陶瓷的现状也是中国陶瓷产业
的现状。世界承认中国是陶瓷发展源头的地位。但是在现如今它们并不承认中国现代陶瓷是世 界一流产品。而且景德镇仍然以世界陶瓷先锋自比,并没有去吸取国外陶瓷艺术作品的经验。
影响陶瓷业发展的隐形障碍景德镇在 600 多年的御窑生产历史中,形成千里挑一、一瓷万价!的 精品意识。但由于其多为皇宫用瓷,照单生产即可,根本不需考虑成本和效益。在解放后近 30 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陶瓷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也几乎不用考虑市场和销售,这种贡品文 化和计划经济的烙印给加快推进陶瓷产业发展带来一定的思想束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 发扬官窑!生产中的精品意识,又要抛弃被动生产、不寻市场、不求规模、不讲竞争的传统思维 和行为惯性,树立敢于争先、勤于创业、荣于有为的新理念,不断把产品做优、把项目做活、把 市场做大。摒弃瓷老大的思想,正确评价自己的过去和现在,冲破封闭狭隘的思维定式。融入全 球意识,以广博的胸怀和时代的远见,去了解和吸收世界先进陶瓷文化。
景德镇中国名都。世界名都。它却在走向没落。这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悲哀。
如果我们连祖辈所流传下来的技术和文化都保不住。如果任由时间和财富去冲刷历史所 留下的印记,那么它们便会逐渐的消逝于洪流中。而现在的景德镇陶瓷便是这样的过程。90 年代中国仍然在景德镇有 3 到 4 个陶瓷瓷厂,体制机制转换滞后 1995 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景德 镇制瓷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年份。这一年,市政府对景德镇人赖以骄傲的十大瓷厂进行改制,通过 化整为零的方案,划小核算单位,随着光明、人民、建国、东风、长征、红星、红旗等十大瓷厂! 停产,原职工三分之一退休,三分之一下岗,只留下三分之一在原企业维持工作。这时景德镇街 头巷尾出现大量小作坊式的个体陶瓷生产、销售机构,这些小作坊本来可以迅速地调整产品结 构,降低成本。但长期以来形成的计经济划生产习惯,却让毫无创新的低端日用瓷和艺术瓷成为 景德镇市场的主要产品,而且,这些小作坊生产出来的产品大部分以地摊、式销售手段在景德镇 出售。而此时,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的民营陶瓷企业已经在细分市场、引入资本、扩大 产业规模,一路高奏凯歌。
国有企业作品也都是纯手工的制作,但是 20 年过去。景德镇的陶瓷已走向机器化的量产, 试问这样的量产作品和古代皇室赏赐的艺术瑰宝,它们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写到此处,却感觉一种悲凉弥漫心间。而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却只能为此留下一点点的痕 迹。却没有挽回的机会。中国陶瓷现状着实令人悲哀。
这便是学生在走访景德镇和了解景德镇现如今陶瓷文化情况后的调查报告。我认为景德镇 陶瓷正在走下神坛,而它的复苏无疑需要巨大的时间和关注。
景德镇,一个极其富有历史色彩的名字,它以其独特的陶瓷文化获得中国古代帝皇赐名, 它以其在陶瓷上的独特历史地位获得世界陶瓷圣地的惊人成就。一个富有传奇的地名,一块拥 有历史的土地。我们不应该让其逐渐沉沦在灰尘中,虽然景德镇现如今犹如蒙上一块厚厚的灰
尘。但是我相信我们终究能看见那灰尘下的陶瓷韵味。这实在是想象都令中国激动的辉煌一刻。
景德镇,我们铭记它,世界铭记它的存在。它需要人们的关注,需要人们的重视。
我们不能躺历史的辉煌被放置在灰尘的底端。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我们在实践前夕并没有详细的行动规划,没有
制定详细的行动方案和行程。导致我们的行动散乱和零散。并没有形成系统而流畅的步伐,这 无疑使我们浪费了许多的时间。也使我们的作品没有连贯性。这无疑是我们的作品的巨大的败 笔。零散的视角并不能使观众们满意。而且由于我们没有系统的行动路线。使得我们就是就地 取材,使得我们并不能全面的接触和了解。
篇六:浅谈景德镇陶瓷发展史
据史书记载,景德镇的制瓷历史已有二千余年,“新平治陶,始于汉世”。就在这个时候 起,景德镇地区就已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到 了晋代,据载有个名工巧匠趟慨,曾为当时景德镇地区瓷器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作出过巨大 贡献,因而被后人尊称为“师主”,历朝立庙祭祀。随着时代的进展和江南地区经济的繁 荣,景德镇制瓷技术也有所提高,产品运销各地。公元 583 年,南朝皇帝陈叔宝为了造豪 会的庭壹楼阁,诏令这里的窑户烧造雕镂精巧的陶瓷柱石。不久,隋朝建立,隋炀帝又要 这里造狮象大兽两座献给皇宫。这都说明,当时景德镇地区的制瓷业已有相当的技艺水 平,瓷器产品也有了较大的影响,以致引起了最高统治者的注意。短促的隋朝倾圮之后, 强盛的唐帝国继立,高祖李渊武德年间(公元 618-626 年),又让昌南镇的景德镇地区瓷 业有了更大的发展,出了两个名人,一个叫陶玉,一个叫霍仲初。据志书记载:“唐武德 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陶玉是 镇里的钟秀里人,他所烧的“陶窑”瓷器“瓷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
这些文字记载说明了一个事实:当时的景德镇地区从汉到唐,不仅一直从事陶瓷业生产, 而且经过近千年来的探索和追求,早已从制陶阶段进入制瓷阶段,唐代的瓷器已有相当成 就,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代饶州刺史元崔写了《进瓷器状》赞颂了 这里瓷器的美好。当然,上面所述的这些情况还只限于文字,记载著名的陶窑、霍窑,遗 址也还没有被发现,本世纪五十年代在景德镇市区周围黄泥头、白虎湾、腾梅亭、湖田等 地发现的五代窑址,以及挖掘出来的大量碎片,却以实物证明了那个时期这里烧造出来的 瓷器主要是青瓷和白瓷,且以青瓷为多。器型主要是盘、碗、壶、水盂、碟等。瓷胎有厚 有薄,釉色近似越窑的色彩,略带绿色,与玉器很象,被称为“假玉器”是很贴切的。五 代时,这里除烧制青瓷外,又是南方烧造白瓷最早、规模最大的窑场,仅白虎湾一处就有 30 多座,可见一斑。从现存的大量出土资料看,白瓷色调纯正,纯白度高达 70 度,吸水 率、透光度都达到现代瓷的标准。瓷质远远超过了越窑,冠于当世,从古至今景德镇瓷器 与中国的文化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渊源。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 重要象征,而景德镇又是这个瓷器之国的代表。莹莹白玉瓷,漫漫瓷都路,作为被人们称 为“瓷都”的景德镇,不仅制瓷历史悠久,更重要的是造出的瓷器驰名世界,享誉九洲。
“江南雄镇记陶阳,绝妙花瓷动四方”,就是这种情况的写照。
景德镇地处江西省东北部,原系浮梁县治。东晋时期名叫新平镇,唐朝改为昌南镇 (又号陶阳镇),宋代景德年间始称景德镇,一直延用至今。
据史书记载,景德镇的制瓷历史已有二千余年,“新平治陶,始于汉世”。就在这个时候 起,景德镇地区就已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到 了晋代,据载有个名工巧匠趟慨,曾为当时景德镇地区瓷器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作出过巨大 贡献,因而被后人尊称为“师主”,历朝立庙祭祀。随着时代的进展和江南地区经济的繁
荣,景德镇制瓷技术也有所提高,产品运销各地。公元 583 年,南朝皇帝陈叔宝为了造豪 会的庭壹楼阁,诏令这里的窑户烧造雕镂精巧的陶瓷柱石。不久,隋朝建立,隋炀帝又要 这里造狮象大兽两座献给皇宫。这都说明,当时景德镇地区的制瓷业已有相当的技艺水 平,瓷器产品也有了较大的影响,以致引起了最高统治者的注意。短促的隋朝倾圮之后, 强盛的唐帝国继立,高祖李渊武德年间(公元 618-626 年),又叫昌南镇的景德镇地区瓷 业有了更大的发展,出了两个名人,一个叫陶玉,一个叫霍仲初。据志书记载:“唐武德 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陶玉是 镇里的钟秀里人,他所烧的“陶窑”瓷器“瓷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
这些文字记载说明了一个事实:当时的景德镇地区从汉到唐,不仅一直从事陶瓷业生产, 而且经过近千年来的探索和追求,早已从制陶阶段进入制瓷阶段,唐代的瓷器已有相当成 就,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代饶州刺史元崔写了《进瓷器状》赞颂了 这里瓷器的美好。当然,上面所述的这些情况还只限于文字,记载著名的陶窑、霍窑,遗 址也还没有被发现,本世纪五十年代在景德镇市区周围黄泥头、白虎湾、腾梅亭、湖田等 地发现的五代窑址,以及挖掘出来的大量碎片,却以实物证明了那个时期这里烧造出来的 瓷器主要是青瓷和白瓷,且以青瓷为多。器型主要是盘、碗、壶、水盂、碟等。瓷胎有厚 有薄,釉色近似越窑的色彩,略带绿色,与玉器很象,被称为“假玉器”是很贴切的。五 代时,这里除烧制青瓷外,又是南方烧造白瓷最早、规模最大的窑场,仅白虎湾一处就有 30 多座,可见一斑。从现存的大量出土资料看,白瓷色调纯正,纯白度高达 70 度,吸水 率、透光度都达到现代瓷的标准。瓷质远远超过了越窑,冠于当世。
