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有用文档网!

当前位置: 有用文档网 > 作文大全 >

2023年度最新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字(十二篇)(范例推荐)

|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最新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字(十二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最新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字(十二篇)(范例推荐)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字篇一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北京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x。

1992年,在“北京旅游世界之最”的评定中,专家学者对十三陵的判定语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_年7月,明十三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世界遗产名录》对它的评价如下:“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的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了500余年的世界观和权力观。”

(明成祖朱棣)

十三陵的第一个陵是长陵,从永乐七年(公元1409)动工兴建,到永乐十一年(公元l413)玄宫告成。长陵位于天寿山丰峰南面,它是永乐帝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明洪武三年(130)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就藩北平。建文元年(1399)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20)继承皇位,第二年改元永乐。其较突出的历史功绩有:主持编撰《永乐大典》和派遣郑和下西洋。中国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古迹中,有4项是朱棣开创奠基的,他们是北京故宫,北京天坛,北京明十三陵,湖北武当山道教古建筑群。皇后徐氏,是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的长女。永乐五年(公元1420_年)七月四日病逝,永乐十一年(公元1420_年),首先被葬入长陵,她是葬入十三陵的第一人。长陵是明十三陵中规模宏大,营建时间最长,保存的最好的一座陵。

(长陵布局:长陵祾恩殿)

长陵陵园平面布局为“前方后圆”形制。“前方”,是三进深院落:第一深进院落大门为陵门,单檐歇山顶宫门式建筑,门内明朝时东建有神厨,西建有神库,神厨前有碑亭一座,神厨,神库均毁于清朝中期,碑亭尚存;第二进深院落大门为祾恩门,单檐歇山顶。门内即祾恩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祾恩殿是供奉帝后神位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祾”是“祭而受福”,“恩”是“罔极之恩”的意思。长陵祾恩殿是明代帝王陵中唯一保存完整的祾恩殿。殿内有60根金丝楠木柱,当中4根柱的直径在l米以上,是我国保存最好的楠木大殿,十分珍贵;第三进深院落大门为棂星门,门内有两柱牌楼门和石几筵。“后圆”即指永乐帝的陵墓,它由宝城,宝山,方城,明楼组成。宝城状如圆形城堡,宝城围起来的土山]宝山,宝山下为玄宫。宝城正前方建方城,方城之上为重檐歇山顶明楼。明楼是每座陵墓的标志,也是每座陵墓中轴线上的最高建筑。原碑刻着朱棣原来的庙号“太宗”,后来世宗嘉靖七年(公元1528)改太宗为成祖,但没能换石碑,只是用木雕镶在成祖的石碑上。明楼内立“圣号碑”碑首为“大明”,下刻“成祖文皇帝之陵”7个字。

长陵陵园还辖有东,西井。东井在德陵馒头山的南面,西井在定陵西北。“井”内葬有被赐死的殉葬宫妃。

明长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怀长路上,处在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长陵于永乐七年(1420_年)开始修建,永乐十三年(1420_年)完工。现存建筑有宝城、明楼、石五供、两柱牌楼门、祾恩殿、祾恩门、碑亭以及三进院落的宫墙和因墙而设的陵门、角门等。地宫未发掘,同时没有被盗墓记录。长陵目前对公众开放。

明长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境内,距北京故宫五十公里。陵区南起石牌坊,北倚天寿山主峰。四面环山,绿树丛丛。南面又有龙虎两山左右对峙,势如门户。当中奔流不息的山水自西向东而去,好似天然的护陵河。南北贯通的高速路似一条巨龙连接着长陵至故宫。

明长陵为十三陵之首,永乐皇帝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是永乐皇帝建北京皇宫(故宫)的第三年(公元1420_年)自建的“寿宫”。陵园规模宏大,用料严格考究,施工精细,工程浩繁,营建时日旷久,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

明长陵陵恩殿是嗣皇帝祭祀永乐帝后的场所,建筑在汉白玉雕刻成的三层台基上,金砖铺地。殿面阔九间(66.56米),进深五间(29.12米),象征着皇帝“_”之位。所有木件全用金丝楠木为之,古色古香。一米多直径,十几米高的六十根金丝楠木大柱,承托着二千三百平方米的重檐庑殿顶,雄伟壮观、举世无双。最粗的一根重檐金柱,高12.58米,底径达到1.124米,为世间罕见佳木。殿中端坐于九龙宝座之上的永乐皇帝铜像,形象逼真,做工精湛考究,此造像是巨上精美绝伦的艺术佳作。此外陈列着明陵地宫出土文物数百件,播放1956年发掘地宫的实况录像,帮助游人解开地宫之谜。

明长陵,建筑最早、面积最大、规模最宏伟、工艺用料最考究、原建筑保护最完整。历经六百年沧桑,仍完好无损,金碧辉煌。它早已被公布为全国第一秕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不权以其宏大的古建筑和辉煌的艺术成就,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人和各界专家学者,而且永乐皇帝是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一代有作为的皇帝,所以长陵又是世界最有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景区

祾恩门

《太常续考》等文献记载,天寿山诸陵陵殿名为“祾恩殿”,殿门名之为“祾恩门”,始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是世宗朱厚熜亲易佳名。其中,“祾”字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字取“罔极之恩”意,长陵棱恩门,为单檐歇山顶形制,面阔五间(通阔31.44米),进深二间(通深14.37米),正脊顶部距地面高14.57米。檐下斗拱为单翘重昂七踩式,其平身科斗拱耍头的后尾作斜起的杆状,与宋清做法俱不相同。室内明间、次间各设板门一道,稍间封以墙体。其中明间板门之上安有华带式榜额,书“祾恩门”三金字。“稜”字系后世修葺时误写。门下承以旱白玉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其栏杆形制,为龙凤雕饰的望柱,和宝瓶、三幅云式的栏板。台基四角及各栏杆望柱之下,各设有排水用的石雕螭首(龙头)。台基前后则各设有三出踏跺式台阶。其中路台阶间的御路石上雕刻的浅浮雕图案十分精美:下面是海水江牙云腾浪涌,海水中宝山矗立,两匹海马跃出水面凌波奔驰;上面是两条矫健的巨龙在云海中升降飞腾,追逐火珠,呈现出一派波澜壮阔的雄伟景象。

陵宫建筑

长陵的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第一进院落,前设陵门一座。其制为单檐歇山顶的宫门式建筑,面阔显五间,檐下额枋、飞子、檐椽及单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构件;其下辟有三个红券门。陵门之前建有月台,左右建有随墙式角门(已拆除并封塞)。院内,明朝时建有神厨(居左)、神库(居右)各五间,神厨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厨、神库均毁于清代中期,碑亭则保存至今。

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字篇二

明朝建立于1368年,结束于1644年,统治时间长达277年,期间先后有16位皇帝在位,除第二位皇帝朱允文因‘靖难之役’战败,下落不明没有陵墓外,其他皇帝均有陵墓保存至今,经考古专家们的考证,明代帝陵共计6处18座,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北钟祥市--嘉靖皇帝父亲朱佑元兴献帝的显陵)、江苏(江苏南京钟山--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江苏盱眙--祖陵,朱元璋祖父朱初一的实葬地,曾祖父,高祖父的衣冠冢)、安徽(凤阳--朱元璋父母,兄嫂,侄子的明皇陵)、北京(景泰帝陵,明十三陵)四省市,下面来看一下我们今天参观的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脚下,领域面积120平方千米,四边群山环绕,由于山水的常年冲刷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占地40平方千米的广袤盆地,山间明堂广大,风景秀丽,历代帝王大都认为帝业的兴衰多取于祖先墓地的好风水,所以十三陵的卜选历时2年的时间。明代的风水术士们,非常注重龙砂穴水向的相配关系,龙即指主山;砂是指由主山派生而出的其他山脉;水有界止龙气涛涛流逝的作用;所以又有‘大水横其前,小水夹左右’的说法。我们看到十三陵全景图上,温榆河的支流自西北直泻东南,每座皇陵前都有汉白玉的石桥,桥下流动的月牙河水即是小水,每座皇陵就掩映在这青山绿水中。1992年,在“北京旅游世界之最”的评定中,专家学者对十三陵的判定语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xx年7月,明十三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世界遗产名录》对它的评价如下:“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的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了500余年的世界观和权力观。

这十三座陵分别是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明十三陵的形成前后经历了235年,埋葬了明朝自永乐皇帝开始的13位皇帝和23位皇后,1位皇贵妃和数十位殉葬宫人,及7座妃子坟和1座太监陪葬墓。

十三陵是明成祖朱棣最早开始修建的。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明朝初期,被封为燕王,镇守北平,朱元璋死后,其孙朱允文即位,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兵南下,史称‘靖难之役’,4年后攻占南京,并且从当时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夺得了皇位,改年号为永乐。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当了皇帝以后仍然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而连年征战,在他所统治明朝的20xx年里,国库充实,政局稳定,他下令迁都北京,营建故宫,修筑长城,编纂《永乐大典》,以及派郑和七下西洋,都是他的卓越政绩。最后死于征战途中,可以说还是一位比较贤明的皇帝,虽然也犯过错:靖难之役,设置东厂。他的贤内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开国元勋魏国公徐达的女儿,是一位有中国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经编写了《内训》和《劝善》,40岁病逝。长陵始建于1420xx年,在1420xx年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长陵的第一个人并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

为什么在北京建陵呢?政治方面还有战略方面(清朝的时候对明陵的保护)见书96页(1)

长陵修建的时间过程 见书96页(3) 参考

长陵的布局:是十三陵中规模最大,营造时间最长,保存得也最好的一座陵。

“前方后圆”的形制。见书102页(1)

长陵裬恩殿,是明代诸陵中唯一一座保存至今的裬恩大殿,也是我国木构建筑的珍贵遗物和杰出代表。裬恩殿是谒陵祭祀的场所,总面积为 1956平方米,可与故宫的太和殿相媲美。裬恩殿的主体建筑是六十根不加粉饰的金丝楠木大柱,高约十三米,直径一米左右,承托着重檐庑殿顶。殿内所有木质构件均为金丝楠木,地面使用金砖铺地,使宏伟壮观的金丝楠木大殿呈现出神秘的色彩。殿内有楠木立柱60根,其中32根为金丝楠木明柱,最大的直径1.17米、高14.3米。梁、柱、檩、椽、斗供等构件,也用楠木制作。历经500余年,仍牢固如初。这样宏伟的楠木建筑物,在我国已绝无仅有。

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字篇三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平区,那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1420_年派了一些风水术士到北京选择“吉壤”,其实就是吉祥的土地,准备修建陵寝。当时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开始他们选在了口外的屠家营,可是皇帝姓朱,与猪同音,犯了地讳。然后又选在了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可是后面有个村子叫“狼口峪”,这样岂不是更危险!后来选过京西的“燕家台”,有与“宴驾”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后直到明永乐七年,才选定了现在的这片天寿山陵区,在周围有蟒山,虎峪,龙山和天寿山。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还有温榆河经过这里,真可以说是风水宝地。

从此可见当时皇帝要为自己修建一个陵寝要耗费多少精力啊。随后,就开始修建了长陵,经过四年终于竣工了。那明朝历代的皇帝,也陆续在这里修建了陵寝。而且从1409修建长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这200多年间,明十三陵的营建工程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方圆40平方公里的范围,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还有许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这里也没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在清兵入关以后,为了报复金人将清太祖的祖坟毁掉,所以就将这里烧了。后来在乾隆五十年的时候,为了笼络汉人,就下令修缮陵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并且开放了的长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宫已经被发掘了。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现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个皇帝么?怎么在这里只有十三个皇帝的陵寝?其实原因很简单,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当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因为被朱棣夺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这里就没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时候,他曾经被宦官王振怂恿,率军亲征,后来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瓦刺军俘虏,这个事件称为“土木之变”,一国不能无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册封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夺取皇位的“夺门之变”,所以在十三陵中没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亲王的礼节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这样一来,大家一定都明白了为什么这里叫做十三陵了。

现在大家沿途看到的这一个石牌坊,就是陵区的标志,是嘉靖年间制造的。这个牌坊是5间6柱11楼,高有14米,宽达到了28.86米,是现在国内保存下来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上边的图案装饰也都是云龙图案,反映了皇家建筑的特点。

大宫门就是陵墓区的正门儿,也叫大红门。门是南向的,分三洞,在这个门里边就是陵墓区。在门两侧都有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因为当时规定这些人进入陵区都是要步行,否则可是要治罪的。而且这里也是禁区,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随便进入的地方,严重的是要被斩首的。而进了这个门儿,也就走进了贯穿陵园南北,能够直接通到长陵陵门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国历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长的,其实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让皇帝灵魂通过的地方,全长有7公里。

我们一边走着,就可以看到前边有一个碑亭。这个碑亭是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里边有赑屃驮着巨碑,这个就是长陵的神功颂德碑,正式建立于1435年,正面就是永乐皇帝的长子朱高炽写的颂德碑文,有3000多字,而背面则是在乾隆五十年撰写的《哀明陵三十韵》,里边详细记录了陵墓的破损情况。碑身的东面是清政府修缮陵墓的花费,西侧则是在嘉庆九年论述明王朝灭亡的原因。

过了碑亭,我们继续沿着神道行走,会发现在神路两侧,都有很多石雕。其实这里一共有36座石雕,叫做石像生。紧挨着碑亭后边的是两根石望柱,接下来就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马,各有四匹,按照先卧后立的顺序排列。然后是武臣、文臣和勋臣各有四人。修建这些,都是为了体现帝王生前的仪仗和死后的尊严。所以体积都非常大,雕刻的都非常精细。而且这些也都象征着皇帝在生前可以得到尊崇,到了死后也是同样得到尊崇。,各方神圣和文武百官还是要为我独尊。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棂星门,也叫龙凤门,取天门之意。在这个三门六柱的门中央位置上,有三个火焰宝珠,所以这里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我们其实一直都是沿着神道来前进的,来回顾一下,先是石牌坊,然后到了大宫门,现在我们就要已经进入了长陵了。碑亭,石象生,过了龙凤门,还有一段路程就可以到达长陵的陵门了。而我们所说的整个陵墓群的中轴线其实也就是这条贯穿陵园南北,全长共7公里的神道。

说到长陵,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始建于1420_年,在1420_年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当朱元璋死后,朱棣就以靖难为名,从北平发兵攻下南京,并且从当时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夺得了皇位,改年号为永乐,这件事历史上称之为靖难之役。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当了皇帝以后仍然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而连年征战,并且在1420_年做出了迁都北京的重大决定。在他所统治的明朝年间,国库充实,政局稳定,而且还命人写作了《永乐大典》这部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派郑和七下西洋,发展了各国之间友好关系。而他的贤内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女儿也是一位有中国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经编写了《内训》和《劝善》用以化育人心,在用了五年的时候病逝了。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长陵的第一个人并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

