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思修笔记9篇
篇一:大一思修笔记
绪论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P11~13 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科学内涵:
(1)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 人民。(灵魂,核心) (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主题) (3)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精髓)(4)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基础)
第一章第一节 1.理想的涵义与特征?P21 (1)含义: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 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特征:
目标性 现实可能性 超前性 阶级性 时代性 差异性 实践性 2.信念的涵义?P22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 理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3. 理想信念的作用?P24 宏观:(1)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2)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微 观:(1)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2)引导大学生走什么路。(3)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第一章第二节 1。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P27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2)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3)马克思主 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P28 (1)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3)坚定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第二章第一节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P40 科学内涵: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 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 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第二章第二节 1.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维护祖国统一:一致性 P45 2.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P47 (1)经济全球化形式下要弘扬爱国主义。(2)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人有 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经济全 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3.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P50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2)团结统一。(3)爱好和平。
(4)勤劳勇敢。(5)自强不息。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P51 弘扬中国古代民族精神,更要弘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
5.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P53~55 (一)时代精神的内涵:(1)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2)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 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3)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4)改革创新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二)弘扬时代精神:(1)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 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2)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自觉 投身于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
第三章第一节 1.世界观与人生观 P63~64 世界观: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 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1)世界观决定人生观。(2)人生观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人的本质:马克思:“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 关系的总和。”
第三章第二节 1。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一)(1)价值观的含义: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么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观 点。(2)价值观的内容:1 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目标价值。2 表现为 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关于价值的评价标准
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 义。
(二)人生价值 (1)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1)自我价值: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 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2)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 具有的价值。表现为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2)联系:1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2.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 生自我价值的基础。
2. 人生价值的标准 (1)根本尺度: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2)基本尺度:是否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 尽心尽力服务。
3. 人生价值的评价 (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3)坚 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4)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第三章第三节 1。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一)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平等原则 诚信原则 宽容原则 互助 原则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正确认识竞争 正确认识合作 正确处理竞
争与合作的关系
第四章第一节 1.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 系的反应。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峄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引 导、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道德的起源:(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2)人类自我意识的 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3)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
(二)道德的本质:(1)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2)社会经济关 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3)道德带有阶级属性。(4) 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2.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一)道德的功能:(1)主要:认识功能(道德反映社会现实),调节功能(道德通过评价 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时间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2)其他:
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
(二)道德的作用:(1)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2)道德对其他社会 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3)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 力量。(4)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5)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 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6)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 争的重要工具。
第四章第二节 1.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 神。(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矝。(4)倡导 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求。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 用。
2.正确对待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属于精华的部分,表现出 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 方法,既不能全盘肯定,全面照搬,也不能全盘否认,全盘抛弃。要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动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否有利 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标准,做好取舍和创 新性的转化工作。要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 的成分,继承和弘扬优良的道德传统,特别是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 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实践仍然具有借鉴意义的积极内容 第四章第三节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要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自主与 监督、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一)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二)以集体主义为原则:(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辨证统一。(2)
社会注意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
的正当利益。
(三)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道德:(1)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艰苦奋
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3)结合
实际。
第四章第四节
1。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1)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2)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3)诚信是
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第五章第一节
1. 当今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2)活动内容的公开性。
(3)交往对象的复杂性。(4)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第五章第二节
1。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1)文明礼貌(2)助人为乐(3)爱护公物(4)保护环境(5)遵纪守法
2。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网络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可以成为大
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又可能因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损害社会公德、妨碍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应当积极倡导网络
文明,坚持文明上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在网络生活中加强社会公德自律。)
(此题做过作业)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第五章第三节
1。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一)目的(基本立法精神):在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共环境的基本前提
下,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与自由。
(二)作用:指引作用 预测作用 评价作用 强制作用 教育作用
5.第六章第三节
1。爱情与人生
(一)爱情的本质: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 各自内心形成的
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
爱情的三要素:性爱 理想 责任。
(二)恋爱中的道德:尊重人格平等
自觉承担责任
文明相亲相爱
(三)大学生的恋爱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同学们应把爱情作为奋发学习的动力,同时还应把是否
有利于促进学习作为衡量这份爱情价值的一个重要的、特殊的标准。
(1)慎重对待爱情。(2)不能误把友谊当成爱情。(3)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4)不能片
面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5)不能只重过程不顾后果。
2。婚姻与家庭
(1)婚姻:由法律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以及由此产生的夫妻关系
(2)家庭: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由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
活单位。
(3)自然属性(男女两性的差别和人类固有的本能,从而构成男女结合的生理基础和家庭 成员关系在生物学上的特征)是婚姻家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6.社会属性(婚姻家庭受上层建筑制约和影响)是婚姻家庭的本质所在。
第七章第二节 1。自由平等观念 (一)依法享有和行使自由的观念
一方面,善于形式和运用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自由权,充分表达和实现个人的意愿 和追求,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各种制度和程序 行使自由权,不得超越法定的范围和界限。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形式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 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要求所有公民都必须平等的遵守法律, 依照法律规定平等地享有和行使法律权利,平等地承担和履行法律义务。
(2)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在适 用法律时,对任何公民都要给予平等对待,从而保证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法律 保护。
2。公平正义观念 (一)坚持立法公正与执法公正并重 (1)立法公正是执法公正的前提,执法公正是法律公正得以实现的重要形式。
(2)立法公正表现为:立法机关按照民主的程序制定法律,充分听取和吸收人民群众的意 见;法律充分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充分体现社会的公正原则和标准。
(3)执法公正的要求:合法合理原则 及时高效原则 程序公正原则 (二)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 法律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 2 个方面。
(1)实体公正: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之设定,分配的结果是否正当合理。
(2)程序公正: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之设定,分配的过程或程序是否正当合理。
3.权利义务观念 (一)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性质 (1)从来源看,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一般都来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或者法律虽未明文规 定,但可以从法律的规定中推导出来。
(2)从基本内容来看,法律权利意味着人们可以依法作或不作一定行为,可以依法要求他 人作或不作一定行为 (3)从范围来看,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都有明确的界限(物质生活条件、政治文明程度、 文化发展水平制约、社会承受能力、法律界限) (二)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1)结构上相关关系: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对立统一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 权利的义务 (2)总量上等值关系: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在总量上是等值的,法律权利的范围就是法律 义务的界限,同样,法律义务的范围就是法律权利的界限。