对景德镇来说,宋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朝代。因为延续至今的“景德镇”名称是在 这个朝代产生的。这事在蓝浦所著的《景德镇陶录》卷五中说得很清楚。历史发展到宋 代,南北名窑林立,突出有汝、官、钧、定、哥五大名窑,而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也进入一 个崭新时期,在唐末五代就有相当规模的青白瓷(又叫“影青瓷”),这时成为全国的代 表产地。由于这里烧制瓷器“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真宗景德年间(公元 1004-1007 年)皇帝趟恒派人到景德镇,要这里为皇家制造御用瓷器,底书“景德年制” 四字,由于其器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景德镇遂 由此而得名。十一世纪末期到十二世纪初,由于战争频仍,北方诸名窑相继衰落,宋室南 迁之后,政治、经济重心南移,制瓷技艺更向景德镇集中,集南北名窑技艺之大成,工艺 水平有突破性进展,生产规模也越来越大,从而使景德镇制瓷业进入大发展时期,成为 “业陶都会”。据蒋祈所著《陶记》记载,当时景德镇有窑 300 多座,形成全镇“村村陶 埏,处处窑火”的盛况。著名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佳节又重阳,玉枕纱窗,半夜凉初 透”的吟咏,词中的“玉忱”就是景德镇的产品。
从景德镇的制瓷历史看,元代是一个创新时期。这个时期除在宋代基础上继续大量烧 造青白瓷外,其最大成就就是创制成功至今仍享有盛誉的青花瓷。1929 年,英国人霍布逊 发现一只标有元至正十一年(公元 1351)铭款的景德镇青花云龙象耳瓶。实物表明,公元 十四世纪初期,景德镇就已烧制成功质量很高的青花瓷器。元以前,瓷器装饰比较单调, 以刻花、划花、印花为主,因此青花的烧制成功,开创了白瓷彩绘的新时代,成为中国制 瓷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它一出现,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使景瓷生产出现空前 繁荣局面。从各博物馆现存的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看,制瓷工艺相当成熟,质量已达到很高 水平。
一树绽开并蒂花,兴青花同时期,元代的景德镇瓷工还发明了釉里红瓷,这也是一个重 大的创新项目。釉里红瓷是以铜红釉在坯胎上绘制花纹后,再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 中烧成,纹饰在釉上呈现红色。釉里红兴青花一起绘制所制产品叫青花釉里红瓷器,画面 红蓝相映,别有一番风韵。由于烧制难度较大,元代产量不多,留传器物也很少。我省保 存的一件有“至元戊寅”款的青花釉里红器,是元代釉里红器中唯一带纪年而流传至今的 瓷器珍品。此外,元代景德镇还烧成了红、绿、黄三彩瓷,卵白釉、铜红釉、齐蓝釉等新 品种,使景瓷装饰丰富多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卵白釉枢府器,它是元朝廷官府机构枢密 院在景德镇定烧的瓷器,胎体厚重,色白微青,光泽象鹅蛋,釉色比以前的青白瓷又有很 大提高。在制瓷工艺方面,元代一个重大改进就是把制瓷原料从原有的瓷石一元配方改为 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方从而增加了瓷胎中氧化铝的含量,提高了瓷器的烧成温度, 降低了烧成中的变形率,为制造大型器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元代统治中国的时间并不长,但这期间的景瓷生产发展却很突出。在元代的基础上, 明代的景德镇瓷业就更加突飞猛进。这时的景德镇已成为全国制瓷行业中心,所产瓷器不 仅数量大,质量好,而品种多,销路也很广。仅就装饰而言,除了继续大量烧制青花瓷并 进一步提高质量外,釉上彩瓷又开始面世,而且“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其 发展势头之迅猛,使人惊奇不胜。《中国陶瓷史》所指出的:“彩瓷的发明是中国陶瓷史 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确实,明代的景瓷的确是艳压群芳,不论数量、质量、花色品种 等方面都成为当时中国瓷器的翘楚。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他著名的《天工开物》中就写 道:“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 也”。另一明代官员王世懋的《二酉委谭》中也说:“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 景德镇。”另一段记述则更形象,他说:景德镇“为天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
余尝分守督运至其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戏目之曰:四时雷电镇”。从这些记 述中,可以明确认识到明代景德镇瓷业生产之辉煌。在品种上,明瓷的异彩纷呈也是空前 的。这个时期,又创制成功了薄如蛋壳,轻若绸纱的薄胎瓷,以及各式各样、大小不一、 纹饰丰富的瓷板书。还有精妙无比,可以乱真的各种仿古瓷。同时还出现了许多技艺绝
伦,名震遐迩的陶艺家,如以制“卵幂杯”、“琉霞盏”闻名于世的“壶隐道人”吴昊十 九,他所制的薄胎瓷“卵幂杯”被誉为历史上登峰造极的瓷器之一。仿古瓷制作名家周丹 泉所制的仿古瓷器,使人无法辨其真假,以致一件精品问世,四方重价追求,千金竞市。
另一仿古名家崔国懋声名更大,他所仿宣德,成化窑的瓷器号称“崔公窑”,名噪当时, 四方争购。由于景德镇在制瓷方面的名气大,因此在明时就与湖北的汉口镇,广东的佛山 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为“四大名镇”。
在景德镇制瓷史上一件不容忽略的大事是明代御器厂的建立。为了满足皇帝宫廷用瓷 的需要,早在元代就在景德镇设置了全国唯一的一所为皇室服务的专门机构-浮梁瓷局。到 了明朝的洪武年间,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宋、元两代皇室于景德镇监造选购皇家用瓷的基础 上,钦命在景德镇设置御器厂,专门为皇室烧制各种宫廷、外交、礼品用瓷。御器厂凭借 帝王威势,汇集大批精通瓷业生产、擅长制瓷技艺的工匠,投入大量资金,占用最好原 料,对产品精益求精,因此制造出许多瓷器精品。这些瓷器不仅品种兼备,风格齐全,而 且质量上乘光彩夺目,精美绝伦,使人一见而爱不释手,不少成为传世珍品,在世界上也 产生巨大影响。这个建立于公元十四世纪中叶的御器厂,一直延续明、清两代,历经 27 个皇帝 500 余年,对景瓷生产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是有巨大作用的。与明代御器厂相关, 还产生过一个“童玉跳窑”的故事:明朝浮梁里村人童宝,在太监潘相于景德镇督造大器 青龙缸期间,因久烧不成,以身赴窑,后被封为“风火仙”,立祠祭祀。
应该承认,由于明末战乱,清初的景德镇瓷业生产曾一度受到影响,甚至停滞不前。
到了康熙 19 年(公元 1680 年)以后,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不仅恢复过来,而且有旭日东 升,在明代的基础上飞快发展。经过当时的广大瓷工和艺匠的艰苦钻研和不懈努力,景瓷 生产突飞猛进,以其取得的光辉业绩,形成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业生产的鼎盛时 期,从而跃上了历史的巅峰。清初的沈怀清说:“昌南镇陶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事陶 之人动以数万计”。还有那个叫“殷弘绪”的法国传教土,他于康熙 51 年(公元 1712 年)9 月 1 日在饶州发出的一封信中说:“昔日景德镇只有三百座窑,而现在,窑数已达 到三千座。……到了夜晚,它好像是被火焰包围着的一座巨城,也象一座有许多烟囱的大 火炉。唐英在他的《陶冶图说》中更进一步明确地说:“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 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籍此食者甚众”。
清代的景德镇瓷器,不仅继承了明代的工艺和品种,而且还有不少的发明创造。比如 康熙时的青花瓷色彩呈宝石蓝,比明代的更鲜艳纯净,别具风格;釉上五彩因发明釉上蓝 彩和墨彩,比明代的更丰富多彩,纹样清晰,着色鲜明;斗彩的品种也比明代的增多,雍
正时期的青釉烧制达到历史最成熟阶段;更为可贵的是创制成功了很多名贵的新品种,如 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创制了以“玻璃白”为填料,使画面色彩柔和、富有立体感的粉 彩;引进国外彩料,专作宫廷御器的珐琅彩;直接用黄金装饰瓷器的金彩;在单色釉中添 加其他不同成份,使之在高温下流淌变幻,形成流光溢彩、斑谰绚丽奇观的“窑变”等 等。其他如墨彩、乌金釉、天蓝釉、珊瑚红、松绿釉,胭脂红等等也都应运而生。此外, 康熙期间,还恢复生产了明代中期以来几乎失传的铜红釉,其中尤以郎窑红、豇豆红最为 著名。总之,清代的景瓷,其品质、造型、釉彩都达到空前水平,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在清代景瓷的发展过程中,为景瓷作出突出贡献的督陶官唐英功不可没。他在景德镇 督陶 15 年,是景德镇御窑厂督陶时间最长、成绩最著的督陶官。15 年中,他不以“官” 凌驾陶民头上,而以“民”虚心向陶民学习,与工匠打成一片。到镇之初,于制瓷一无所 知,就杜门谢客,悉心钻研陶务,与工匠同食息三年,终于变外行为内行,掌握了制瓷方 面的各种知识,并身体力行,与瓷工们一起从事工艺钻研。同时,对瓷业生产技艺进行科 学总结,从理论上加以提高,先后编写出《陶务叙略》、《陶冶图说》、《陶成纪事》、 《瓷务事宜谕稿》等著作。特别是《陶冶图说》这部图文并茂的著作成了陶瓷工艺史和世 界文化发展史上重要文献。他督陶时的瓷器产品世称“唐窑”,其制造水平和质量都达到 前所未有的高度。清人蓝清所著的《景德镇陶录》对他作了很高的评价:“公深谙土脉火 性,慎选诸料,所造俱精莹纯全……厂窑至此,集大成矣”。晚年,他把自已的诗文收集 成册,名为《陶人心语》,完全以陶人自居。除唐英之外,还有几位督陶官,对景德镇制 瓷器业也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如从清康熙十九年至二十七驻景德镇御窑厂的督陶官臧应 选,该时期出产的官窑瓷器被称为“臧窑”,产品诸色俱备,尤以蛇皮绿、鳝鱼黄、吉 翠、黄斑点为佳,鲜红色更为著名。清康熙年间任江西巡抚的郎廷权,在康熙四十三年至 五十年的七年中,兼负景德镇督陶之责,他热心于瓷器的研究,突出成就是郎窑红(也叫 宝石红)的烧制成功,还有素三彩等。年羹尧于雍正四年来景德镇兼管御窑厂窑务,此后 十年官窑所产瓷器称为“年窑”,釉色发明甚多,以胭脂釉最著名,还有“雨过天青”等 色釉也很突出。还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外国图家也曾为景德镇瓷业作出贡献,他的中国名 字叫郎世宁,意大利人,1715 年作为传教土来到中国,并被招进宫廷,成为一名专职画 家。他曾在景德镇为宫廷创作了大量的瓷板壁书和其他陶瓷作品,他的中西结合绘现风格 给后人有较大影响。