长陵共占地10公顷,中轴线由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和宝顶共同组成。陵墓共有三进院,第一进院是从陵门道陵恩门,可以看到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小碑亭,但当时上面都没有文字,现在的文字是清顺治皇帝写上的。陵恩殿坐落在陵墓的第二进院落中,在1412,明永乐十四年建成,是供奉牌位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它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是重檐庑殿顶的建筑,殿内有60根楠木柱,中间的四根直径都达到了一米以上,是国内最好的楠木殿。原来陵恩殿中陈列有大佛龛,现在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后人制作的永乐皇帝坐像,大家可以绕道坐像的后边来看一下,可以看到椅背上刻有一条龙,而龙头则正对着万历皇帝的头部,这象征着皇帝是真龙天子。而四周则是出土文物的展览。

咱们从殿后的门一出来,就到达了第三进院落,每座陵墓的标志——明楼就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这里也有一个碑亭,石碑上刻有成祖文皇帝之陵,因为皇帝姓朱,所以碑身也都是用的朱砂红色。

由于长陵的地宫没有发掘,所以我们在长陵的游览就先告一段落。不过大家不用着急,接下来我们将要去的定陵,就可以让大家参观到古代皇帝的地下宫殿了。

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万历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合葬墓。朱翊钧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他的为人和永乐皇帝朱棣可以说成为了鲜明的对比。他非常贪婪懒惰,在他九岁即位的时候,由于有大臣张居正的辅佐,国家发展的还算比较稳定,可是后来张居正病逝,他便利用这个机会为自己选择了陵地,花费了800万两白银,用了六年时间,建了工程质量最好的定陵,而他居然因为陵寝修建的非常满意,而在地宫当中举行了盛大的宴会,真实一位让人苦笑不得的皇帝。而他不仅如此,在他在位的48年当中,竟然有20_年不理朝政,导致国家处于瘫痪状态。

后人评论,其实明朝灭亡的命运,在万历皇帝朱翊钧时就已经成为定局了。他有两位皇后,其实在开始的时候孝靖皇后身份低下,可是与他有了一个男孩,就是后来的“一月天子”朱常洛,母以子贵,她就被封为贵妃。但是她比朱翊钧早死了九年,并没有葬在定陵里,直到后来追封她为太皇太后的时候,才与万历皇帝朱翊钧,孝端皇后共同葬入陵寝。朱翊钧的另一个皇后孝端与他没有孩子,在她去世后不到百日,朱翊钧也去世了,所以他们是同日葬入定陵的。

一进入定陵陵区,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碑亭,里边就是神功圣德碑,也称为无字碑。碑顶有云龙交盘,下端雕有海水纹的图案,碑座也是龙九子之一赑屃。在十三陵中,除了长陵以外,其他的陵碑都没有字。这是因为原来在献景裕茂泰康六个陵门前没有碑亭,当然也就没有碑文一说,可是后来这六个碑亭相继建成,碑文理应有当时的嘉靖皇帝撰写,可是他忙于炼丹成仙,根本没工夫理会,所以导致六个碑空空如也。在永陵之后的陵墓,因为祖宗的墓碑上都没有写字,所以怕冒犯祖先,也都没有撰写碑文,这样就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景象。定陵的这个碑背面有一个满月型的痕迹,所以俗称月亮碑,传说它还有灵性,能随月亮阴晴圆缺而发光,可是后来陵园着火,就失去了灵性。

过了碑亭,我们所看到的两座高石台基就是定陵陵恩门和陵恩殿的遗址。这里原来也叫享殿,它是举行祭祀典礼的地方,当时面阔七间,清兵入关的时候曾经遭到破坏,到了乾隆年间,对这里进行了修复,但是后来又遭到了破坏。

在往前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陈列室,这里陈列展出的都是定陵的出土文物,是在地宫挖掘之后兴建的。展室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侧主要陈列地宫出土的万历皇帝的随葬品,北侧则是两位太后的随葬品,都非常精美,各位尽可以一饱眼福。

现在来到了明楼,它也是定陵陵墓的标志。明楼为石结构建筑,是定陵地面保存最完好的建筑,始终没有遭到破坏。在明楼黄色琉璃瓦顶上,镶有一块高大的石榜,刻有定陵二字,在明楼内的碑额上篆有大名二字,而碑身上则刻有神宗显皇帝之陵七个大字。它与宝城相连。宝城是一道用城砖垒起的圆形大墙,墙上有垛口,城墙高7.5米,上厚下薄,周长800米,在它围绕的中间有一个人工堆成的大土丘,其实就是皇陵的坟头,叫做宝顶。

咱们现在正从左侧的通道走入地宫。定陵地宫的挖掘工作是从1956年5月开始的,在1958年结束。最开始,工作人员是发现了宝城西南侧墙上露出了一处券门,于是就正对着券门开了第一条探沟,到了底部发现了用城砖砌成的隧道。在三个月以后,沿着隧道的方向在明楼西面开了第二条探沟,在这条探沟的挖掘过程中,碰到了刻有“此时至今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石碑,从而得到了关于打开地宫的正确方向。工作人员沿着这个方向,又开了第三条探沟,最终找到了石隧道,并且发现了金刚墙,打开金刚墙,里边有一个方形的石券室,在西侧正中有两扇汉白玉的石门,从里边顶着“自来石”,而工作人员只用了铁丝和木板,不到五分钟,就将沉睡了337年的定陵地宫打开了。

地宫深度是27米,总面积达到了1195平方米,整个建筑的用料都是砖石,可以说是地下的无梁殿,礼制上是仿明堂的“九重法宫制”,分为前中后左右五个殿堂由七扇汉白玉门连接,最大的一扇高3.3米,宽1.7米,重达4吨,看上去很笨重,其实设计非常的合理。石门的重心偏向门轴,所以开关自如;门扇上横着设有防止倒塌的青铜扇管,重量大约是10吨;在门正面雕刻有乳状门钉和衔环铺首,背面与之相对应的地方有一个凸起的部分,关门以后,自来石就承托在这里。

在地宫前殿和左右两个配殿中没有任何的陈设。而现在到达的中殿高7.2米,宽6米,地面是金砖铺地,据记载,这种砖会越擦越亮的。殿中陈设有汉白玉石宝座,它的样式和皇帝生前宝座是一样的,在前边也就是孝靖和孝端皇后的宝座雕有凤头,而万历皇帝的宝座靠背和扶手都雕有龙头。原来宝座的陈列是呈品字形的,后来为了方便游人参观,才改变了陈设。在三个宝座之前,设有祭祀用具黄琉璃五供,包括一个香炉,两个烛台,和两个香瓶,和嘉靖年间的青花云龙大瓷缸,这个缸中原来是盛有香油,里边放有灯芯的,叫做长明灯,但是由于关门后地宫缺氧,所以这盏灯并没有长明。在中殿后面的就是后殿,它是地宫中最大的一个殿,高大9.5米,长31米,宽9.1米,地面上铺设的是磨光的花斑石。

在后殿中设有白石镶边的棺床一座,中央有一个长型方孔,中间填的是黄土,也就是选择墓穴时的第一铲黄土,叫做金井,它是整座陵寝建筑格局的基本点。在棺椁四周和棺椁内放有玉石,或者在死者口中含有玉石,称为玉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古人认为金井可以沟通阴阳,交流生气,而玉葬能够保持尸体不腐烂。金井玉葬在明清两代是最高等级的葬礼。当然这些都是古人的理想而已,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在棺床的上安放有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还有装随葬品的26个木箱。

按照皇帝陵寝的规置,后殿只是安放皇帝棺椁用的,那为什么两个皇后的棺椁也出现在这里呢?这个现象在史料中是没有明确记载的,可是根据专家推测:在万历四十八年的时候,先是孝端皇后病逝,接着七月就是万历皇帝去世,而他的儿子朱常洛也在即位29天死于红丸案,在这短短百日之内,死了两位皇帝,一位皇后,还有孝靖皇后还要迁葬,这么巨大的任务都压在了刚刚即位的皇帝朱由校身上,所以准备工作十分的仓促。而且当时正好是雨季,安放皇后的配殿不方便打开,于是皇帝皇后的棺椁就都从正门进去了。可是到了地宫发现配殿的甬道太窄了,皇后的棺椁进不去,所以只好将它们一并放入了后殿当中。现在大家可以明白地宫中棺椁的摆设呈这样是怎样一回事儿了吧。那好,现在就请大家跟随我走出地宫。

随着参观定陵的活动结束,我们今天的明十三陵之行也将近尾声了,相信大家一定都为这座巨大的帝王陵墓群而感叹,随着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修缮明十三陵,这座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寝也将被永久的保存下去。同时,我也希望各位游客能对这里留下美好的印象,欢迎各位下次再来参观。

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字篇四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因明代迁都北京后有十三位皇帝埋葬于此,故称十三陵。明十三陵自永乐年间建长陵至今已有近620xx年的历史,它用一条总神道、一座石牌坊、一组石像生,把整个陵区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较多的帝王陵墓群。

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礼部尚书和一名江西术士前往北京一代卜选陵址。大概两年后,选中了今昌平区康家庄楼子营一带。这一带青山环抱,绿水长流。北面的“龙脉”奔腾而来,气势磅礴。至此三峰并峙,山前一马平川,蟒山绕其左,虎峪踞其右。外围重峦叠嶂,如“万骑簇拥,千官侍从”。正是风水理论中的“山川大聚”之势,真正只有帝王才配享用的宝地。朱棣亲临阅视后十分满意,封其山为“万寿山”,选择吉日,动工兴建。永乐十一年玄宫建成后,从南京迎皇后徐氏的棺椁北上,择吉入藏,并将陵寝命名为“长陵”。此后长陵的附属建筑仍在逐步营建,直至宣德二年,长陵工程在大体完工,历时20xx年,加之陆续建成的神道等设施,到长陵终建成,共历时130余年。

朱棣在北京建造皇陵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政治原因。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政权,朱允炆在宫内大火中不知所终。朱棣登基后一直心有不安,除了派人寻找朱允炆的下落外,又制造的“壬午殉难”,大杀朱允炆朝臣,但人心终究不服。北京是朱棣经营多年的根据地,所以自他登基之初便计划迁都北京。皇陵随之建在北京,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其次是战略原因。明朝初年,元朝的残余势力逃到漠北,成为明朝北方的长期威胁。而南京鞭长莫及,难以控制北方的局势。所以朱棣迁都北京的同时在北京卜选陵址是极具战略意义的,而这一举措也确实对明朝疆域的巩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明正统年间,发生了“土木之变”,英宗被俘。这是就有人建议迁都南京,反对者就说“怎么能弃祖坟于不顾,丢给敌人呢?”这一道理保住了大明江山。

清朝时对明陵进行了管理、修葺,并找到了明皇室的直系后裔朱之琏,封他及其后代为一等延恩侯,世代负责明陵的祭祀及管理。

从代朱之琏开始,朱氏侯爵的身份延续了11代。民国年间后一代延恩侯朱煜勋被民国政府委以明陵保管员之职,但他不但白拿钱不干活,还有监守自盗的嫌疑。民国政府下令撤销其职位,将明十三陵交由昌平县管理。从此明陵香火断绝,延恩侯退出历史舞台。

现在的明十三陵面积约80平方千米,陵内葬有13位皇帝,23位皇后,1位皇贵妃及殉葬宫人数十人。另外还有7座妃坟园寝和一座太监墓(王承恩)。现在明十三陵已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并于20xx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长陵神道总长约7.3米,走向随地形变化而回转起伏。在这条神道上,自南向北依次建有石牌坊、大红门、长陵神功圣德碑、石像生、棂星门。

石牌坊位于神道南端,建于明嘉靖年间,是我国现存建筑等级的大型仿木结构石牌坊。此牌坊用青白石料组装雕琢而成,其结构为“五间、六柱、十一楼”。石牌坊是十三陵的标志性建筑,其位置的选择十分重要。南北方向上,牌坊中门正对着天寿山主峰,东西方向上与龙山、虎山相应。陵区南侧,龙、虎山相距稍远,欲连未连,石牌坊建在这里,正可弥补空间上的不足,使其地势贯通。

大红门是陵区的正门,位于龙、虎山之间,距石牌坊1.25千米。其规制为单檐庑殿顶,红墙黄瓦,开券门3洞。明朝时门两侧建有红墙,红墙上设有左右随墙门以便日常出入。门前左右立下马碑两方,正反面刻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8字。大红门正门为帝后棺椁及神御物品的通道,左门为皇帝谒陵时行走,右门为大臣们谒陵时行走。

穿过大红门继续向前走就来到了长陵神功圣德碑碑亭。碑亭为重檐歇山顶,四面辟门,正方形,碑亭四角各立有一座汉白玉华表。碑亭内便是神功圣德碑。

长陵神功圣德碑上为盘龙碑首,下为龟趺驮碑,碑首上刻“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9字。“神功圣德”指的是对帝王历史地位的评价。石碑的正面是明仁宗朱高炽为其父撰写的3000余字的碑文,其余三面原来没有文字,清乾隆时期在碑的背面刻了御制诗《哀明陵三十韵》,后又在碑的左侧刻御制诗一首。清嘉庆时期在碑的右侧刻了御制文一片,讲的是明朝亡国的教训得失。

穿过碑亭,走在神道上,可看到两侧的石像生。陵墓前设置石像生始于秦汉,是用来象征死者生前的仪仗用的。明十三陵的石像生沿用了明孝陵的规制,但增加了4尊功臣像。长陵石像生以一对望柱开始,望柱呈六边形,底为须弥座,柱雕云纹,顶为云龙纹柱帽。石望柱之后800米的神道上排列着石兽12对、石人6对,石兽每种两对,两立两卧。这些石像生分别是:

狮子:象征威武 獬豸:象征公平正义 骆驼:象征运输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大象:象征力量和祥瑞 麒麟:象征太平和祥瑞 马:象征皇帝的御用仪仗 将军:象征帝王朝会中的将军 品官:象征帝王朝会中的各级官员 功臣:象征帝王朝会中的功臣。

走过神道,迎面可见的是棂星门。此处棂星门为三开间,门上中间各饰火焰宝珠,故又称火焰牌坊,也叫龙凤门。棂星门象征着天宫之门,宫殿、坛庙、陵寝中的棂星门均有尊天子宫寝之门为天门的意思。

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字篇五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因明代迁都北京后有十三位皇帝埋葬于此,故称十三陵。明十三陵自永乐年间建长陵至今已有近620_年的历史,它用一条总神道、一座石牌坊、一组石像生,把整个陵区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较多的帝王陵墓群。

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礼部尚书和一名江西术士前往北京一代卜选陵址。大概两年后,选中了今昌平区康家庄楼子营一带。这一带青山环抱,绿水长流。北面的“龙脉”奔腾而来,气势磅礴。至此三峰并峙,山前一马平川,蟒山绕其左,虎峪踞其右。外围重峦叠嶂,如“万骑簇拥,千官侍从”。正是风水理论中的“山川大聚”之势,真正只有帝王才配享用的宝地。朱棣亲临阅视后十分满意,封其山为“万寿山”,选择吉日,动工兴建。永乐十一年玄宫建成后,从南京迎皇后徐氏的棺椁北上,择吉入藏,并将陵寝命名为“长陵”。此后长陵的附属建筑仍在逐步营建,直至宣德二年,长陵工程在大体完工,历时20_年,加之陆续建成的神道等设施,到长陵最终建成,共历时130余年。