(3)功能上互补关系: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各有其独特的、总体上又是相互补充的功能。
法律义务有助于建立社会秩序;法律权利有助于实现人的自由。
第七章第四节 1 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1)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 习惯与取向。
(2)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讲法律 讲证据 讲程序 讲法理 (3)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学习法律知识 掌握法律方法 参与法律实践 第八章第一节 1.宪法的特征 (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
(2)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
(3)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2.宪法的基本原则 (1)党的领导原则。(2)人民主权原则。(3)公民权利原则。(4)法治原则。(5)民主集 中制原则。
3。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基本权利:(1)平等权。(2)政治权利和自由。(3)宗教信仰自由。(4)人身自由权。
(5)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6)社会经济权。(7)文化教 育权。(8)特定主体权。
(二)基本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3)维护祖 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依法纳税。(6) 其他义务。(如夫妻有计划生育义务,父母有抚育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 扶助父母的义务。) 第八章第二节 1。我国的民商法律制度 (一)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1)概念: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 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二)民事主体制度 (1)民事主体含义: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公民(自然人)、 法人和其他组织。
(2)自然人享有终身民事权利 (3)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8 岁以上的、16 岁以上不满 18 岁,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 生活来源的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10 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 10 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4)法人成立的法律要件有: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 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法人分四类:企业法人 机关法人 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 (5)其他组织分四类:合伙、个人独资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 (三)民事行为制度 (1)民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领域内基于其意志所实施的能够产生一定民事法律 后果的行为。
(2)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3)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 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 意思表示真实。
3 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4 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规定用特殊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
(4)代理可分:委托代理 法定代理 指定代理
(四)民事权利制度
民事权利可分为财产权(物权、债权)和非财产权(知识产权、继承权、人身权)
(五)民事责任制度
(1)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况:民事主体违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义务的;由于过错侵害
国家、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
(2)民事责任分为:
1 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又称违约民事责任):有违约行为,存在过错
2 侵权民事责任(分为一般侵权民事责任和特殊民事责任):一般(客观上存在损害事实,
行为违法,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特殊(不要求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3)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
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
(五)民事诉讼时效制度
(1)短期诉讼时效期间(1 年):因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
明的;延付或拒付资金的;寄存财务被丢失或者损毁的
(2)一般诉讼时效期间(2 年)
(3)特殊诉讼时效是指由特别法规定的诉讼时效(如合同法)
(六)合同法律制度
(1)合同内容包括: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标的,数量,质量 ,价款或者报酬,
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
(2)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要约、承诺方式
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1.内容具体明确,要约的内容应具备合同的必要条款。
2.是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的约束
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
1.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向要约人作出。
2.承诺必须是对要约明确表示同意的意思表示。
3.承诺的内容不能对要约作出实质性的变更。
4.承诺应在要约有效期限内作出。
(八)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著作权 专利权 商标权 知识产权
(九)商事法律制度
公司 证券 票据 保险
2。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
(一)刑法的概念和原则
(1)刑法的概念: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
(2)刑法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相当原则 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
(二)犯罪概述:
(1)犯罪构成:
1 犯罪主体: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2。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体对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有的心理态度
(故意犯罪和犯罪过失) 3。犯罪客体: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关系(盗窃的客体是财产权, 对象是被盗的东西 4。犯罪客观方面:(危害行为、危害结果) (2)排除犯罪的事由 1。正当防卫:1 为了保护合法权益(目的条件)2 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时间条件)3 不能 针对第三人防卫 4 不能明显超过限度,造成重大损害(限度条件) 2。紧急避险 (3)故意犯罪形态:
1。犯罪预备 2。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
3。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 中止。
4。犯罪既遂 (4)共同犯罪: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 (三)刑罚制度 (1)刑罚的体系 1。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2。附加邢(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适用于犯罪的外国趋逐出境) (2)刑罚的裁量(累犯、自首、立功、数罪并罚、缓刑) (四)犯罪种类 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 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 反职责罪
篇二:大一思修笔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015.12 版】大一上学期期末整理 《思修》笔记汇总
【2015.12 版】大一第一学期期末整理
蓝色为注意出选择题,红色为注意出简答题,紫色为注意出论述题
绪论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一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根本途径。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根本特征。
(3)主要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层面的价值追求。
(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支撑;
②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
③引导大学生进德修业、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第一章 1、理想的含义: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
求,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理想的特征:理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推动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物质力量,就在于它不仅具有现实性,而且具有预见性。
3、理想的类型:(选择题)
从性质上分:科学理想、非科学理想 从层次上分:崇高理想、一般理想 从时序上分:长远理想、近期理想 从对象上分:个人理想、社会理想 从内容上分:生活理想(核心)、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 4、信念的含义: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 神状态。
5、信念的特点:
稳定性(也有可变性,随客观实际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执着性 多样性 层次性(高层次的信念具有最大的统摄力,从而决定着低层次的信念,低层次的信念服从于高层 次的信念。高层次的信念便是信仰,信仰是 信念中最高的表现形式。) 亲和性 6、信仰的含义: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信仰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虚幻世界、不切实际的观念、荒谬的理论的盲目相信、狂热 崇拜;另一种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以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的思想见解或理论主张的坚信不疑、身体力行。Eg:马克思主义 7、★★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包括:
(1)理想与信念的作用:①、指引人生的目标。
②、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③、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2)理想信念与大学生:①、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
②、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
③、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8、如何正确立志? ①、立志当高远。
②、立志做大事。
③、立志须躬行。
9、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论述题) A.之所以是一个过程,原因在于理想与现实的差别。这一过程时间的长短与理想的目标高低直接相关。理想实现过程的长短、艰巨与否还取决于主、 客观诸多方面的因素。对待个人理想、社会理想的实现过程人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
B.社会主义运动发历史进程,充分印证了社会理想实现的道路是长期的、艰巨的和曲折的。事例:《共产党宣言》发表到苏联建国用了 70 年;东欧 剧变苏联解体使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10、★★如何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一)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认识) 理想与现实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1页共6页
【2015.12 版】大一上学期期末整理 《思修》笔记汇总
对立(区别):
理想不等于现实;现实也不等于理想。理想是“应然”的;现实是“实然”的。
统一(联系):
理想是在对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
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定要转化为理想。
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又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
在一定的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成为未来的现实。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空想。
(二)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意志) (三)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行为) 11、对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错误认识,为什么会陷入这样的误区。两种错误认识,有一种认识偏向,是用理想来否定现实。还有一种认识偏向,是 用现实来否定理想。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认识误区,从思想方法上讲,是由于不能辩证地看待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①、理想与现实存在对立的一 面,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②、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另一方面,理想 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又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
12、★★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学习思考 T2)
强调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理想,并不是要排斥和抹杀个人理想,而是要摆正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代 表和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归根到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并具体体现在每个社会成员为实现个人理想而进行的活 生生的实践中。当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有矛盾冲突时,个人理想要服从于全社会的共同理想。
13、如何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①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③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14、为什么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曾考过)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②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革命性、崇高性、实践性和与时俱进的特点。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为人类的进步和解放指明了正确方向,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
崇高性:马克思主义真正反映和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并成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获得自身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
2)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马克思的持久生命力来源于马克思本身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崇高性;
还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特点;
3)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无产阶级谋求解放的斗争汹涌澎湃,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由科学理论变为社会实践。
第二章 1、★★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2、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 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3、★★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①、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②、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③、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4、★★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为什么) ①、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③、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5、★★如何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怎么做) ①、推进祖国统一。
②、促进民族团结。