随着岁月的更迭,世事的变苍,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景德镇瓷业生产也遇到了挫折。清 乾隆之后,由于各种社会原因,景瓷生产从巅峰走向下坡路,产量、器质、品种、造型等 都呈明显萎缩状态。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战事频繁,政局动荡,外贸入侵,市场缩小, 景瓷生产也受到严重摧残。延续 500 多年之久的御器厂也寿终正寝。民国时期,社会仍不
安定,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特别是日寇侵华期间,景德镇多次遭受日寇飞机的轰炸,坯 坊、窑房大面积遭受破坏,全镇瓷窑能烧的只有 33 座,处于奄奄一息境地,整个瓷业生 产陷入低谷。不过沙漠中也有绿洲,在这个不景气的时代里,瓷业生产在操作方面却有所 进步,如出现脚踏辘轳车,手摇碎釉机,石膏模型铸坯,雾吹器吹釉等较先进的方法。特 别是清末宣统二年,江西瓷业公司在景德镇宣告成立,标志着景德镇陶瓷进入一个企业化 时代,显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这家公司在设计上比较多元化,而且有不少创新,制作也 十分精巧,同时还进行一系列技术革新,试行机械生产、贴花纸彩瓷、以煤代柴烧造等, 有较大的促进力。民国期间,瓷业改革者杜重远为景德镇陶瓷工业的改革倾注了心血,他 力主重新振兴景瓷,成立陶业管理局,自任局长。从外地招揽人才,培训瓷业工人,制订 改革陶瓷工业的各项措施,促使景德镇瓷业生产焕发出勃勃生机。陶瓷美术方面,随着清 末民初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等为代表的文人派浅绛彩瓷,一改前朝华缛浓艳、追求简 约淡雅的清新风格之后,汪晓棠、潘?宇等又以粉彩颜料绘瓷,大大扩大了色彩领域。二十 世纪三十年代前后,王琦、王大凡、邓碧珊、汪野亭、程意亭、刘雨岑、徐仲南、田鹤仙 等八人在珠山定期聚会,切磋陶瓷美术,研讨装饰书艺,被称作“珠山八友”。这些文人 艺友当时都有较高技艺和声望,各有专长,风格迥异,名噪海内外,把景德镇的粉彩艺术 推向一个新高峰。
中国是最先发明瓷器的国家,因此外国人把我们称作“瓷器之国”,英语中 “CHINA”既名瓷器,又称中国。作为“瓷都”的景德镇瓷器,早在唐、宋就已向全国各 地伸展,特别是镇名改为“景德”之后,影响力、竞争力大增,可以与当时的官、汝、 定、哥、钧五大名窑产品争奇斗艳。蒋祈在《陶记》中说:“蜒埴之器,漂白不疵,故鬻 于他所,皆有“饶玉”之称,其视真定红瓷,能泉青秘,相竞奇矣”。到了元代,景瓷更 为畅销,不仅与“真定红瓷,能泉青秘”成鼎足,甚至还有垄断市场之势。进入明、清, 景德镇瓷器就成压倒优势,在全国瓷器市场上高踞主道地位,所以《江西省大志》记述:
“其所被自燕云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皆取于景德镇,而商贾往往 以是牟大利”。有史料记载,唐代都城长安的西市有一个国际性市场,瓷器这种新商品使 许多来华的外国人大感兴趣,他们纷纷购买。景瓷当时以“假玉器”称誉长安,当然也在 购买之列。唐以后到宋朝,中国瓷器有两条路输往国外,一条是伴随“丝绸之路”的陆上 通道,一条是日本陶瓷学者三上次男所称“瓷器之路”的海上航线。景德镇瓷器最先是销 往亚洲各国。据成书于南宋理宗时代的《诸蕃志》记载,当时亚洲的 56 个国家和地区, 用瓷器作交易主要产地就是景德镇。同时,景德镇瓷器也已到达欧洲,荷兰人于南渡口宋 时到福建泉州贩运景德镇瓷器。由于元、明、清景德镇瓷业生产大发展,外销瓷越来越 多,元代发明的青花瓷也远销国外,菲律宾、印尼、印度、日本、马来西来都出土了元代 景德镇青花瓷器残片。明朝初年,“三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 远洋船队,先后到达南洋群岛、波斯、阿拉伯等 30 多个国家,船上的景德镇青花瓷是其 重要商品。当时随同郑和出航的马欢所著《瀛涯胜览》中就有不哇的“国人最喜中国青花 瓷器”的记载。此外,美洲、非洲、澳洲的人也非常喜爱中国瓷器。据记载,在明代隆庆
年间,每年仅墨西哥银行银元流入中国的就有一二百万,其中相当部分是用来购买景德镇 瓷器的。所谓“九域瓷商上镇来,牙行花色照单开。要知至实通洋外,国使安南答贡 回”,就是景德镇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的真实写照。山有起伏,花有荣枯,尽管 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也有兴衰的变化,但千年窑火不断,2000 多年制瓷历史所形成的漫漫道 路,却是始终绵延不断、迤逦向前的。为什么能这样呢?这有多方面的原因。
“水土宜陶”,优越的自然条件是景瓷生产发展的先决因素。景德镇地处江西省东北 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水源、光照充足;境内山峦起伏,有丰富的森林资 源;附近高岭村出产的“高岭土”是烧制瓷器的优质原料,全世界此类瓷土均以此命名;
境内河道纵横,东河、南河、西河和小北港河汇集昌江,然后自北向南流经市区,通向鄱 阳湖往入长江。这样就从气温、光照、水源、原料、燃料以及运输上,全面为烧制瓷器解 决了问题,促进了景瓷的发展。由于制瓷历史悠久,代代相传,积累了丰富的制瓷经验, 技术全面而高超。工艺分工精细,所谓“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窑炉 经不断改造,烧成质量越来越好。同时,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全面大批制瓷工匠流向 景德镇,如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北方的汝、定、钧等名窑的工匠逃到景德镇;其后元兵 南进,南宋灭亡,各地瓷窑被破坏,很多技术工匠又逃到集到这里来。这样,景德镇在自 已原有的技术基础上,又不断吸引外来技艺,相得益彰,锦上添花,以至集天下制瓷技艺 之大成,促使产量、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品种的丰富多彩。
景德镇的人口组成被称为“五方错亲”指的是以景德镇为中心周围的都昌、乐平、祁 门、波阳、抚州、南昌、余干、余江、上饶等府县的农村闲散劳动力汇聚到景德镇谋生, 形成了“五府十八帮”的盛况。这些地区的人员为景德镇的瓷业生产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 力,也是促使景瓷兴盛的一个重要因素。唐宋之后,景德镇瓷器由于产量、质量不断提 高,名声越来越大,不仅市场扩大,而且引起皇家的重视和索取,“且贡于朝”,并在景 德镇长期设置御器厂,将大量皇室资金投到景德镇。这样就从市场瓷商和皇室两个方面为 景德镇制瓷提供了资金来源。更重要是景德镇瓷器扬名世界,大批瓷器销往国外,获得大 量国外货币。由于资金较充足,使景德镇瓷器得以不断生产、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优越自然条件,制瓷技艺高超,人才劳力充足,资金来源丰富,是促使景德镇千年窑 火不断的几个重要原因。
篇七:浅谈景德镇陶瓷发展史
瓷苑漫谈
2020·第5期 总第189期
简述景德镇陶瓷发展史
江生林
摘要:景德镇有着一千七百多年的制瓷历史,为中国陶瓷的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 位。本文通过温习有关景德镇陶瓷发展史的古籍专著,结合自身的体会,简要梳理景德镇陶瓷发展史,以求对其有更深刻的认 识和更鲜活的见解。
关键词:景德镇 陶 瓷 发 展
景德镇烧制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浮梁县 志》卷一二《杂记下•述旧》载:“新平治陶始于汉世, 大抵坚重朴茂,范土合渥,有古先遗制。”《南窑笔记》 (清• 张九钺)也有载:“新平之景德镇在昌江之南,其 治陶始于季汉,埏填朴素,即古之土脱碗也。”
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北 方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经济的开发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 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及生产技术。北方瓷匠则将制瓷技术带 入南方,推动了南方瓷业的发展。“靖康之变”,宋室南 迁(北宋亡,南宋立),经济重心完全南移,北方人口又 一次大量南迁,大量文人雅士、能工巧匠随之移居江南。
景德镇也因此吸纳了不少天下名窑之能工巧匠,将天下名 窑之大成集于一镇。外来工匠不仅带来了精良的制瓷技 术,更带来了他们的艺术理念、经营之道,推动了景德镇 瓷业的大力发展,助力景德镇名扬四海。清代乾隆年间浮 梁知县沈嘉徵在《民窑行》中记录了这一史实:“景德产 佳瓷,产瓷不产手,工匠四方来,器成天下走。”
“工匠四方来,器成天下走”让景德镇成为了天下瓷 都。
一、唐代,景德镇已有陶窑、霍窑制瓷进御
《景德镇陶录•卷五•陶窑》(清•蓝浦)载:“唐初 (618)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镇钟秀里人
陶氏所烧造。《邑志》云:‘唐武德(618)中,镇民陶玉 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於朝。於是昌南镇瓷 名天下。’”
《景德镇陶录•卷五•霍窑》(清•蓝浦)载:“窑瓷 色亦素。土墡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 所作,当时呼为‘霍器’。《邑志》载:‘唐武德四年 (621),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