朱棣在北京建造皇陵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政治原因。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政权,朱允炆在宫内大火中不知所终。朱棣登基后一直心有不安,除了派人寻找朱允炆的下落外,又制造的“壬午殉难”,大杀朱允炆朝臣,但人心终究不服。北京是朱棣经营多年的根据地,所以自他登基之初便计划迁都北京。皇陵随之建在北京,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其次是战略原因。明朝初年,元朝的残余势力逃到漠北,成为明朝北方的长期威胁。而南京鞭长莫及,难以控制北方的局势。所以朱棣迁都北京的同时在北京卜选陵址是极具战略意义的,而这一举措也确实对明朝疆域的巩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明正统年间,发生了“土木之变”,英宗被俘。这是就有人建议迁都南京,反对者就说“怎么能弃祖坟于不顾,丢给敌人呢?”这一道理保住了大明江山。

清朝时对明陵进行了管理、修葺,并找到了明皇室的直系后裔朱之琏,封他及其后代为一等延恩侯,世代负责明陵的祭祀及管理。

从第一代朱之琏开始,朱氏侯爵的身份延续了11代。民国年间最后一代延恩侯朱煜勋被民国政府委以明陵保管员之职,但他不但白拿钱不干活,还有监守自盗的嫌疑。民国政府下令撤销其职位,将明十三陵交由昌平县管理。从此明陵香火断绝,延恩侯退出历史舞台。

现在的明十三陵面积约80平方千米,陵内葬有13位皇帝,23位皇后,1位皇贵妃及殉葬宫人数十人。另外还有7座妃坟园寝和一座太监墓(王承恩)。现在明十三陵已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并于20_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长陵神道总长约7.3米,走向随地形变化而回转起伏。在这条神道上,自南向北依次建有石牌坊、大红门、长陵神功圣德碑、石像生、棂星门。

石牌坊位于神道最南端,建于明嘉靖年间,是我国现存建筑等级最高的大型仿木结构石牌坊。此牌坊用青白石料组装雕琢而成,其结构为“五间、六柱、十一楼”。石牌坊是十三陵的标志性建筑,其位置的选择十分重要。南北方向上,牌坊中门正对着天寿山主峰,东西方向上与龙山、虎山相应。陵区南侧,龙、虎山相距稍远,欲连未连,石牌坊建在这里,正可弥补空间上的不足,使其地势贯通。

大红门是陵区的正门,位于龙、虎山之间,距石牌坊1.25千米。其规制为单檐庑殿顶,红墙黄瓦,开券门3洞。明朝时门两侧建有红墙,红墙上设有左右随墙门以便日常出入。门前左右立下马碑两方,正反面刻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8字。大红门正门为帝后棺椁及神御物品的通道,左门为皇帝谒陵时行走,右门为大臣们谒陵时行走。

穿过大红门继续向前走就来到了长陵神功圣德碑碑亭。碑亭为重檐歇山顶,四面辟门,正方形,碑亭四角各立有一座汉白玉华表。碑亭内便是神功圣德碑。

长陵神功圣德碑上为盘龙碑首,下为龟趺驮碑,碑首上刻“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9字。“神功圣德”指的是对帝王历史地位的评价。石碑的正面是明仁宗朱高炽为其父撰写的3000余字的碑文,其余三面原来没有文字,清乾隆时期在碑的背面刻了御制诗《哀明陵三十韵》,后又在碑的左侧刻御制诗一首。清嘉庆时期在碑的右侧刻了御制文一片,讲的是明朝亡国的教训得失。

穿过碑亭,走在神道上,可看到两侧的石像生。陵墓前设置石像生始于秦汉,是用来象征死者生前的仪仗用的。明十三陵的石像生沿用了明孝陵的规制,但增加了4尊功臣像。长陵石像生以一对望柱开始,望柱呈六边形,底为须弥座,柱雕云纹,顶为云龙纹柱帽。石望柱之后800米的神道上排列着石兽12对、石人6对,石兽每种两对,两立两卧。这些石像生分别是:

狮子:象征威武 獬豸:象征公平正义 骆驼:象征运输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大象:象征力量和祥瑞 麒麟:象征太平和祥瑞 马:象征皇帝的御用仪仗将军:象征帝王朝会中的将军 品官:象征帝王朝会中的各级官员 功臣:象征帝王朝会中的功臣。

走过神道,迎面可见的是棂星门。此处棂星门为三开间,门上中间各饰火焰宝珠,故又称火焰牌坊,也叫龙凤门。棂星门象征着天宫之门,宫殿、坛庙、陵寝中的棂星门均有尊天子宫寝之门为天门的意思。

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字篇六

1992年,在“北京旅游世界之最”的评定中,专家学者对十三陵的判定语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xx年7月,明十三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世界遗产名录》对它的评价如下:“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的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了500余年的世界观和权力观。”

(明成祖朱棣)

十三陵的第一个陵是长陵,从永乐七年(公元1409)动工兴建,到永乐十一年(公元l413)玄宫告成。长陵位于天寿山丰峰南面,它是永乐帝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明洪武三年(130)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就藩北平。建文元年(1399)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20)继承皇位,第二年改元永乐。其较突出的历史功绩有:主持编撰《永乐大典》和派遣郑和下西洋。中国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古迹中,有4项是朱棣开创奠基的,他们是北京故宫,北京天坛,北京明十三陵,湖北武当山道教古建筑群。皇后徐氏,是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的长女。永乐五年(公元1420xx年)七月四日病逝,永乐十一年(公元1420xx年),首先被葬入长陵,她是葬入十三陵的第一人。长陵是明十三陵中规模宏大,营建时间最长,保存的最好的一座陵。

(长陵布局:长陵祾恩殿)

长陵陵园平面布局为“前方后圆”形制。“前方”,是三进深院落:第一深进院落大门为陵门,单檐歇山顶宫门式建筑,门内明朝时东建有神厨,西建有神库,神厨前有碑亭一座,神厨,神库均毁于清朝中期,碑亭尚存;第二进深院落大门为祾恩门,单檐歇山顶。门内即祾恩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祾恩殿是供奉帝后神位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祾”是“祭而受福”,“恩”是“罔极之恩”的意思。长陵祾恩殿是明代帝王陵中唯一保存完整的祾恩殿。殿内有60根金丝楠木柱,当中4根柱的直径在l米以上,是我国保存最好的楠木大殿,十分珍贵;第三进深院落大门为棂星门,门内有两柱牌楼门和石几筵。“后圆”即指永乐帝的陵墓,它由宝城,宝山,方城,明楼组成。宝城状如圆形城堡,宝城围起来的土山]宝山,宝山下为玄宫。宝城正前方建方城,方城之上为重檐歇山顶明楼。明楼是每座陵墓的标志,也是每座陵墓中轴线上的最高建筑。原碑刻着朱棣原来的庙号“太宗”,后来世宗嘉靖七年(公元1528)改太宗为成祖,但没能换石碑,只是用木雕镶在成祖的石碑上。明楼内立“圣号碑”碑首为“大明”,下刻“成祖文皇帝之陵”7个字。

长陵陵园还辖有东,西井。东井在德陵馒头山的南面,西井在定陵西北。“井”内葬有被赐死的殉葬宫妃。

明长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怀长路上,处在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长陵于永乐七年(1420xx年)开始修建,永乐十三年(1420xx年)完工。现存建筑有宝城、明楼、石五供、两柱牌楼门、祾恩殿、祾恩门、碑亭以及三进院落的宫墙和因墙而设的陵门、角门等。地宫未发掘,同时没有被盗墓记录。长陵目前对公众开放。

明长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境内,距北京故宫五十公里。陵区南起石牌坊,北倚天寿山主峰。四面环山,绿树丛丛。南面又有龙虎两山左右对峙,势如门户。当中奔流不息的山水自西向东而去,好似天然的护陵河。南北贯通的高速路似一条巨龙连接着长陵至故宫。

明长陵为十三陵之首,永乐皇帝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是永乐皇帝建北京皇宫(故宫)的第三年(公元1420xx年)自建的“寿宫”。陵园规模宏大,用料严格考究,施工精细,工程浩繁,营建时日旷久,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

明长陵陵恩殿是嗣皇帝祭祀永乐帝后的场所,建筑在汉白玉雕刻成的三层台基上,金砖铺地。殿面阔九间(66.56米),进深五间(29.12米),象征着皇帝“”之位。所有木件全用金丝楠木为之,古色古香。一米多直径,十几米高的六十根金丝楠木大柱,承托着二千三百平方米的重檐庑殿顶,雄伟壮观、举世无双。最粗的一根重檐金柱,高12.58米,底径达到1.124米,为世间罕见佳木。殿中端坐于九龙宝座之上的永乐皇帝铜像,形象逼真,做工精湛考究,此造像是巨上精美绝伦的艺术佳作。此外陈列着明陵地宫出土文物数百件,播放1956年发掘地宫的实况录像,帮助游人解开地宫之谜。

明长陵,建筑最早、面积最大、规模最宏伟、工艺用料最考究、原建筑保护最完整。历经六百年沧桑,仍完好无损,金碧辉煌。它早已被公布为全国第一秕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不权以其宏大的古建筑和辉煌的艺术成就,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人和各界专家学者,而且永乐皇帝是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一代有作为的皇帝,所以长陵又是世界最有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景区

祾恩门

《太常续考》等文献记载,天寿山诸陵陵殿名为“祾恩殿”,殿门名之为“祾恩门”,始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是世宗朱厚熜亲易佳名。其中,“祾”字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字取“罔极之恩”意,长陵棱恩门,为单檐歇山顶形制,面阔五间(通阔31.44米),进深二间(通深14.37米),正脊顶部距地面高14.57米。檐下斗拱为单翘重昂七踩式,其平身科斗拱耍头的后尾作斜起的杆状,与宋清做法俱不相同。室内明间、次间各设板门一道,稍间封以墙体。其中明间板门之上安有华带式榜额,书“祾恩门”三金字。“稜”字系后世修葺时误写。门下承以旱白玉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其栏杆形制,为龙凤雕饰的望柱,和宝瓶、三幅云式的栏板。台基四角及各栏杆望柱之下,各设有排水用的石雕螭首(龙头)。台基前后则各设有三出踏跺式台阶。其中路台阶间的御路石上雕刻的浅浮雕图案十分精美:下面是海水江牙云腾浪涌,海水中宝山矗立,两匹海马跃出水面凌波奔驰;上面是两条矫健的巨龙在云海中升降飞腾,追逐火珠,呈现出一派波澜壮阔的雄伟景象。

陵宫建筑

长陵的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第一进院落,前设陵门一座。其制为单檐歇山顶的宫门式建筑,面阔显五间,檐下额枋、飞子、檐椽及单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构件;其下辟有三个红券门。陵门之前建有月台,左右建有随墙式角门(已拆除并封塞)。院内,明朝时建有神厨(居左)、神库(居右)各五间,神厨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厨、神库均毁于清代中期,碑亭则保存至今。

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字篇七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平区,那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1420xx年派了一些风水术士到北京选择“吉壤”,其实就是吉祥的土地,准备修建陵寝。当时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开始他们选在了口外的屠家营,可是皇帝姓朱,与猪同音,犯了地讳。然后又选在了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可是后面有个村子叫“狼口峪”,这样岂不是更危险!后来选过京西的“燕家台”,有与“宴驾”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后直到明永乐七年,才选定了现在的这片天寿山陵区,在周围有蟒山,虎峪,龙山和天寿山。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还有温榆河经过这里,真可以说是风水宝地。从此可见当时皇帝要为自己修建一个陵寝要耗费多少精力啊。随后,就开始修建了长陵,经过四年终于竣工了。那明朝历代的皇帝,也陆续在这里修建了陵寝。而且从1409修建长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这200多年间,明十三陵的营建工程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方圆40平方公里的范围,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还有许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这里也没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在清兵入关以后,为了报复金人将清太祖的祖坟毁掉,所以就将这里烧了。后来在乾隆五十年的时候,为了笼络汉人,就下令修缮陵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并且开放了的长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宫已经被发掘了。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现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个皇帝么?怎么在这里只有十三个皇帝的陵寝?其实原因很简单,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当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因为被朱棣夺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这里就没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时候,他曾经被宦官王振怂恿,率军亲征,后来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瓦刺军俘虏,这个事件称为“土木之变”,一国不能无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册封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夺取皇位的“夺门之变”,所以在十三陵中没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亲王的礼节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这样一来,大家一定都明白了为什么这里叫做十三陵了。

现在大家沿途看到的这一个石牌坊,就是陵区的标志,是嘉靖年间制造的。这个牌坊是5间6柱11楼,高有14米,宽达到了28.86米,是现在国内保存下来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上边的图案装饰也都是云龙图案,反映了皇家建筑的特点。

大宫门就是陵墓区的正门儿,也叫大红门。门是南向的,分三洞,在这个门里边就是陵墓区。在门两侧都有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因为当时规定这些人进入陵区都是要步行,否则可是要治罪的。而且这里也是禁区,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随便进入的地方,严重的是要被斩首的。而进了这个门儿,也就走进了贯穿陵园南北,能够直接通到长陵陵门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国历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长的,其实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让皇帝灵魂通过的地方,全长有7公里。

我们一边走着,就可以看到前边有一个碑亭。这个碑亭是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里边有赑屃驮着巨碑,这个就是长陵的神功颂德碑,正式建立于1435年,正面就是永乐皇帝的长子朱高炽写的颂德碑文,有3000多字,而背面则是在乾隆五十年撰写的《哀明陵三十韵》,里边详细记录了陵墓的破损情况。碑身的东面是清政府修缮陵墓的花费,西侧则是在嘉庆九年论述明王朝灭亡的原因。

过了碑亭,我们继续沿着神道行走,会发现在神路两侧,都有很多石雕。其实这里一共有36座石雕,叫做石像生。紧挨着碑亭后边的是两根石望柱,接下来就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马,各有四匹,按照先卧后立的顺序排列。然后是武臣、文臣和勋臣各有四人。修建这些,都是为了体现帝王生前的仪仗和死后的尊严。所以体积都非常大,雕刻的都非常精细。而且这些也都象征着皇帝在生前可以得到尊崇,到了死后也是同样得到尊崇。,各方神圣和文武百官还是要为我独尊。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棂星门,也叫龙凤门,取天门之意。在这个三门六柱的门中央位置上,有三个火焰宝珠,所以这里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我们其实一直都是沿着神道来前进的,来回顾一下,先是石牌坊,然后到了大宫门,现在我们就要已经进入了长陵了。碑亭,石象生,过了龙凤门,还有一段路程就可以到达长陵的陵门了。而我们所说的整个陵墓群的中轴线其实也就是这条贯穿陵园南北,全长共7公里的神道。