③、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第三章 1、世界观的含义:世界观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2、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解释:人的本质不是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身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4、人生观要回答的问题:
①、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
②、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
③、人生价值,判别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5、人生目的的作用:
①、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②、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③、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6、★★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的关系:(学习思考 T2)
第2页共6页
【2015.12 版】大一上学期期末整理 《思修》笔记汇总
一是,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二是,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
7、★★如何端正人生态度:(学习思考 T2)
①、人生须认真。②、人生当务实。③、人生应乐观。④、人生要进取。
8、错误的人生观:①、拜金主义人生观;②、享乐主义人生观;③、个人主义人生观 9、人生价值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人生的自我价值: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人生的社会价值: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
10、 ★★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①、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构成了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②、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11、 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辨析题-曾考过】 ①、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
②、★★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③、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是社会平均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12、 要掌握恰当的评价方法,要做到以下四个坚持:
①、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②、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③、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13、 ★★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①、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②、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出发;
③、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
14、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①、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②、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15、★★简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学习思考 T3-曾考过) 两者即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回答人生价值评价的三点标准...】 第四章 1、★★道德的起源:
①、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③、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2、★★道德的本质: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3、★★道德的主要功能:认识功能、规范功能和调节功能。
①、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关系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②、道德的规范功能是指在正确善恶观的指引下,规范社会成员在职业领域、社会公共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并规范个人品德的养成。
③、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更重要)(道德评价是道 德调节的主要形式) 4、★★道德的社会作用:
①道德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②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影响;
③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④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⑤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调节阶级矛盾和对立阶级之间开展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道德发挥作用的性质与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相联系,有道德所反映的经济基础、代表的阶级利益所决定。
只有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进步阶级利益的道德,才会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5、★★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②、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
③、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6、(少考)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①、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②、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③、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④、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⑤、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
⑥、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7、★★(学习思考 T3)着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道德建设: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切实加强道德建设。
全民族道德素质的提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崇德向善的正能量,引导人们向往 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2)全面深化改革,意味着要破解的难题更多,挑战更大,困难和阻力更大。
顺利推进改革的全面深化,需要有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引领。
(3)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同时,健全的法律体系
的建设和落实,需要立法、司法、执法各个环节的从业者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
第3页共6页
【2015.12 版】大一上学期期末整理 《思修》笔记汇总
(4)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必须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筑牢拒腐防变的道德防线,通过 加强道德建设鉴定党员干部的思想信念。
8、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原则:
(1)为人民服务 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2)集体主义 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9、如何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学习思考 T4) 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②参加志愿服务和学雷锋活动;
③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④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⑤自觉学习道德模范。
第五章 1、公共生活的特征:
①、活动范围的广泛性。②、活动内容的公开性。③、交往对象的复杂性。④、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2、★★为什么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①、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基础。
②、有序的公共生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③、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
④、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3、★★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①、文明礼貌。②、助人为乐。③、爱护公物。④、保护环境。⑤、遵纪守法。
4、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和简明性。
5、道德和法律是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
6、如何遵守社会公德:
①、认真学习社会公德规范。②、自觉培养社会公德意识。③、努力提高践行社会公德的能力。
7、网络上的道德要求:
①、正确使用网络工具。②、健康进行网络交往。③、自觉避免沉迷网络。④、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8、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课本 P130) ①、尊老爱幼。②、男女平等。③、夫妻和睦。④、勤俭持家。⑤、邻里团结。
9、★★个人品德的特点:
①、实践性。②、综合性。③、稳定性。
10、个人品德的作用:
①、个人品德对道德和法律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②、个人品德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
③、个人品德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主体精神力量。作为劳动主体的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而个人品德是决定人的综合素质的核 心要素。
第六章 1、法律的本质:法律体现的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即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所体现的意志。
2、法律是由特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等。其中,生产方式 是决定法律的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
3、★★法律的特征:
①、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②、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③、法律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4、★★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1)从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2)从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的反映,是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统一。
我国法律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
②、善于借鉴我国传统法律和外国法律的成功经验;
③、立法体制、立法程序和立法技术能适应时代发展而不断改革与创新,确保立法的质量和水平。
5、(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
①、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③、体现了结构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国情要求;
④、体现了继承中国法制文化优秀传统和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
第4页共6页
【2015.12 版】大一上学期期末整理 《思修》笔记汇总
⑤、体现了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6、★★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可能多选题-课本 P149)
①、指引作用。②、预测作用。③、评价作用。④、教育作用。⑤、强制作用。
7、★★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可能多选题-课本 P150)
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
①、法律制定(立法)。坚持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原则。立法环节: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
②、法律执行(执法)。
③、法律适用(司法)。司法原则:司法公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④法律遵守(守法)。
8、★★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课本 P153) ①、坚持党的领导原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
②、人民主权原则:一般来说,主权是指国家的最高权力。人民主权是指国家中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我国宪法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 强调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③、人权保障原则:以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发展的重要标志;
④、法治原则: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⑤、民主集中制原则: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9、国体与政体:(课本 P155) 国体:即国家性质,是国家的阶级本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政权组织形式,是指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实现国家权力的政权体制,是形成和表现国家意志的方式,或者说是表现国家权力的政治体制。
★★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0、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
①、中国共产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1、(了解)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课本 P162)
(1)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
(2)非诉讼程序法:仲裁法、人民调解法、引渡法等。
第七章 1、法治思维的含义:
①、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精神为主导,蕴含着公平、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理念,是一种正当性思维;
②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
③、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可靠的逻辑思维;
④、法治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
2、★★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课本 P179) 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个人如何看待、对待法律)和规则意识(个人如何用法律看待和对待自己 0 两个方面。
①、法律之上。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不可违抗性。
②、权力制约。一切权力为民所有、所用。权力制约分为权力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四项要求。
③、公平正义。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救济公平。
④、人权保障。人权的法律保障包括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保障。
⑤、正当程序。程序的正当表现为程序的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
第八章 1、法律权力与法律义务的关系:(课本 P196)
(1)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法律权利的实现必须以相应法律义务的履行为条件,法律义务的设定和履行也必须以法律权利的行使为根据,法治社会不存在没有权利根据
的法律义务。
(2)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离开了法律权利,法律义务就失去了履行的价值和动力。离开了法律义务,法律权利也形同虚设。
(3)二重性:一个行为可以同时是权力行为和义务行为。
(4)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平等,是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面。
①、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平等表现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在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具体设定上平等。
③、权力与义务的实现要平等。
2、公民的基本权利:
(1)政治权利:
选举权利(选举权、被选举权) 表达权利(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 民主管理权利(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以及社会事务) 监督权利(批评、建议、申诉、检举、控告) (2)人身权利:
生命健康权利(生命权、健康权) 人身自由权利 人格尊严权利(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 住宅安全权利 通信自由权利 (3)财产权利
第5页共6页
私有财产权利 继承权利 (4)社会经济权利 劳动权利 休息权利 社会保障权利 物质帮助权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安抚) (5)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 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文化教育权利 3、公民的基本义务: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
③、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
④、依法服兵役。
⑤、依法纳税。
【2015.12 版】大一上学期期末整理 《思修》笔记汇总
第6页共6页
篇三:大一思修笔记
绪论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P11~13 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科学内涵:
(1)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 人民。(灵魂,核心) (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主题) (3)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精髓)(4)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基础)
第一章第一节 1.理想的涵义与特征?P21 (1)含义: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 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特征:
目标性 现实可能性 超前性 阶级性 时代性 差异性 实践性 2.信念的涵义?P22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理想 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3. 理想信念的作用?P24 宏观:(1)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2)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微观:(1)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2)引导大学生走什么路。(3)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第一章第二节 1。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P27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2)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3)马克思主 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P28 (1)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3)坚定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第二章第一节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P40 科学内涵: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 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 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第二章第二节 1.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维护祖国统一:一致性 P45 2.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P47 (1)经济全球化形式下要弘扬爱国主义。(2)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人有 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经济全 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3.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P50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2)团结统一。(3)爱好和平。
(4)勤劳勇敢。(5)自强不息。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P51 弘扬中国古代民族精神,更要弘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
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
5.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P53~55 (一)时代精神的内涵:(1)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2)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 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3)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4)改革 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二)弘扬时代精神:(1)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 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2)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自觉 投身于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
第三章第一节 1.世界观与人生观 P63~64 世界观: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 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1)世界观决定人生观。(2)人生观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人的本质:马克思:“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 关系的总和。”
第三章第二节 1。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一)(1)价值观的含义: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么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观 点。(2)价值观的内容:1 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目标价值。2 表现为 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关于价值的评价标准
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二)人生价值 (1)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1)自我价值: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 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2)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 具有的价值。表现为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2)联系:1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2.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 生自我价值的基础。
2. 人生价值的标准 (1)根本尺度: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2)基本尺度:是否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 尽心尽力服务。
3. 人生价值的评价 (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3)坚 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4)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第三章第三节 1。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一)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平等原则 诚信原则 宽容原则 互助原则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正确认识竞争 正确认识合作 正确处理竞争与合 作的关系
第四章第一节 1.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 反应。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峄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引导、 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道德的起源:(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2)人类自我意识的 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3)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
(二)道德的本质:(1)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2)社会经济 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3)道德带有阶级属性。(4) 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2.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一)道德的功能:(1)主要:认识功能(道德反映社会现实),调节功能(道德通过评价 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时间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2)其他:
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
(二)道德的作用:(1)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2)道德对其他社 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3)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 神力量。(4)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5)道德是提高人的精 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6)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 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第四章第二节 1.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 神。(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矝。(4)倡导言 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求。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 用。
2.正确对待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属于精华的部分,表现出积极、 革新、进步的一面。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既不能全盘肯定,全面照搬,也不能全盘否认,全盘抛弃。要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广大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标准,做好取舍和创新性的转 化工作。要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 继承和弘扬优良的道德传统,特别是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对我们今 天的道德实践仍然具有借鉴意义的积极内容 第四章第三节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要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自主与监督、 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一)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二)以集体主义为原则:(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辨证统一。(2) 社会注意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
的正当利益。
(三)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道德:(1)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艰苦奋 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3)结 合实际。
第四章第四节 1。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1)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2)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3)诚信是 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第五章第一节 1. 当今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2)活动内容的公开性。
(3)交往对象的复杂性。(4)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第五章第二节 1。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1)文明礼貌(2)助人为乐(3)爱护公物(4)保护环境(5)遵纪守法 2。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网络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可以成为大 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又可能因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损害社会公德、妨碍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应当积极倡导网络 文明,坚持文明上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在网络生活中加强社会公德自律。) (此题做过作业)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第五章第三节 1。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一)目的(基本立法精神):在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共环境的基本前提 下,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与自由。
(二)作用:指引作用 预测作用 评价作用 强制作用 教育作用 5.第六章第三节 1。爱情与人生 (一)爱情的本质: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 各自内心形成的 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
爱情的三要素:性爱 理想 责任。
(二)恋爱中的道德:尊重人格平等 自觉承担责任 文明相亲相爱 (三)大学生的恋爱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同学们应把爱情作为奋发学习的动力,同时还应把是否有利 于促进学习作为衡量这份爱情价值的一个重要的、特殊的标准。
(1)慎重对待爱情。(2)不能误把友谊当成爱情。(3)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4)不能片 面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5)不能只重过程不顾后果。
2。婚姻与家庭 (1)婚姻:由法律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以及由此产生的夫妻关系 (2)家庭: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由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 活单位。
(3)自然属性(男女两性的差别和人类固有的本能,从而构成男女结合的生理基础和家庭 成员关系在生物学上的特征)是婚姻家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6.社会属性(婚姻家庭受上层建筑制约和影响)是婚姻家庭的本质所在。
第七章第二节 1。自由平等观念 (一)依法享有和行使自由的观念
一方面,善于形式和运用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自由权,充分表达和实现个人的意愿和追 求,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各种制度和程序行使 自由权,不得超越法定的范围和界限。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形式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 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要求所有公民都必须平等的遵守法律, 依照法律规定平等地享有和行使法律权利,平等地承担和履行法律义务。
(2)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在适 用法律时,对任何公民都要给予平等对待,从而保证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法律 保护。
2。公平正义观念 (一)坚持立法公正与执法公正并重 (1)立法公正是执法公正的前提,执法公正是法律公正得以实现的重要形式。
(2)立法公正表现为:立法机关按照民主的程序制定法律,充分听取和吸收人民群众的意 见;法律充分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充分体现社会的公正原则和标准。
(3)执法公正的要求:合法合理原则 及时高效原则 程序公正原则 (二)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 法律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 2 个方面。
(1)实体公正: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之设定,分配的结果是否正当合理。
(2)程序公正: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之设定,分配的过程或程序是否正当合理。
3.权利义务观念 (一)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性质 (1)从来源看,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一般都来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或者法律虽未明文规 定,但可以从法律的规定中推导出来。