二、宋代,景德镇因瓷得名
宋时,浮梁县昌南镇主烧青白瓷(亦称影青瓷), “颜色比琼玖”(北宋•彭汝砺•《送许屯田》),真宗皇 帝因为对其特别青睐,便将年号“景德”赐予昌南镇,并 钦命进御瓷器底款书“景德年制”,于是昌南镇因此被天 下“咸称景德镇”,景德镇亦因此得名并跻身于宋代名窑 之林。
三、元代,景德镇成为“官窑”
至元八年忽必烈称帝。忽必烈在统一全国的前一年 (至元十五年)就设立了专为宫廷和官府服务的“浮梁瓷 局”,并在景德镇设“御器厂”,景德镇成为了官窑。
景德镇在元代陶瓷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1、发明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元代以前, 景德镇一直使用只以瓷石烧制瓷器的一元配方),突破瓷 器无大器的困境,使得陶瓷做大器成为了可能。
收稿日期:2020-05-22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45
瓷苑漫谈
2、由“浮梁瓷局”督办的专为军事机关“枢密 院”烧制的“枢府瓷”(亦称卵白釉瓷),为明代能成 功烧制出高质量的纯白釉瓷打下了基础,也是青花、釉 里红等彩瓷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3、创烧的青花和釉里红瓷,是中国陶瓷由素瓷向 彩瓷过渡的里程碑,给景德镇瓷业带来空前的繁荣,为 景德镇成为中国瓷都奠定了基础。
四、明代,景德镇成为“御窑”
《景德镇陶录•卷一•图说》(清•蓝浦)载:“明 洪武二年,《江西大志》作三十五年,就镇之珠山设御 窑厂,置官监督烧造解京。”
明代,景德镇不仅成功烧出了质量极高的纯白釉 素瓷,而且创烧了青花斗彩瓷(釉下青花与釉上红、 绿、黄、紫彩相结合的彩瓷品种。始于宣德)、玲珑瓷 (清•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载:“素瓷甚薄,雕花 纹而映出青色者谓之影青镂花,而两面洞透者谓之玲珑 瓷。”始于永乐)、青花玲珑瓷(釉下青花纹饰与玲珑 配合装饰的彩瓷品种。始于成化)、薄胎瓷(最薄0.5 毫米,最厚1毫米),让景德镇瓷器拥有了“白如玉, 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佳冠。
明永乐、宣德年间的郑和七下西洋,推动了景德镇 陶瓷的国际化,跟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著写的《瀛涯胜 览》、费信著写的《星槎胜览》、巩珍著写的《西洋蕃 国志》,都纪录了景德镇瓷器在海外销售的情况。马欢 在书中说爪哇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费信在书中 记录了瓷器贸易的地方有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巩珍在 书中记录了占城、爪哇、锡兰等地人们对中国青花瓷的 喜爱。景德镇亦因此成为了中国的制瓷中心,统领陶瓷 江山。
五、清代,景德镇陶瓷进入巅峰状态
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能将景德镇陶瓷推向巅
峰,一是因为皇帝对陶瓷的热爱,亲自参与陶瓷设计, 关注陶瓷制作;二是因为有皇帝钦命的督陶官对御用瓷 器制作的尽心尽责。景德镇陶瓷在清代能进入巅峰状 态,历朝的督陶官们功不可没。
清代,从康熙起就开始指派督陶官驻景德镇“御窑 厂”督造御器:
1、臧应选,康熙十九至二十七年(公元1680~1688) 驻景德镇“御窑厂”督造御器。
“臧窑”最大的成就是单色釉瓷。《景德镇陶录• 卷五•国朝》(清•蓝浦)载:“臧窑……土埴腻,质莹 薄,诸色兼备,有蛇皮绿、鳝鱼黄、吉翠、黄斑点四种 尤佳。其浇黄、浇紫、浇绿、吹红、吹青者亦美。”
2、郎廷极,江西巡抚,康熙四十四至五十一年 (公元1705~1712)兼理景德镇“御窑厂”窑务。
郎廷极在督陶期间,主要精力用于仿制宣德、成化 器。《在园杂志》(清•刘廷玑)载:“仿古暗合,与 真无二,其摹成宣,釉水颜色,桔皮棕眼,款字酷肖, 极难辨别。”《郎窑行,戏呈紫衡中丞》(清•许谨 斋)诗曰:“比视成宣欲乱真,乾坤万象归陶甄;雨过 天青红琢玉,贡之廊庙光鸿钧。”
“郎窑”最突出的贡献是在仿烧宣德红釉时,不仅 成功复制出了宣德“祭红”,而且在其基础上创烧了 “郎窑红”和“豇豆红”(亦称美人醉)。“郎窑红” 的烧成难度极大,以至于民间有“要想穷,烧郎红”的 传说。
3、年希尧,雍正二至十三年(公元1723~1735) 驻景德镇“御窑厂”督造御器。
篇八:浅谈景德镇陶瓷发展史
文化调查报告————浅谈景德镇陶瓷文化现状 龚秋逸
摘要:进入景德镇后我们深入采访了景德镇当地文化,采访了景德镇陶瓷制作师傅,寻找从古 流传至今的传统陶瓷制作工艺。走访景德镇,需找景德镇陶瓷文化,通过采访、观摩、实践参 与的方式深刻了解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博大,参与陶瓷制泥、立胚、烧制、绘画的所有过程、了 解并适当掌握陶瓷制作过程。通过我们自己的参与来寻找失传的陶瓷技术工艺。深入景德镇陶 瓷制作作坊,走访景德镇陶瓷店铺,寻找景德镇真正运用传统陶瓷制作工艺的陶瓷制作基地, 并通过采访的模式来需找并完善我们所不知道的知识。参与并了解陶瓷的制作工艺。我们先通 过在景德镇的招待人寻找的仍然使用陶瓷传统工艺的千祥云陶瓷有限公司,并参观和了解了其 坐落于景德镇郊区的陶瓷制作基地,并在其基地通过绘画的方式制作了属于个人的陶瓷艺术作 品。并参与和实践了关于陶瓷的传统柴窑烧制过程。并通过手中的摄像机来记录陶瓷的制作过 程。
关键词:陶瓷;文化;景德镇 实习总结:
景德镇,中国瓷都位于江西省。相信世界上的人们可能不知道中国其他地方,但一定知道 中国瓷都景德镇,景德镇从汉代就开始生产陶瓷。宋景德元年(1044 年) ,宫廷诏令此地烧制 御用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 ,景德镇因此而得名。
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创造出无数 陶瓷精品,尤以清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大名瓷闻名与世界。景德镇瓷器享有“白如玉、 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美誉。景德镇灿然的陶瓷历史文化将景德镇与世界精密相连。
德镇在中国陶瓷史和世界陶瓷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创造了丰 富多彩的陶瓷文化,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2005 年 7 月 12 日,一件 “鬼谷下山”元代青花图罐,在伦敦拍出 2.45 亿人民币,创
下历来亚洲艺术品拍卖的最高成交价,同时刷新当时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价格的世界纪录。
2010 年 10 月 7 日,一只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在香港拍出 2.5266 亿港元。11 月,一件清乾隆年间的官窑瓷瓶,在伦敦以 5.5 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刷新 了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世界纪录。在古代瓷器拍卖价格不断攀新高的同时,近现代及当代陶 瓷拍卖也是如火如荼。
2008 年 10 月,首届景德镇国际艺术陶瓷拍卖会上,154 件艺术陶瓷竞拍成功,成交额为 3448 万元人民币。在 2009 年举行的第二届景德镇国际艺术陶瓷拍卖会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王锡良创作的粉彩瓷板画《黄山四千仞》拍出 782 万元人民币的高价,创造了中国当代艺术陶 瓷拍卖的新纪录。
2010 年 9 月,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创作的第二块 《三顾茅庐》 瓷板画, 在北京卖出 1300 万元人民币,刷新了中国当代艺术陶瓷单件成交价记录。
这无疑表现了中国陶瓷在世界艺术品上的惊人成就,但拥有这些成就的也只剩下中国历史
上的遗留了。现今的景德镇陶瓷无法恢复中国陶瓷在世界历史上的辉煌成就。
陶瓷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方式集中反映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文化神韵,渗透着炎黄子孙的聪明才智,展现了中华文明的风采 和魅力,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之一。可以说,我国灿烂的陶瓷文化是传统民族文化高度发展 的产物,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在延绵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景德镇一直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凝聚成了丰厚悠久的陶瓷文化底蕴。通过美仑美奂的陶瓷艺术、精湛卓越的制瓷工艺,景德镇 名声大噪,因“天下窑器所聚”而成为全国陶瓷中心,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逐渐确立了“瓷都” 的历史地位。景德镇的制瓷业在中国陶瓷史和世界陶瓷史上都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为中国 和世界陶瓷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景德镇自古以陶瓷工艺著称,陶瓷文化是本地的特色。陶瓷文化既包括历代流传下来的 陶瓷作品,又包括古代制瓷作坊和古窑遗存、陶瓷民俗、陶瓷艺术以及反映古代制瓷风貌的历 史街区,还包括为保护和反映古瓷文化而在现实中形成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形象。纵观 景德镇几千年制瓷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景德镇创造了极为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 化,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景德镇的地域文化、陶瓷历史文化、陶瓷材质文化、陶瓷工艺文化、 陶瓷器物文化、陶瓷装饰文化、陶瓷作坊文化、陶瓷习俗文化、陶瓷交易文化、陶瓷包装文化、 陶瓷官窑文化、陶瓷民窑文化、陶瓷建筑文化、陶瓷文献等等。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都有其特 定的土壤。景德镇陶瓷文化反映了陶瓷生产、销售和消费过程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 生活、审美趣味等。它一方面吸纳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另一方面又具有自己 独特的内涵,形成了独有的特征。