说到长陵,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始建于1420xx年,在1420xx年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当朱元璋死后,朱棣就以靖难为名,从北平发兵攻下南京,并且从当时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夺得了皇位,改年号为永乐,这件事历史上称之为靖难之役。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当了皇帝以后仍然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而连年征战,并且在1420xx年做出了迁都北京的重大决定。在他所统治的明朝年间,国库充实,政局稳定,而且还命人写作了《永乐大典》这部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派郑和七下西洋,发展了各国之间友好关系。而他的贤内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女儿也是一位有中国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经编写了《内训》和《劝善》用以化育人心,在用了五年的时候病逝了。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长陵的第一个人并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长陵共占地10公顷,中轴线由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和宝顶共同组成。陵墓共有三进院,第一进院是从陵门道陵恩门,可以看到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小碑亭,但当时上面都没有文字,现在的文字是清顺治皇帝写上的。陵恩殿坐落在陵墓的第二进院落中,在1412,明永乐十四年建成,是供奉牌位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它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是重檐庑殿顶的建筑,殿内有60根楠木柱,中间的四根直径都达到了一米以上,是国内最好的楠木殿。原来陵恩殿中陈列有大佛龛,现在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后人制作的永乐皇帝坐像,大家可以绕道坐像的后边来看一下,可以看到椅背上刻有一条龙,而龙头则正对着万历皇帝的头部,这象征着皇帝是真龙天子。而四周则是出土文物的展览。

在中殿后面的就是后殿,它是地宫中最大的一个殿,高大9.5米,长31米,宽9.1米,地面上铺设的是磨光的花斑石。在后殿中设有白石镶边的棺床一座,中央有一个长型方孔,中间填的是黄土,也就是选择墓穴时的第一铲黄土,叫做金井,它是整座陵寝建筑格局的基本点。在棺椁四周和棺椁内放有玉石,或者在死者口中含有玉石,称为玉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古人认为金井可以沟通阴阳,交流生气,而玉葬能够保持尸体不腐烂。金井玉葬在明清两代是最高等级的葬礼。当然这些都是古人的理想而已,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在棺床的上安放有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还有装随葬品的26个木箱。

按照皇帝陵寝的规置,后殿只是安放皇帝棺椁用的,那为什么两个皇后的棺椁也出现在这里呢?这个现象在史料中是没有明确记载的,可是根据专家推测:在万历四十八年的时候,先是孝端皇后病逝,接着七月就是万历皇帝去世,而他的儿子朱常洛也在即位29天死于红丸案,在这短短百日之内,死了两位皇帝,一位皇后,还有孝靖皇后还要迁葬,这么巨大的任务都压在了刚刚即位的皇帝朱由校身上,所以准备工作十分的仓促。而且当时正好是雨季,安放皇后的配殿不方便打开,于是皇帝皇后的棺椁就都从正门进去了。可是到了地宫发现配殿的甬道太窄了,皇后的棺椁进不去,所以只好将它们一并放入了后殿当中。现在大家可以明白地宫中棺椁的摆设呈这样是怎样一回事儿了吧。那好,现在就请大家跟随我走出地宫。

随着参观定陵的活动结束,我们今天的明十三陵之行也将近尾声了,相信大家一定都为这座巨大的帝王陵墓群而感叹,随着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修缮明十三陵,这座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寝也将被永久的保存下去。同时,我也希望各位游客能对这里留下美好的印象,欢迎各位下次再来参观。

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字篇八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平区,那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1420_年派了一些风水术士到北京选择“吉壤”,其实就是吉祥的土地,准备修建陵寝。当时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开始他们选在了口外的屠家营,可是皇帝姓朱,与猪同音,犯了地讳。然后又选在了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可是后面有个村子叫“狼口峪”,这样岂不是更危险!后来选过京西的“燕家台”,有与“宴驾”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后直到明永乐七年,才选定了现在的这片天寿山陵区,在周围有蟒山,虎峪,龙山和天寿山。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还有温榆河经过这里,真可以说是风水宝地。

从此可见当时皇帝要为自己修建一个陵寝要耗费多少精力啊。随后,就开始修建了长陵,经过四年终于竣工了。那明朝历代的皇帝,也陆续在这里修建了陵寝。而且从1409修建长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这200多年间,明十三陵的营建工程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方圆40平方公里的范围,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还有许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这里也没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在清兵入关以后,为了报复金人将清太祖的祖坟毁掉,所以就将这里烧了。后来在乾隆五十年的时候,为了笼络汉人,就下令修缮陵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并且开放了的长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宫已经被发掘了。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现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个皇帝么?怎么在这里只有十三个皇帝的陵寝?其实原因很简单,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当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因为被朱棣夺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这里就没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时候,他曾经被宦官王振怂恿,率军亲征,后来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瓦刺军俘虏,这个事件称为“土木之变”,一国不能无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册封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夺取皇位的“夺门之变”,所以在十三陵中没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亲王的礼节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这样一来,大家一定都明白了为什么这里叫做十三陵了。

现在大家沿途看到的这一个石牌坊,就是陵区的标志,是嘉靖年间制造的。这个牌坊是5间6柱11楼,高有14米,宽达到了28.86米,是现在国内保存下来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上边的图案装饰也都是云龙图案,反映了皇家建筑的特点。

大宫门就是陵墓区的正门儿,也叫大红门。门是南向的,分三洞,在这个门里边就是陵墓区。在门两侧都有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因为当时规定这些人进入陵区都是要步行,否则可是要治罪的。而且这里也是禁区,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随便进入的地方,严重的是要被斩首的。而进了这个门儿,也就走进了贯穿陵园南北,能够直接通到长陵陵门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国历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长的,其实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让皇帝灵魂通过的地方,全长有7公里。

我们一边走着,就可以看到前边有一个碑亭。这个碑亭是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里边有赑屃驮着巨碑,这个就是长陵的神功颂德碑,正式建立于1435年,正面就是永乐皇帝的长子朱高炽写的颂德碑文,有3000多字,而背面则是在乾隆五十年撰写的《哀明陵三十韵》,里边详细记录了陵墓的破损情况。碑身的东面是清政府修缮陵墓的花费,西侧则是在嘉庆九年论述明王朝灭亡的原因。

过了碑亭,我们继续沿着神道行走,会发现在神路两侧,都有很多石雕。其实这里一共有36座石雕,叫做石像生。紧挨着碑亭后边的是两根石望柱,接下来就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马,各有四匹,按照先卧后立的顺序排列。然后是武臣、文臣和勋臣各有四人。修建这些,都是为了体现帝王生前的仪仗和死后的尊严。所以体积都非常大,雕刻的都非常精细。而且这些也都象征着皇帝在生前可以得到尊崇,到了死后也是同样得到尊崇。,各方神圣和文武百官还是要为我独尊。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棂星门,也叫龙凤门,取天门之意。在这个三门六柱的门中央位置上,有三个火焰宝珠,所以这里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我们其实一直都是沿着神道来前进的,来回顾一下,先是石牌坊,然后到了大宫门,现在我们就要已经进入了长陵了。碑亭,石象生,过了龙凤门,还有一段路程就可以到达长陵的陵门了。而我们所说的整个陵墓群的中轴线其实也就是这条贯穿陵园南北,全长共7公里的神道。

说到长陵,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始建于1420_年,在1420_年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当朱元璋死后,朱棣就以靖难为名,从北平发兵攻下南京,并且从当时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夺得了皇位,改年号为永乐,这件事历史上称之为靖难之役。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当了皇帝以后仍然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而连年征战,并且在1420_年做出了迁都北京的重大决定。在他所统治的明朝年间,国库充实,政局稳定,而且还命人写作了《永乐大典》这部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派郑和七下西洋,发展了各国之间友好关系。而他的贤内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女儿也是一位有中国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经编写了《内训》和《劝善》用以化育人心,在用了五年的时候病逝了。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长陵的第一个人并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

长陵共占地10公顷,中轴线由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和宝顶共同组成。陵墓共有三进院,第一进院是从陵门道陵恩门,可以看到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小碑亭,但当时上面都没有文字,现在的文字是清顺治皇帝写上的。陵恩殿坐落在陵墓的第二进院落中,在1412,明永乐十四年建成,是供奉牌位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它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是重檐庑殿顶的建筑,殿内有60根楠木柱,中间的四根直径都达到了一米以上,是国内最好的楠木殿。原来陵恩殿中陈列有大佛龛,现在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后人制作的永乐皇帝坐像,大家可以绕道坐像的后边来看一下,可以看到椅背上刻有一条龙,而龙头则正对着万历皇帝的头部,这象征着皇帝是真龙天子。而四周则是出土文物的展览。

咱们从殿后的门一出来,就到达了第三进院落,每座陵墓的标志——明楼就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这里也有一个碑亭,石碑上刻有成祖文皇帝之陵,因为皇帝姓朱,所以碑身也都是用的朱砂红色。

由于长陵的地宫没有发掘,所以我们在长陵的游览就先告一段落。不过大家不用着急,接下来我们将要去的定陵,就可以让大家参观到古代皇帝的地下宫殿了。

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万历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合葬墓。朱翊钧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他的为人和永乐皇帝朱棣可以说成为了鲜明的对比。他非常贪婪懒惰,在他九岁即位的时候,由于有大臣张居正的辅佐,国家发展的还算比较稳定,可是后来张居正病逝,他便利用这个机会为自己选择了陵地,花费了800万两白银,用了六年时间,建了工程质量最好的定陵,而他居然因为陵寝修建的非常满意,而在地宫当中举行了盛大的宴会,真实一位让人苦笑不得的皇帝。而他不仅如此,在他在位的48年当中,竟然有20_年不理朝政,导致国家处于瘫痪状态。

后人评论,其实明朝灭亡的命运,在万历皇帝朱翊钧时就已经成为定局了。他有两位皇后,其实在开始的时候孝靖皇后身份低下,可是与他有了一个男孩,就是后来的“一月天子”朱常洛,母以子贵,她就被封为贵妃。但是她比朱翊钧早死了九年,并没有葬在定陵里,直到后来追封她为太皇太后的时候,才与万历皇帝朱翊钧,孝端皇后共同葬入陵寝。朱翊钧的另一个皇后孝端与他没有孩子,在她去世后不到百日,朱翊钧也去世了,所以他们是同日葬入定陵的。

在往前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陈列室,这里陈列展出的都是定陵的出土文物,是在地宫挖掘之后兴建的。展室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侧主要陈列地宫出土的万历皇帝的随葬品,北侧则是两位太后的随葬品,都非常精美,各位尽可以一饱眼福。

现在来到了明楼,它也是定陵陵墓的标志。明楼为石结构建筑,是定陵地面保存最完好的建筑,始终没有遭到破坏。在明楼黄色琉璃瓦顶上,镶有一块高大的石榜,刻有定陵二字,在明楼内的碑额上篆有大名二字,而碑身上则刻有神宗显皇帝之陵七个大字。它与宝城相连。宝城是一道用城砖垒起的圆形大墙,墙上有垛口,城墙高7.5米,上厚下薄,周长800米,在它围绕的中间有一个人工堆成的大土丘,其实就是皇陵的坟头,叫做宝顶。

咱们现在正从左侧的通道走入地宫。定陵地宫的挖掘工作是从1956年5月开始的,在1958年结束。最开始,工作人员是发现了宝城西南侧墙上露出了一处券门,于是就正对着券门开了第一条探沟,到了底部发现了用城砖砌成的隧道。在三个月以后,沿着隧道的方向在明楼西面开了第二条探沟,在这条探沟的挖掘过程中,碰到了刻有“此时至今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石碑,从而得到了关于打开地宫的正确方向。工作人员沿着这个方向,又开了第三条探沟,最终找到了石隧道,并且发现了金刚墙,打开金刚墙,里边有一个方形的石券室,在西侧正中有两扇汉白玉的石门,从里边顶着“自来石”,而工作人员只用了铁丝和木板,不到五分钟,就将沉睡了337年的定陵地宫打开了。

地宫深度是27米,总面积达到了1195平方米,整个建筑的用料都是砖石,可以说是地下的无梁殿,礼制上是仿明堂的“九重法宫制”,分为前中后左右五个殿堂由七扇汉白玉门连接,最大的一扇高3.3米,宽1.7米,重达4吨,看上去很笨重,其实设计非常的合理。石门的重心偏向门轴,所以开关自如;门扇上横着设有防止倒塌的青铜扇管,重量大约是10吨;在门正面雕刻有乳状门钉和衔环铺首,背面与之相对应的地方有一个凸起的部分,关门以后,自来石就承托在这里。

在地宫前殿和左右两个配殿中没有任何的陈设。而现在到达的中殿高7.2米,宽6米,地面是金砖铺地,据记载,这种砖会越擦越亮的。殿中陈设有汉白玉石宝座,它的样式和皇帝生前宝座是一样的,在前边也就是孝靖和孝端皇后的宝座雕有凤头,而万历皇帝的宝座靠背和扶手都雕有龙头。原来宝座的陈列是呈品字形的,后来为了方便游人参观,才改变了陈设。在三个宝座之前,设有祭祀用具黄琉璃五供,包括一个香炉,两个烛台,和两个香瓶,和嘉靖年间的青花云龙大瓷缸,这个缸中原来是盛有香油,里边放有灯芯的,叫做长明灯,但是由于关门后地宫缺氧,所以这盏灯并没有长明。在中殿后面的就是后殿,它是地宫中最大的一个殿,高大9.5米,长31米,宽9.1米,地面上铺设的是磨光的花斑石。

在后殿中设有白石镶边的棺床一座,中央有一个长型方孔,中间填的是黄土,也就是选择墓穴时的第一铲黄土,叫做金井,它是整座陵寝建筑格局的基本点。在棺椁四周和棺椁内放有玉石,或者在死者口中含有玉石,称为玉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古人认为金井可以沟通阴阳,交流生气,而玉葬能够保持尸体不腐烂。金井玉葬在明清两代是最高等级的葬礼。当然这些都是古人的理想而已,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在棺床的上安放有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还有装随葬品的26个木箱。

按照皇帝陵寝的规置,后殿只是安放皇帝棺椁用的,那为什么两个皇后的棺椁也出现在这里呢?这个现象在史料中是没有明确记载的,可是根据专家推测:在万历四十八年的时候,先是孝端皇后病逝,接着七月就是万历皇帝去世,而他的儿子朱常洛也在即位29天死于红丸案,在这短短百日之内,死了两位皇帝,一位皇后,还有孝靖皇后还要迁葬,这么巨大的任务都压在了刚刚即位的皇帝朱由校身上,所以准备工作十分的仓促。而且当时正好是雨季,安放皇后的配殿不方便打开,于是皇帝皇后的棺椁就都从正门进去了。可是到了地宫发现配殿的甬道太窄了,皇后的棺椁进不去,所以只好将它们一并放入了后殿当中。现在大家可以明白地宫中棺椁的摆设呈这样是怎样一回事儿了吧。那好,现在就请大家跟随我走出地宫。

随着参观定陵的活动结束,我们今天的明十三陵之行也将近尾声了,相信大家一定都为这座巨大的帝王陵墓群而感叹,随着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修缮明十三陵,这座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寝也将被永久的保存下去。同时,我也希望各位游客能对这里留下美好的印象,欢迎各位下次再来参观。

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字篇九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平区,那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1420xx年派了一些风水术士到北京选择“吉壤”,其实就是吉祥的土地,准备修建陵寝。当时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开始他们选在了口外的屠家营,可是皇帝姓朱,与猪同音,犯了地讳。然后又选在了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可是后面有个村子叫“狼口峪”,这样岂不是更危险!后来选过京西的“燕家台”,有与“宴驾”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后直到明永乐七年,才选定了现在的这片天寿山陵区,在周围有蟒山,虎峪,龙山和天寿山。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还有温榆河经过这里,真可以说是风水宝地。