(2)从基本内容来看,法律权利意味着人们可以依法作或不作一定行为,可以依法要求他 人作或不作一定行为 (3)从范围来看,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都有明确的界限(物质生活条件、政治文明程度、 文化发展水平制约、社会承受能力、法律界限) (二)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1)结构上相关关系: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对立统一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 权利的义务 (2)总量上等值关系: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在总量上是等值的,法律权利的范围就是法律 义务的界限,同样,法律义务的范围就是法律权利的界限。
(3)功能上互补关系: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各有其独特的、总体上又是相互补充的功能。
法律义务有助于建立社会秩序;法律权利有助于实现人的自由。
第七章第四节 1 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1)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 习惯与取向。
(2)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讲法律 讲证据 讲程序 讲法理 (3)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学习法律知识 掌握法律方法 参与法律实践 第八章第一节 1.宪法的特征 (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
(2)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
(3)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2.宪法的基本原则 (1)党的领导原则。(2)人民主权原则。(3)公民权利原则。(4)法治原则。(5)民主集 中制原则。
3。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基本权利:(1)平等权。(2)政治权利和自由。(3)宗教信仰自由。(4)人身自由 权。(5)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6)社会经济权。(7)文 化教育权。(8)特定主体权。
(二)基本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3)维护 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依法纳税。(6) 其他义务。(如夫妻有计划生育义务,父母有抚育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 扶助父母的义务。) 第八章第二节 1。我国的民商法律制度 (一)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1)概念: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 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二)民事主体制度 (1)民事主体含义: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公民(自然人)、 法人和其他组织。
(2)自然人享有终身民事权利 (3)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8 岁以上的、16 岁以上不满 18 岁,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 生活来源的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10 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 10 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4)法人成立的法律要件有: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 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法人分四类:企业法人 机关法人 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 (5)其他组织分四类:合伙、个人独资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 (三)民事行为制度 (1)民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领域内基于其意志所实施的能够产生一定民事法律 后果的行为。
(2)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3)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 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 意思表示真实。
3 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4 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规定用特殊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
(4)代理可分:委托代理 法定代理 指定代理 (四)民事权利制度 民事权利可分为财产权(物权、债权)和非财产权(知识产权、继承权、人身权) (五)民事责任制度 (1)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况:民事主体违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义务的;由于过错侵害 国家、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 (2)民事责任分为:
1 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又称违约民事责任):有违约行为,存在过错 2 侵权民事责任(分为一般侵权民事责任和特殊民事责任):一般(客观上存在损害事实, 行为违法,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特殊(不要求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3)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 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
(五)民事诉讼时效制度 (1)短期诉讼时效期间(1 年):因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 明的;延付或拒付资金的;寄存财务被丢失或者损毁的 (2)一般诉讼时效期间(2 年) (3)特殊诉讼时效是指由特别法规定的诉讼时效(如合同法) (六)合同法律制度 (1)合同内容包括: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标的,数量,质量 ,价款或者报酬, 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 (2)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要约、承诺方式 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1.内容具体明确,要约的内容应具备合同的必要条款。
2.是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的约束 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
1.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向要约人作出。
2.承诺必须是对要约明确表示同意的意思表示。
3.承诺的内容不能对要约作出实质性的变更。
4.承诺应在要约有效期限内作出。
(八)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著作权 专利权 商标权 知识产权 (九)商事法律制度 公司 证券 票据 保险 2。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 (一)刑法的概念和原则 (1)刑法的概念: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 (2)刑法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相当原则 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 (二)犯罪概述:
(1)犯罪构成:
1 犯罪主体: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2。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体对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有的心理态度 (故意犯罪和犯罪过失) 3。犯罪客体: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关系(盗窃的客体是财产权,
对象是被盗的东西 4。犯罪客观方面:(危害行为、危害结果) (2)排除犯罪的事由 1。正当防卫:1 为了保护合法权益(目的条件)2 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时间条件)3 不能 针对第三人防卫 4 不能明显超过限度,造成重大损害(限度条件) 2。紧急避险 (3)故意犯罪形态:
1。犯罪预备 2。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
3。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 中止。
4。犯罪既遂 (4)共同犯罪: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 (三)刑罚制度 (1)刑罚的体系 1。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2。附加邢(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适用于犯罪的外国趋逐出境) (2)刑罚的裁量(累犯、自首、立功、数罪并罚、缓刑) (四)犯罪种类 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 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 反职责罪
篇四:大一思修笔记
篇五:大一思修笔记
绪论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P11~13 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科学内涵:
(1)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 人民。(灵魂,核心) (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主题) (3)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精髓)(4)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基础)
第一章第一节 1.理想的涵义与特征?P21 (1)含义: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 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特征:
目标性 现实可能性 超前性 阶级性 时代性 差异性 实践性 2.信念的涵义?P22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理想 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3. 理想信念的作用?P24 宏观:(1)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2)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微观:(1)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2)引导大学生走什么路。(3)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第一章第二节 1。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P27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2)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3)马克思主 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P28 (1)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3)坚定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第二章第一节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P40 科学内涵: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 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 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第二章第二节 1.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维护祖国统一:一致性 P45 2.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P47 (1)经济全球化形式下要弘扬爱国主义。(2)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人有 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经济全 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3.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P50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2)团结统一。(3)爱好和平。
(4)勤劳勇敢。(5)自强不息。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P51 弘扬中国古代民族精神,更要弘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
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
5.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P53~55 (一)时代精神的内涵:(1)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2)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 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3)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4)改革 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二)弘扬时代精神:(1)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 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2)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自觉 投身于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
第三章第一节 1.世界观与人生观 P63~64 世界观: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 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1)世界观决定人生观。(2)人生观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人的本质:马克思:“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 关系的总和。”
第三章第二节 1。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一)(1)价值观的含义: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么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观 点。(2)价值观的内容:1 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目标价值。2 表现为 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关于价值的评价标准
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二)人生价值 (1)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1)自我价值: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 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2)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 具有的价值。表现为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2)联系:1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2.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 生自我价值的基础。
2. 人生价值的标准 (1)根本尺度: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2)基本尺度:是否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 尽心尽力服务。
3. 人生价值的评价 (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3)坚 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4)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第三章第三节 1。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一)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平等原则 诚信原则 宽容原则 互助原则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正确认识竞争 正确认识合作 正确处理竞争与合 作的关系
第四章第一节 1.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 反应。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峄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引导、 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道德的起源:(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2)人类自我意识的 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3)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
(二)道德的本质:(1)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2)社会经济 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3)道德带有阶级属性。(4) 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2.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一)道德的功能:(1)主要:认识功能(道德反映社会现实),调节功能(道德通过评价 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时间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2)其他:
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
(二)道德的作用:(1)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2)道德对其他社 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3)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 神力量。(4)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5)道德是提高人的精 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6)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 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第四章第二节 1.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 神。(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矝。(4)倡导言 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求。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 用。
2.正确对待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属于精华的部分,表现出积极、 革新、进步的一面。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既不能全盘肯定,全面照搬,也不能全盘否认,全盘抛弃。要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广大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标准,做好取舍和创新性的转 化工作。要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 继承和弘扬优良的道德传统,特别是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对我们今 天的道德实践仍然具有借鉴意义的积极内容 第四章第三节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要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自主与监督、 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一)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二)以集体主义为原则:(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辨证统一。(2) 社会注意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
的正当利益。
(三)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道德:(1)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艰苦奋 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3)结 合实际。
第四章第四节 1。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1)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2)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3)诚信是 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第五章第一节 1. 当今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2)活动内容的公开性。
(3)交往对象的复杂性。(4)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第五章第二节 1。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1)文明礼貌(2)助人为乐(3)爱护公物(4)保护环境(5)遵纪守法 2。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网络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可以成为大 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又可能因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损害社会公德、妨碍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应当积极倡导网络 文明,坚持文明上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在网络生活中加强社会公德自律。) (此题做过作业)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第五章第三节 1。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一)目的(基本立法精神):在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共环境的基本前提 下,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与自由。
(二)作用:指引作用 预测作用 评价作用 强制作用 教育作用 5.第六章第三节 1。爱情与人生 (一)爱情的本质: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 各自内心形成的 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
爱情的三要素:性爱 理想 责任。
(二)恋爱中的道德:尊重人格平等 自觉承担责任 文明相亲相爱 (三)大学生的恋爱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同学们应把爱情作为奋发学习的动力,同时还应把是否有利 于促进学习作为衡量这份爱情价值的一个重要的、特殊的标准。
(1)慎重对待爱情。(2)不能误把友谊当成爱情。(3)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4)不能片 面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5)不能只重过程不顾后果。
2。婚姻与家庭 (1)婚姻:由法律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以及由此产生的夫妻关系 (2)家庭: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由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 活单位。
(3)自然属性(男女两性的差别和人类固有的本能,从而构成男女结合的生理基础和家庭 成员关系在生物学上的特征)是婚姻家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6.社会属性(婚姻家庭受上层建筑制约和影响)是婚姻家庭的本质所在。
第七章第二节 1。自由平等观念 (一)依法享有和行使自由的观念
一方面,善于形式和运用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自由权,充分表达和实现个人的意愿和追 求,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各种制度和程序行使 自由权,不得超越法定的范围和界限。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形式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 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要求所有公民都必须平等的遵守法律, 依照法律规定平等地享有和行使法律权利,平等地承担和履行法律义务。
(2)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在适 用法律时,对任何公民都要给予平等对待,从而保证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法律 保护。
2。公平正义观念 (一)坚持立法公正与执法公正并重 (1)立法公正是执法公正的前提,执法公正是法律公正得以实现的重要形式。
(2)立法公正表现为:立法机关按照民主的程序制定法律,充分听取和吸收人民群众的意 见;法律充分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充分体现社会的公正原则和标准。
(3)执法公正的要求:合法合理原则 及时高效原则 程序公正原则 (二)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 法律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 2 个方面。
(1)实体公正: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之设定,分配的结果是否正当合理。
(2)程序公正: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之设定,分配的过程或程序是否正当合理。
3.权利义务观念 (一)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性质 (1)从来源看,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一般都来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或者法律虽未明文规 定,但可以从法律的规定中推导出来。
(2)从基本内容来看,法律权利意味着人们可以依法作或不作一定行为,可以依法要求他 人作或不作一定行为 (3)从范围来看,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都有明确的界限(物质生活条件、政治文明程度、 文化发展水平制约、社会承受能力、法律界限) (二)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1)结构上相关关系: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对立统一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 权利的义务 (2)总量上等值关系: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在总量上是等值的,法律权利的范围就是法律 义务的界限,同样,法律义务的范围就是法律权利的界限。
(3)功能上互补关系: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各有其独特的、总体上又是相互补充的功能。
法律义务有助于建立社会秩序;法律权利有助于实现人的自由。
第七章第四节 1 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1)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 习惯与取向。
(2)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讲法律 讲证据 讲程序 讲法理 (3)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学习法律知识 掌握法律方法 参与法律实践 第八章第一节 1.宪法的特征 (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
(2)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
(3)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2.宪法的基本原则 (1)党的领导原则。(2)人民主权原则。(3)公民权利原则。(4)法治原则。(5)民主集 中制原则。
3。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基本权利:(1)平等权。(2)政治权利和自由。(3)宗教信仰自由。(4)人身自由 权。(5)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6)社会经济权。(7)文 化教育权。(8)特定主体权。
(二)基本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3)维护 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依法纳税。(6) 其他义务。(如夫妻有计划生育义务,父母有抚育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 扶助父母的义务。) 第八章第二节 1。我国的民商法律制度 (一)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1)概念: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 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二)民事主体制度 (1)民事主体含义: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公民(自然人)、 法人和其他组织。
(2)自然人享有终身民事权利 (3)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8 岁以上的、16 岁以上不满 18 岁,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 生活来源的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10 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 10 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4)法人成立的法律要件有: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 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法人分四类:企业法人 机关法人 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 (5)其他组织分四类:合伙、个人独资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 (三)民事行为制度 (1)民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领域内基于其意志所实施的能够产生一定民事法律 后果的行为。
(2)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3)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 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 意思表示真实。
3 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4 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规定用特殊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
(4)代理可分:委托代理 法定代理 指定代理 (四)民事权利制度 民事权利可分为财产权(物权、债权)和非财产权(知识产权、继承权、人身权) (五)民事责任制度 (1)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况:民事主体违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义务的;由于过错侵害 国家、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 (2)民事责任分为:
1 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又称违约民事责任):有违约行为,存在过错 2 侵权民事责任(分为一般侵权民事责任和特殊民事责任):一般(客观上存在损害事实, 行为违法,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特殊(不要求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3)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 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
(五)民事诉讼时效制度 (1)短期诉讼时效期间(1 年):因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 明的;延付或拒付资金的;寄存财务被丢失或者损毁的 (2)一般诉讼时效期间(2 年) (3)特殊诉讼时效是指由特别法规定的诉讼时效(如合同法) (六)合同法律制度 (1)合同内容包括: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标的,数量,质量 ,价款或者报酬, 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 (2)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要约、承诺方式 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1.内容具体明确,要约的内容应具备合同的必要条款。
2.是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的约束 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
1.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向要约人作出。
2.承诺必须是对要约明确表示同意的意思表示。
3.承诺的内容不能对要约作出实质性的变更。
4.承诺应在要约有效期限内作出。
(八)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著作权 专利权 商标权 知识产权 (九)商事法律制度 公司 证券 票据 保险 2。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 (一)刑法的概念和原则 (1)刑法的概念: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 (2)刑法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相当原则 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 (二)犯罪概述:
(1)犯罪构成:
1 犯罪主体: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2。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体对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有的心理态度 (故意犯罪和犯罪过失) 3。犯罪客体: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关系(盗窃的客体是财产权,
对象是被盗的东西 4。犯罪客观方面:(危害行为、危害结果) (2)排除犯罪的事由 1。正当防卫:1 为了保护合法权益(目的条件)2 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时间条件)3 不能 针对第三人防卫 4 不能明显超过限度,造成重大损害(限度条件) 2。紧急避险 (3)故意犯罪形态:
1。犯罪预备 2。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
3。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 中止。
4。犯罪既遂 (4)共同犯罪: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 (三)刑罚制度 (1)刑罚的体系 1。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2。附加邢(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适用于犯罪的外国趋逐出境) (2)刑罚的裁量(累犯、自首、立功、数罪并罚、缓刑) (四)犯罪种类 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 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 反职责罪
篇六:大一思修笔记
大一第一学期思修笔记整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015.12 版】大一上学期期末整理 《思修》笔记汇总
【2015.12 版】大一第一学期期末整理
蓝色为注意出选择题,红色为注意出简答题,紫色为注意出论述题