景德镇是中外闻名的瓷都,全市拥有30 多处陶瓷文化遗址,汉唐以来即以盛产陶瓷而著称, 珍贵的古迹窑址、精湛的制瓷技艺、独特的瓷业习俗,形成了其他产瓷区所不能相提并论的资 源。独具特色的瓷文、瓷艺、瓷画、瓷乐、瓷文化墙、瓷灯瓷柱、瓷歌瓷舞、瓷会瓷展装扮着 瓷都大舞台。这些都将是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天然、肥沃的文化土壤。
以上种种无不说明景德镇的辉煌,但是现如今却是辉煌后的悲哀。景德镇陶瓷已逐渐走向 没落。当今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陶瓷生产和出口。在以往陶瓷是中国的专利,陶瓷是历史上 的君王们外交的赏赐品是各国宫廷的御用品,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承认中国的陶瓷的源头,但是 现如今各国的陶瓷技术已全面超前于落后的中国,中国拿得出手的东西就剩下以往的历史所流 传下来的精品。现在世界公认的陶瓷精品的欧洲瓷,第二大阶梯是日本瓷,而垫底的才是中国 陶瓷。这是为什么,在中国陶瓷虽然是国之特色,但是没有真正的研发和创新。
景德镇越来越多的人在利用陶瓷创造财富,而没有真正的去研究和复原它。在景德镇很多 人并不注重陶瓷的生产,而将大部分精力注重于陶瓷表面的画作,但是如此的话那这还叫陶瓷
吗?那只不过算是一幅画而已,只不过他的载体不再是书卷而是陶瓷。陶瓷享有“白如玉、薄 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美誉,但那赞扬的并不是上面的画作,而是瞻仰它的本身也就是陶 瓷啊。在景德镇没有画画的陶瓷叫做白胎。在古代白胎都是陶瓷工人们辛辛苦苦的手工作品, 白胎本身都能作为一件艺术品来看待,但是现如今为了节约成本和时间,白胎往往都是机器压 制的或者是用模具制作的,试问在这种情况的的陶瓷何来的“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 镜”的感觉。而纯手工的白胎制作却很少存在。因为其成本太高。
现在的景德镇陶瓷越来越注重画而不注重陶瓷本身。但是陶瓷陶瓷,其本身如果没有“白 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境界,就算其画再美又怎么能算作是陶瓷呢。而且现如今 陶瓷越来越多的作为一个创造财富的收益过程。在景德镇随处可见陶瓷店,但是其商品的真假 就难说了。很多景德镇的店面所出售的陶瓷都不是景德镇做的,很多都是佛山做的再运到景德 镇包装。而且景德镇的高岭土资源越来越少。现如今景德镇的高岭土资源都限制开采,陶瓷的 原材料受到限制。而且在景德镇很多的陶瓷都不是手绘的,都是以贴花的形式制作。画都是直 接印上去的。试问,陶瓷都是机器压的,画画也是机器代劳的。试问这种量产的陶瓷怎么能在 国际上得到以往的声誉呢。景德镇陶瓷文化正在逐渐被财富,机器所侵占。只有很少一部分陶 瓷的研究者仍然留在这片历史气息浓厚的地方研究陶瓷,试图去复原景德镇御用瓷曾经的辉 煌。但是景德镇陶瓷的原始工艺已基本失传,就算是流传下来的也是清代工艺,再往前就没有 任何的信息了。只能通过大量的实验和通过传统瓷器的对比来寻找失传的工艺。
景德镇陶瓷的复苏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关注,往往不注重陶瓷的人却能在陶瓷上获取巨大的利 益,但是研究者们却只能辛苦的使用少量的资金去研究区实验。这无疑使景德镇陶瓷更加的走 下神坛。这无疑是景德镇陶瓷的悲哀,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悲哀。古中国陶瓷的失传无疑使中 国陶瓷不得不退下世界陶瓷带头大哥的地位。
瓷都景德镇虽然仍然拥有瓷都的称号但已经在世界上失去其地位。许多来到景德镇朝圣的国外 陶瓷艺术家在看到景德镇现在陶瓷市场的所充斥的低端陶瓷产品都充满了失落的表情。
在国外景德镇作为世界瓷都在世界陶瓷地位崇高,是作为许多世界陶瓷制作者朝圣的圣地。但 是现如今的景德镇却充满了令人失望的低端产品。瓷都景德镇的产品已从世界顶端陶瓷跌为了 世界三流作品。
这无疑是巨大的悲哀。
中国陶瓷的辉煌只能从古代所遗留下来的作品才能看见。
作为古代皇家御用陶瓷生产基地。
作为世界陶瓷文化的发展人。
作为世界陶瓷文化的带头大哥。
乃至作为世界陶瓷的源头。景德镇的现状到底对不对的起其享誉世界的瓷都美誉。当然其在中 国的瓷都地位仍然不容置疑,但是这也从侧面证明着不仅仅是作为瓷都的景德镇陶瓷的退步, 也是中国陶瓷特色的退步。在世界上的退步。景德镇虽然是作为御用瓷都,但是在古中国仍然 不止景德镇一个陶瓷生产基地。但是现如今或都已失传。景德镇陶瓷的现状也是中国陶瓷产业
的现状。世界承认中国是陶瓷发展源头的地位。但是在现如今它们并不承认中国现代陶瓷是世 界一流产品。而且景德镇仍然以世界陶瓷先锋自比,并没有去吸取国外陶瓷艺术作品的经验。
影响陶瓷业发展的隐形障碍景德镇在 600 多年的御窑生产历史中,形成千里挑一、一瓷万价!的 精品意识。但由于其多为皇宫用瓷,照单生产即可,根本不需考虑成本和效益。在解放后近 30 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陶瓷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也几乎不用考虑市场和销售,这种贡品文 化和计划经济的烙印给加快推进陶瓷产业发展带来一定的思想束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 发扬官窑!生产中的精品意识,又要抛弃被动生产、不寻市场、不求规模、不讲竞争的传统思维 和行为惯性,树立敢于争先、勤于创业、荣于有为的新理念,不断把产品做优、把项目做活、把 市场做大。摒弃瓷老大的思想,正确评价自己的过去和现在,冲破封闭狭隘的思维定式。融入全 球意识,以广博的胸怀和时代的远见,去了解和吸收世界先进陶瓷文化。
景德镇中国名都。世界名都。它却在走向没落。这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悲哀。
如果我们连祖辈所流传下来的技术和文化都保不住。如果任由时间和财富去冲刷历史所 留下的印记,那么它们便会逐渐的消逝于洪流中。而现在的景德镇陶瓷便是这样的过程。
90 年代中国仍然在景德镇有 3 到 4 个陶瓷瓷厂,体制机制转换滞后 1995 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景德 镇制瓷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年份。这一年,市政府对景德镇人赖以骄傲的十大瓷厂进行改制,通过 化整为零的方案,划小核算单位,随着光明、人民、建国、东风、长征、红星、红旗等十大瓷厂! 停产,原职工三分之一退休,三分之一下岗,只留下三分之一在原企业维持工作。这时景德镇街 头巷尾出现大量小作坊式的个体陶瓷生产、销售机构,这些小作坊本来可以迅速地调整产品结 构,降低成本。但长期以来形成的计经济划生产习惯,却让毫无创新的低端日用瓷和艺术瓷成为 景德镇市场的主要产品,而且,这些小作坊生产出来的产品大部分以地摊、式销售手段在景德镇 出售。而此时,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的民营陶瓷企业已经在细分市场、引入资本、扩大 产业规模,一路高奏凯歌。
国有企业作品也都是纯手工的制作,但是 20 年过去。景德镇的陶瓷已走向机器化的量产, 试问这样的量产作品和古代皇室赏赐的艺术瑰宝,它们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写到此处,却感觉一种悲凉弥漫心间。而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却只能为此留下一点点的痕 迹。却没有挽回的机会。中国陶瓷现状着实令人悲哀。
这便是学生在走访景德镇和了解景德镇现如今陶瓷文化情况后的调查报告。我认为景德镇 陶瓷正在走下神坛,而它的复苏无疑需要巨大的时间和关注。
景德镇,一个极其富有历史色彩的名字,它以其独特的陶瓷文化获得中国古代帝皇赐名, 它以其在陶瓷上的独特历史地位获得世界陶瓷圣地的惊人成就。一个富有传奇的地名,一块拥 有历史的土地。我们不应该让其逐渐沉沦在灰尘中,虽然景德镇现如今犹如蒙上一块厚厚的灰
尘。
但是我相信我们终究能看见那灰尘下的陶瓷韵味。
这实在是想象都令中国激动的辉煌一刻。
景德镇,我们铭记它,世界铭记它的存在。它需要人们的关注,需要人们的重视。
我们不能躺历史的辉煌被放置在灰尘的底端。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我们在实践前夕并没有详细的行动规划,没有 制定详细的行动方案和行程。导致我们的行动散乱和零散。并没有形成系统而流畅的步伐,这 无疑使我们浪费了许多的时间。也使我们的作品没有连贯性。这无疑是我们的作品的巨大的败 笔。零散的视角并不能使观众们满意。而且由于我们没有系统的行动路线。使得我们就是就地 取材,使得我们并不能全面的接触和了解。
• • • • • • • • • • • • • • • • • • 【唯美句子】 走累的时候,我就到升国旗哪里的一角台阶坐下,双手抚膝,再闭眼,让心灵受到阳光 的洗涤。懒洋洋的幸福。
顶 3 收藏 2 • 【唯美句子】 一个人踮着脚尖,在窄窄的跑道白线上走,走到很远的地方又走回来。阳光很好,温暖, 柔和。漫天的安静。
顶 7 收藏 7 • 【唯美句子】 清风飘然,秋水缓淌。一丝云起,一片叶落,剔透生命的空灵。轻轻用手触摸,就点碎 了河面的脸。落叶舞步婀娜不肯去,是眷恋,是装点?瞬间回眸,点亮了生命精彩。