从此可见当时皇帝要为自己修建一个陵寝要耗费多少精力啊。随后,就开始修建了长陵,经过四年终于竣工了。那明朝历代的皇帝,也陆续在这里修建了陵寝。而且从1409修建长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这200多年间,明十三陵的营建工程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方圆40平方公里的范围,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还有许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这里也没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在清兵入关以后,为了报复金人将清太祖的祖坟毁掉,所以就将这里烧了。后来在乾隆五十年的时候,为了笼络汉人,就下令修缮陵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并且开放了的长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宫已经被发掘了。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现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个皇帝么?怎么在这里只有十三个皇帝的陵寝?其实原因很简单,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当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因为被朱棣夺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这里就没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时候,他曾经被宦官王振怂恿,率军亲征,后来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瓦刺军俘虏,这个事件称为“土木之变”,一国不能无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册封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夺取皇位的“夺门之变”,所以在十三陵中没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亲王的礼节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这样一来,大家一定都明白了为什么这里叫做十三陵了。

现在大家沿途看到的这一个石牌坊,就是陵区的标志,是嘉靖年间制造的。这个牌坊是5间6柱11楼,高有14米,宽达到了28.86米,是现在国内保存下来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上边的图案装饰也都是云龙图案,反映了皇家建筑的特点。

大宫门就是陵墓区的正门儿,也叫大红门。门是南向的,分三洞,在这个门里边就是陵墓区。在门两侧都有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因为当时规定这些人进入陵区都是要步行,否则可是要治罪的。而且这里也是禁区,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随便进入的地方,严重的是要被斩首的。而进了这个门儿,也就走进了贯穿陵园南北,能够直接通到长陵陵门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国历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长的,其实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让皇帝灵魂通过的地方,全长有7公里。

我们一边走着,就可以看到前边有一个碑亭。这个碑亭是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里边有赑屃驮着巨碑,这个就是长陵的神功颂德碑,正式建立于1435年,正面就是永乐皇帝的长子朱高炽写的颂德碑文,有3000多字,而背面则是在乾隆五十年撰写的《哀明陵三十韵》,里边详细记录了陵墓的破损情况。碑身的东面是清政府修缮陵墓的花费,西侧则是在嘉庆九年论述明王朝灭亡的原因。

过了碑亭,我们继续沿着神道行走,会发现在神路两侧,都有很多石雕。其实这里一共有36座石雕,叫做石像生。紧挨着碑亭后边的是两根石望柱,接下来就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马,各有四匹,按照先卧后立的顺序排列。然后是武臣、文臣和勋臣各有四人。修建这些,都是为了体现帝王生前的仪仗和死后的尊严。所以体积都非常大,雕刻的都非常精细。而且这些也都象征着皇帝在生前可以得到尊崇,到了死后也是同样得到尊崇。,各方神圣和文武百官还是要为我独尊。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棂星门,也叫龙凤门,取天门之意。在这个三门六柱的门中央位置上,有三个火焰宝珠,所以这里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我们其实一直都是沿着神道来前进的,来回顾一下,先是石牌坊,然后到了大宫门,现在我们就要已经进入了长陵了。碑亭,石象生,过了龙凤门,还有一段路程就可以到达长陵的陵门了。而我们所说的整个陵墓群的中轴线其实也就是这条贯穿陵园南北,全长共7公里的神道。

说到长陵,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始建于1420xx年,在1420xx年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当朱元璋死后,朱棣就以靖难为名,从北平发兵攻下南京,并且从当时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夺得了皇位,改年号为永乐,这件事历史上称之为靖难之役。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当了皇帝以后仍然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而连年征战,并且在1420xx年做出了迁都北京的重大决定。在他所统治的明朝年间,国库充实,政局稳定,而且还命人写作了《永乐大典》这部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派郑和七下西洋,发展了各国之间友好关系。而他的贤内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女儿也是一位有中国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经编写了《内训》和《劝善》用以化育人心,在用了五年的时候病逝了。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长陵的第一个人并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

长陵共占地10公顷,中轴线由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和宝顶共同组成。陵墓共有三进院,第一进院是从陵门道陵恩门,可以看到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小碑亭,但当时上面都没有文字,现在的文字是清顺治皇帝写上的。陵恩殿坐落在陵墓的第二进院落中,在1412,明永乐十四年建成,是供奉牌位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它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是重檐庑殿顶的建筑,殿内有60根楠木柱,中间的四根直径都达到了一米以上,是国内最好的楠木殿。原来陵恩殿中陈列有大佛龛,现在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后人制作的永乐皇帝坐像,大家可以绕道坐像的后边来看一下,可以看到椅背上刻有一条龙,而龙头则正对着万历皇帝的头部,这象征着皇帝是真龙天子。而四周则是出土文物的展览。

咱们从殿后的门一出来,就到达了第三进院落,每座陵墓的标志——明楼就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这里也有一个碑亭,石碑上刻有成祖文皇帝之陵,因为皇帝姓朱,所以碑身也都是用的朱砂红色。

由于长陵的地宫没有发掘,所以我们在长陵的游览就先告一段落。不过大家不用着急,接下来我们将要去的定陵,就可以让大家参观到古代皇帝的地下宫殿了。

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万历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合葬墓。朱翊钧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他的为人和永乐皇帝朱棣可以说成为了鲜明的对比。他非常贪婪懒惰,在他九岁即位的时候,由于有大臣张居正的辅佐,国家发展的还算比较稳定,可是后来张居正病逝,他便利用这个机会为自己选择了陵地,花费了800万两白银,用了六年时间,建了工程质量最好的定陵,而他居然因为陵寝修建的非常满意,而在地宫当中举行了盛大的宴会,真实一位让人苦笑不得的皇帝。而他不仅如此,在他在位的48年当中,竟然有20xx年不理朝政,导致国家处于瘫痪状态。

后人评论,其实明朝灭亡的命运,在万历皇帝朱翊钧时就已经成为定局了。他有两位皇后,其实在开始的时候孝靖皇后身份低下,可是与他有了一个男孩,就是后来的“一月天子”朱常洛,母以子贵,她就被封为贵妃。但是她比朱翊钧早死了九年,并没有葬在定陵里,直到后来追封她为太皇太后的时候,才与万历皇帝朱翊钧,孝端皇后共同葬入陵寝。朱翊钧的另一个皇后孝端与他没有孩子,在她去世后不到百日,朱翊钧也去世了,所以他们是同日葬入定陵的。

一进入定陵陵区,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碑亭,里边就是神功圣德碑,也称为无字碑。碑顶有云龙交盘,下端雕有海水纹的图案,碑座也是龙九子之一赑屃。在十三陵中,除了长陵以外,其他的陵碑都没有字。这是因为原来在献景裕茂泰康六个陵门前没有碑亭,当然也就没有碑文一说,可是后来这六个碑亭相继建成,碑文理应有当时的嘉靖皇帝撰写,可是他忙于炼丹成仙,根本没工夫理会,所以导致六个碑空空如也。在永陵之后的陵墓,因为祖宗的墓碑上都没有写字,所以怕冒犯祖先,也都没有撰写碑文,这样就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景象。定陵的这个碑背面有一个满月型的痕迹,所以俗称月亮碑,传说它还有灵性,能随月亮阴晴圆缺而发光,可是后来陵园着火,就失去了灵性。

过了碑亭,我们所看到的两座高石台基就是定陵陵恩门和陵恩殿的遗址。这里原来也叫享殿,它是举行祭祀典礼的地方,当时面阔七间,清兵入关的时候曾经遭到破坏,到了乾隆年间,对这里进行了修复,但是后来又遭到了破坏。

在往前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陈列室,这里陈列展出的都是定陵的出土文物,是在地宫挖掘之后兴建的。展室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侧主要陈列地宫出土的万历皇帝的随葬品,北侧则是两位太后的随葬品,都非常精美,各位尽可以一饱眼福。

现在来到了明楼,它也是定陵陵墓的标志。明楼为石结构建筑,是定陵地面保存最完好的建筑,始终没有遭到破坏。在明楼黄色琉璃瓦顶上,镶有一块高大的石榜,刻有定陵二字,在明楼内的碑额上篆有大名二字,而碑身上则刻有神宗显皇帝之陵七个大字。它与宝城相连。宝城是一道用城砖垒起的圆形大墙,墙上有垛口,城墙高7.5米,上厚下薄,周长800米,在它围绕的中间有一个人工堆成的大土丘,其实就是皇陵的坟头,叫做宝顶。

咱们现在正从左侧的通道走入地宫。定陵地宫的挖掘工作是从1956年5月开始的,在1958年结束。最开始,工作人员是发现了宝城西南侧墙上露出了一处券门,于是就正对着券门开了第一条探沟,到了底部发现了用城砖砌成的隧道。在三个月以后,沿着隧道的方向在明楼西面开了第二条探沟,在这条探沟的挖掘过程中,碰到了刻有“此时至今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石碑,从而得到了关于打开地宫的正确方向。工作人员沿着这个方向,又开了第三条探沟,最终找到了石隧道,并且发现了金刚墙,打开金刚墙,里边有一个方形的石券室,在西侧正中有两扇汉白玉的石门,从里边顶着“自来石”,而工作人员只用了铁丝和木板,不到五分钟,就将沉睡了337年的定陵地宫打开了。

地宫深度是27米,总面积达到了1195平方米,整个建筑的用料都是砖石,可以说是地下的无梁殿,礼制上是仿明堂的“九重法宫制”,分为前中后左右五个殿堂由七扇汉白玉门连接,最大的一扇高3.3米,宽1.7米,重达4吨,看上去很笨重,其实设计非常的合理。石门的重心偏向门轴,所以开关自如;门扇上横着设有防止倒塌的青铜扇管,重量大约是10吨;在门正面雕刻有乳状门钉和衔环铺首,背面与之相对应的地方有一个凸起的部分,关门以后,自来石就承托在这里。

在地宫前殿和左右两个配殿中没有任何的陈设。而现在到达的中殿高7.2米,宽6米,地面是金砖铺地,据记载,这种砖会越擦越亮的。殿中陈设有汉白玉石宝座,它的样式和皇帝生前宝座是一样的,在前边也就是孝靖和孝端皇后的宝座雕有凤头,而万历皇帝的宝座靠背和扶手都雕有龙头。原来宝座的陈列是呈品字形的,后来为了方便游人参观,才改变了陈设。在三个宝座之前,设有祭祀用具黄琉璃五供,包括一个香炉,两个烛台,和两个香瓶,和嘉靖年间的青花云龙大瓷缸,这个缸中原来是盛有香油,里边放有灯芯的,叫做长明灯,但是由于关门后地宫缺氧,所以这盏灯并没有长明。在中殿后面的就是后殿,它是地宫中最大的一个殿,高大9.5米,长31米,宽9.1米,地面上铺设的是磨光的花斑石。

在后殿中设有白石镶边的棺床一座,中央有一个长型方孔,中间填的是黄土,也就是选择墓穴时的第一铲黄土,叫做金井,它是整座陵寝建筑格局的基本点。在棺椁四周和棺椁内放有玉石,或者在死者口中含有玉石,称为玉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古人认为金井可以沟通阴阳,交流生气,而玉葬能够保持尸体不腐烂。金井玉葬在明清两代是最高等级的葬礼。当然这些都是古人的理想而已,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在棺床的上安放有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还有装随葬品的26个木箱。

按照皇帝陵寝的规置,后殿只是安放皇帝棺椁用的,那为什么两个皇后的棺椁也出现在这里呢?这个现象在史料中是没有明确记载的,可是根据专家推测:在万历四十八年的时候,先是孝端皇后病逝,接着七月就是万历皇帝去世,而他的儿子朱常洛也在即位29天死于红丸案,在这短短百日之内,死了两位皇帝,一位皇后,还有孝靖皇后还要迁葬,这么巨大的任务都压在了刚刚即位的皇帝朱由校身上,所以准备工作十分的仓促。而且当时正好是雨季,安放皇后的配殿不方便打开,于是皇帝皇后的棺椁就都从正门进去了。可是到了地宫发现配殿的甬道太窄了,皇后的棺椁进不去,所以只好将它们一并放入了后殿当中。现在大家可以明白地宫中棺椁的摆设呈这样是怎样一回事儿了吧。那好,现在就请大家跟随我走出地宫。

随着参观定陵的活动结束,我们今天的明十三陵之行也将近尾声了,相信大家一定都为这座巨大的帝王陵墓群而感叹,随着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修缮明十三陵,这座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寝也将被永久的保存下去。同时,我也希望各位游客能对这里留下美好的印象,欢迎各位下次再来参观。

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字篇十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平区,那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1420xx年派了一些风水术士到北京选择“吉壤”,其实就是吉祥的土地,准备修建陵寝。当时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开始他们选在了口外的屠家营,可是皇帝姓朱,与猪同音,犯了地讳。然后又选在了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可是后面有个村子叫“狼口峪”,这样岂不是更危险!后来选过京西的“燕家台”,有与“宴驾”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后直到明永乐七年,才选定了现在的这片天寿山陵区,在周围有蟒山,虎峪,龙山和天寿山。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还有温榆河经过这里,真可以说是风水宝地。从此可见当时皇帝要为自己修建一个陵寝要耗费多少精力啊。随后,就开始修建了长陵,经过四年终于竣工了。那明朝历代的皇帝,也陆续在这里修建了陵寝。而且从1409修建长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这200多年间,明十三陵的营建工程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方圆40平方公里的范围,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还有许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这里也没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在清兵入关以后,为了报复金人将清太祖的祖坟毁掉,所以就将这里烧了。后来在乾隆五十年的时候,为了笼络汉人,就下令修缮陵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并且开放了的长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宫已经被发掘了。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现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个皇帝么?怎么在这里只有十三个皇帝的陵寝?其实原因很简单,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当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因为被朱棣夺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这里就没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时候,他曾经被宦官王振怂恿,率军亲征,后来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瓦刺军俘虏,这个事件称为“土木之变”,一国不能无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册封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夺取皇位的“夺门之变”,所以在十三陵中没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亲王的礼节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这样一来,大家一定都明白了为什么这里叫做十三陵了。

现在大家沿途看到的这一个石牌坊,就是陵区的标志,是嘉靖年间制造的。这个牌坊是5间6柱11楼,高有14米,宽达到了28.86米,是现在国内保存下来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上边的图案装饰也都是云龙图案,反映了皇家建筑的特点。

大宫门就是陵墓区的正门儿,也叫大红门。门是南向的,分三洞,在这个门里边就是陵墓区。在门两侧都有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因为当时规定这些人进入陵区都是要步行,否则可是要治罪的。而且这里也是禁区,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随便进入的地方,严重的是要被斩首的。而进了这个门儿,也就走进了贯穿陵园南北,能够直接通到长陵陵门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国历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长的,其实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让皇帝灵魂通过的地方,全长有7公里。