绪论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一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根本途径。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根本特征。
(3)主要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层面的价值追求。
(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支撑;
②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
③引导大学生进德修业、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第一章 1、 理想的含义: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
求,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 ★★理想的特征:理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推动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物质力量,就在于它不仅具有现实性,而且具有预见性。
3、 理想的类型:(选择题)
从性质上分:科学理想、非科学理想 从层次上分:崇高理想、一般理想 从时序上分:长远理想、近期理想 从对象上分:个人理想、社会理想 从内容上分:生活理想(核心)、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 4、 信念的含义: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 神状态。
5、 信念的特点:
稳定性(也有可变性,随客观实际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执着性 多样性 层次性(高层次的信念具有最大的统摄力,从而决定着低层次的信念,低层次的信念服从于高层 次的信念。高层次的信念便是信仰,信仰 是信念中最高的表现形式。) 亲和性 6、 信仰的含义: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信仰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虚幻世界、不切实际的观念、荒谬的理论的盲目相信、狂热 崇拜;另一种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以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的思想见解或理论主张的坚信不疑、身体力行。Eg:马克思主义 7、 ★★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包括:
(1)理想与信念的作用:①、指引人生的目标。
②、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③、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2)理想信念与大学生:①、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
②、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
③、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8、 如何正确立志? ①、立志当高远。
②、立志做大事。
③、立志须躬行。
9、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论述题) A.之所以是一个过程,原因在于理想与现实的差别。这一过程时间的长短与理想的目标高低直接相关。理想实现过程的长短、艰巨与否还取决于 主、客观诸多方面的因素。对待个人理想、社会理想的实现过程人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
B.社会主义运动发历史进程,充分印证了社会理想实现的道路是长期的、艰巨的和曲折的。事例:《共产党宣言》发表到苏联建国用了 70 年;东 欧剧变苏联解体使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10、★★如何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一)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认识) 理想与现实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2页共7页
【2015.12 版】大一上学期期末整理 《思修》笔记汇总
对立(区别):
理想不等于现实;现实也不等于理想。理想是“应然”的;现实是“实然”的。
统一(联系):
理想是在对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
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定要转化为理想。
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又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
在一定的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成为未来的现实。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空想。
(二)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意志) (三)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行为) 11、对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错误认识,为什么会陷入这样的误区。两种错误认识,有一种认识偏向,是用理想来否定现实。还有一种认识偏向,是 用现实来否定理想。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认识误区,从思想方法上讲,是由于不能辩证地看待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①、理想与现实存在对立的 一面,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②、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另一方面, 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又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
12、★★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学习思考 T2)
强调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理想,并不是要排斥和抹杀个人理想,而是要摆正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代 表和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归根到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并具体体现在每个社会成员为实现个人理想而进行的活 生生的实践中。当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有矛盾冲突时,个人理想要服从于全社会的共同理想。
13、如何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①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③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14、为什么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曾考过)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②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革命性、崇高性、实践性和与时俱进的特点。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为人类的进步和解放指明了正确方向,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立
篇七:大一思修笔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015.12 版】大一第一学期期末整理
蓝色为注意出选择题,红色为注意出简答题,紫色为注意出论述题
绪论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一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根本途径。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根本特征。
(3)主要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层面的价值追求。
(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支撑;
②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
③引导大学生进德修业、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第一章 1、理想的含义: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
求,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理想的特征:理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推动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物质力量,就在于它不仅具有现实性,而且具有预见性。
3、理想的类型:(选择题)
从性质上分:科学理想、非科学理想 从层次上分:崇高理想、一般理想 从时序上分:长远理想、近期理想 从对象上分:个人理想、社会理想 从内容上分:生活理想(核心)、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 4、信念的含义: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 神状态。
5、信念的特点:
稳定性(也有可变性,随客观实际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执着性 多样性 层次性(高层次的信念具有最大的统摄力,从而决定着低层次的信念,低层次的信念服从于高层 次的信念。高层次的信念便是信仰,信仰是 信念中最高的表现形式。) 亲和性 6、信仰的含义: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信仰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虚幻世界、不切实际的观念、荒谬的理论的盲目相信、狂热 崇拜;另一种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以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的思想见解或理论主张的坚信不疑、身体力行。Eg:马克思主义 7、★★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包括:
(1)理想与信念的作用:①、指引人生的目标。
②、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③、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2)理想信念与大学生:①、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
②、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
③、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8、如何正确立志? ①、立志当高远。
②、立志做大事。
③、立志须躬行。
9、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论述题) A.之所以是一个过程,原因在于理想与现实的差别。这一过程时间的长短与理想的目标高低直接相关。理想实现过程的长短、艰巨与否还取决于主、 客观诸多方面的因素。对待个人理想、社会理想的实现过程人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
B.社会主义运动发历史进程,充分印证了社会理想实现的道路是长期的、艰巨的和曲折的。事例:《共产党宣言》发表到苏联建国用了 70 年;东欧 剧变苏联解体使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10、★★如何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一)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认识) 理想与现实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生活不会辜负努力的人
对立(区别):
理想不等于现实;现实也不等于理想。理想是“应然”的;现实是“实然”的。
统一(联系):
理想是在对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
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定要转化为理想。
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又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
在一定的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成为未来的现实。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空想。
(二)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意志) (三)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行为) 11、对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错误认识,为什么会陷入这样的误区。两种错误认识,有一种认识偏向,是用理想来否定现实。还有一种认识偏向,是 用现实来否定理想。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认识误区,从思想方法上讲,是由于不能辩证地看待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①、理想与现实存在对立的一 面,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②、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另一方面,理想 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又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
12、★★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学习思考 T2)
强调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理想,并不是要排斥和抹杀个人理想,而是要摆正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代 表和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归根到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并具体体现在每个社会成员为实现个人理想而进行的活 生生的实践中。当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有矛盾冲突时,个人理想要服从于全社会的共同理想。
13、如何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①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③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14、为什么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曾考过)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②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革命性、崇高性、实践性和与时俱进的特点。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为人类的进步和解放指明了正确方向,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
崇高性:马克思主义真正反映和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并成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获得自身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
篇八:大一思修笔记
目录 一、章节思维导图 二、知识点 三、配套练习题
思修精讲 1 官方笔记 一、章节思维导图
二、知识点
绪论 【新时代新使命】 一、历史使命:人们担当的重大历史任务和责任就是历史使命。(选择) 二、新时期广大青年的历史使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选择) 三、新时代新使命对新青年的更高标准严格要求:①时代新人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②时代新人要有高强的本领才干。③时代新人要有为国为民的担当精神。
(选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价值:通常是指外部客观事物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选择)
价值观:人们对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认识和观点。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选择,简答)
四、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的内在一致性(简答):
1、价值观是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2、价值观体现了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
3、价值观反映了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五、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简答):
1、对国家来说,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遵循;
2、对社会来说,为凝聚社会共识、实现社会团结、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最大公约数;
3、对时代新人来说,是其进德修业,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时代新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时代新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法治素养 二、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1、道德:一种纯粹的精神力量;
法律:强制力,精神力量、更是物质力量。
2、关系:道德是执行法律的基础。法律是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的有利保障 【学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一、学好思修课的方法(选择):
1、认真学习理论知识;2、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3、身体力行,切实践履。
第一章 把握人生方向和道路 【人的本质】 一、人性是人的各种属性的总和,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 本属性。(选择) 二、人的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选择)
人的本质的特征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选择) 三、人性自私论的认识误区(选择):
1、把人的自然属性等同于人的根本属性;
2、把历史的、具体的人的自私等同于永恒的、抽象的人性自私;
3、把人的正当利益等同于自私自利;
4、以“合理”二字来掩盖利己主义的实质。