顶 11 收藏 9 • 【唯美句子】 几只从南方归来的燕子,轻盈的飞来飞去,“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其 乐融融的山林气息,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让人心旷神怡。
顶 0 收藏 2 • 【唯美句子】 流年清浅,岁月轮转,或许是冬天太过漫长,当一夜春风吹开万里柳时,心情也似乎开 朗了许多,在一个风轻云淡的早晨,踏着初春的阳光,漫步在碧柳垂青的小河边,看小河的流水因为解开了 冰冻而欢快的流淌, 清澈见底的的河水,可以数得清河底的鹅软石,偶尔掠过水面的水鸟,让小河荡起一 层层的涟漪。河岸换上绿色的新装,刚刚睡醒的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悄悄的露出了嫩芽,这儿一丛,那儿 一簇,好像是交头接耳的议论着些什么,又好象是在偷偷地说着悄悄话。
顶 3 收藏 4 • 【唯美句子】 喜欢海子写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仅仅是因为我喜欢看海,还喜欢诗人笔下的意境, 每当夜深人静时, 放一曲纯音乐,品一盏茶,在脑海中搜寻诗中的恬淡闲适。
在春暖花开时,身着一身素衣, 站在清风拂柳,蝶舞翩跹的百花丛中,轻吹一叶竖笛,放眼碧波万里,海鸥,沙滩,还有扬帆在落日下的古 船,在心旷神怡中,做一帘红尘的幽梦。
顶 0 收藏 2 • 【唯美句子】 繁华如三千东流水,你只在乎闲云野鹤般的采菊东篱、身心自由,置身置灵魂于旷野, 高声吟唱着属于自己的歌,悠悠然永远地成为一个真真正正的淡泊名利、鄙弃功名利禄的隐者。
顶 1 收藏 3 • 【唯美句子】 世俗名利和青山绿水之间,你选择了淡泊明志,持竿垂钓碧泉绿潭;权力富贵和草舍茅 庐之间,你选择了宁静致远,晓梦翩跹姹紫嫣红。
顶 2 收藏 3 • 【唯美句子】 那是一株清香的无名花,我看到了它在春风夏雨中风姿绰约的模样,可突如其来的秋雨, 无情的打落了它美丽的花瓣,看着它在空谷中独自凋零,我莫名其妙的心痛,像针椎一样的痛。秋雨,你为 何如此残忍,为何不懂得怜香惜玉,我伸出颤抖的双手,将散落在泥土里的花瓣捧在手心。
顶 4 收藏 5 • 【唯美句子】 滴答滴答,疏疏落落的秋雨,赶着时间的脚步,哗啦啦的下起来。听着雨水轻轻地敲击 着微薄的玻璃窗,不知不觉,我像是被催眠了一样,渐渐的进入了梦乡。
顶 3 收藏 5 • 【唯美句子】 在这极致的悲伤里,我看到了世间最美的爱,可谁又能明白,此刻的我是悲伤还是欢喜, 也许只有那拨动我心弦的秋季,才知道潜藏在我心中的眼泪。
顶 4 收藏 3 • 【唯美句子】 看着此情此景,我细细地聆听。像是听到了落叶的呢喃,秋风的柔软,在这极短的瞬间, 他们一起诉说着最美的爱恋,演绎着永恒的痴缠。当落叶安详的躺在大地,露出幸福的模样,你看,它多像 一个进入梦乡的孩子。突然发现,秋风并非是想象中的刽子手,原来它只是在叶子生命的最后一刻,让它体 会到爱的缠绵,飞翔的滋味。
顶 1 收藏 1 • 【唯美句子】 很感谢那些耐心回答我的人,公交上那个姐姐,还有那位大叔,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本 地人,但我们遇到的一个交警协管,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姐,她是上海本地人,很和善,并不像有些人说的上 海人很排外。事实上,什么都不是绝对的。
顶 2 收藏 0 • 【唯美句子】 我嗅到浓郁的香奈尔,却也被那种陌生呛了一鼻。也许,我却不知道,那时的感受了。
那里没有那么美好,没有安全感,归属感。我想要的自由呢,不完全地体验到了。
顶 2 收藏 1 • 【唯美句子】 那些繁华的都市,车水马龙,灯红酒绿,流光溢彩,却充斥着一种悲哀,浮夸。我看到 各种奢华,却也看到各种卑微,我看到友善亲和,也看到暴躁粗鲁,我看到金光熠 • 【优美语句】 踏过一片海,用博识的学问激起片片微澜;采过一丛花,正在聪慧的碰碰外送来缕缕清 喷鼻;无过一个梦,决定从那里启程。
顶 0 收藏 0 • 【优美语句】 人生如一本书,应该多一些精彩的细节,少一些乏味的字眼;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 些昂扬的旋律,少一些忧伤的音符;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色彩,少一些灰暗的色调。
顶 0 收藏 0 • 【优美语句】 母爱是一滴甘露,亲吻干涸的泥土,它用细雨的温情,用钻石的坚毅,期待着闪着碎光 的泥土的肥沃;母爱不是人生中的一个凝固点,而是一条流动的河,这条河造就了我们生命中美丽的情感之 景。
顶 0 收藏 0 • 【优美语句】 生活如海,宽容作舟,泛舟于海,方知海之宽阔;生活如山,宽容为径,循径登山,方
知山之高大;生活如歌,宽容是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动听。
顶 0 收藏 0 • 【优美语句】 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母爱就象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 扬,轻吟浅唱;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顶 0 收藏 0 • 【优美语句】 努力奋斗,天空依旧美丽,梦想仍然纯真,放飞自我,勇敢地飞翔于梦想的天空,相信 自己一定做得更好。
顶 0 收藏 0 • 【优美语句】 品味生活,完善人性。存在就是机会,思考才能提高。人需要不断打碎自己,更应该重 新组装自己。
顶 0 收藏 0 • 【优美语句】 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 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
顶 0 收藏 0 • 【优美语句】 母爱是温暖心灵的太阳;母爱是滋润心灵的雨露;母爱是灌溉心灵的沃土;母爱是美化 心灵的彩虹。
顶 0 收藏 0 • 【优美语句】 一轮金色的光圈印在海面,夕阳将最后的辉煌撒向了大海,海平面波光潋滟,金光闪闪, 夕阳下的海水让最后一丝蓝也带着感动。温和的海水轻轻地拍打着我的脚踝,我张开双臂拥抱最温馨的时 刻……我爱大海宽广的胸怀,无论多大的风浪,她都可以揽入怀中;无论多少风雨,都无法将她击垮;无论 多少河流,她都可以容纳;我愿做一只填海的燕,填平她的波涛翻滚,填平她的汹涌愤怒,只留下平静、柔 和的海面。
篇九:浅谈景德镇陶瓷发展史
景德镇原名“昌南”,自汉朝时期就开始烧制陶器,距今已有1800多年,自东晋时期开始烧制瓷器,距今已逾 1600余年。宋真宗景德元年,昌南镇因所产青白瓷的独特制瓷工艺和优良的产品品质被赐名“景德镇”。景德镇创造出 瓷与国同名的殊荣,也享有驰名中外的“瓷都”美誉。据史书记载,亚非拉各国以及欧洲地区都非常喜爱景德镇的瓷器 。自汉朝以来,景德镇的陶瓷就是我国对外贸易的支柱产品,陶瓷贸易也成为封建时期出口创汇的主要方式。改革开放 以来,景德镇由于地理、经济等各因素的限制并没有占据现代陶瓷业发展的先机,其市场份额也逐渐被其他新兴产瓷区 所吞噬。十大国有瓷厂倒闭对景德镇陶瓷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私营陶瓷经济实体发展缓慢使得当地陶瓷业青黄不接 。2008年美国次贷风暴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扰乱了其陶瓷经济的正 常运行。金融危机对景德镇陶瓷经济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脱颖而出成为景德镇陶瓷业的一项 重要课题,本文对此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陶瓷产业的特征 金融危机虽然已经过去了三年多的时间,但是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经济所面临的环 境更加艰巨,陶瓷产业受此波及影响也是十分严重。后金融危机时代陶瓷产业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出口需求不振 欧美以及东南亚发达地区是我国各类陶瓷产品的主要出口地,在陶瓷贸易中占据了较大的份额。我国的陶瓷产能和 产量在很大程度上都受这些地区的采购数量影响。这些地区在此次金融危机所受的影响最为严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甚 至出现负增长。经济的停滞制约了当地居民对陶瓷产品的消费需求,从而减少了各国对我国陶瓷产品的进口。希腊等家 都相继面临国债危机的考验,各国出于偿债的需要都在逐渐消减财政赤字。从而减少了各国政府对我国陶瓷产品的需求 。金融危机的发生以及后金融危机时代欧洲地区的债务问题都对各国居民的消费意识造成了一定影响,降低了其对包括 陶瓷在内的各类产品的需求。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自美国开始,各国为了保护本国经济都采取了与国际贸易原则相违背 的贸易保护措施,严重干扰了国际贸易活动的正常开展。中国在此轮“贸易战”中影响最为严重。建筑钢材、无缝钢管 、铜版纸、晶体硅光伏电池组件等产品都遭受反倾销、反补贴的调查。我国陶瓷行业在国际陶瓷贸易中占据重要位置 ,难免不成为一些国家实施贸易保护措施的下一个目标。一旦发生此类事件,对我国陶瓷产品的出口无疑是雪上加霜。
(二)市场需求发生变化 传统的分类方法将陶瓷分为日用陶瓷、工艺陶瓷和工业陶瓷。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强劲的发展势头也为我国陶瓷行业 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与房地产行业相关的建筑卫生陶瓷以及与家具行业相关的日用生活陶瓷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目前,传统的日用陶瓷和建筑卫生陶瓷市场已逐渐趋于饱和,国内乃至国际陶瓷市场的需求正在转向并将发生巨大的 变化,具体而言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建筑卫生陶瓷市场涨势放缓并将逐步趋于稳定。随着国家对房地产行业宏观调控的逐步推进,我国房地产市场过 火的现象得到了遏制。房地产市场的降温也给建筑卫生陶瓷市场泼了一盆冷水,未来该行业的市场很可能会有一定程度 的萎缩。