我们一边走着,就可以看到前边有一个碑亭。这个碑亭是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里边有赑屃驮着巨碑,这个就是长陵的神功颂德碑,正式建立于1435年,正面就是永乐皇帝的长子朱高炽写的颂德碑文,有3000多字,而背面则是在乾隆五十年撰写的《哀明陵三十韵》,里边详细记录了陵墓的破损情况。碑身的东面是清政府修缮陵墓的花费,西侧则是在嘉庆九年论述明王朝灭亡的原因。

过了碑亭,我们继续沿着神道行走,会发现在神路两侧,都有很多石雕。其实这里一共有36座石雕,叫做石像生。紧挨着碑亭后边的是两根石望柱,接下来就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马,各有四匹,按照先卧后立的顺序排列。然后是武臣、文臣和勋臣各有四人。修建这些,都是为了体现帝王生前的仪仗和死后的尊严。所以体积都非常大,雕刻的都非常精细。而且这些也都象征着皇帝在生前可以得到尊崇,到了死后也是同样得到尊崇。,各方神圣和文武百官还是要为我独尊。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棂星门,也叫龙凤门,取天门之意。在这个三门六柱的门中央位置上,有三个火焰宝珠,所以这里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我们其实一直都是沿着神道来前进的,来回顾一下,先是石牌坊,然后到了大宫门,现在我们就要已经进入了长陵了。碑亭,石象生,过了龙凤门,还有一段路程就可以到达长陵的陵门了。而我们所说的整个陵墓群的中轴线其实也就是这条贯穿陵园南北,全长共7公里的神道。

说到长陵,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始建于1420xx年,在1420xx年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当朱元璋死后,朱棣就以靖难为名,从北平发兵攻下南京,并且从当时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夺得了皇位,改年号为永乐,这件事历史上称之为靖难之役。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当了皇帝以后仍然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而连年征战,并且在1420xx年做出了迁都北京的重大决定。在他所统治的明朝年间,国库充实,政局稳定,而且还命人写作了《永乐大典》这部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派郑和七下西洋,发展了各国之间友好关系。而他的贤内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女儿也是一位有中国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经编写了《内训》和《劝善》用以化育人心,在用了五年的时候病逝了。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长陵的第一个人并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长陵共占地10公顷,中轴线由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和宝顶共同组成。陵墓共有三进院,第一进院是从陵门道陵恩门,可以看到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小碑亭,但当时上面都没有文字,现在的文字是清顺治皇帝写上的。陵恩殿坐落在陵墓的第二进院落中,在1412,明永乐十四年建成,是供奉牌位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它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是重檐庑殿顶的建筑,殿内有60根楠木柱,中间的四根直径都达到了一米以上,是国内最好的楠木殿。原来陵恩殿中陈列有大佛龛,现在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后人制作的永乐皇帝坐像,大家可以绕道坐像的后边来看一下,可以看到椅背上刻有一条龙,而龙头则正对着万历皇帝的头部,这象征着皇帝是真龙天子。而四周则是出土文物的展览。

咱们从殿后的门一出来,就到达了第三进院落,每座陵墓的标志——明楼就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这里也有一个碑亭,石碑上刻有成祖文皇帝之陵,因为皇帝姓朱,所以碑身也都是用的朱砂红色。

由于长陵的地宫没有发掘,所以我们在长陵的游览就先告一段落。不过大家不用着急,接下来我们将要去的定陵,就可以让大家参观到古代皇帝的地下宫殿了。

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万历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合葬墓。朱翊钧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他的为人和永乐皇帝朱棣可以说成为了鲜明的对比。他非常贪婪懒惰,在他九岁即位的时候,由于有大臣张居正的辅佐,国家发展的还算比较稳定,可是后来张居正病逝,他便利用这个机会为自己选择了陵地,花费了800万两白银,用了六年时间,建了工程质量最好的定陵,而他居然因为陵寝修建的非常满意,而在地宫当中举行了盛大的宴会,真实一位让人苦笑不得的皇帝。而他不仅如此,在他在位的48年当中,竟然有20xx年不理朝政,导致国家处于瘫痪状态。后人评论,其实明朝灭亡的命运,在万历皇帝朱翊钧时就已经成为定局了。他有两位皇后,其实在开始的时候孝靖皇后身份低下,可是与他有了一个男孩,就是后来的“一月天子”朱常洛,母以子贵,她就被封为贵妃。但是她比朱翊钧早死了九年,并没有葬在定陵里,直到后来追封她为太皇太后的时候,才与万历皇帝朱翊钧,孝端皇后共同葬入陵寝。朱翊钧的另一个皇后孝端与他没有孩子,在她去世后不到百日,朱翊钧也去世了,所以他们是同日葬入定陵的。

一进入定陵陵区,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碑亭,里边就是神功圣德碑,也称为无字碑。碑顶有云龙交盘,下端雕有海水纹的图案,碑座也是龙九子之一赑屃。在十三陵中,除了长陵以外,其他的陵碑都没有字。这是因为原来在献景裕茂泰康六个陵门前没有碑亭,当然也就没有碑文一说,可是后来这六个碑亭相继建成,碑文理应有当时的嘉靖皇帝撰写,可是他忙于炼丹成仙,根本没工夫理会,所以导致六个碑空空如也。在永陵之后的陵墓,因为祖宗的墓碑上都没有写字,所以怕冒犯祖先,也都没有撰写碑文,这样就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景象。定陵的这个碑背面有一个满月型的痕迹,所以俗称月亮碑,传说它还有灵性,能随月亮阴晴圆缺而发光,可是后来陵园着火,就失去了灵性。

过了碑亭,我们所看到的两座高石台基就是定陵陵恩门和陵恩殿的遗址。这里原来也叫享殿,它是举行祭祀典礼的地方,当时面阔七间,清兵入关的时候曾经遭到破坏,到了乾隆年间,对这里进行了修复,但是后来又遭到了破坏。

在往前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陈列室,这里陈列展出的都是定陵的出土文物,是在地宫挖掘之后兴建的。展室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侧主要陈列地宫出土的万历皇帝的随葬品,北侧则是两位太后的随葬品,都非常精美,各位尽可以一饱眼福。

现在来到了明楼,它也是定陵陵墓的标志。明楼为石结构建筑,是定陵地面保存最完好的建筑,始终没有遭到破坏。在明楼黄色琉璃瓦顶上,镶有一块高大的石榜,刻有定陵二字,在明楼内的碑额上篆有大名二字,而碑身上则刻有神宗显皇帝之陵七个大字。它与宝城相连。宝城是一道用城砖垒起的圆形大墙,墙上有垛口,城墙高7.5米,上厚下薄,周长800米,在它围绕的中间有一个人工堆成的大土丘,其实就是皇陵的坟头,叫做宝顶。

咱们现在正从左侧的通道走入地宫。定陵地宫的挖掘工作是从1956年5月开始的,在1958年结束。最开始,工作人员是发现了宝城西南侧墙上露出了一处券门,于是就正对着券门开了第一条探沟,到了底部发现了用城砖砌成的隧道。在三个月以后,沿着隧道的方向在明楼西面开了第二条探沟,在这条探沟的挖掘过程中,碰到了刻有“此时至今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石碑,从而得到了关于打开地宫的正确方向。工作人员沿着这个方向,又开了第三条探沟,最终找到了石隧道,并且发现了金刚墙,打开金刚墙,里边有一个方形的石券室,在西侧正中有两扇汉白玉的石门,从里边顶着“自来石”,而工作人员只用了铁丝和木板,不到五分钟,就将沉睡了337年的定陵地宫打开了。

地宫深度是27米,总面积达到了1195平方米,整个建筑的用料都是砖石,可以说是地下的无梁殿,礼制上是仿明堂的“九重法宫制”,分为前中后左右五个殿堂由七扇汉白玉门连接,最大的一扇高3.3米,宽1.7米,重达4吨,看上去很笨重,其实设计非常的合理。石门的重心偏向门轴,所以开关自如;门扇上横着设有防止倒塌的青铜扇管,重量大约是10吨;在门正面雕刻有乳状门钉和衔环铺首,背面与之相对应的地方有一个凸起的部分,关门以后,自来石就承托在这里。

在地宫前殿和左右两个配殿中没有任何的陈设。而现在到达的中殿高7.2米,宽6米,地面是金砖铺地,据记载,这种砖会越擦越亮的。殿中陈设有汉白玉石宝座,它的样式和皇帝生前宝座是一样的,在前边也就是孝靖和孝端皇后的宝座雕有凤头,而万历皇帝的宝座靠背和扶手都雕有龙头。原来宝座的陈列是呈品字形的,后来为了方便游人参观,才改变了陈设。在三个宝座之前,设有祭祀用具黄琉璃五供,包括一个香炉,两个烛台,和两个香瓶,和嘉靖年间的青花云龙大瓷缸,这个缸中原来是盛有香油,里边放有灯芯的,叫做长明灯,但是由于关门后地宫缺氧,所以这盏灯并没有长明。

在中殿后面的就是后殿,它是地宫中最大的一个殿,高大9.5米,长31米,宽9.1米,地面上铺设的是磨光的花斑石。在后殿中设有白石镶边的棺床一座,中央有一个长型方孔,中间填的是黄土,也就是选择墓穴时的第一铲黄土,叫做金井,它是整座陵寝建筑格局的基本点。在棺椁四周和棺椁内放有玉石,或者在死者口中含有玉石,称为玉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古人认为金井可以沟通阴阳,交流生气,而玉葬能够保持尸体不腐烂。金井玉葬在明清两代是最高等级的葬礼。当然这些都是古人的理想而已,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在棺床的上安放有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还有装随葬品的26个木箱。

按照皇帝陵寝的规置,后殿只是安放皇帝棺椁用的,那为什么两个皇后的棺椁也出现在这里呢?这个现象在史料中是没有明确记载的,可是根据专家推测:在万历四十八年的时候,先是孝端皇后病逝,接着七月就是万历皇帝去世,而他的儿子朱常洛也在即位29天死于红丸案,在这短短百日之内,死了两位皇帝,一位皇后,还有孝靖皇后还要迁葬,这么巨大的任务都压在了刚刚即位的皇帝朱由校身上,所以准备工作十分的仓促。而且当时正好是雨季,安放皇后的配殿不方便打开,于是皇帝皇后的棺椁就都从正门进去了。可是到了地宫发现配殿的甬道太窄了,皇后的棺椁进不去,所以只好将它们一并放入了后殿当中。现在大家可以明白地宫中棺椁的摆设呈这样是怎样一回事儿了吧。那好,现在就请大家跟随我走出地宫。

随着参观定陵的活动结束,我们今天的明十三陵之行也将近尾声了,相信大家一定都为这座巨大的帝王陵墓群而感叹,随着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修缮明十三陵,这座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寝也将被永久的保存下去。同时,我也希望各位游客能对这里留下美好的印象,欢迎各位下次再来参观。

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字篇十一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北京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代皇帝及皇后之陵墓的简称,在北京西北约44公里的昌平县天寿山下的小盆地上,面积约40平方公里。从德胜门驱车直下,向北经沙河、昌平就可到达十三陵了。

十三座墓陵的建筑布局、规制等基本相同,只在面积大小、建筑繁简等方面略有差异。其中明成祖朱棣所葬之墓——长陵,是十三陵中规模最大的。长陵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20xx年),陵内有主要建筑棱恩殿、明楼和宝顶。棱恩殿为我国现存形体最大的一座木结构建筑。定陵是明神宗朱翊均的安寝之地,是十三陵中唯一被发掘的陵墓,著名的十三陵地下宫殿就在这里。定陵修建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规模宏大,仅当年役使的军卒、工匠就达三万余人。地下宫殿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成为研究明代历史的宝贵资料。另一座明陵——永陵,是明世宗朱厚聪的陵寝,其规模虽不及长陵,但构造精美细致,其主要建筑明楼,为十三陵建筑之冠。

十三陵除以上景点供游人观览外,还有著名的石牌楼(为我国最大的古石坊)及造型细腻、栩栩如生的石象生。1958年修建的十三陵水库,更给十三陵增添了新的光彩,成为夏季旅游的好去处。十三陵第九号皇陵——昭陵,也从1985年开始修复,1989年11月1日修复完毕,对外开放。十三陵为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

明十三陵坐落于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北京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

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

该陵园建于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明代时,于途中的沙河镇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桥"。在镇东,则筑有壮丽的"巩华城"。该城原为嘉靖皇帝祭陵时中途休息的行宫,现仅存遗址。

景区简介

明十三陵坐落于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北京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

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

该陵园建于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明代时,于途中的沙河镇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桥"。在镇东,则筑有壮丽的"巩华城"。该城原为嘉靖皇帝祭陵时中途休息的行宫,现仅存遗址。[1]

地理位置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

历史沿革

发展历史

明十三陵建于1409~1645年,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这一文物古迹,从解放初期就开始进行维修,并将十三陵作为全国重点文物加以保护。

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国务院公布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区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

1991年,十三陵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

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游世界之最评选委员会评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20xx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20xx年,国家旅游局批准明十三陵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xx年7月1日,明十三陵优待券全面取消,所有游客均需购票参观。

名称由来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景区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

本段景点介绍

景区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

明长陵

明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长陵的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

第一进院落,前设陵门一座。其制为单檐歇山顶的宫门式建筑,面阔显五间,檐下额枋、飞子、檐椽及单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构件;其下辟有三个红券门。陵门之前建有月台,左右建有随墙式角门(已拆除并封塞)。院内,明朝时建有神厨(居左)、神库(居右)各五间,神厨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厨、神库均毁于清代中期,碑亭则保存至今。

第二进院落,前面设殿门一座,名为祾恩门。据《太常续考》等文献记载,天寿山诸陵陵殿名为“祾恩殿”,殿门名之为“祾恩门”,始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是世宗朱厚熜亲易佳名。其中,“祾”字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字取“罔极之恩”意,长陵棱恩门,为单檐歇山顶形制,面阔五间(通阔31.44米),进深二间(通深14.37米),正脊顶部距地面高14.57米。檐下斗拱为单翘重昂七踩式,其平身科斗拱耍头的后尾作斜起的杆状,与宋清做法皆不相同。室内明间、次间各设板门一道,稍间封以墙体。其中明间板门之上安有华带式榜额,书“祾恩门”三金字。“稜”字系后世修葺时误写。门下承以旱白玉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其栏杆形制,为龙凤雕饰的望柱,和宝瓶、三幅云式的栏板。台基四角及各栏杆望柱之下,各设有排水用的石雕螭首(龙头)。台基前后则各设有三出踏跺式台阶。其中路台阶间的御路石上雕刻的浅浮雕图案十分精美:下面是海水江牙云腾浪涌,海水中宝山矗立,两匹海马跃出水面凌波奔驰;上面是两条矫健的巨龙在云海中升降飞腾,追逐火珠,呈现出一派波澜壮阔的雄伟景象。

祾恩门两侧还各有掖门一座,均作随墙式琉璃花门,门上的斗拱、额枋,门顶的瓦饰、椽飞均为黄绿琉璃件组装,在红墙的映衬下格外分明。院内,北面正中位置建有高大巍峨的祾恩殿。这座大殿在明清两代,是用于供奉帝后神牌(牌位)和举行上陵祭祀活动的地方。

明定陵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该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建于1584~1590年(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等。占地1820xx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定陵地宫可供游人参观。