【人生观】 1、人生观: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人生目 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
2、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选择) 3、科学而高尚的人生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选择) 【人生目的】 一、人生目的的作用(简答):
(小套路:记得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人生道路四个词。问哪个,就答另外三个。) 1、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2、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3、人生目的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
【人生态度】 一、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
二、积极人生态度的意义(简答) 1、促进人生目的的达到;
2、有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
3、调整人生道路的方向。
三、科学对待人生境遇(选择,简答):
1、对于顺境应居安思危、自制自励;不能麻痹大意、得意忘形,使自身的活动保持良好的 度;
2、对于逆境不能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应大胆正视、积极应对,努力创造条件,变不利 因素为有利因素,待时机成熟,顺势利导,使之成为人生旅程上的一个转折点。
【人生价值】 一、人生价值: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选择)
1、自我价值:人生活动对自己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
2、社会价值:人生活动对他人、社会所具有的价值。
评价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大小,第一位看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选择) 二、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简答):
1、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互相区别,又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 体;
2、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3、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基础。
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方法和条件(选择,简答):
1、思想:选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这是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
2、学习:提高自我素质和能力,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的主观条件;
3、行为: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协调人生道路上若干关系】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选择) 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选择):
1、社会条件决定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个人并不是被动地由社会决定,而是对社会具有能
动性;
2、在社会发展中认识自我,调整和充实自我;
3、在个人发展中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
三、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1、成功交往的基本原则:①平等原则 ②诚信原则 ③宽容原则 ④互助原则
2、成功交往的方法和艺术: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注意交往的第一印象;运用适当的沟通
方法
四、个人生理心理的关系:
1、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
4、注重与他人的交往方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选择)
三、配套练习题
1、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的历史使命是不一样的。当今时代,我国大学生的历史使命(A)
A 继往开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 创造财富,改善个人物质生活条件
C 面向世界,照搬西方发达国家模式
D 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在当今
时代,我们应该大力弘扬的时代精神的核心是( B )
A.墨守成规
B.改革创新
C.趋利避害
D.明荣辨耻
3、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其
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的是( A )
篇九:大一思修笔记
2018 版大学思修笔记
一、高职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基本内容和目标定 位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大 学生成才的要求,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 心理、审美、法纪等素质在一定时期内达到预期效果,为达到“人的全 面而自由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 成部分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新时期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和 目标定位应该是: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教育为基本内容,在理论与实 际的结合上,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和有说服 力的回答,促进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 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 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加强道德修养,不断增强学法守法的自觉性, 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使大学生成长为德、 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现状及问题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内容还不能满足学生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也得到了 不断的更新和完善。在教育和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实践的深 入、改革的推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优 化完善。
(1)教学内容亟待跟上时代的发展变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 础”课程体系虽然比较完备,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 和健康的人格教育等内容仍不完善。由于就业问题、学习和经济的压 力、感情困惑及人际关系障碍,大学生心理问题逐渐成为影响大学生
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等新 兴信息传播媒体的迅速崛起,一方面给大学生学习、交往和娱乐开辟 了新的手段和途径,另一方面也使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的信息可以 借机更加隐秘、快捷地传播,并腐蚀大学生的心灵。因此,必须高度 关注互联网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 在这方面的教学内容显然有些不足。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 中,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过分强调国家和社会的要求,而对大 学生自身成才愿望关注的较少,存在着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的实际要求 脱钩的问题。
(2)教学内容缺乏辩证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缺 乏辩证性,很多内容都只是强调好的一面,可并没有作出相应的解释。
如讲反对个人主义时,批判它的自私自利、惟利是图、损人利已、见 利望义等消极的一面,而对它强调个人自主自立的主体精神,强调目 主选择、自己决定、自己设计、自己创造的生存方式却极少给予正确 的评价。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缺乏辩证性,很多大学生对思 想政冶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产生了质疑,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大大地降 低了。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法与手段不够灵活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影响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效果的 重要因素。随着“思政课”研究的深入和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探 索,“思政课”教学方法和手段得到了改进,摸索出很多学生乐于接受 的教学方法,教学取得了较好的实效。但是,与现代教育的要求仍然 有着一定的距离,仍然存在着有待改进的地方。
(1)以灌输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在“思政课”教学中,传统教 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思想政治理论 知识灌输的对象。课堂灌输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主导教学方法, 它虽然有利于将理论知识从外部向学生个体内部注入,但学生在教学 过程中只是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教师很少顾及学生的主观 情感和心理需求,造成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逐渐失去对所接受知
识的意义、价值的探求欲望。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感到枯燥无味, 对理论死记硬背,能力培养无从谈起,更谈不上学生达到个体的知行 统一,得到能力与素质的提升。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思政课” 教学培养的大学生应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能力,对民族历史及其先 进文化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辨别、判断能力,对与中华民族精神相抵触 的错误思潮的抵制和斗争的能力。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学在培育大学 生的过程中,必须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强调学 生是认知主体与主动建构者,要把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自身能 力的建构作为培育过程的教学目标,使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 内部的能力和素质。而教师在大学生的培育过程中只是大学生知识体 系构建与自身能力的帮助者、促进者,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灌 输者。
(2)以理论说教为主,轻视实践教育。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基本上 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养成,缺乏“思政课” 应有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其教学效果就达不到预期目标。事实上, 由于一些教师就理论讲理论,认为“思政课”就应当是在课堂上传授书 本上的现成的知识,也只有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才能够教导大学生成 为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
而忽视了“思政课”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大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现成的理 论和现象,而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提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 综合素质。忽视了应把“思政课”与实践教学应有机结合,把实践环节 引入“思政课”教学活动中。
三、创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对策思考 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高职学院应对大学生“思政课”教学进行系统的改革,探求符合大学生 认知事物本质基本规律的新模式,寻求提高“思政课”实效的新路径。
其中的关键点就是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参与接受教 育,以独立的主体身份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
1.突出“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 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 也是教育的归宿,任何教育只有转化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 务,才能真正达到教育效果。“思政课”教学只有突出以人为本,大力 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 学生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有利于将社 会要求转化为自我要求。
尊重教育对象的自主性及特性是“以人为本”的内在需求。在思想 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能无视受教育者的个性,无视受教育者的个体 需要,一味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忽视甚至压抑受教育者 的个体价值。没有个性,就没有人才,没有创造性,促进大学生的全 面发展,必然要求实现由压抑个性向发展个性、张想变化的实际。在 教学中,要剔除过时的、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陈旧教学内容,吸收理论 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把现代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和人文思想纳入 教学内容,增加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性的内容。此外,积极引导大学生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思想 认识水平和科学思维能力,侧重点应放在深化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上,重点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回答和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 疑难点,消除学生理论上的困惑点,这样随着年龄的增加,知识的丰 富,大学生就会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认知,达到理论内化于心,外化 于行的目的。
2.改革教学方法。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吸引力和感染力,高职学院应积极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 学方法改革,使教学活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提高教学 的针对性、吸引力和说服力,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
(1)改进教育模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进行系统的改革, 高职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应采取课堂教学+实践教育的模 式,即学生在接受系统、全面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必须参加实 践教育环节。实践项目包括爱国践履、专业实习、志愿服务、公益活
动、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社团活动,把理论与实践做到了有机结合, 遵循了“实践一认知一再实践”的客观规律,突出了实践在学生认知事 物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学会了用理论去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的分析、 评价,使其更加真切地贴近了社会、了解了国情,让学生更透彻地认 识错误思想观念的实质,去伪存真,自觉坚持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和价值观,牢固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采用“问题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是以理论联系实际为主线, 以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为目的,结合教学内容以专题方式专门就某些社会问题和学生思 想实际问题与学生一起探讨,进行讨论和辩论活动,并与实践教育环 节会、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正确道路。
(3)加强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学校各级领导要改变教育观念,高 度重视实践教学,形成由学校主要领导统一负责,教务处、学工处、 校团委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等分工负责的领导与管理体制。
(4)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基地建设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的基础性工作。有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场所,可以使实践教学时间 相对保证,内容相对确定,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提升综 合素质。
(5)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考核。根据实践教学的要求,在实践教学中 和实践教学后,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全面的考核,设立单独的实践教学 考核标准,使考核工作成为检验教学效果、检验学生能力形成与素质 提高的有效手段。由于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有明显的 不同,不能用简单的问卷答题的方式和分数做测度来反映教学质量, 必须用科学的方式进行考核,可采用口试、开卷考试、写论文或调查 报告等考核方式。
上一篇:校园管控方案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