2.日用生活陶瓷面临着提升品质的考验。传统的日用生活陶瓷市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价格竞争不再是唯一的竞争 手段,提升品质成为市场发展的一大趋势。日用陶瓷品质的提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日用陶瓷与工艺陶瓷相结合,给 用户带来更多的视觉体验和美的享受;二是加入更多的功能性元素,使得日用陶瓷的用途更加广泛、功能更加强大。
3.工艺陶瓷发展路线分化为走向更加高端的精细化之路和面向大众的装饰用品之路。高档的工艺陶瓷由于其数量的 稀缺性和质量的不可比拟,在任何时候都受到市场的追捧,将以更高档次的产品投向细分市场。中低端的工艺陶瓷将以 规模化工业生产的方式,加入更多的新型元素,为广大的普通消费者提供选择面更广、销售价格更低的陶瓷工艺品。
4.新型陶瓷成为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新材料是国家“十二五”期间的重要发展方向,新型陶瓷材料将借这一股东 风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高温陶瓷、超硬质陶瓷、高韧陶瓷、半导体陶瓷、电解质陶瓷、磁性陶瓷、导电性陶瓷等结构陶 瓷和功能陶瓷几乎遍布现代工业的各个领域,其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三)竞争更加激烈 金融危机过后,陶瓷行业的竞争格局更加激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各国之间的竞争形势更加严峻。随着金融危机导致的市场萎缩以及各国新增产能的不断投入使用,各国之间争夺 市场份额的现象愈发严重。我国陶瓷行业以低成本的优势在世界陶瓷市场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 剧,成本优势将逐渐消除,成本领先已不足以抢占更多的份额。未来的市场竞争将更多的体现于品质和品牌,这对我国 陶瓷行业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同时,贸易保护等非市场化因素改变了市场竞争格局,也不利于我国陶瓷企业的国际化战 略。
2.国内竞争愈发激烈。日用生活陶瓷以及建筑卫生陶瓷的资金和技术门槛都较低,吸引了许多资金的进入,由此造 成了一定时期内的产能难以消化甚至是产能过剩。企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对于大型制瓷企业,知名的品牌和独特的 产品特性成为其竞争的焦点;而对于中小型企业,降低成本成为其在目前竞争格局下的唯一选择。产业内的竞争已从企 业之间的竞争逐步转向地区之间的竞争。
二、景德镇市陶瓷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景德镇自古就是中国陶瓷乃至中国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景德镇的陶瓷经济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也面临 着一些发展上的问题。
(一)景德镇陶瓷经济的优势 景德镇地区陶瓷行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
1.技术优势。景德镇有着1600余年的制瓷历史,传承下来了各项制瓷工艺尤其是工艺陶瓷的特殊制瓷工艺,其中的 隐性知识和技术经验是其他地区难以模仿的。景德镇拥有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研 究所等高水平科研单位,并设有全国唯一一所陶瓷高等学校──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学院下设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 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国日用陶瓷检测中心、全国日用陶瓷标准化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为当地陶瓷产业的发展贡 献出巨大的力量。
2.人才优势。景德镇拥有大规模的陶瓷工作者,早在上世纪就超过了7万人,其人数占比为全国最高,其中不乏中 国工艺美术大师和各类高精尖科研人员。陶瓷学院每年也为当地培养出近五千名大学毕业生作为陶瓷行业的后备军。
3.环境与政策优势。景德镇市政府高度重视陶瓷产业的发展,为市内各类陶瓷企业营造出良好的创业和兴业环境 ,也提供了大量的政策扶持优惠。同时,景德镇拥有国家级高兴技术开发区景德镇高新技术产业园,为陶瓷企业的发展 提供了国家级的平台。
4.产业集群优势。景德镇拥有1600年的制瓷历史,已经形成了庞大的陶瓷产业集群,产生了近似全民制瓷的地区优 势。
(二)景德镇陶瓷经济的不足之处 改革开放以来,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发展经受了不少的挫折,遭受到其他产瓷区的巨大冲击。景德镇陶瓷经济的不足 之处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经济规模尚未形成绝对优势。国内主要产瓷区所占市场份额较为均衡,“千年瓷都”景德镇并未在行业内占据绝 对主导的地位,也没有形成明显的规模优势,甚至在一些方面落后于国内其他产瓷区。2011年景德镇实现陶瓷工业总产 值192.6亿元,同期潮州则超过了500亿元,是景德镇的2.5倍,醴陵陶瓷工业总产值也达到了290亿元,是景德镇的 1.5倍。
2.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少。景德镇全市共有25家陶瓷企业的工业产值超过亿元,但是其中没有一家上市公司,与其他 地区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以上陶瓷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04.8亿元,占比54.4%,还 有近一半的工业产值由规模以下企业甚至是传统手工作坊完成。
3.缺乏资金优势。金融危机过后,实体经济面临着较大的资金缺口,尤其是中小企业。景德镇地处中部,缺乏佛山 、潮州等沿海地区发达的金融资源,在对陶瓷企业的金融扶持方面不具备优势。景德镇市内陶瓷企业与沿海相比缺乏融 资优势。
4.新型陶瓷开发不足。景德镇2011年的工业陶瓷(含电子陶瓷、特种陶瓷)完成工业产值22.92亿元,规模不大 ,也缺乏世界领先的新型陶瓷公司。
三、对景德镇陶瓷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 重振千年瓷都雄风是景德镇置镇千年提出的一项重要口号,也是全市人民的期盼。针对后金融危机时代陶瓷行业发 展的特点以及景德镇市陶瓷经济的特征,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传统陶瓷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以及供大于求的不利局面,行业内企业的利润空间正在逐步缩小,许多落后的产能将 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景德镇存在众多的手工作坊式企业,除了一些具有艺术创作优势外,其他都将在行业洗牌中面临 巨大的风险。加大自主创新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自主创新成果转化是景德镇陶瓷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
通过自主创新可以实现以下作用:一是改变生产方式,提高投入产出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二是提升产品品质,增加产 品功能,增强产品的市场认可度;三是增强产品的艺术效果,发挥艺术大师的作用;四是创新产品品种,促进新型陶瓷 产业的发展,为企业增加技术创新的超额利润。景德镇拥有较多的陶瓷科研机构、科研人才、艺术创作人才和氛围,为 陶瓷产业的自主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品牌战略 品牌是现代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超额利润的方式之一,对于陶瓷行业来说也是如此。景德镇除“红叶 ”、“玉风”以外缺乏国内乃至国外知名的陶瓷品牌,对于当地陶瓷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过去光明瓷厂的“阮玉”、 建国瓷厂的“珠光”等都是陶瓷市场的主导品牌,却渐渐的走向衰亡。景德镇市内陶瓷企业要深化对品牌的认识,加大 品牌塑造的力度和投入,加强对品牌的保护意识,努力创造出代表优良品质和独特性能的行业知名品牌,为企业竞争增 加筹码,为企业赢得更多利润。
(三)实现绿色生产
千年瓷都景德镇是国务院确定的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面临着巨大的经济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实 现陶瓷行业的绿色生产,促进陶瓷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促进景德镇陶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资源枯竭 ,枯竭的只是景德镇的高岭土资源,但真正的“资源”却方兴未艾。通过绿色生产,降低能耗、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 然的和谐发展,树立起景德镇陶瓷的整体品牌以及地区形象。
篇十:浅谈景德镇陶瓷发展史
景德镇瓷器发展史
中华向号“瓷之国”,景德镇历称“瓷之都"。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瓷器 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而景德镇又是这个瓷器之国的代表。外国人的 China 称 中国之名,又是瓷器之称.