定陵早在万历帝生前就开始营建,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开工,历时6年方完成,耗银八百万两。陵墓建成时皇帝只有28岁,直到1620xx年才正式启用。定陵成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园之一。它的地面建筑共占18万平方米,前有宽阔院落三进,后有高大宝城一座。陵正门前方是三卒汉白玉石桥。过了桥是高大的碑亭。亭周围有祠祭署、宰牲亭、定陵监等建筑物300多间。再往后就是陵园最外面的围墙-外罗城(围墙外的围墙)。

陵宫的总体布局亦呈前方后圆之形。其外围是一道将宝城、宝城前方院一包在内的“外罗城”。城内面积约18万平方米。清梁份《帝陵图说》对这道外城成做过这样的描述:“铺地墙基,其石皆文石,滑泽如新,微尘不能染。左右长垣琢为山水、花卉、龙凤、麒麟、海马、龟蛇之壮(状),莫不宛然逼肖,真巧夺天工也。”又谓:“覆墙黄同瓦瓦,刻砖为斗拱,檐牙玲珑嵌空,光莹如玉石。甲申之变,寸寸毁之,而不能尽毁也。”外罗城仅前部正当中轴线位置设宫门一座,即陵寝第一道门。其制,黄瓦、朱扉、设券门三道。

外罗城内,偏后部位为宝城。宝城之前,在外罗城内设有三进方形的院落。

第一进院落,前设单檐歇山顶式陵门一座,制如外罗城门,为陵寝第二道门,又称重门。其左右各设有随墙式掖门一道。院落之内无建筑设施,院落之前(外罗城之内)左侧建有神厨三间,右侧建有神库三间。

第二进院落,前墙之间设祾恩门。其制面阔五间(通阔26.47米),进深二间(通深11.46米),下承一层须弥座式台基。台基之上龙凤望柱头式的石栏杆及大小螭首设置齐备。前后还各设有三出踏跺式台阶。

第三进院落,前墙间建有陵园最主要的殿宇——祾恩殿。其形制为重檐顶,面阔七间(通阔50.6米),进深五间(通深28.1米),下承须弥座式台基一层,围栏雕饰同祾恩门。台基前部出有月台。月台前设三出踏跺式台阶,左右各设一出。殿有后门,故台基的后面亦设踏跺式台阶一出。其中,后面一出踏跺及月台前中间一出踏跺设有御路石雕。刻龙凤戏珠(左升龙,右降凤)及海水江牙图案。祾恩殿左右各设随墙式掖门一座。院内沿中轴线设有两柱牌楼门(棂星门)一座、石几筵一套。牌楼门的两柱作出头式,白石雕成、截面为方形,顶部雕坐龙,前后戗以石抱鼓。石几筵,由石供案和石供器组成。石供案作须弥座式,石供器由香炉(一座)、烛台(二座)、花瓶(二座)组成。形制如长、永等陵。

由于宝城的隧道门设于宝城墙的右前方,帝后棺椁在享殿(祾恩殿)内举行“安神礼”后,必须途经外罗城内能进入宝城的隧道门入葬玄宫,同时考虑到建筑设计的对称性,在第三进院落左右两墙又对称地设有随墙式掖门各一座。

此外,定陵外罗城之前,左侧还建有宰性亭、祠祭署,右侧建有神宫监、神马房等附属建筑。定陵卫的营房则建于昌平城内。其中,定陵祠祭署的建筑布局是,中为公座(办公用的正厅),后为官舍,前为门。神宫监有重门厅室,房屋多至300余间。

明昭陵

明昭陵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代皇帝穆宗庄皇帝朱载垕(年号隆庆)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昭陵是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园,也是陵区正式开放的旅游景点之一。

昭陵陵园建筑面积为35000平方米,现存有完整的祾恩门、祾恩殿及其东西配殿,和方城、明楼、宝顶等。这里埋葬有明朝第十二帝穆宗朱载垕和他的三位皇后。

明朝灭亡后,昭陵先后遭到两次破坏。公元1644年,战乱中明楼遭火焚;清朝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三月五日,大雨滂沱,雷电交加,陵恩殿和两庑配殿又遭雷击起火,陵卒拼命扑救,只救下了两庑配殿,陵恩殿被彻底烧毁。随着岁月的推移,到了乾隆年间,两庑配殿和陵恩门又相继残坏。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清政府为缓和民族矛盾,重新修葺明十三陵。昭陵也在修葺之中。从遗址分析,当时修葺的项目只有明楼、棱恩门、棱恩殿三项工程。这次重修,虽然使陵园制度稍趋完备,但却改变了原有建筑的规制。

明楼的斗拱,依明朝制度各陵均为上檐单翘重昂七踩斗拱,下檐重昂五踩斗拱。而修葺后的昭陵却变成了上下檐均为单翘单昂五踩斗拱。明楼内还增加了条石券顶。棱恩门、棱恩殿虽然重建时间数没有大的变动,但都缩小了尺度。棱恩殿,原制面阔五间(30.38米),进深四间(16.77米);清代重建后,面阔间数没有改变,尺度却缩小为23.3米。进深改为三间,尺度缩小为11.92米。棱恩门,原为面阔三间(18.44米),进深二间(8.04米);清代重建后面阔缩小为12.52米,进深缩小为6.77米。陵内的两庑配殿和陵前的神功圣德碑亭不仅没有重建,而且残垣断壁也被拆除。只在碑石周围旧亭基上修建了一周宇墙。此后,长达220xx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修缮。昔日壮丽的陵园建筑满目凄凉,只剩下残坏的明楼和陵墙了。

明永陵

明永陵位于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代皇帝世宗肃皇帝朱厚熜(年号嘉靖)及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永陵大约经过7-20xx年的经营,永陵营建大体告成。建成后的永陵与前七陵相较,确有两大独特之处。

首先,是规模宏大。在古代,陵园规模的大小,取决于陵园殿庑、明楼及宝城规则。按照《大明会典》的记载,永陵宝城直径为81丈,裬恩殿为重檐七间,左右配殿各九间,其规制仅次于长陵,而超过献、景、裕、茂、泰、康六陵制度。其裬恩门面阔五间则与长陵相等,其后仅定陵与之同制。

另外,永陵的方院和宝城之外,还有一道前七陵都没有的外罗城,其制“壮大,甃石之缜密精工,长陵规画之心思不及也”。外罗城之内,左列神厨,右列神库各五间,还仿照深宫永巷之制,建有东西长街。古人设计了外罗城,以便将皇妃们埋葬于外罗城之内,其布葬的位置则拟在宝山城之外,明楼之前,亦即明楼前左右宫墙之外,左右相向,依次而袝。后来,世宗的皇妃们的墓窒虽然没有按原议定的方案,修在外罗城内,但外罗城则按原定计划修建了。

明献陵

献陵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炽(洪熙)和皇后张氏的陵寝,就位于天寿山西峰之下,长陵的旁边,目前封闭没有开放。

陵寝制度确实比较俭朴。其神道从长陵神道北五空桥北分出,长约1公里。途中建有单空石桥一座。路面为中铺城砖,两侧墁碎石为散水,十分俭朴。其朝向为南偏西200,占地仅4.2万平方米左右。其陵殿、两庑配殿、神厨均各为5间,而且都是单檐建筑;门楼(祾恩门)则仅为3间;城下券门改为更简单的直通前后的形式。照壁则因之不设于券洞内而设于方城之后,墓冢之前。上登明楼的礓石察 量路则改为设于宝城之内的方城左右两侧。由于献陵陵制不追求奢华,所以,前人在述及明陵时有“献陵最朴,景陵最小”之说,它为此后的明陵建筑树立了楷模。

明献陵还有一个特点,这就是祾恩殿和方城明楼在院落上彼此不相连属。前面以祾恩殿为主,建有一进院落,殿前左右建两庑配殿和神帛炉。院的正门,是祾恩门,也即陵园的大门,门前出大月台,院后设单座门一道。后面以宝城、明楼为主,前出一进院落。院内建两柱棂星门、石供案。院门为三座单檐歇山顶的琉璃花门。二院之间,隔一座小土山(影壁山)。

明庆陵

明庆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内黄山寺二岭南麓,是明朝第十四代皇帝光宗贞皇帝朱常洛(年号泰昌)和皇后郭氏、王氏、刘氏的合葬陵寝。

庆陵的地下玄宫自天启元年(公元1620xx年)三月定穴营建,七月二十九日合龙门,历时四个月,耗帑银150万两。且工程质量精细,除玄宫全部用石料外,其“后、中、前殿”,有“重门相隔”。天启六年(公元1620xx年)地面建筑完工。其陵园建筑由神道、陵宫及陵宫外附属建筑三部分组成。神道上建单空石桥一座。近陵处建神功圣德碑亭遗作,亭内竖碑,螭首龟跌,无字。

陵宫建筑总体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占地约2.76万平方米。前面有两进方院,彼此不相连接,在二进院落之间有神道相连,并于第一进院落后建单空石桥三座。第一进院落,以祾恩门为陵门,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院内建祾恩殿及左右配殿,各五间。神帛炉两座。第二进院落,前设三座门,内建两柱牌楼门及石供案,案上摆放石质香炉一,驻泰、花瓶各二,方院之后为圆形宝城,在宝城入口处建有方形城台,城台之上建重檐歇山式明楼。楼内竖圣号碑,上刻“大明”“光宗贞皇帝之陵”。明楼后宝城内满填黄土,中央夯筑上小下大的圆柱形体为宝顶,底部直径约28米。冢前拦土墙与宝城墙等高,并与宝城城台及两侧墙体围成一个平面近于“月牙”形状的院落——哑巴院,院内有随墙式琉璃照壁。零工外还有一些附属建筑,如宰牲亭、神厨、神库、祠祭署、神宫监、朝房、果园、榛厂、神马房等。

明茂陵

明茂陵,位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代皇帝宪宗纯皇帝朱见深(年号成化)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位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帝宪宗纯皇帝朱见深(年号成化)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茂陵的建筑在清初时保存尚好,而且祾恩殿内的陈设也保存较多。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记载顺治、康熙年间茂陵的情况是: “十二陵惟茂陵独完,他陵或仅存御榻,茂陵则簨虡之属犹有存者。”至清朝末年,祾恩门因年久失修已经倒塌,民国年间祾恩殿本已残坏,又被拆毁。其现状情况同裕陵。

明康陵

明康陵,位于金岭(又名莲花山或八宝莲花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代皇帝武宗毅皇帝朱厚照(年号正德)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寝。

建陵用时1年,总体布局沿袭前制,呈前方后圆形状。该陵建于正德十六年(1520xx年),占地2.7万平方米。明末,康陵曾遭到烧毁,在清朝乾隆年间,曾被整修。

明景陵

明景陵,位于天寿山东峰(又名黑山)之下,是明朝第五代皇帝宣宗章皇帝朱瞻基(年号宣德)与皇后孙氏的合葬陵寝。

其神道从长陵神道北五空桥南向东分出,长约1.5公里,途中建单空石桥一座。陵宫朝向为南偏西55o,占地约2.5万平方米。宝城因地势修成前方后圆的修长形状。前面的二进方院和后面的宝城连成一体。中轴线上依次修建祾恩门、祾恩殿、三座门、棂星门、石供案、方城、明楼等建筑。

景陵内的祾恩殿台基,仍是嘉靖年间改建后的遗物。从遗存的明代殿宇檐柱柱础石分布可以看出,该殿原制面阁五间(31.34米),进深三间(16.9米),后有抱厦一间(面阔8.1米,进深4.03米),前面的御路石雕二龙戏珠图案,比献陵一色云纹,显得更为精致壮观。

祾恩门、祾恩殿的台基上还有清代改建后遗留的柱础石。神功圣德碑亭仅存石碑及台基。

明泰陵

明泰陵,位于笔架山东南麓,这里又称“施家台”,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代皇帝孝宗敬皇帝朱佑樘(年号弘治)及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

泰陵陵事的筹划是在明孝宗去世之后。《明武宗实录》记载,武宗即位后,即着手筹办孝宗丧事。礼部左侍郎李杰、钦天监监副倪谦和司礼监太监戴义对武宗说:“茂陵西面有个叫施家台的地方,是个建陵的吉地,大行皇帝的陵寝可以在那营建。”工科右给事中许天锡也向武宗建议,派廷臣中精通风水术的人,前去复视一次。他还提议:“如有疑,亟移文江西等处。广求术士,博访名山,务得主势之强,风气之聚,水土之深、穴法之正、力量之全,如宋儒朱熹所云着,庶可安奉神灵,为国家祈天永命之助。”礼部亦赞成这个提议。于是,武宗命太监扶安、李兴、覃观及礼部右侍郎王华等人前往施家台看视,最后确定在那里营建孝宗陵寝。

弘治十八年六月五日,陵园正式兴工,并定陵名为泰陵。太监李兴、新宁伯谭佑、工部左侍郎李鐩提督工程,五军都督府及三大营官军上万人供役,历时四月,玄宫落成,于该年十月十九日午刻将孝宗葬入陵内。正德元年(1520xx年)三月二十二日,陵园的地面建筑也全部告成。

泰陵在清康熙时有的建筑即已残坏。《帝陵图说》记泰陵祾恩门情况,“今左右两门坏,垒石以塞门”。此后,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陵园建筑曾经修葺,修葺情况除三座门由琉璃花门改建成砖砌冰盘檐式门楼外,余同茂陵。其现状较茂陵残坏最为严重。

明朝弘治皇帝朱佑樘还是中国封建社会皇帝中唯一一个只有一个女人的皇帝。

折叠明德陵

明德陵位于潭峪岭西麓,是明朝第十五代皇帝熹宗折皇帝朱由校(年号天启)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

熹宗朱由校,光宗长子,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20xx年)十一月十四日生。泰昌元年(公元1620xx年)九月六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天启。天启七年(公元1620xx年)八月二十二日去世,谥“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zhe皇帝”,享年23岁。崇祯元年(公元1620xx年)三月八日葬德陵。文献记载:熹宗“性至巧,多艺能,尤喜营造”。他曾操斧斤锯凿,自制小楼阁,“雕镂精绝,即巧工亦莫能及”。干得高兴时,甚至解衣裸体,随地盘坐。他“不爱成器,不惜天物”,随意拆改,以供片时之乐。

皇后张氏,熹宗原配。河南祥符人,太康伯张国纪之女。天启元年(公元1620xx年)四月被册立为皇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入城时自缢。南明弘光朝为她上尊谥“孝哀皇后”。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朝王朝将她葬入德陵。

明裕陵

位于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镇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

明英宗朱祁镇,宣宗长子。宣德二年(1420xx年)十一月十一日生,三年(1420xx年)二月六日立为皇太子,十年(1435年)正月十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正统。

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十七日,英宗去世,谥“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临终遗诏止殉,结束了宫人殉葬的残酷制度。五月,陵寝玄宫建成,八月,英宗葬裕陵。

孝庄睿皇后钱氏,英宗元配,海州人,都指挥佥事(后封安昌伯)钱贵女。正统七年(1442年)立为皇后。十四年(1449年),英宗被瓦剌部所俘,为迎英宗回朝,她把自己宫中的全部资财输出,每天悲哀地呼天号地,祈求神灵保佑英宗。累了就就地而卧,以致伤残了一条腿。终日哭泣,又哭瞎了一只眼睛。