莹莹白玉瓷,漫漫瓷都路。作为被人武称为“瓷都”的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
史书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古代叫新平镇)"。早在汉代,这个地 区就已可能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如此看来, 景德镇地区的制瓷历史已有两千年。
史书上的景瓷生产 据有关史料记载,汉代以后的景德镇地区,已有各种各样的瓷器生产。
晋代时,有个叫赵慨的人,曾为当时景德镇地区瓷器质量的提高作出过巨大 贡献,因而被后世人尊称为"师主",历朝立庙祭祀。
到了公元 583 年,南朝的皇帝陈叔宝为了造豪华的庭台楼阁,下诏令要这里 窑户烧造雕镂精巧的陶瓷柱 ,以供皇家使用。隋代,隋炀帝又要这里造“狮象大 兽”两座献给皇宫.这说明当时的景德镇地区制瓷业已有相当的技艺水平,瓷器 产品有了较大的影响。
强盛的唐帝国建立之后,高祖李渊武德年间(公元 618-626 年),当时又叫 昌南镇的景德镇地区瓷业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出了两 个出名的制瓷人物,一个 叫陶玉,一个叫霍仲初,他们所造的瓷器“莹如玉”“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 润”,送到京。
五代时期的青瓷和白瓷 如果说,唐朝之前的景瓷生产情况还只限于文字记载,那么唐末,五代之后 的景德镇瓷器生产就有充足的瓷器实物证明了。本世纪五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 景德镇市区的黄泥头、白虎湾、胜梅亭、盈田等地发现了很多的五代窑址,挖掘 出了大量的瓷器碎片。这些瓷器碎片确切地证明了那个时期这里烧造的瓷器是青 瓷和白瓷,而且以青瓷为多。这个时候生产的瓷器器型主要是盘、碗、壶、水盂、 碟等。
瓷胎有厚有薄,釉色是被称为“蟹壳青"的青釉,近似越窑的色彩,有些瓷 器略带绿色,与玉器很象,被称为“假玉器”是很贴切的。唐末五代时,这里除 烧制青瓷外,又是南方烧造白瓷最早规模最大的窑场,仅白虎湾一处就有 30 多 座。从现存的大量出土资料看,白瓷色调纯正,洁白度高达 70 度,吸水率、透光 度都达到现代瓷的标准,瓷质超过越窑,冠于当世。
“景德镇”名称的由来 对景德镇来说,宋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朝代.在宋代之前,景德镇曾有过好 几个名称:新平镇、昌南镇、陶阳镇。历史发展到宋代,南北名窑林立,突出的 有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而当时的景德镇瓷业生产也进入一个崭新时期, 唐末、五代就有相当规模的青白瓷(影青瓷)这时更成为全国的代表产地。
由于这里拉制的瓷器“土白壤而填,质薄腻,色滋润”,真宗景德年间(公元 1004—1007 年),皇帝“其器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于是天下咸称景德 镇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从此以后,这里就叫“景德镇”,名称延用至今,到 现在已有近一千年的历史。这件事在蓝浦所著的《景德镇陶系》中说得很清楚。
公元十一世纪末到十二世纪初,由于战事频起,北方诸名窑相继陷落.宋室南
迁之后,政治、经济重心南移,制瓷技艺更向景德镇集中,在瓷业生产上集南北名 窑之大成,工艺水平有突破性进展,生产规模也越来越大,从而使景德镇制瓷业 进入大发展时期,成为”业陶都会".据蒋祈所著的《陶记》称,当时的景德镇有窑 300 余座,形成全镇"村村陶埏,处处窑火”的胜景.南宋文学家洪迈在他的《容 斋随笔》中就有“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的记载。当时景德镇所产的青白瓷 洁白细腻,体薄透光,青中有白,白中显光,所以有“琼玖”、”“饶玉”的美称。
在品种方面,有日用瓷、化装用具、弈具、博具和瓷雕等等,而且造型精巧,刻印 花纹生动清晰,质量很高。
元代景瓷生产的创新 元代统治中国时间并不长,但从景德镇的制瓷历史看,元代却是一个创新时 期,因为这个时期景瓷生产除在宋代基础上继续大量烧造青白瓷外,其最大成就 是创制成功至今仍享有盛誉的青花瓷。
元以前,瓷器装饰比较单调,以刻花,划花,印花为主,釉色装饰贫乏,因此 青花瓷的烧制成功,开创了白瓷彩绘新时代,成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 件。它一出现,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使景瓷生产出现空前繁荣局面。从 各博物馆现存的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看,制瓷工艺相当成熟,质量已达很高水平。
与青花同时,元代的景德镇瓷工还发明了釉里红瓷,这也是一个重大的创新 项目。釉里红瓷在高温还原焰中烧成,纹饰在釉下呈现红色,烧制难度较大。此 外,元代景德镇还烧成了红绿黄三彩瓷、卵白釉、铜红釉、霁青釉等新品种,使 景德镇瓷器装饰丰富多彩。
元代景瓷生产的另一创新是在工艺方面瓷土配方的改革。过去,瓷土原料配 方单一,可塑性低,变形率高。元时,在景德镇东北部高岑村的山上发现了新瓷 土,将这种瓷土与过去的瓷土配合,变一元配方为二元配方之后,由于增加了瓷 胎中氧化铝的含量,提高了瓷器的烧成温度,降低了瓷器烧成中的变型率,使瓷 器质量有显著提高,并且为制造大型器创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由于土出高岑, 世界上就把这种瓷土统称作”高岑土”。高岑村也就成了”高岑土”的命名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元至正十五年(公元 1278 年) 朝庭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 局,专门为皇家烧造瓷器。由于此事是朝庭官府机构枢密院所管,许多瓷器上标 有”枢府”两字,釉呈卵白色,所以被称为卵白釉枢府器.这种瓷器胎体厚重,色白 微青,光泽度好,比以前的青白瓷质量又有很大提高。
明代-—产瓷中心 在元代的基础上,明代的景德镇瓷业有更快的发展.这时的景德镇已成为全 国制瓷业的中心,所产瓷器不仅数量大,质量好,而且品种多,销路也很广,成 为当时中国瓷器的翘楚。
明时的科学家宋应星在他著名的《天工开物》上就写道:“合并数郡,不敌 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另一明 代的官员王世懋说,景德镇“为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余尝分守 督运至其地,火光烛天,经夜令人不能寝,戏目之曰:四时雷电镇”。从这些记述 中,可以明确认识到明代景德镇瓷业生产之辉煌。
在品种上,明瓷异彩纷呈,这个时期又创制成功了薄如蛋壳,轻若绸纱的薄 胎瓷,以及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纹饰丰富的瓷板画,还有精妙无比,可以乱真的 各种仿古瓷.就装饰而言,除继续大量烧制青花瓷并进一步提高质量外,釉上彩 瓷又开始问世,发展势头很快.《中国陶瓷史》就曾指出:“彩瓷的发明是中国陶 瓷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明代景德镇建立了官窑,所以这时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分成官窑和民窑两种, 官窑为皇家制造宫廷用瓷;民窑的粗瓷供应广大群众,细瓷则供中上层地主富商 所用,同时运销国外。商祚繁盛,甚至现"官民竞市”的局面。制瓷人员多达 10 万多人。
在景德镇制瓷史上一件不容忽略的大事是明代御器厂的建立。为了满足皇帝 的宫廷用瓷,明洪武年间,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宋、元两朝景德镇监造选购皇家用 瓷的基础上,专门在景德镇设置御器厂,派遣督陶官,为皇帝烧制各种宫廷、外 交、礼品用瓷。御器厂凭借帝王之威势,汇集大批精通瓷业生产,擅长制瓷技艺 之工匠,投入大量资金,占用最好原料,对产品精益求精,因此制造出许多瓷器 精品。这些瓷器不仅品种兼备,风格齐全,而且质量上乘,不少成为传世珍品。
在世界上产生巨大影响。这个建立于公元十四世纪中叶的御器厂,初建时有窑 20 座,以后增至 58 座,最多时达 80 座。代代相传,一直延续明、清两个朝代. 据统计,御器厂历经 27 个皇帝,共 500 余年,对景瓷生产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起 有巨大的作用。
景瓷鼎盛时期—康、雍、乾 由于明末的战乱,清朝初期景德镇瓷业生产曾一度受到影响,处于停滞状态。
可是到了康熙 19 年(公元 1680 年)以后,不仅恢复过来,而且在明代的基础上飞 快发展.经过当时广大瓷工和艺人们的不懈努力,景瓷生产突飞猛进,以其取得的 光辉成就,形成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业生产的鼎盛时期,跃上了历史的巅 峰。瓷器"品质之精,造型之多,彩釉之丰富,无不登峰造极”。产品畅销国内外。
清初的沈怀清说:“昌南镇陶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事陶之人动以数万计”.当 时有一个叫“殷弘诸"的法国传教士,他在康熙 51 年(公元 1712 年)9 月 1 日在 饶州发出的一封信中说:“昔日景德镇只有三百座窑,而现在窑数已达到三千 座。……到了夜晚,它好象是被火焰包着的一座巨城,也象一座有许多烟囱的大 火炉”。
清代的景德镇瓷器,不仅明代的工艺和品种应有尽有,而且还有许多发明创 造。青花瓷的色彩呈宝石蓝,比明代的更鲜艳纯净,别具风格;釉上五彩因发明 釉上蓝彩和墨彩,比明代的更丰富多彩,纹样清新,着色鲜明;斗彩的品种也比 明代的多。雍正时期的青釉烧制达到历史最成熟阶段.更为可贵的是创制成功了 很多名贵的新品种。如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创制了以”玻璃白"为填料,使画面色 彩柔和、富有立体感的粉彩;直接用黄金装饰瓷器的金彩;在单色釉中添加其他不 同成份,使之在高温烧炼中流淌变幻,形成流光溢彩,色彩奇幻,斑烂绚丽的” 窑变"花釉等等。其他如釉下三彩、墨彩、乌金釉、天蓝釉、珊瑚红、松绿釉、 胭脂红等等也都应运而生。此外,康熙期间,还恢复生产了明代中期以来几乎失 传的铜红釉,其中尤以郎窑红、缸豆红最为著名。
清代著名的督陶官唐英,在景德镇镇陶时所烧制的瓷器世称”唐窑”。唐窑瓷 器非常精美,其制作水平和质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的瓷器》一书中就 说:“中国瓷器,到了唐窑,确实集过去所有制作之大成。这表现在瓷器装饰方法, 造型设计以及制瓷技术方面”.瓷器装饰仅高、低温颜色釉就有 57 种;彩绘方面 “山水人物花鸟写意之笔,青绿渲染之制,四时远近之景”无所不有,而且“规 抚名家,各有原本";造型设计上,则从“古札器尊鼎卤爵之款制,到瓜瓠花果象 生之作”,应有尽有。
唐英在景德镇督陶时间长近 30 年,是景德镇御窑厂督陶时间最长,成绩最 显著的督陶官。他悉心钻研陶务,身体力行,不仅经验丰富,而且还对景德镇瓷业
生产技艺进行科学总结,从理论上加以提高,先后编写出《陶务叙略》、《陶冶图 说》、《陶成纪事》、《瓷务事宜谕稿》等著作.
近代的景瓷生产 花有荣枯,月有圆缺.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之后,景德镇瓷业生产就从 巅峰走向下坡路,产量、器质、品种、造型等都呈现明显萎缩状态.特别是鸦片 战争之后,战乱很多、政局动荡、外资入侵、市场缩小,景瓷生产也受到严重推 残.延续 500 多年的御器厂也随着清祚的倾圯而寿终正寝.民国时期,社会仍不安 定,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日寇侵华期间,景德镇多次遭日寇飞机的轰炸,坯坊窑 房大面积破坏,全镇瓷窑能烧的只有 33 座,处于奄奄一息境地,整个瓷业陷入低 谷。一直到解放前夕仍无起色。不过,在这不景气的年代里,瓷业生产操作方面 却有所进步,技术上有所革新,出现了脚踏辘轳车、手摇碎釉机、石膏模型铸坯、 雾吹器施釉等.特别是清末宣统二年,江西瓷业公司在景德镇宣告成立,这标志 着景德镇陶瓷业进入一个企业化时代,而且有不少创新,还进行一系列技术革新, 试行机械生产、贴花纸彩瓷,煤代柴烧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