宪宗即位,尊为皇太后,加“慈懿”徽号。成化四年(1468年)六月二十六日,钱氏病故。谥“孝庄献穆弘惠显仁恭天钦圣睿皇后”。九月四日葬裕陵。

孝肃后周氏,宪宗生母,昌平州文宁里柳林村(今属北京市海淀区)人,锦衣卫千户追封庆云侯赠宁国公周能的女儿。正统十二年(1447年)生宪宗皇帝,天顺元年(1457年)册封为贵妃。宪宗即位,尊为皇太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加尊号“圣慈仁寿”。孝宗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弘治十七年(1520xx年)三月一日去世,谥“孝肃贞顺康懿光烈辅天承圣太皇太后”。四月十八日葬裕陵。

明思陵

思陵约建于1642年,本是思宗宠妃田贵妃之妃园寝。明朝灭亡后,李自成命人将明思宗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贵妃之墓,为拢络人心并改名思陵,使思陵成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与妃嫔合葬之陵,而相较于明朝诸陵,思陵的规模也较小。思陵附近亦有明思宗贴身太监王承恩陪葬墓,清顺治帝、康熙帝亦曾为王承恩立碑以嘉许其贞忠殉主。

清朝灭亡后,思陵屡逢劫难,残毁十分严重。地下墓室曾先后两次被当地土匪盗发。1947年,国民党军队为修炮楼,又大规模地拆毁陵园地面建筑。思陵已是满目凄凉,只有坟冢、楼殿遗址、石雕五供、碑石作为珍贵文物保存下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思陵得到应有保护。明思陵,虽然没有金碧辉煌的殿宇楼台,但古陵残碑,松涛阵阵,仍别有一番意境。特别是残存下来的石雕艺术品,构思奇妙,雕工精细。

陪葬陵墓

明十三陵的陪葬墓共有8座,其中7座妃子(太子)墓,1座太监墓。

分别是:

东井、西井:一说是明成祖十六妃殉葬墓,一说是明成祖昭献贵妃王氏和昭顺贤妃喻氏的陪葬墓,期待考古发掘的考证。

万娘坟:即“万贵妃墓”,葬明宪宗皇贵妃万氏。

悼陵:即“世宗三妃墓”,俗称大宫。葬明世宗的皇贵妃沈氏、文贵妃、卢靖妃。

世宗贤妃墓:即“世宗六妃、二太子墓”或“四妃、二太子墓”。葬明世宗的郑贤妃、皇贵妃阎氏、皇贵妃王氏、周贵妃、杨荣妃、马贞妃、哀冲太子、庄敬太子。

郑贵妃墓:葬明神宗的皇贵妃郑氏。

神宗四妃墓:葬明神宗的皇贵妃李氏(即李敬妃)、李顺妃、周端妃、刘昭妃(即宣懿太妃)。

王承恩墓:葬明思宗崇祯皇帝的心腹太监王承恩。

神路

明十三陵神路神路是明十三陵的第一个景点,由石牌坊,大红门,碑楼,石象生,龙凤门等组成。

石牌坊

明十三陵石牌坊为陵区前的第一座建筑物,建于1540年(嘉靖十九年)。牌坊结构为五楹、六柱、十一楼,全部用汉白玉雕砌,在额枋和柱石的上下,刻有龙、云图纹及麒麟、狮子等浮雕。这些图纹上原来曾饰有各色彩漆,因年代久远,现已剥蚀净尽。整个牌坊结构恢宏,雕刻精美,反映了明代石质建筑工艺的卓越水平。

过了石牌坊,即可看到在神道左、右有两座小山。东为龙山(也叫蟒山),形如一条奔越腾挪的苍龙;西为虎山(俗称虎峪),状似 一只伏地警觉的猛虎。中国古代道教有“左青龙,右白虎”为祥瑞之兆的传 说,“龙”、“虎”分列左右,威严地守卫着十三陵的大门。

大红门

神路景点(2)大红门坐落于陵区的正南面,门分三洞,又名大宫门,为陵园的正门。大门两旁原各竖一通石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字样。凡是前来祭陵的人,都必须从此步入陵园,以显示皇陵的无上尊严。大门两侧原设有两个角门,并连接着长达80华里的红色围墙。在蜿蜒连绵的围墙中,另设有一座小红门和十个出入口,均派有重兵驻守,是百姓不可接近的禁地。现在这些围墙都早已坍塌,有些残迹尚依稀可辨。

大红门后的大道,叫神道,也称陵道。起于石牌坊,穿过大红门,一直通向长陵,原为长陵而筑,但后来便成了全陵区的主陵道了。该道纵贯陵园南北,全长7公里,沿线设有一系列建筑物,错落有致,蔚为壮观。

碑亭

位于神道中央,是一座歇山重檐、四出翘角的高大方形亭楼,为长陵所建。亭内竖有龙首龟趺石碑一块,高6米多。上题"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长达3500多字,是明仁宗朱高炽撰文,明初著名书法家程南云所书。该碑碑文作于1420xx年(洪熙元年),碑石却是1435年(宣德十年)才刻成的。在碑阴面还刻有清代乾隆皇帝写的《哀明陵十三韵》。碑文详细记录了长、永、定、思诸陵的残破情况。碑东侧是清廷修明陵的花费记录。西侧是嘉庆帝论述明代灭亡的原因。 碑亭四隅立有4根白石华表,其顶部均蹲有一只异兽,名为望天犭孔。华表和碑亭相互映衬,显得十分庄重浑厚。 在碑亭东侧,原建有行宫,为帝后前来祀陵时的更衣处,现已无存。

石雕群

是陵前放置的石雕人、兽,古称石像生(石人又称翁仲)。从碑亭北的两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龙凤门止的千米神道两旁,整齐地排列着24只石兽和12个石人,造型生动,雕刻精细,深为游人所喜爱。其数量之多,形体之大,雕琢之精,保存之好,是古代陵园中罕见的。 石兽共分6种,每种4只,均呈两立两跪状。将它们陈列于此,赋有一定含义。例如,雄狮威武,而且善战;獬豸为传说中的神兽,善辨忠奸,惯用头上的独角去顶触邪恶之人。狮子和獬豸均是象征守陵的卫士。麒麟,为传说中的"仁兽",表示吉祥之意。骆驼和大象,忠实善良,并能负重远行。骏马善于奔跑,可为坐骑。 石人分勋臣、文臣和武臣,各4尊,为皇帝生前的近身侍臣,均为拱手执笏的立像,威武而虔诚。 在皇陵中设置这种石像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有了。主要起装饰点缀作用,以象征皇帝生前的仪威,表示皇帝死后在阴间也拥有文武百官及各种牲畜可供驱使,仍可主宰一切。

棂星门

棂星门又叫龙风门。由四根石柱构成三个门洞,门柱类似华表,柱上有云板、异兽。在三个门额枋上的中央部分,还分别饰有一颗石雕火珠,因而该门又称“火焰牌坊”。龙凤门西北侧,原建有行宫,是帝后祭陵时的歇息之处。

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字篇十二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北京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1992年,在“北京旅游世界之最”的评定中,专家学者对十三陵的判定语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xx年7月,明十三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世界遗产名录》对它的评价如下:“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的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了500余年的世界观和权力观。”

(明成祖朱棣)

十三陵的第一个陵是长陵,从永乐七年(公元1409)动工兴建,到永乐十一年(公元l413)玄宫告成。长陵位于天寿山丰峰南面,它是永乐帝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明洪武三年(130)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就藩北平。建文元年(1399)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20)继承皇位,第二年改元永乐。其较突出的历史功绩有:主持编撰《永乐大典》和派遣郑和下西洋。中国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古迹中,有4项是朱棣开创奠基的,他们是北京故宫,北京天坛,北京明十三陵,湖北武当山道教古建筑群。皇后徐氏,是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的长女。永乐五年(公元1420xx年)七月四日病逝,永乐十一年(公元1420xx年),首先被葬入长陵,她是葬入十三陵的第一人。长陵是明十三陵中规模宏大,营建时间最长,保存的最好的一座陵。

(长陵布局:长陵祾恩殿)

长陵陵园平面布局为“前方后圆”形制。“前方”,是三进深院落:第一深进院落大门为陵门,单檐歇山顶宫门式建筑,门内明朝时东建有神厨,西建有神库,神厨前有碑亭一座,神厨,神库均毁于清朝中期,碑亭尚存;第二进深院落大门为祾恩门,单檐歇山顶。门内即祾恩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祾恩殿是供奉帝后神位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祾”是“祭而受福”,“恩”是“罔极之恩”的意思。长陵祾恩殿是明代帝王陵中唯一保存完整的祾恩殿。殿内有60根金丝楠木柱,当中4根柱的直径在l米以上,是我国保存最好的楠木大殿,十分珍贵;第三进深院落大门为棂星门,门内有两柱牌楼门和石几筵。“后圆”即指永乐帝的陵墓,它由宝城,宝山,方城,明楼组成。宝城状如圆形城堡,宝城围起来的土山]宝山,宝山下为玄宫。宝城正前方建方城,方城之上为重檐歇山顶明楼。明楼是每座陵墓的标志,也是每座陵墓中轴线上的最高建筑。原碑刻着朱棣原来的庙号“太宗”,后来世宗嘉靖七年(公元1528)改太宗为成祖,但没能换石碑,只是用木雕镶在成祖的石碑上。明楼内立“圣号碑”碑首为“大明”,下刻“成祖文皇帝之陵”7个字。

长陵陵园还辖有东,西井。东井在德陵馒头山的南面,西井在定陵西北。“井”内葬有被赐死的殉葬宫妃。

明长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怀长路上,处在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长陵于永乐七年(1420xx年)开始修建,永乐十三年(1420xx年)完工。现存建筑有宝城、明楼、石五供、两柱牌楼门、祾恩殿、祾恩门、碑亭以及三进院落的宫墙和因墙而设的陵门、角门等。地宫未发掘,同时没有被盗墓记录。长陵目前对公众开放。

明长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境内,距北京故宫五十公里。陵区南起石牌坊,北倚天寿山主峰。四面环山,绿树丛丛。南面又有龙虎两山左右对峙,势如门户。当中奔流不息的山水自西向东而去,好似天然的护陵河。南北贯通的高速路似一条巨龙连接着长陵至故宫。

明长陵为十三陵之首,永乐皇帝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是永乐皇帝建北京皇宫(故宫)的第三年(公元1420xx年)自建的“寿宫”。陵园规模宏大,用料严格考究,施工精细,工程浩繁,营建时日旷久,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

明长陵陵恩殿是嗣皇帝祭祀永乐帝后的场所,建筑在汉白玉雕刻成的三层台基上,金砖铺地。殿面阔九间(66.56米),进深五间(29.12米),象征着皇帝“”之位。所有木件全用金丝楠木为之,古色古香。一米多直径,十几米高的六十根金丝楠木大柱,承托着二千三百平方米的重檐庑殿顶,雄伟壮观、举世无双。最粗的一根重檐金柱,高12.58米,底径达到1.124米,为世间罕见佳木。殿中端坐于九龙宝座之上的永乐皇帝铜像,形象逼真,做工精湛考究,此造像是巨上精美绝伦的艺术佳作。此外陈列着明陵地宫出土文物数百件,播放1956年发掘地宫的实况录像,帮助游人解开地宫之谜。

明长陵,建筑最早、面积最大、规模最宏伟、工艺用料最考究、原建筑保护最完整。历经六百年沧桑,仍完好无损,金碧辉煌。它早已被公布为全国第一秕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不权以其宏大的古建筑和辉煌的艺术成就,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人和各界专家学者,而且永乐皇帝是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一代有作为的皇帝,所以长陵又是世界最有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景区

祾恩门

《太常续考》等文献记载,天寿山诸陵陵殿名为“祾恩殿”,殿门名之为“祾恩门”,始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是世宗朱厚熜亲易佳名。其中,“祾”字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字取“罔极之恩”意,长陵棱恩门,为单檐歇山顶形制,面阔五间(通阔31.44米),进深二间(通深14.37米),正脊顶部距地面高14.57米。檐下斗拱为单翘重昂七踩式,其平身科斗拱耍头的后尾作斜起的杆状,与宋清做法俱不相同。室内明间、次间各设板门一道,稍间封以墙体。其中明间板门之上安有华带式榜额,书“祾恩门”三金字。“稜”字系后世修葺时误写。门下承以旱白玉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其栏杆形制,为龙凤雕饰的望柱,和宝瓶、三幅云式的栏板。台基四角及各栏杆望柱之下,各设有排水用的石雕螭首(龙头)。台基前后则各设有三出踏跺式台阶。其中路台阶间的御路石上雕刻的浅浮雕图案十分精美:下面是海水江牙云腾浪涌,海水中宝山矗立,两匹海马跃出水面凌波奔驰;上面是两条矫健的巨龙在云海中升降飞腾,追逐火珠,呈现出一派波澜壮阔的雄伟景象。

陵宫建筑

长陵的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第一进院落,前设陵门一座。其制为单檐歇山顶的宫门式建筑,面阔显五间,檐下额枋、飞子、檐椽及单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构件;其下辟有三个红券门。陵门之前建有月台,左右建有随墙式角门(已拆除并封塞)。院内,明朝时建有神厨(居左)、神库(居右)各五间,神厨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厨、神库均毁于清代中期,碑亭则保存至今。

推荐访问:北京 导游词 最新 最新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字(十二篇) 最新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字(十二篇) 明十三陵的导游词

热门排行Top Ranking

支部组织生活方面存在问题清单和整改措施 党组织生活个人问题整改清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支部组织生活方面存在问题清单和整改措施党组织生活个人问题整改清单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

2021年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 党组织生活个人问题整改清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021年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党组织生活个人问题整改清单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军队战斗力损耗的新变化

关键词:军队;战斗力损耗;新变化军队战斗力的结构,是战斗力各要素间的结合方式和相互关系。军队战斗力的

小学六年级毕业演讲稿100字左右9篇

小学六年级毕业演讲稿100字左右9篇小学六年级毕业演讲稿100字左右篇1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

问题及整改措施 (2) 药房个人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问题及整改措施(2)药房个人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精品文章《问题及

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最新) 能力作风建设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最新)能力作风建设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在认真

疫情防控赞美警察诗朗诵 关于警察的诗朗诵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疫情防控赞美警察诗朗诵关于警察的诗朗诵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疫情防控赞美警

纳税人满意度调查存在不足及对策探讨 提升纳税人满意度的方式方法有哪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纳税人满意度调查存在不足及对策探讨提升纳税人满意度的方式方法有哪些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纳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是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影

2020党支部班子查摆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 农村党支部问题清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020党支部班子查摆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农村党支部问题清单文章,供大家阅读参

消防安全检查简报 派出所校园消防安全检查简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消防安全检查简报派出所校园消防安全检查简报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简报第2期申扎县中学

2021教师党员年度个人总结8篇

2021教师党员年度个人总结8篇2021教师党员年度个人总结篇1敬爱的党组织:我是一个普通年轻的人民